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病例汇报:姜xxx,女性,63岁,农民,2015-11-2急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院。
患者于一个月前出现腹痛,伴有轻度压痛,多于餐后症状较重,伴有排便减少,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其腹主动脉彩超提示腹主动脉瘤,瘤体较大,肠管胀气,考虑有腹主动脉瘤压迫肠管。
给予平稳血压,并积极润肠通便治疗后,排便症状改善,但其腹部隐痛持续,多为胀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治疗。
门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自此次发病来,精神弱,饮食少,二便少,排便费力,夜间睡眠较差,体重有所减轻。
既往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反流性食管炎,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乙肝病毒携带病史,无烟酒史。
否认外伤史,有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导联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或T波倒置,部分导联可见q波。
腹主动脉彩超: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CTA示:腹主动脉瘤。
化验结果:生化---钙1.92mmol/L;白蛋白30.1g/L;血常规---白细胞11.35×109g/L;红细胞3.3×1012g/L;血小板88×109/L;DIC---凝血酶原时间16.5S;D-二聚体1139ng/mL;HBV-DNA: 1.0E+7IU/mL目前状况: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弱,时有腹部隐痛,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可触及搏动样肿物,准备择期行手术治疗。
患者于2015-11-4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顺利,术后返回重症监护室留观,于2015-11-6返回病房。
疾病相关知识㈠疾病原因:退行性疾病:囊性中膜坏死,主动脉夹层遗传性疾病:马方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SLE等创伤感染性因素:真菌,结核,葡萄球菌,沙门菌等㈡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为体检发现。
正常成人腹主动脉的直径为1.6cm~2.0cm,当腹主动脉扩张膨胀至2c m 以上时,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腹主动脉瘤是指腹主动脉壁局限性扩张达到1.5倍正常直径以上,也可以定义为腹主动脉最大横径大于3cm。
腹主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护理查房对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疾病进展的监测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的内容。
一、体格检查1.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包括面色、步态、体重、营养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2.检查腹部:观察是否有腹部肿块或膨隆、腹部疼痛、压痛等。
如果瘤体增大有可能压迫腹部器官导致症状出现。
3.检查心肺:观察患者有无心律不齐、心音增弱、胸闷、呼吸困难等。
4.查看四肢:观察有无皮肤发绀、水肿等。
二、功能检查1.血压测量:定期测量血压变化,特别是腹部主动脉瘤直径增大时,需注意高血压的发生。
2.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的心电图情况,了解心律是否正常。
3.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腹主动脉瘤的直径、瘤形及位置,了解血管的血流情况。
4.CT/MRI检查:如果需要,进行腹部CT或MRI扫描,了解瘤体的具体情况。
5.动脉造影: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动脉造影,以了解血管的情况。
三、护理措施1.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并处理高血压的情况。
2.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减少主动脉压力。
3.控制饮食:减少精细和高脂肪食物摄入,保持体重适中。
4.保持排便畅通:预防便秘,以免腹部压力增加。
5.避免致命的应力、情绪激动或用力排便等,以免导致血压升高,增加主动脉壁张力。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腹部突然剧痛、背部放射痛、休克等,及时记录反馈给医生。
四、药物治疗1.对有高血压的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及医生建议,给予降压药物,维持血压在稳定范围内。
2.为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3.病情严重或疼痛影响生活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物等。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疾病,护理查房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判断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
护士要准确记录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报告给医生,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腹主动脉瘤护理查房
病例汇报:
姜xxx,女性,63岁,农民,2015-11-2急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院。
患者于一个月前出现腹痛,伴有轻度压痛,多于餐后症状较重,伴有排便减少,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其腹主动脉彩超提示腹主动脉瘤,瘤体较大,肠管胀气,考虑有腹主动脉瘤压迫肠管。
给予平稳血压,并积极润肠通便治疗后,排便症状改善,但其腹部隐痛持续,多为胀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治疗。
门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自此次发病来,精神弱,饮食少,二便少,排便费力,夜间睡眠较差,体重有所减轻。
既往史:
高血压,高脂血症,反流性食管炎,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乙肝病毒携带病史,无烟酒史。
否认外伤史,有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
导联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或T波倒置,部分导联可见q波。
腹主动脉彩超: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CTA示:腹主动脉瘤。
化验结果:
生化---钙1.92mmol/L;白蛋白30.1g/L;
血常规---白细胞11.35×109g/L;红细胞3.3×1012g/L;血小板88×109/L;
DIC---凝血酶原时间16.5S;D-二聚体1139ng/mL;HBV-DNA: 1.0E+7IU/mL
目前状况: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弱,时有腹部隐痛,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可触及搏动样肿物,准备择期行手术治疗。
患者于2015-11-4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顺利,术后返回重症监护室留观,于2015-11-6返回病房。
疾病相关知识
㈠疾病原因:
退行性疾病:囊性中膜坏死,主动脉夹层
遗传性疾病:马方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炎: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SLE等
创伤
感染性因素:真菌,结核,葡萄球菌,沙门菌等
㈡症状和体征:
不典型,常为体检发现。
正常成人腹主动脉的直径为1.6cm~2.0cm,当腹主动脉扩张膨胀至2c m 以上时,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
在一般情况下,腹主动脉瘤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大多数病人在作其它检查或自己在偶然中发现。
其典型的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
当瘤体不断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可能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腰背部疼痛,甚至出现肠梗阻症状(腹胀、腹痛和呕吐)。
腹主动脉濒临破裂或破裂时,病人可出现明显甚至剧烈的腹痛及腰背部疼痛,伴有休克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以及其它急腹症而延误了治疗。
㈢辅助检查:
腹部平片:动脉瘤壁钙化(蛋壳征)
B超:瘤体大小及有无附壁血栓
CT:是否存在夹层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腹主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瘤体的大小、范围,是否累及主要分支,为确诊及决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㈣并发症:
⑴主动脉瘤破裂⑵主动脉-肠瘘/动静脉瘘⑶外周动脉栓塞⑷血栓形成
⑸感染⑹慢性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
㈤治疗方案:
⒈保守治疗:需要严密监测瘤体直径,建议每年行B超或CT检查一次。
注意戒烟,严格控制血压心率,口服β受体阻滞剂。
⒉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是将患者全麻后,开腹将腹主动脉瘤的瘤体完全解剖出来,阻断瘤体两端的主动脉,并结扎瘤体的分支动脉后将瘤体切除,将人造血管与动脉瘤两端的动脉断端吻合,恢复主动脉的畅通。
⒊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方式,其特点是创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痛苦,降低了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对于一些有严重合并症、预期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或手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㈥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手术是腹主动脉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防止破裂。
嘱病人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加大腹压的运动,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排尿和身体大幅度活动,如突然坐起、强烈扭曲上身、突然弯腰等动作。
(3)观察双下肢血运。
防止附壁血栓脱落造成下肢缺血。
(4)训练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因体位改变而发生尿潴留及便秘。
(5)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
(6)监测血压,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造成动脉瘤破裂。
2.术后护理措施
(1)体位与活动。
伤口盐袋压迫8小时,双下肢平伸,制动12小时,平卧24小时,术后48小时适当下床活动。
术后3周内避免剧烈后动,防止支架移位。
(2)饮食。
全麻患者当日禁食,第2天以后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血压波动情况。
若术后血压过高,可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血压过低,则使肾血流量减少而影响肾功能,尽快找出血压过低的原因,观察是否有内出血、入量不足或降压药滴速过快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用药期间应注意凝血机制的监测,并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和瘤体大小的变化,每天1-2次腹部检查,如发现仍有搏动,腹部包块无变化甚至增大,提示可能为修复不全或内漏。
若出现疼痛突然加剧,面色苍白、血压
下降。
则提示有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组织抢救。
②密切观察双下肢血运情况。
术后每2小时观察1次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运动情况。
若出现肢体温度降低、皮肤苍白、末梢循环不良,应及时处理下肢急性动脉栓塞,防止肢体坏死。
③严密观察尿量、尿色,记录出入量。
如患者出现少尿、无尿、血尿,剧烈腹痛、血便等,应考虑支架移位,覆盖了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而引起肾衰或急性肠坏死,立即通知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