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的触诊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5.85 KB
- 文档页数:6
从九大结构认识背脊触诊的正确手法简要触诊过程从肩胛骨开始,向肩锁关节触寻,改变方向到胸锁关节的区域探索,然后到腹外侧结束。
以上顺序是从比较成熟的治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当然,临床医生可以选择其他任意的位置开始触诊。
观察通过观察明确的识别肩胛带上的重要结构。
要求受检者直坐在椅子或治疗长椅上(见图2.7),这样肩部的大部分结构处在合适的位置,利于辨认。
背部结构的定向起始于对肩胛骨与脊柱和胸部相对位置的一般观察,继而找出容易辨认的骨性标志(例如,肩胛下角和肩峰)。
因此,临床医生首先要站到受检者的身后。
图2.7 背部触诊姿势图2.8 肩胛骨与脊柱的位置关系肩胛骨的位置根据Winkel(2004)和Kapandji的观点,肩胛上角平对第1胸椎棘突和第2肋(见图2.8)。
通过环绕触摸可以清楚地确定肩胛下角平对第7胸椎的棘突以及第7肋。
肩胛冈三角形的顶点平对第3胸椎棘突。
提示:这些准确且固定的定位描述很有价值,但它也只是在大体上用来描述肩部静止时的情况。
例如,在患者侧卧时,这些定位描述就不准确了,因为此时患者的肩胛骨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再如上举或外展运动)。
肩胛骨内侧缘上肢内旋会使肩胛骨内侧缘向后翻转,使其成为胸壁的一部分,如图2.9所示。
图2.9 肩胛骨选择中的变化肩关节的内旋能力允许肩胛骨大限度地向后翻转,以此减少包括喙肱关节在内的一些关节的内部旋转。
通常情况下,肩胛骨内侧缘是可见的,但如果竖脊肌和前锯肌功能减弱时(此时肩胛骨靠着胸壁),则很难观察到肩胛骨的内侧缘。
肩胛骨常出现的问题是:当这些肌肉功能减弱或麻痹,会在手臂做上举运动受限,导致肩胛骨倾斜异常(见图2.10)。
图2.10 肩胛骨翼与前锯肌的连接脊背触诊点触诊过程简介肩后方几个突起的骨性结构是定位的标志。
触诊位置大约在肩部区域的肩胛骨近脊柱侧,但对不同人来说,触诊位置所对应的是肩峰的不同区域。
临床上两个重要的结构——冈上肌和冈下肌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触诊位置。
按摩师如何快速摸出脊柱骨(一)胸\腰椎的摸法胸椎的棘突呈瓦状排列,棘突与横突呈等边三角行.胸椎的弯曲度约为60度.用戳法在脊柱中间从上往下反复戳摸,感知棘突连线是不是在正中线上.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棘突向同一侧偏歪,我们就叫脊柱侧弯.一个或两个棘突偏歪我们就叫脊柱第X胸椎侧摆.一个胸椎棘突过度向下与下位椎体的棘突间隙变小,这个胸椎的椎体就会上抬,我们就叫它仰倾,也叫抬头.反之,就叫它俯倾也叫低头.如果发现一个棘突向左偏歪后,你就会在棘突的右侧根部触摸到隆起的椎弓根.从根部向外约两指出触摸到隆起的横突.我们认为椎体发生了侧旋.吻合的上下关节突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关节半脱位.椎体间就形成错位着锁,以维持脊柱生理的代偿功能.抬头\低头\侧旋\侧摆不是单独发生的,都是从不同轴向描述的胸椎的运动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找到胸椎运动的轴向,才能找到纠正错位的力的方向.胸椎在纵轴上的也会有前后运动,胸椎向前移位,脊柱表现为下陷.胸椎的弧度变大.多个胸椎向后发生移位,脊椎表现为后凸畸形,也叫驼背.胸椎的弧度边小.腰椎的摸法同胸椎.腰椎的前移位叫滑脱,后移位叫腰椎变直.(二)骨盆的摸法骶骨在六个轴向上均可运动.骶骨先摸上位骶中嵴,依次触摸中间骶中嵴和下位骶中嵴.在下腰椎X光侧片上,腰骶角增大时上位骶中嵴向前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后移位.我们称之为骶骨点头.上位骶中嵴触摸不清,下位骶中嵴触摸时隆起.腰骶角减小时,上位骶中嵴向后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前移位.触摸时上位骶中嵴明显突起,下位骶中嵴下陷.这是骶骨在横轴上的运动形式.在纵轴上同样有旋转运动,在X光片上是不容易发现的,骶骨左旋时,右侧骶骨粗隆\骶外侧嵴隆起,触摸时应手,感觉明显.右旋时相反.骶骨在斜轴上的运动,也有左右翻转运动.骶骨向左侧翻转时,左侧骶骨粗隆下限,不宜触及,右侧骶骨下侧部突起明显,并伴有强烈的触压痛.骶骨向右侧翻转时情况相反.。
脊椎静态触诊颈椎胸椎和腰椎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脊椎静态触诊颈椎、胸椎和腰椎颈椎静态触诊颈椎触诊(C7-C1)向后半脱位的触诊1.患者仰卧,术者蹲姿面对患者头部用双手掌心控制稳住头颅,并以双手的二三指指腹接触颈椎AP关节突的边缘上,从C7…C1一节一节地用指腹的力量往前往上推;2.感觉那一节颈椎较紧绷不容易移动,就是向后半脱位的原发关节;3.在进行触诊时,须寻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或者紧绷。
旋转的触诊1.以两手中指指腹接触AP关节突,先将C7定位,再由右向左旋转然后换方向由左向右旋转,并去感觉何处旋转受限制;或观察患者鼻尖的两侧转动角度的差别,并去感觉何处旋转受限制;2.若是棘突SP左旋,则棘突SP容易向左边旋转,左边较松,不容易转向右边。
若是棘突SP右旋,则棘突SP容易向右边旋转,左边较松,不容易转向左边。
侧弯的触诊1.两手之中指接触AP关节突,接触的位置与触诊颈椎旋转的位置一样,只是触诊力道方向的不同;2.先将C7定位,触诊的方向是直接穿越颈部,但是有点斜上的30度角往对侧推。
(往椎弓方向推)举例:以颈椎而言,(1)、若为向后半脱位(2)、旋转时,棘突SP由右向左推,有困难则为棘突SP右旋(3)、侧弯时,由左向右推,有困难,则是棘突SP向左边,为单一椎左侧侧弯。
(4)诊断书上,纪录为:PRI静态触诊腰椎和胸椎的触诊(L5->T2)向后半脱位1.患者卧躺方向是由下腰部沿着脊柱往上走,用手掌根先按住SP棘突,由下往上推SP棘突再往前按。
2.在腰椎的部位,按压的方向由下往上由后往前。
并沿着脊椎的线条而跟着改变按压的角度须保持90度的垂直向前。
3.在按压SP棘突时,要去感觉SP棘突受力的变化、第几节的SP棘突较推不动、各节的SP棘突移动的差异性;由下往上最先受限制的那一节SP棘突位置就是向后半脱位的原发关节。
旋转1.以左右大姆指轮流推动脊椎的棘突(SP),针对同一节的棘突由右向左推动再由左向右交互推动,去感觉那一边的旋转比较容易而那一边较受限制;2.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测试腰椎的旋转:一手握住右边ASIS骨盆提上来固定住,另一手则将棘突推向右侧交互换边做,籍以比较左右旋转的僵硬度;推棘突SP,若为棘突SP向右旋(PR),则向右好推,向左难推:推棘突SP若为棘突SP向左旋(PL),则向左好推,向右难推;4.至于胸椎的旋转半脱位触诊,也可用按压横突TP左右两边的方式,加以比较那一边不容易移动;5.按压横突TP若为棘突SP向右旋,则右横突TP容易压下,左横突TP比较压不动;按压横突TP若为棘突SP向左旋,则左横突TP容易压下,右横突TP比较压不动。
脊柱触诊的方法
一、触诊的方法系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觉。
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
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手指触诊法最常用的方法。
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
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
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
(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
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
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横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
双拇指触诊法
(3)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横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
单拇指触诊法。
手摸心会——图解脊柱触诊触诊基本方法一、静态触诊脊柱静态触诊,是指患者保持体位静止的状态,施术者运用“手摸心会”的方法进行压痛点检查的技术。
摸法可具体细分为按、拨、揉、推四个操作手法。
1.按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分别指用手指螺纹面、指端或者掌根按压体表的手法。
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手指或手掌重叠辅以按压。
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拨法结合则为按拨法,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
手法要领为按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向下,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较深部位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拨法指施术者用手指按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做与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
手法要领为用拇指的桡侧面或拇、食、中指的指端,深触于肌腹之中,使病人有酸胀感并以能忍受为度。
拨动的方向与肌纤维的走行成垂直,即纵行纤维做横向拨动,横行纤维做纵向拨动。
拨动频率可快可慢,速度要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刚中有柔。
3.揉法指施术者以指、掌、掌根、小鱼际、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前臂尺侧肌群肌腹或肘尖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带动受术皮肤一起做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使皮下组织层之间产生内摩擦的手法,在触诊操作中主要应用指、掌、掌根操作,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手法要领为动作柔和,揉转的幅度要由小而大,用力应先轻渐重,术手要吸定在操作部位上带动着力处皮肤一起回旋运动,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或滑动。
4.推法指施术者用指、掌等部位紧贴治疗部位,运用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触诊手法,手法要领为施术者肩及上肢放松,着力部位要紧贴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
操作向下的压力要适中、均匀。
压力过重,易引起皮肤折叠而破损。
用力深沉平稳,呈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以腰部为例,腰部触诊部位包括正中线、棘突上和棘突间、椎旁、竖脊肌、第三腰椎的横突和腰眼的区域。
颈椎的五部触诊法
颈椎的五部触诊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定位:确定要触诊的颈椎部位,例如C2、C3、C4、C5或T1、T2等。
2. 观察棘突:观察颈椎棘突是否偏斜,压痛点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
3. 触诊:用手指肚从颈椎的一侧向另一侧滑动触摸,注意棘突是否突出、压痛或偏斜。
4. 活动颈椎:让患者活动颈椎,观察哪一节颈椎活动时出现疼痛或不适。
5. 确定诊断:根据触诊和活动情况,结合患者症状和病史,确定颈椎问题的类型和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颈椎触诊需要专业医生或理疗师进行,不建议自行操作。
如果存在颈椎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脊柱健康(270):腰段脊柱的触诊检查(三)——接上篇——(四)被动生理活动由于躯干的大小和重力,腰椎难于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的被动检测。
躯干的检查较困难,获得的信息价值是有限的。
通过被动的椎间活动检测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活动和对终末感的理解。
1.可动性检测椎间关节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可动性检测,可提供有关关节的松弛程度和末端感的信息。
必须让患者完全放松和舒适,以便活动关节,获得最准确的信息。
(1)屈曲:让患者面对检查者侧卧,头和颈为中立位。
检查者面对患者站着,注意不要让躯干旋转以免所得的信息不正确。
手的中指放在腰5和骶1棘突间隙,屈曲患者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通过增加屈曲髋关节的角度来检测腰椎的屈曲程度。
注意椎间隙的张开,可以稍伸腰椎可更好地体会腰椎间隙张开和尾部。
(2)旋转:患者俯卧位,颈中立位。
站在患者的一侧,面对患者的头部。
把中指放在腰5棘突一侧,控制患者对侧骨盆。
向上抬骨盆,使移动的棘突与触诊指相接触,使椎体离开检查者旋转。
体会腰椎的辅助活动关闭的感觉。
触及下一个节段,稍增加屈曲角度,继续向尾侧做同样的检查。
(3)侧屈:患者俯卧位,颈部中立位。
站在患者的一侧,面对患者的头部。
中指放在腰5和骶1的棘突间隙,控制检查侧的下肢。
屈曲患者的膝关节以缩短力臂,用一只手托起下肢做外展活动,使腰椎产生向检查侧的侧屈,直至感到触及的间隙有活动感觉。
稍增加侧屈角度进行下一节段的触诊,一直到对棘突后前方向弹压患者俯卧位,颈中立位。
站在患者一侧,面向患者的头部。
手掌的中央部位(大小鱼际间)放在棘突上,直接向前压迫棘突直到所有松弛消失。
1)对横突后前方向的弹压:患者俯卧位,颈中立位。
站在患者一侧,面向患者的头部站立。
用豌豆骨内侧的小鱼际作为接触点,放在靠近检查者一侧的横突上,直接向前压迫到所有松弛消失。
这将引起椎体离开触及侧旋转。
2)横向压迫棘突:患者仰卧,颈中立位,面对患者站在一侧。
把拇指放在棘突的一侧,向对侧推棘突到推不动为止。
脊椎的触诊的方法
脊椎的触诊的方法一、触诊的方法系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觉。
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
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手指触诊法最常用的方法。
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
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
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
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
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图2-7)。
图2-7 双拇指触诊法(3)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图2-8)。
图2-8 单拇指触诊法2.手背触诊法主要用于测定皮肤的温度。
3.双手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关节。
即用一手操纵关节远端的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检查的关节作触诊。
例如,要寻找关节间隙或了解是否有错位,以操纵关节远端骨骼的手运动远端,则关节间的相对运动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4.肘压触诊法对于深部的病变,需用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触到病变部位。
因肘压可使力传递较深,故可用肘压法。
例如,腰部深层和臀部深层的病变,可通过肘压法来触之。
5.探棒触诊法对于肌肉丰厚,病变部位较深,面积不大的病变,手指的压力不够,而肘压的面积又太大,不能很好寻找到病灶点或压痛点,此时可以借助探棒(像探针一样,一般用优质木、牛角、塑料制成)来按压探查,以寻找敏感点。
如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层的病变。
6.探针触诊法对更细微而较表浅的病变部位,用指腹侧方探摸面积显得过大,可改用探针或火柴头来按压,以寻
找敏感点。
如枕大神经病在枕部可用探针来寻找病变点。
7.组织分层触诊法在组织丰厚,分层多的部位,区分病变在哪一层是件较困难的事。
触诊时可利用肌纤维的走向来区别。
一般顺着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一般不受较大的刺激;垂直于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感觉到较大的刺激。
例如在背部,表层是上肢肌,纤维基本上是横行走向;深层是竖脊肌,肌纤维是纵行走向。
手指纵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横行方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在竖脊肌。
二、触诊的要点1.触诊的按压方向应当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
如腰三横突综合症,按压方向应正好是横突尖指向的平面。
棱形肌损伤按压的方向是肩胛骨内缘指向的平面。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疼痛部位为准。
因为,深部疼痛感觉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痛点,而真正的压痛点却不是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痛点。
患者自己定位是摸糊的或捉摸不定的。
因此,医生应细心查体,准确判断。
3.触诊时应注意对比检查,以便比较鉴别其异常改变。
即注意对比肌紧张程度、皮肤的温度、皮下结节、条索、硬块等,应与相对称的健康组织对照以助确诊。
4.触诊时要根据手感和病人的反应悉心体
会,即根据软组织异常改变的性状和特点,压痛的部位及性质,病人的反应,损伤点在浅层还是深层等进行定性定位。
再根据自己对解剖的熟悉和丰富的经验,加以综合分析、体会。
最后作出判断:是新鲜损伤还是陈旧性损伤;关节是否发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响到神经、血管等。
5.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时,应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一般需触摸、比较下述四条线才能判定(注意与先天畸形区别)。
(1)中心轴线:又称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柱中心的想象的一条直线。
(2)棘突侧线:(棘突旁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接线。
(3)棘突顶线:即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各棘突顶线的连线重叠于或平行于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的矢状面内)。
(4)棘突尖线:是上位棘突下角尖与下位棘突上角尖间的连线。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一般情况下,当棘突偏歪时,其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此处成角而成一曲线,尖线则呈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
椎体发生不同的移位时,棘突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用拇指触诊检查,并与相邻上下棘突相比较。
必要时使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反复对比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个别时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变异者,可酌以顶线为主,与中心轴线相比较。
如何看出椎体.骨盆偏歪骨盆偏移导致脊柱力学平衡失
调,引起人体左右体态不对称。
其表现如下:1:头型不正或脸型不正。
2:额纹单侧下垂散乱。
3:双眉不等高,一侧眉心出现纵向皱纹。
4:双眼不等大。
外眼角不等高。
上眼皮一双一单。
下眼皮单侧出现眼袋。
5:鼻唇沟不对称或单侧消失。
6:鼻孔不等大,或孔型不一样。
7:双耳不在同一高度。
8:下颌骨两侧不平等。
9:双肩不等高,双臂不等长。
10:双侧锁骨不等高。
(应排除有直接外伤史)11:双侧胸背厚度不相等。
12:双侧乳头不等高,双乳不等大。
13:腰带不在水平线。
向前弯腰时,背部,特别是肋骨与腰部左右高度不一致.14:双侧臀围线不水平。
15:双侧骨盆上缘不等高。
16:双侧腰眼不等高.一深一浅.一大一小。
17:双侧腘窝线不水平。
18:量比双腿不等长。
左右鞋跟磨损不均匀。
19:习惯性单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损伤。
20:自然仰卧位时身体向一侧偏歪。
21:俯卧位时双侧臀部不等高,严重者或久病者可出现一腿粗一腿细。
22:自然坐位时,习惯性向一侧偏歪。
或出现非病理性斜颈。
23: 直腿屈体,手向下伸,深度不一.简单测试法:1:大拇指尖分别和其他四指指尖相对,扣成内圈成圆形,术者同样手型于患者相扣。
轻拉,分别测试。
容易拉开的。
相对应的颈.胸.腰.骶椎有病变。
2:用拇指指尖由患者掌背中指推按至腕横纹,如有疼痛。
表示相对应的椎体出现病变。
3:双脚并拢。
轻闭双眼,原地踏步30-50次.哪只
脚先离开原地者,表明此侧有问题.4: 食指掌骨由远端至近端,分别代表:颈.胸.腰.骶.等部位.分别按压.痛点处既相应椎体有病变.5: 身体向前弯曲时腰痛----第一腰椎偏歪.身体左右弯曲时腰痛----第二腰椎偏歪身体左右转动时腰痛----第三腰椎偏歪身体向后弯曲时腰痛----第五腰椎偏歪.整个腰部都不敢活动-----第四腰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