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01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02揣摩人物形象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睢海英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普通可从四个方面揣摩:⑴从故事情节的进展变化中掌握人物性格;⑵从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中熟悉人物性格;⑶从描写手法中熟悉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熟悉人物的典型意义;⑸借助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掌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普通作用(一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映衬,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阅读命题类型及答题思路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主题)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三步曲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2、主题第二步:怎么写?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第三步:写得怎样?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常见题型:1、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解题思路:从三个方面揣摩: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2、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宗旨,明确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设题角度: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小说阅读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思路小说阅读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思路提示提示一、小说阅读鉴赏常见考点之概说1.梳理(分析)故事情节;2.概括(分析)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4.概括小说主题;5.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二、概括分析情节(一)常见设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此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 ②请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③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④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⑤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二)解题思路提示①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一是概括出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
有些小说在开端前还有一个序幕,在结局后还会有一个尾声。
二是梳理小说的线索。
线索贯穿情节的始终。
特别要留意双线结构,即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②留意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留意冲突形成的原因,冲突中各个人物的表现,冲突最后的解决。
③留意故事情节的细节细节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手段。
留意人物在语言、动作、外貌(肖像、神态、服饰)、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④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A 分析该情节表现了人物的何种性格;B 分析该情节在表现主题的哪个方面;C 分析该情节在故事中的结构作用。
⑤作者重复叙述某一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
⑥熟悉情节的表现手法如:叙述上的倒叙、插叙,结构上的伏笔、悬念、照应等,人称的选用和变化等。
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一)常见设问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②请分析某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动作(或会有这样的心理)。
③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二)解题思路提示①结合情节,从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把握人物形象。
筛选描写——结合情节——推测人物的性格(心理)②分析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和态度,辨析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小说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情节类题型解题策略题型一、概括小说情节类(一)答题思路1、寻找小说线索(1)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2)有对比冲突线索。
(3)还有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
2、理清小说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抓住情节。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按场面概括全文情节:见贾母,见王熙风,见贾宝玉。
理清这些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
(二)答题模板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
(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三)答题注意要点1、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特别是每个情节之间不能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
2、在表述时注意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否则会导致情节之间不连贯。
题型二、分析情节作用类(一)答题思路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1)就全文看,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看,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看,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还有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看,有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
(5)就中间行文来看,有伏笔铺垫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就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来看。
①有注重节奏的作用,情节的进展应张驰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②有转折引发推动作用,“柳暗花明”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之外的转折,如《荷花淀》中妇女突然遇到敌人大船的情节。
③悬念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能量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如《项连》结尾中主人公得知从朋友处借的项链是假的。
④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教案)河南洛阳新安一高曾发国新安县2010年高中教学竞赛中荣获语文学科贰等奖一、小说阅读高考主要考查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2.人物形象的揣摩3.环境描写的作用4.作品主题的挖掘5.精妙技巧的捕捉二、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一)故事情节1、常考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解题思路:我们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还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答题套路:……人在……时间,做……事情。
4、示例:2010年广东高考卷《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答案:妻子(人)在夜里(时间)发现丈夫偷拿面包,丈夫撒谎掩饰,妻子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事件)。
(二)人物形象1、常考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答题套路: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这可以从小说……地方看出,作为……的一个人,他怎么样,从而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4、示例: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保护人》11(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玛兰是一个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性的人物形象,这可以从小说“玛兰帮助别人主要是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同学荣升后成了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当桑蒂尔神父的真面目被揭露出来,自己也被扯进去,被珀蒂帕责备时,于是把责任全推到神父身上,把自己扮成一个受害者等地方看出。
课外阅读解题思路答题框架(小说)一、梳理情节提问方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某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什么时候,在哪,谁干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答题框架: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引人入胜、侧面烘托、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名题意、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二、分析人物提问方式:1、指出小说对人物描写的具体办法,说明作用。
2、简要概括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析文中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或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思路: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在语言、行动描写中找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心理描写中找内心世界。
答题框架:……是个……的人(身份)作为……人,他……表现了……的性格(思想品质)。
三、剖析环境提问方式:1、文章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2、就指定人物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作用。
答题思路:时代背景、时间、地点、景物、社会环境,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思想,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框架:从……方面写了……景物、渲染或烘托了……气氛,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
四、品味语言提问方式:1、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2、从语言运用角度肩上文中划线句子。
3、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答题思路:平时古朴、明晓流畅、简洁明快、典雅清丽、淡雅疏朗、幽默风趣、犀利辛辣、充满哲理、韵味悠长、浓郁的乡土气息等,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答题框架:语言运用上有……特点,采用了……修辞手法,起到了……作用,表达了……情感。
五、把握技巧提问方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以及塑造人物时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是如何为作者表达情感服务的。
答题思路:1、表达方式角度:先答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再答倒叙、插叙的运用及作用,最后答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表现手法的角度:答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在塑造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3、结构安排的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谨、完整对、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考点分析及答题模板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阅读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标题 )情节结构:题型一:故事情节梳理概括1、线索:地点,人物,时间。
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2、故事发展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和尾声)3、表述式概括: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常用)题型二:情节作用分析(注意位置)切入点:1、内容上:表现了或刻画了人物xxx性格;点题或突出xx主题,表现xx主旨或深化xx主旨。
(主旨也可单独分点)2、结构上: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起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3、读者感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等。
环境题型一: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渲染xx气氛,奠定xx 感情基调。
;人物方面:烘托人物xxx心情;暗示人物xxx命运;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情节方面:为后面xx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暗示或推动xx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主题方面:揭示xx主旨;深化xx主旨。
开头:侧重于渲染故事气氛,暗示人物命运,暗示社会环境。
中间:侧重于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侧重于照应前文,深化主旨。
题型二: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人物形象题型一: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式、方法:(主要途径和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宝玉、黛玉;孔乙己、葛朗台;林冲;老人与海;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
侧面描写(风紧、雪大)2、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
3、情节入手:全面、恰当、实事求是;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把握主要性格特征;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环境入手: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如黛玉进贾府。
注意:先总后分,先用动词或形容词概括性格特征,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题型二: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折射出社会xxx现象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
简言之,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题要点:推动xx情节的发展(情节)揭示小说xx的主题(主题)给人们带来某种启示。
(社会作用)2、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与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要点:推动xx情节的发展(情节)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品质(人物)揭示主题(主题)3、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反复出现,串联情节,是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具有象征意义。
答题要点: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人(象征);线索(结构)。
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一般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点等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写自由灵活。
二、叙述方式:顺叙:次序井然,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作必要的铺垫照应或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种交代。
三、人物描写: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物象、环境。
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可以使主题更加深刻。
环境描写:见上面四、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以小见大:看似平凡细小的小事件、小人物,但是通过他们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象征;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五、结构安排: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
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引用、反问、反复等,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语言风格:指平实、清新、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要点:做到“两个结合”解答艺术技巧题时,一要做到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二要做到和语言相结合。
艺术技巧是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此在解答艺术技巧内容上的作用时应该遵循以上两个原则。
按照“三个步骤”三个步骤是:确定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
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作用)。
从“四个角度”切入四个角度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
对于艺术技巧类题目,一般先从语言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切入,特别是题干这样提问时: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而“结构安排”和“语言技巧”一般会在题干要求中有所提示。
小说探究(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例:《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
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
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
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
例:《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
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
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例:《晚秋》: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会据为己有。
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示例二:会据为己有。
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二)情节类探究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
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例: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思路: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军刀》: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
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①“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③“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④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三)主题类探究1.探究丰富(深刻)意蕴设问: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例:《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①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