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狼》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文《狼》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窘.jiǒng 苫.shàn眈.dān 瞑.míng尻.kāo黠.xiá隧.suì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原来。
(4)屠大窘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敌.:名作动词,这里指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覆盖、遮蔽。
(7)苫蔽成丘苫蔽..(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瞑.:闭眼。
(11)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洞.:名作动,这里指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狼亦黠矣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译: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狼亦黠矣,而顷刻间,能食肉者,必先知其味。
是以羊群之入,狼必伺其群,伺其弱者,伺其病者,伺其幼者,伺其饥者,伺其困者,伺其惊者。
伺之既久,然后发,疾走逐之,至则搏而杀之。
羊之群也,莫不惊奔,唯羊之弱者、病者、幼者、饥者、困者、惊者,莫不先死。
狼得之,饱食而归,若羊群之逐水草,羊不知其所以然也。
狼文言文翻译:狼虽然狡猾,但只需片刻时间,那些能吃肉的动物必定先了解其味道。
因此,当羊群进入狼的视野,狼一定会观察它们的群体,寻找那些弱小的、生病的、年幼的、饥饿的、疲惫的、受惊的羊。
观察一段时间后,然后发起攻击,迅速奔跑追赶,一旦追上,就扑上去将它们杀死。
羊群在奔跑中,没有一只不惊慌逃窜的,只有那些弱小的、生病的、年幼的、饥饿的、疲惫的、受惊的羊,没有一个能幸免于难。
狼捕获它们后,饱餐一顿,然后满意地回家。
就像羊群追逐水草一样,羊群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狼文言文解析:这段文言文通过狼捕食羊群的故事,揭示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狼的狡猾和羊群的盲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生存。
狼在这段文言文中被描绘成一个狡猾、机智的动物。
它通过观察羊群,寻找那些最容易捕食的目标,然后迅速行动,将它们捕获。
这种捕食方式既高效又残忍,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存的残酷性。
羊群则被描绘成一个盲目、无助的群体。
它们在狼的威胁下,只能四处逃窜,无法保护自己。
这种描写使得读者对羊群的命运感到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界的威胁时的无力感。
整段文言文通过狼与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弱肉强食法则的深刻认识。
同时,也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要学会观察、思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30.狼(蒲松龄)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尽:完止:仅,只缀:连接、紧跟;甚:很】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惧:害怕投以骨以:把把骨头投给狼止:停止从:跟从复投之:之(代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转折连词)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转折连词)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并驱:一起追赶故:原来;如故:跟原来一样】译: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窘: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其:代狼敌:攻击顾:看、视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其:代打麦场苫蔽:覆盖、遮盖乃:于是倚:倚靠奔倚其下其:代柴草堆驰:解除、卸下持:拿起狼不敢前前:上前(动词:上前)眈眈:注视的样子】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犬坐:像狗一样蹲坐犬:像够一样于:介词“在”前:前面瞑:闭眼意暇甚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暴起暴:突然以刀劈狼首以:用首:脑袋毙:杀死方:刚、正要一狼洞其中洞: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想要、打算隧:9(名作状)从通道以:来其:代屠户尻:屁股尾:尾巴断其股股:大腿亦毙之之:代狼悟:明白、知道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以诱敌盖:大概、原来是以:用来】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七年级《狼》原文简介《狼》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本文通过描绘一个狼的独特特性和习性,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之意。
正文一、狼的独特特性狼是一种野生的动物,其独特的特性使它成为动物界的霸主之一。
首先,狼有着强大的嗅觉和听觉,能够辨别微弱的气味和声音。
其次,狼具有出色的视觉,能够远远地望见所需要的物体。
再次,狼灵敏的反应能力使它具备出色的捕猎技巧,能够迅速捕捉到猎物。
最后,狼在狼群中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由一对“领头狼”来统治,保证了整个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二、狼的习性和生活方式狼一般以群体生活为主,形成一个由数十只狼组成的狼群。
狼群在一起狩猎、保护领地,并繁殖后代。
狼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休息。
狼以肉食为主,一般以野生动物为食,如鹿、兔子等。
狼独特的捕猎技巧使它们能够迅速捕捉到猎物,保证了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三、狼的生态环境狼一般居住在广袤的森林和平原地带,这些地方为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隐蔽的栖息地。
狼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足够的猎物供其捕食,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树木和植被提供遮蔽和保护。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狼的栖息地逐渐减少,导致狼的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四、保护狼的意义和方法保护狼对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狼是食物链中的关键物种,控制了其他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保护狼也是保护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方式,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之意。
为了保护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法律和政策,禁止非法狩猎和买卖狼及其制品•打击非法狩猎和贩卖狼的行为,加大保护力度•科学研究,了解狼的生态习性和繁衍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保护狼的栖息地,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结语《狼》这篇课文通过描绘狼的独特特性、习性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种神秘而伟大的动物。
七年级《狼》翻译和原文及注释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总结的文言文《狼》的有关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原文《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很害怕,便将骨头投给狼。
其中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一来二去,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十分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三、注释①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狼》全文翻译与文学常识一、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二、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
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目似瞑,意暇甚。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
《狼》知识点梳理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堆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文学常识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
清代著名文学家。
代表作《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原文共三则,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二、正音释义缀行:紧跟着zhuì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止:同“只”,只有。
意:神情敌:攻击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jiǒng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Míng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xiá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2、古今异义几何股暴去3、活用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4、一词多义(1)之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久之音节助词,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结构助词,不译。
(2)以投以骨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3)其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它们,指狼)屠乃奔倚其下(指打麦场)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他,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它的,指狼的)(4)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一狼得骨止停止(5)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想(6)敌:恐前后受其敌指攻击盖以诱敌敌人(7)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向前5、时间词少时久之方顷刻四、重点翻译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注释译文赏析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注释(1)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2)晚:夜晚,晚上。
(3)归:回家。
(4)止:通“只”,翻译为仅,只。
(5)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甚,很。
(6)惧:害怕(7)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
以,把。
(8)从:跟从,跟随。
(9)复:又,再(10)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故,旧、原来。
(12)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13)恐:恐惧,担心。
(14)敌:意动用法。
这里是动词,指攻击的意思。
(15)顾:看,视。
这里指往旁边看。
(16)积薪:堆积柴草。
积,堆积。
18 狼蒲松龄①一屠②晚归,担中肉尽,止③有剩骨。
途中两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狼,缀④行甚远。
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⑤,一狼仍从⑥。
屠户很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复投之,后狼止而⑦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⑦两屠户又把骨头投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狼之⑧并⑨驱⑩如故⑪。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⑫,恐前后受其敌⑬。
顾⑭野有麦场,屠户的处境很困迫,担心前后都受到他们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⑮成丘。
屠乃⑯奔倚其下,弛⑰场主在里面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担持刀。
狼不敢前⑱,眈眈⑲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少时⑳,一狼径21去,其一犬22坐于前。
久(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之,目似瞑23,意24暇25甚。
屠暴26起,以刀劈狼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首,又数刀毙之。
方27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又连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28其中,意将隧29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意图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狼的身体已经进入一半了,止露尻30尾。
屠自后断其股31,亦毙32之。
乃悟前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这时)才明白狼假寐33,盖34以诱敌。
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
狼亦黠35矣,而顷刻36两毙,禽兽之37变诈38几何39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①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狼》导学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实词。
课前自学:
1关于作者及出处。
本文作者是(),字(),一字(),别号(),世称()。
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代()家。
他一生不得志,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中过秀才,此后却屡试不第,始终没有考上举人。
本文选自(),它是一部()集,共()篇。
“聊斋”是作者()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指()。
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述妖狐鬼怪来反映现实生活。
有的揭露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有的表达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愿望。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消极思想。
《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被屠户割破肉皮、吹气胀死的故事。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则,是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查找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大窘.()麦场.()积薪.()苫.()蔽倚.()眈.()
少.()时瞑.()暇.()隧.()尻.()黠.()
寐.()
4识记文言实词。
屠:
担.:止:缀行甚远:
缀:甚.:投以骨:
从:复.:尽.:
两狼之并驱如故:并:
驱:如故:
大.:窘:恐.:受其敌:敌.:顾:场.:积薪:苫蔽成丘:苫蔽:
乃.:倚.:弛:眈眈相向:
眈眈:少时:径去:径:
犬坐于前:犬.:
久之:瞑:意暇甚:
意:暇:暴:数刀
..:
毙.:方.:洞其中:洞:其.:
隧入:隧:尻:自.:断.:股.假寐:寐盖:黠:顷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
几何:止增笑耳:
笑.:耳.:
课内导学: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进行点拨。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断句。
3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1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学习重点: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课前自学与课内导学:
1翻译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本文主旨。
2能举例说明课文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学习重点: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难点:能举例说明课文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课前自学与课内导学:
1请找出文中描写狼狡猾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表现屠户机智的句子: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一狼径去的目的是:
B前狼假寐的目的是:
C最能表现屠户敢于斗争的句子是:
4简要说说屠户对狼的态度变化过程。
5从文中找出作者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6从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7文章对屠户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