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黄山的奇松怪石介绍
黄山奇松怪石有“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说到奇松,你知道它是怎样的吗?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黄山的松树,姿态万千。
它们或孤傲,或挺拔,或苍老,或婀娜。
它们与怪石和云海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天然图画。
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迎客松了。
迎客松是一棵百年以上的松树,高约十米,树干大约四人才能合抱住。
它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在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似的。
它在悬崖绝壁上生长了几十年,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打倒。
迎客松四季都是翠绿的,就连冬天也不例外。
听导游说迎客松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有一次,黄山下着大雪,一位外地游客被困在山上,就在这时,迎客松张开双臂向游客们示意:“快来人啊!我欢迎你们!”就这样,那位游客被救了出来。
在黄山上有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还有的像仙女下凡……每一块石头都是惟妙
惟肖的。
—— 1 —1 —。
黄山奇松作文5篇篇一:黄山奇松黄山乃“天下第一奇山”。
在黄山四绝中,黄山的奇松人们更为情有独钟,在黄山的山顶上,陡崖边,滑坡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潇洒,挺秀,优美,遒劲而饱经苍桑,它们给人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迹。
黄山的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黄山的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被人比作“天然盆景”,美丽而不妖,清美,挺直的身影留在心头。
黄山的松奇,秀,美而挺,看着无不让人振奋。
黄山松有:迎客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欢迎宾客的到来,很是有趣,它已是黄山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黄山松也有:陪客松,陪客松正对着“黄山绝胜处”——玉屏楼,它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黄山松还有送客松,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也似好客的主人,对客人依依不舍,在与他们作别。
细细阅读这些苍劲之松,让我肃然起敬。
这些外表潇洒挺秀,优美遒劲,枝干蟠曲的大松实为石头缝中的一棵小小的苗头儿,在与石头这巨人作斗争的同时,力尽全力拼命地吸吮着春雨,拼命地享受柔和,绚丽的春光,身子在不断地长大,灵魂在不断地升华!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象征吗?细细品味这些千奇百怪的松,它们夹在石头缝中,生活了千万年,虽饱经风霜的打击,它丝毫没有动摇,至今日仍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翠绿欲滴的青枝在春姑娘的呵护下,在它自己的努力拼搏下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博大,奋斗精神的体现吗?阅黄山松,读中国人!中华民族近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在与日本作斗争时,没有后退,中国人举着刀枪剑杆努力地冲,不正如奇松与石头作斗争吗?中华民族吸取国外精华,自我完善,不正如奇松努力吸取阳光雨露吗?在苍桑的黄山松上,我读到了中国人的奋斗,捕取的精神。
篇二:黄山奇松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关于黄山奇松的好词有:
1.翠绿欲滴:形容黄山奇松的叶子颜色鲜艳,宛如翡翠般的光泽。
2.挺拔俊秀:形容黄山奇松的树干高大、笔直,形态优美。
3.奇形怪状:形容黄山奇松的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给人以惊奇
之感。
4.盘根错节:形容黄山奇松的树根盘旋交错,枝节繁复,富有生
命力。
5.迎客松:一种著名的黄山奇松,枝叶向游客倾斜,如同欢迎宾
客的姿态,象征着好客与友谊。
6.送客松:一种著名的黄山奇松,枝叶向下弯曲,如同送别游客
的姿态,象征着惜别与祝福。
7.蒲团松:一种形状独特的黄山奇松,枝叶茂密,顶部平展,如
同蒲团般圆润。
8.竖琴松:一种形状独特的黄山奇松,枝叶向上弯曲,如同竖琴
的形状,富有艺术感。
9.麒麟松:一种形状独特的黄山奇松,枝叶茂密,树干挺拔,形
态奇特,如同麒麟一般。
10.黑虎松:一种著名的黄山奇松,树干粗壮,枝叶茂密,形态威
猛,如同一只黑虎。
黄山奇松自从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学了《黄山奇石》之后,我就一直想要去黄山,但是被疫情耽搁了一年。
今年暑假妈妈终于把黄山之行安排上了,还没出行前我们就每晚睡前刷小红书攻略啥的。
去过的人都说:登黄山,天下无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
真的是满怀期待地想快点,再快点出发。
登黄山的时候,天气也很重要,我们运气蛮好的,两天黄山天气都挺给力的,该看的奇石,比如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笔架峰,莲蕊峰等,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今天我还是想记录一下黄山上奇形怪状的松树。
想必说起黄山的奇松,大家都会脱口而出迎客松,没错,迎客松是我们到达黄山缆车站下来的第一站行程,姿态优美的迎客松是黄山上最贵的一颗松树,有24小时贴身保镖,不分日夜在旁守护。
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株陪客松,面对着玉屏楼,高大挺拔,好像跟迎客松一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
旁边还有一株松树,名为送客松,它有一株树干向山下伸展开去,就好像在跟我们告别似的。
再顺着往上走,我们看到了团结松,很粗壮的一大团,导游小姐姐说这株松树就像我们的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所以取名团结松,很多家庭还有单位同事都在此打卡合影。
紧接着我们看到了连理松,它是一株很高很高的松树,但是在离地几米的上方却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枝丫,高低粗细都差不多,好像一对谈恋爱的夫妻。
我们的线路是从南边上,北边下,下来的时候又看到一株“小迎客松”,导游小姐姐说其实不是的,这株松树叫探海松,因为长在北面悬崖上,营养跟光照跟不上,所以长的特别慢,但是周边多云海,伸出的枝丫跟云雾缠绕一起,所以就叫它探海松了。
在它的不远处,还有一株被圈养起来的大松树,树干挺直,顶部枝丫展开像一把正在演奏的竖琴,顾名思义被大家称为竖琴松。
再往下山缆车道走一会,我们又看到一株瘦而有型的松树,看起来像一只在跳舞的孔雀,昂起高贵的头,欲伸展两翼,这就是大家口中唯美的凤凰松。
其实黄山上还有很多奇松,我一下子没记住那么多,妈妈把所有我们看到的奇怪松树都拍了照片,上面的记录都是我认真的听了导游小姐姐的讲解后回家整理的,希望你们也喜欢。
黄山奇松作文(10篇)黄山奇松作文(10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标准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松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黄山奇松那么是这“黄山四绝”之首,山顶上,陡崖上,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奇松,以这黄山为父母,以这云海为食物。
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画笔般,将这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正因有了这无处不在的黄山松,所以,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降了,泉响了……连平淡无奇的石头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奇松,奇就奇在它的千姿百态。
有的黄山松,像一只展翅欲飞的。
有的像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
有的像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那么是无数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伸出一只手臂欢送来参观游人。
让人看到她就情不自禁的连连叫好。
人们实在是太爱黄山松了,曾经还有人编写了一本《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也难怪徐霞客在游历黄山后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奇松真是大自然用天为颜料地为画布所勾勒出的千古名作啊!黄山,风景奇异美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山上有怪石、云海当然还有奇松了。
在我看来,黄山之美始于松,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奇特的松柏吧!一开始,山脚的那些松柏树枝一弯一弯的,近看像一位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在请客人们上山。
遥遥望去,就像一个巩固的指路牌,在为人们指路。
山腰的松柏各个长得都十分有精神,树干非常挺拔!给予了爬山的人无线的鼓励与力量,告诉他们:“加油!加油!你们可以做到的。
”让人们加速前往山顶。
而山顶的松树更是出类拔萃,有德破石而出,有的抱牙而立,有的侧身峭壁。
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黄山奇松则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奇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松针叶短硬,树冠扁平,颈干粗韧,叶色浓绿,盘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态适应性极强,1961年,著名林学家郑万均等通过考察和鉴定发现黄山松与台湾松其实是同一树种。
黄山松,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是以黄山命名的两针叶松树,广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诸省及河南南部、湖北东部,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山顶、陡坡、山脊、裸岩等地段。
黄山松针叶短硬,树冠扁平,颈干粗韧,叶色浓绿,盘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态适应性极强,在悬崖陡壁上形成树冠平展的旗形树,在平缓的山坡或山脊上形成不同年龄级的黄山松林,姿态各异,构成景区独特的景色。
黄山松的外形与华北、西北的油松极为相似,故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一直把黄山松当作油松。
1936年,中国植物学家来黄山进行实地考察,经鉴定认为黄山松针叶短,微细,树脂的数量、位置与油松截然不同,是一种新树种,因为这一科学现象是在黄山首次发现,所以就以黄山来命名这一树种。
1961年,著名林学家郑万均等通过考察和鉴定又发现黄山松与台湾松其实是同一树种,于是将黄山松与台湾树合并为一种,改学名为PINUS TAIWANENSIS,仍保留“黄山松”这一中文学名。
双龙松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倚岸挺拔,或盘曲虬劲,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黄山奇松作文 10篇奇松,黄山四绝之一。
顾名思义,黄山之松,奇特无比。
迎客松,龙爪松,探海松,黑虎松,雨伞松,无人不知谁人不晓。
最为奇特的还数那连理松。
连理松,树径宽73厘米,高17米,因奇特的外形而吸引一批批游客。
一木两根,呈V字型。
树木粗壮,直入云天,树枝朝外,向阳生长,追求光明。
难道不就像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妇,虽是白发苍苍,耄耋之年,但依然彼此相伴,白头偕老,不离不弃。
还有那大名鼎鼎的迎客松。
迎客松生长在山口,扎根于岩石上,枝枝叶叶都绿意盎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迎客松树杆微微后仰,苍劲有力,它就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又像一位威武的战士,昂首挺胸,战无不胜。
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天寒地冻,他都在此傲然挺立,从骨子里流露出不可磨灭的骄傲。
看到这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试想当一颗种子在缺少泥土,甚至缺少水源的岩石缝中茁壮成长,是不屈让它挺住了风吹雨淋,严寒酷暑。
即便是狂风暴雨,枝叶散落,但他还是凭着一个信念,凭着一颗松树的尊严,任由风雨吹打,顽强屹立,却不肯倒下。
通过了那炼狱般的磨砺,他成功了,他活了下来,他变成了一棵秀丽挺拔的奇松。
是什么让你挺立山头,哦,是哪坚强的品质,不屈的性格。
黄山是我国的第一奇山,也是不可多得的5A级旅游风景区,它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那里的云海、温泉、奇松、怪石合称“死绝〞,闻名海内外。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和我慕名来到神奇秀丽的黄山风景区游玩。
一大早,我们来到云谷寺乘着缆车上山。
车厢像一只轻盈的燕子,在山涧、峡谷中穿梭。
透过玻璃,一道道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肉跳;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岩石,令人目不暇接;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叫人心旷神怡。
正当我陶醉在眼前的美景时,缆车不知不觉中到了蘑菇亭停靠站。
我们顺着路标,来到了竖琴松。
虽然这棵松树算不上参天大树,但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它的主干先笔直地向上生长,突然来了一个270度的急转弯,朝下生长,整个形状就像一把巨大的西洋乐器——竖琴,许多细小的纸条就像一根根琴弦。
黄山奇松作文6篇导读:【篇一: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篇二:黄山奇松】黄山是大家听说过又没有去过的景点之一,现在就让我做一回小导游吧。
听好了,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奇松,它们为什么奇怪呢,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长,哪怕是陡崖边都可以生长出一个个挺秀的奇松。
我先说一说迎客松吧。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身出去,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再说一说陪客松吧。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吧。
最后,我要说的是送客松。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是典型的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和游客依依不舍的告别。
这就是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篇三:黄山奇松】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山顶上,陡崖边,石缝间,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双龙松盘根于石,枝干盘曲,苍劲有力。
它历经沧桑,却依然伸出两枝不失生机的虬枝。
黄山奇松教案•相关推荐黄山奇松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山奇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松教案篇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不知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出示课件2)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板书:黄山)你对黄山了解多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黄山,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二、交流预习。
1、认读生词。
(出示课件3)2、交流预习收获:(出示课件4)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黄山的松到底"奇"在哪些地方?三、细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1、细读课文,画出描写黄山松"奇美"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优美语句,选择一句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句子一:(出示课件5)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1)找一找黄山称"天下第一奇山"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有感情?(出示课件6)(2)用多种方式读。
句子二: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出示课件7)(1)"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黄山奇松》经典教学设计5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
(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三)品读体会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指导朗读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千姿百态黄山奇松"酒民"百态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
《黄山奇松》一文,从“奇松”的角度来凸显黄山之美,这是不无根据的。
凡到过黄山的人,无不为那苍劲挺拔、傲然迎风、团结向上的黄山松而发出由衷的感叹。
黄山风景独步天下,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功不可没。
正如古人所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苍翠浓密,千姿百态,不得不叫人啧啧称奇!你看它们,有的雍容端庄,仪态万方,“斜伸出青翠的枝干”;有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有的“枝干蟠曲,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有的倚岸挺拔;有的独立峰巅;有的倒悬绝壁;有的冠平如盖;有的尖削似剑。
每一种姿态都叫人浮想联翩,难怪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串贴切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迎客松、陪客送、送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连理松……真可谓“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历经风雨,郁郁苍苍,叫人不得不感叹!被称为黄山的代表和象征的迎客松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一个“饱经风霜”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它破石而出,扎根于悬崖峭壁,顽强地依照山势生长,绝无攀龙附凤之意,也不俯首低屑、矫揉造作,抗暴风、御冰霜,依然苍劲秀美、永葆青春。
艰苦的生长环境,没能扼杀黄山松的勃勃生机,反而成就了黄山松的绝世之美。
难怪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瞧,“饱经风霜”这一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黄山松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黄山松亲切热情,彬彬有礼,叫人不得不叹服!在游客眼中,它们不仅仅是一棵棵松树,更像是一个个热情的主人。
它们是那样潇洒、挺秀。
有的会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有的又会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有的还会和下山的游客依依惜别……多么热情的黄山松啊!能不让人倍感亲切吗?文章的最后写到“黄山松千姿百态。
说教材《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介绍的黄山四绝之一的奇松,并分别介绍了奇松的三大名松,突出了黄山奇的特点。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先总写游人对黄山的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分别写三大名松,从而突出黄山奇松“奇”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的特点。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并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好教材。
说学情《黄山奇松》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五年级的学生是属于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对课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要让学生深层次去理解奇在哪里,还是有点欠缺,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屹立”、“饱经风霜”来造句。
3.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黄山奇松三大名松的特点,感受黄山松的美和奇。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我将把了解黄山松的奇作为重点,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我将把感悟三大名松的姿态美作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质疑启发法。
学法我主要运用圈、划、读、悟法。
说教学过程这一课的教学我预设用两课时来完成目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
下面我重点讲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四个环节:复习导入、精读感悟、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创境质疑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誉为,陡崖,屹立情有独钟,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等,然后请学生借用几个词语来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复习不仅检测了学生上一节课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还在交流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把握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黄山十大奇松介绍1、迎客松:十大名松之一的迎客松是黄山奇松之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树地处海拔1680米处,树高10.1米,胸径65.6厘米,枝下高2.5米。
2、探海松:立于卧云峰陡腰,地处海拔1670米,树高仅3.5米,侧枝倾伸前海,犹如苍龙探海,戏搅浮云。
树龄约500年。
3、竖琴松:竖琴松位于卧云峰侧北坡的竖琴松以形取胜,它主干挺直,顶状如伞,形似竖琴,又如古时官署中的辕门。
4、连理松:被游客寄予纯洁爱情含义的“连理松”,位于始信峰途中海拔1630米处,拔地而起,一根两干,并蒂齐肩,如情侣相依。
树高20.6米,树龄约400年。
5、接引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旧志列为九大名松之三,始信峰三面临壑,唯有东南与另一峰相隔丈许,早先断木为桥,以渡游客。
此松生于两峰隔谷边缘,清人刘大櫆记述:“北岸有松,横枝直抵南岸。
”似在接引游人。
后改木桥为石桥,名“渡仙桥”,游者仍扶此松枝过桥。
接引松树高4米,胸径30.5厘米,冠幅3.5米×5.5米。
树龄约500年。
6、麒麟松:麒麟松生于北海至清凉台路边海拔1470米处,树干1.5米处分作两枝斜展伸长,两翼高低错落,状如送子麒麟,树龄约500年。
7、黑虎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生于白鹅岭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1650米处,传说狮子林有一高僧入定时,见一黑虎卧于松顶,后寻黑虎不见,只见古松高大苍劲,干枝气势雄伟,虎气凛凛,故名为黑虎松。
该松枝稠叶密,遮天闭日,覆盖面积约百余平方米。
树高8米,胸径71.3厘米,地径79.6厘米,枝下高5.2米,冠幅12.5米×10米。
树龄约450年。
8、蒲团松:蒲团松位于玉屏索道上站附近,地处海拔1610米,树身不高,铺展平整,状似蒲团。
树高2.9米,胸径35厘米。
树龄约350年。
9、龙爪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始信峰,5根主侧根裸露土表,粗大,扇形伸张,似苍龙之爪,苍劲有力,深扎岩中。
树高12.5米,胸径45.5厘米,冠幅12米×5米。
“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何处?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奇”字,详细介绍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还简略介绍了其他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那么,黄山奇松之“奇”是不是就只在姿态上呢?随着细读文本,我们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以迎客松为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描写迎客松的,这也是全段着墨最多之处——“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这段话总共三句,如果只是写其姿态奇特的话,完全可以说“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那么第一句中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和第三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是否多余呢?如果不多余,那和“奇”又能挂上什么钩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姿态是美的,枝干是雄健有力的,关键就在后面“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据记载,这棵松树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可能遭过雷劈可能遭过虫害,可是它呢,不仅没有倒下,却还像年轻时候那样郁郁苍苍、生机勃勃,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生命之奇!
如果说第一句还好理解,那么第三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就要从多方面解读了。
试想,为什么迎客松能成为代表,成为黄山的象征?为什么不是造型更加奇特的送客松或是其他的什么松成为象征呢?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客松处于的位置正好是在游览的重点景区玉屏峰处,恰巧,“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仿佛在说:“欢迎你们,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是啊,黄山是游览圣地,每年接待者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那么迎客松的位置、姿态恰恰符合了这种需要,所以自然就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精神的象征。
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文化内涵之奇!
看来,黄山奇松的确是奇哉、伟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如果只是泛泛地一读而过,不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那将会失去文本蕴含着的精彩的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