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元日》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0
元日王安石古诗元日王安石古诗1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
见《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基本解释(1)指吉日。
《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
”;颜师古注:“元,善也。
”(2)指正月初一日。
《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这一天中国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开门爆竹一是指吉日。
元日王安石古诗2元日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
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7.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译文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春联取下,换上新的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古诗《元日》王安石古诗《元日》《元日》年代: 宋作者: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品赏:[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
(2)屠苏:美酒名。
(3)[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
(4)桃:桃符。
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古诗三首《元日》、《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课件内容一、《元日》1.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
2. 创作背景:公元1085年,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新政,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这年元旦,王安石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新政的信心。
3. 诗歌赏析:(1)诗题:《元日》,意为新年第一天。
(2)诗中所描绘的新年景象: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欢度佳节,祈求丰年。
(3)诗人对新年的期望: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4)诗人的政治抱负:通过推行新政,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688-742),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2.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王之涣任洛阳县令时,登上了鹳雀楼,领略了壮丽的河山风光,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 诗歌赏析:(1)诗题:《登鹳雀楼》,意为登上鹳雀楼观赏风景。
(2)诗中描绘的美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黄河之水壮观,白日依山尽的景色令人陶醉。
(4)诗人的人生感悟:人生苦短,应该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将进酒》1.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2.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天,与朋友们畅饮作乐,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年秋天,李白又在长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写下了这首诗。
3. 诗歌赏析:(1)诗题:《将进酒》,意为劝酒歌。
(2)诗中描绘的宴会场景:宴席上美酒佳肴,宾客们欢聚一堂,畅谈人生百态。
(3)诗人对美酒的赞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苦短,应该珍惜当下,尽情欢乐。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破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