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1、颜渊问仁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礼的规定,就可以达到仁的标准。
2、子贡问政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杰出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告诉他:“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又问如果这三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应该先满足哪个。
孔子回答:“足食为先。
”
3、孔子与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性格最独特的一位,他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但孔子总是耐心地回答他,并鼓励他思考问题。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以义为先,只有具备了正义感才能有勇气去做好事情。
4、颜渊之死
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之一,他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
当颜渊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痛苦地哭道:“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下葬时,孔子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去送葬,并长时间地望着他的墓穴,哭道:“吾失之矣。
”
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其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做了什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做了什么?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豪爽,很有正义感。
有一年夏天,下了很多场暴雨,子路担心会引发洪水。
于是,子路一马当先,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和军队,一起疏浚河道、修理沟渠。
当时是大夏天,老百姓顶着烈日,泡在污浊的河水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自然非常辛苦。
心地善良的子路,实在看不下去。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给老百姓买来了许多食物。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孔子那里。
孔子听后十分着急,连忙派了另外一个弟子子贡去制止子路。
子贡赶到后,向子路说明老师的劝告。
子路听完,十分生气。
他那犟脾气又上来,一股劲就冲到孔子那里去,怒气冲冲地说:“我是因为下了大雨,担心会出现水灾,才带领百姓修筑这些水利工程的。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的十分劳苦,有的甚至都饿得没有力气,我才给他们弄了一点粥喝。
谁知,老师您却让子贡来制止我,那岂不是要让我不去做仁义的事情吗?您经常教导我们,为人要做到仁爱,您今天这样来阻止我,岂不是不让我实行仁义?我今后再也不听你的话。
”发————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完这通脾气,子路转身就要走。
孔子赶忙叫住他,说:“我知道你是在实行仁义,可你要真是可怜这些老百姓,那你为何不去向国君报告,让国君用国家的库粮来帮助他们呢?”“你知道吗?你现在用自己的粮食来帮助老百姓,是在向百姓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的国君还不如你对他们好呢。
也就是说,老百姓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大好人,国君却不管人民的死活。
”“你仔细想想,假如你的国君知道老百姓这样看待他,他会怎样对你呢?”听完老师的话,子路恍然大悟:原来老师阻止自己,是在劝告自己做事不要越位。
于是,子路就停止了向老百姓提供食物,也因此避过灾祸。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孔子弟子赎回鲁国人_孔子骂学生的原因是什么孔子弟子子贡在外经商时,看到鲁国人都沦为其他诸侯国的奴隶时,就出于好心赎救了他们。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弟子赎回鲁国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子贡赎人的故事子贡赎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贡。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善于经商,是一位大商人。
当时的鲁国很多人都沦为其他诸侯国的奴隶,于是鲁国颁布了这样一条法律。
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见到自己国家的子民沦为奴隶,便可以自己先垫钱将他们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
回到鲁国后,鲁国便会从国库里面拿出大笔钱作为赎人的奖金。
子贡有一次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他却拒绝接受奖金。
子贡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这点奖金,他觉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报。
可这件事被他的老师孔子知道了,却批评了他,说他做了一件错事,告诉他人做好事,是为了能改变周围的风气。
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做到就可以。
然而当时鲁国有钱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再有人赎人回来,领奖金,会显得自己品格不高。
但不领奖金,又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以后便没有人愿意去赎人了。
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子贡虽然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
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标准提高了,让很多人都难以达到此标准。
这让道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让人们害怕道德反而离得更远。
其实道德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是既不损伤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
孔子骂子贡的原因端木赐,别名子贡,字子贡,他是孔子七十二个领教到孔子学术的弟子之一,他生于公元前520年,什么时候去世的历史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子贡去世的地方是齐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渐渐强大了,但是很多的鲁国人在别的国还在做苦力,鲁国的人就提出规定了,如果谁在别的国发现鲁国的人,请把他们赎回来,我们会给赔偿和奖励的。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让很多在别国做苦力的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后来子贡去别的国家时赎回了很多的鲁国人,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有钱的商人,所以在政府提出给予奖励与补偿的时候,子贡拒绝了,因为他宁愿不要这笔钱财,希望留给自己的同胞。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
做颜回的年轻人,他和孔子之间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聪明,但性格有些孤僻。
有一天,
孔子问他,“你为什么不和其他学生一起玩耍?”颜回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并不能使我更加聪明。
”。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笑了笑说,“你的确很聪明,但你知道吗?和别人交往,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你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一个人
的智慧是有限的,但多个人一起讨论,就会有更多的灵感和智慧。
”。
颜回听了孔子的话,开始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他发现孔
子说的话是对的,每次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他都会有新的收获,他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
后来,颜回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他的见解和学识在当时也
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不幸的是,颜回在年轻时就去世了,这让孔
子非常伤心。
孔子为了纪念颜回,写下了一篇《颜渊》,在文中他写道,“颜渊,非邦之童,乘乘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而能以成仁。
”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和怀念。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学识和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和他人交流讨论,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总之,孔子和颜回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也是一段关于智慧和交流的故事。
让我们铭记这段故事,珍惜和他人的交流,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吗_孔子孟子是什么关系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从而最终成为公认的孔子创立的儒教的第二位大宗师--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吗据考证,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大约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元年)辞世。
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了将近100年,当时孔门的弟子没有一个还活着。
孟子自己说过:“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私淑的意思是没有亲身受教于某人,只是崇仰自认学生而已。
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私淑的是什么人也不得而知,从他自己的话来看,他私淑的想必不是什么名人。
《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史学家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以上说法来源于我国著名古文字专家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从而最终成为公认的孔子创立的儒教的第二位大宗师--亚圣。
孔子孟子是什么关系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
育理念,即因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一理念在当今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的弟子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性格刚烈,爱好武艺,但对经典文化并不感兴趣。
孔子了解到子路的性格特点后,并没有强求他去学习经典文化,而是让他专心练习武艺。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个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关于子贡。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聪明好学,但性格有些急躁。
孔子对待子贡的教育方法是耐心启发,他不断给予子贡指导和鼓励,让他在学习中逐渐成长和进步。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体现在他对子贡的个性化教育上,他充分尊重并激发了子贡的学习潜能。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并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而是要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给我们启示,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
因材施教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一种普适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借鉴。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弟子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年轻时非常聪明,但也有些骄傲自大。
有一次,颜回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他心灰意冷地向孔子请教。
孔子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像孩子一样,问你不懂的问题呢?”颜回不解地问,“孩子们都问什么问题呢?”孔子回答说,“他们问‘为什么’,‘为什么’。
”颜回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所在,从此开始虚心向老师请教,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教育学生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勇于探索。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问“为什么”,才能不断地探索真理,不断地进步。
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除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孔子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据传,孔子曾对学生们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学生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忠诚诚信,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孔子的教育中,他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而且只有乐于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
因此,孔子鼓励学生们要勇于实践,要乐于实践,要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的来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孔子对三个学生的态度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对于三个学生:颜回、子路和子贡,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我们来谈谈孔子对颜回的态度。
颜回是孔子最早的学生之一,他是孔子最为宠爱的学生,孔子称赞他为“君子”。
颜回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他对孔子的教导非常虔诚,尊重孔子的言行。
孔子对颜回的态度是鼓励和赞赏的,他常常给予颜回更多的教导和指导。
孔子认为颜回具备成为一位伟大君子的潜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让颜回能够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可以说是鼓励和期望的。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子路的态度。
子路是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他是一个勇敢、坚毅的学生,对孔子非常忠诚。
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是严格而又关心的。
孔子对子路的要求更高,他希望子路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和进步。
孔子常常给予子路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和任务,希望他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解决问题并取得进步。
孔子对子路的态度可以说是严格但又充满期望的。
我们来探讨一下孔子对子贡的态度。
子贡是孔子的最后一位学生,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学生,对孔子的教导非常敬仰。
孔子对子贡的态度是欣赏和赞叹的。
孔子认为子贡具备成为一位杰出人才的潜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让子贡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对子贡的态度可以说是欣赏和鼓励的。
总的来说,孔子对三个学生的态度是因材施教的,他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质,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期望。
对于颜回,孔子给予鼓励和赞赏,希望他能成为一位伟大君子;对于子路,孔子要求更高,希望他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和进步;对于子贡,孔子欣赏他的才能,鼓励他发挥自己的潜力。
孔子对三个学生的态度充满了期望和鼓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让他们能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孔子学生救人_孔子学生简介孔子学生救人的故事讲述孔子与孔子学生子路自贡这3人之间发生的的故事。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同样是助人为乐,同样是救人的行为,但是孔子对于这两人的态度则是一夸一骂。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学生救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学生救人子路救人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其父母为了感激子路的救命之恩于是就给了子路一头牛,以表感激。
子路欣然接受了这个感谢礼。
但是这个行为却不为他人所接受,觉得子路不是个君子,助人为乐还要收受礼物,做好事要回报,这成何体统。
但是子路的这种行为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说这样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做好事了。
子贡赎人在鲁国,曾颁布了一条法令,那就是如果是鲁国人在他国沦为了奴隶,那么如果有人知道这个奴隶的下落并花钱把他赎回来那么可以从国家领取一笔报销赎金。
子贡就花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是回到国家后他拒绝拿国家的赔偿金。
但是这种行为被孔子所批判了,孔子对子贡说如果经常有这种行为出现,那么国家将不会再出赔偿金,那么国人也不会再去为祖国同胞赎身了。
如果你现在拿了赎金,这个行为并不会影响什么,反而是你不拿赎金,造成的反响更大。
同样是救人事件,但是却褒奖不一,从而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理论,孔子的道德理论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但是这种做到的前提是不损已但是却又利于人,这才是道德的真谛。
孔子徒弟子贡生平简介子贡是孔子弟子比较出名的一个,成绩优异,而且还能言善辩,做事十分有能力,经商也是顺风顺水,是孔子众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个,而且子贡做生意都是取之有道,不收取不义之财。
论语对于弟子介绍中,对子贡的着墨比较多,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子贡受到了很多后人的爱戴。
当时《诗》是训练语言的教材,所以孔子一直把它作为课本,要求自己的学生能够搞清楚里面的意义,还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尤其是在外交的时候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的人是不能完全达到孔子的要求的,而子贡就完全掌握了老师所说的。
孔子的10位学生各有风采1.勤奋好学的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
孔子说,我有三千个弟子,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个人,其中最好学的就是颜回。
孔子评价颜回是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他不把自己的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一个地方犯个错误之后,他坚决在同样的地方不会犯第二次。
这是一种很高的品德,孔子说他教书三十年,才做到了“不迁怒”,可见难度有多大。
颜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克己复礼”,那就是要管好自己。
孔子说,颜回非常贤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说明颜回的生活欲望很低,所以,他才能过得快乐。
2.勇猛果敢的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一个喜欢打架、好勇斗狠的少年,他个性最鲜明,有什么事就出来保护老师。
在周游列国中,孔子一路碰壁,他对学生们说:我的理想没有地方实行,我要乘一个木筏子,移民国外算了,我看到时候能跟着我的,也只有子路了。
子路听后,很高兴,觉得老师还是信任他的。
在《论语》里边有个小故事,那就是“子见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是一个风流的美女。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南子给她下了个帖子,希望能见见孔子的面。
因为南子名声不好,子路就劝阻老师最好别去。
孔子说,我是一个学者,去见见一个美女还能怎么样?这样孔子不但去见了南子,而且还坐在她的车子后面,在卫国国都转了一圈。
回去之后,子路对就对老师说:怎么样,您被她利用了吧?子路向孔子讨教为政的秘诀,孔子对他说:首先要身先士卒,这样就会有表率作用,身边的官员自然就会向你学习;再一点,就是无倦,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不能倦怠,要持之以恒。
子路听到了,也做到了,果真仕途发展不错。
3.好学深思的子夏子夏这个人比较内向,也很爱学习。
他向孔子讨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对待父母,子女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儿要办时年轻人要代劳,吃饭喝酒的时候,要让年龄大的人先吃喝。
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
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
子路侵官(侵犯他人的职守)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
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
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
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
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
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教子贡来捣乱。
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君王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
君子死,冠不免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
”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享年是六十三岁。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他是宗圣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曾点夫妇对后代教育之严堪称第一。
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
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
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
曾点夫妇教子有方,成效显著,有人告诉他妻子说他儿子曾参在外边杀了人,他妻子仍然织布,不理会报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干此事。
曾参学有成就和他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被后人称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子(曾参)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遂烹彘也。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
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
”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而且他能够受到当政者的赏识,有机会出来办理政事,虽然冉有跟子路同样有政治才华,同属政事科,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子路是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退让。
也因此孔子对子路、冉有的教导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说同样听到一件合于义礼的事,孔子对子
路说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而对冉有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
这表示冉有天性较迟缓、稳重,所以孔子鼓励他要勇于实行,而子路因为好勇胜人,所以抑制他退让些。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
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从孔子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于齐国。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
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无以为生;老师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开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食用。
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就说:“那就给她满满一釜的小米子吧(釜,古代计量单位,一釜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六斗半)。
”“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庾,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庾相当今天两斗多点)。
”冉有
还想再说什么,孔子却把头扭向一边,闭目养神去了。
冉有退出,心想:老师也有点太小气了吧,人家公西赤这一走就是三年两载不回还,就您给的那点小米子,够吃几天的,到时还不把人给饿死?于是就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八十石小米(十斗是一石)。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既没有怀疑冉有假公济私,也没有批语他自作主张,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
这是一个肥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
咱们家中存的粮食的确不少,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那些粮食是用来周济人们急需,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
等公西赤领了俸禄寄回家中,他老母吃剩下的几十石小米子在他眼中将会变得一文不值。
而如果我们用这几十石小米子来救济穷人,那将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呢?”冉有听罢老师教诲,再次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有的只是同门师弟,而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则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子贡(端木赐)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
子贡赎人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
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