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犯罪的本质与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87
犯罪知识点梳理总结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因素。
本文将对犯罪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包括犯罪的定义、犯罪类型、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和犯罪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即违法性;二是对社会产生危害,即危害性。
犯罪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是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犯罪与其他非法行为的重要标志。
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首要特征。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给社会、国家或他人造成的损害,危害性是犯罪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行为通常包括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犯罪的处罚结果,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指形成犯罪行为的各项条件和要素,犯罪的处罚结果是指犯罪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第二部分:犯罪类型犯罪类型是指在犯罪行为中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的概念。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疏漏或者不满足特定的注意义务而造成的犯罪行为。
按照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
轻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低,侵害较小,处罚较轻;中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一般,侵害一般,处罚一般;重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侵害较大,处罚较重。
按照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涉及的对象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一般犯罪和特殊犯罪两大类。
一般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性质普通,涉及的对象一般,不具有特殊性质;特殊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性质特殊,涉及的对象特殊,具有特殊性质。
第三部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人的心理行为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等内容。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分析出我国刑法上的犯罪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本质犯罪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犯罪的最根本的本质在于其阶级性,犯罪是独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一种斗争。
同时,犯罪还具有社会性,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
就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比较而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而犯罪的社会性则从属于犯罪的阶级性。
3.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符合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即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要件为以下四个方面:1)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就是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极为广泛的,如领土的完整、财产的所有权、公民的人身权利等等。
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犯罪客体。
只有当这种社会关系既被刑法所保护又被犯罪所侵害,才是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表明犯罪活动客观外在表现的事实特征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因而犯罪的客观方面主要是指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
3)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刑法总论-犯罪概说刑法总论犯罪概说一、犯罪的基本特征根据《刑法》第13条以及相关规定,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不法与责任,即被刑法类型化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与有责性。
不法,是指符合构成要件并且违法,不法由事实与评价两部分组成。
从实质的观点进行考察,只有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发生了违法事实(违法性)能够就违法事实进行非难(责任)不法是责任的前提,责任是对不法的责任,是针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事实的非难可能性。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上的实质违法性,是指社会危害性或者法益侵犯性,包括对法益的侵害性与威胁性(危险性)。
(一)社会危害性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只有在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换言之,社会危害性是由客观危害+主观恶性构成的。
客观违法性论的立场:只应从客观上理解和判断社会危害性或实质的违法性。
一方面,刑法禁止侵犯法益的行为,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与过失,侵犯法益的行为也是被刑法所禁止的;另一方面,行为是否违法,不以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故意、过失为前提。
对于合法行为以及所谓法律放任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制止,但对于违法行为,任何人都可以阻止、制止。
概言之,应当承认“没有责任的不法”。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只有在可以就客观不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时,才能将这种行为规定为(认定为)犯罪。
即只有当能够将客观不法行为及其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
这既是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决定的,也是刑罚的性质与目的决定的。
国民的自由以其具有预测可能性为前提。
只有当国民在具有实施其他行为的可能性的同时,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了法益侵害(危险)结果,才能以犯罪论处。
这一要求保障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进而保障了国民的自由。
刑法的手段主要是刑罚,犯罪是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不管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是报应,还是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都以行为人具有非难可能性(他行为可能性)为前提。
(二)非难可能性一、犯罪的基本特征从实质上说,犯罪是不法且有责的行为。
第一讲刑法及刑法学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功能一、刑法的概念形式意义上的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刑法。
狭义的刑法和广义的刑法:前者指刑法典,后者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二、刑法的性质和渊源(一)刑法的阶级性质(二)刑法的法律性质1.调整与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其他部门法不同。
2.法益保护的广泛性3.强制性不同。
4.刑法是其他部门法得以实施的后盾与保障。
刑法的渊源包括:1、刑法典2、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4、国际条约三、刑法的功能(一)行为规制功能即通过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功能。
(二)社会保护功能(三)人权保障功能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一、刑法典新中国成立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刑法典,只有极个别单行刑法条例。
即建国初颁布的《惩治反革命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条例》、《惩治贪污罪条例》等。
(一)1979年旧刑法的制定过程建国初期中国开始了起草刑法典的工作,到1963年10月9日写出第33稿。
文革结束后,1978年10月开始重新对第33稿进行修改。
三中全会后进一步修改,先后写出五个稿本。
1979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后,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审议,最终于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生效。
(二)1997年刑法立法机关从1982年提出对旧刑法进行修改。
1997年1月份拿出第四稿。
后来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该稿本。
新刑法共452条,6万多字。
其中总则101条,分则351条,附则1条。
(三)刑法的修正新刑法生效后,立法机关先后颁布了5个刑法修正案。
1.1999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2. 2001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3.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4.2002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5.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6.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二、单行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范畴第一节.犯罪一.犯罪的本质:1.权利侵害说(德国,费尔巴哈,天赋人权)2.法益侵害说(3.义务违反说4.法益侵害+义务违反说5.社会危害说: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可能造成、已经造成的损害。
二.犯罪的定义:1.犯罪的形式定义:犯罪是违反了刑法的规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2.犯罪的实质定义:指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对社会造成损害的行为。
3.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定义:一方面是指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规定犯罪是违反了刑法规定的、应受刑法制裁的行为,前者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后者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即形式特征。
三.犯罪的分类1.自然犯和法定犯(自然犯既违反道德,又违反法律;法定犯不违反道德,只是法律规定。
两者界限不是很分明)2.亲告罪与非亲告罪(亲告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自诉案件可能公诉与亲告罪不同。
亲告罪五类: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虐待罪;没有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诽谤罪及污侮辱罪;普通侵占罪。
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若是被迫不能告诉的,可以进行公诉。
)3.政治犯和普通犯(政治犯又称国事犯,其认定是应该以客观标准来认定,不能以主观来认定。
国际刑法规定,政治犯不引渡。
确信犯与政治犯相关,犯罪人处于利他的目的,法律对他的威慑作用效果不大,其服刑时应给予特殊待遇。
)第二节刑罚一.刑罚的概念: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惩罚犯罪而规定在刑法中的,由专门国家机关适用和执行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方法。
二.刑罚的特征:1.刑罚的内在特征:刑罚的惩罚性和谴责性的统一。
a.刑罚的惩罚性是指通过对犯罪人的某种权利或利益的剥夺而施加在其身上的一种痛苦,刑罚就是给违反刑法规范的人所施加的一种痛苦。
b.刑罚的谴责性,是指国家通过对犯罪人科处刑罚,表明国家和社会对犯罪人的否定性评价,并且从道义上谴责犯罪人。
2.刑罚的外在特征:a.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第四章犯罪概念一、犯罪概念:(一)犯罪一般概念:1 、形式概念:是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形成的概念。
“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社会内容上描述犯罪形成的概念。
“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马克思。
3 、混合概念:前二者结合。
(二)我国采取混合概念:刑法第 13 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基本特征:1 、犯罪的本质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
判断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应以刑法规定为基础,结合行为侵害的客体的性质、行为方法手段、造成的后果、以及其主体和主观方面的一些因素综合判断是否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程度。
2 、犯罪的法律特征:刑事违法性,指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
应受刑罚处罚性三、犯罪分类:犯罪的理论分类:1 、重罪与轻罪;2 、自然犯与法定犯;3 、行为犯与结果犯;4 、实害犯与危险犯犯罪的法定分类1 、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2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3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4 、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第五章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概念1 、通说: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反映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 、特征:[1] 犯罪构成是主观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2] 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3 、意义:犯罪构成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重罪与轻罪的法律标准。
二、犯罪构成分类:1 、基本犯罪构成与修正犯罪构成基本犯罪构成:是指分则性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说明。
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中国刑法中额罪犯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1.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形式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形式概念之所谓形式,是从法律规范的意义上界定犯罪。
因此,犯罪的形式又可以称为犯罪的法律概念。
法律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是对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认可。
弹法律这种形式又具有对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规范作用,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法定话。
在犯罪问题上,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予以否定评价的行为。
但在经刑法规定以前,这种行为尚不具有刑事违法性,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
正是通过刑法的规定,一定的行为才由社会否定评价的行为转换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犯罪的形式概念具有实体的法律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犯罪的形式概念赋予犯罪以刑事违法性,从而为认定犯罪提供了法律标准,这对于保障人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2.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社会内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满足于对犯罪的法律界定,而力图揭示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社会政治内容。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是把犯罪当作一种单纯的法律现象,而是首先把它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与社会的关联上揭示犯罪的性质。
由于犯罪的实质概念突破法律形式理解犯罪,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种行为为什么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这一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
犯罪的实质概念的确立,将犯罪置于社会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分析了犯罪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性,揭示了犯罪之所以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根据,对于加深对犯罪这种社会现象的理解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3.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规定中,即揭示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又强调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使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和法律形式特征统一在同一个犯罪概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