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郑云明(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内涵、国内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经验借鉴等三个方面对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国外大多数国家发展低碳城市都是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的三大重点领域。
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我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全面衡量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并可获得对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研究的依据。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ZHENG Yunming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city.Summarizing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erms of connotation,domestic low-carbon evaluation index,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learning,this review finds that most countri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nsportation,business and public buildings and dwelling hous-es for developing carbon cities.Overseas experience will help establish domestic low-carbon city index system and assess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low-carbon city in our country,offering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ree systems in terms of economic,environment and society.Key words:low-carbon c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search review[收稿日期]2011-01-04[作者简介]郑云明(1983-),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本文提出了关于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在分析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讨论了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概念、相关研究综述、体系构建方法、应用和优化。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交通发展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这对于促进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方法、应用、优化、成果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愈发凸显,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
如何实现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课题。
要实现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并非只需简单增加交通设施和扩容道路。
相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角度评估城市交通发展水平,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规划。
构建适用于评价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其应用和优化,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的明确剖析将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全面科学评估,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探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目标;2.总结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3.提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4.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分析,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5.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符合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需求;6.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本文介绍了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综合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对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指明未来发展趋势。
综述理论与方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定性方面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定量方面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进行评价的关键。
综述热点问题当前综合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如何处理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以及如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评价模型,以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的需求等。
综述不足之处虽然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没有找到完全有效的评价方法;同时,一些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提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综合评价的应用范围;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提高评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等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研究,提炼新城市主义理论内涵,并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和当今社区发展现状,本文从居住、工作、服务、交通、休闲和资源角度在主客观层面构建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社区规划和宜居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引言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城市拥挤、空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
于是我国从过去强调的规划和速度的扩张性发展向重视质量与内涵的集约模式转变。
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城市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也逐渐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
1.新城市主义与宜居社区研究1.1新城市主义研究新城市主义运动主要开始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出现的内城衰败,城市无序发展,郊区化严重,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冲突,其主要解决了社区相关建设问题,运用紧凑的社区来取代郊区无序蔓延。
对新城市主义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对郊区城市化特征的发展,在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上运用新城市主义理论,并不断完善其相关理论体系。
其主要典型模式包括两种:TND和TOD,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夫妇(简称DPZ)在著作中阐述了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理念,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个单元的规模在居民步行五分钟范围内,社区内建筑面积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在《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中提出的,主要是以公共交通枢纽和车站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倡导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行人友好的环境设计,有效控制步行空间[1]。
1.2社区宜居评价研究国外内在城市规划层面对于社区宜居评价的研究都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宜居社区建设和发展规划。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
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用公式表示为:U=[PC/(PC+Pr)]*100% =(PC/N)*100%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
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
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
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
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及环境。
测评方法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即用每项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计算出实现程度,再用实现程度与权重相乘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各项指标综合得分相加即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实现程度。
城镇化的划分标准分为40分以下的初级阶段、40-80分的中级阶段、80分以上的高级阶段。
2、河北省重点镇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于2006年发布,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聚集与生活、建设与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增长与后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聚集、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环境质量9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共同构成。
主要用于综合分析和评价全省重点镇发展状况,为重点镇谋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将一些重点镇发展成具有城市特征的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正式发布。
测评对象主要为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
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三个模块,包括规模水平、平均水平、镇区生活设施、资金和资源、教育五个子模块。
在具体评价指标选取上,初选了30个指标,利用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数学方法,对初选指标进行鉴别力分析,并最终选择了25个指标作为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外学者代表性的研究1、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一般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西历克斯•莫文斯总结归纳的体系:一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二是城市人口达到50%,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达到70%以上;三是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80%;四是在青年适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达到15%;五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45%以上,而农业产值比重占15%以下;六是每一百人应有1名医生;七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人均寿命超过70岁。
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加入一些重要内容,如道路、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占整体投资额度的比重,单位面积的土地经济产出率,城市恩格尔系数,以及在通讯、小汽车等方面的人均拥有量,等等。
2、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与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并无本质的差异,但各有所侧重,前者偏重于城市及其设施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后者偏重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
在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分类。
①二级或三级指标分类评价。
如都沁军、武强、张亘稼、徐琴都提出,衡量区域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应从本质出发,并兼顾城市化的功能和影响,建立基本包含若干个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都沁军、武强建立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分别设立各级指标权重,并设置了三级指标的参考标准值(表1)。
徐琴认为,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由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构成。
数量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且采用非农业人口来代替城市人口;质量指标体系则包括经济发展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教育卫生事业方面、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四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内设立若干二级指标。
在计算方法上采用综合评分法。
②城市化构成要素的分类评价。
如丁健,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分别为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基础设施发达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若干项指标共同构成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具体设置见表2。
③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指标层的三层分类评价。
牛晓东在区域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指标层。
总目标层是单一层,即最终目的是通过较为全面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城市化程度提供综合决策依据;目标层包括四个方面,即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指标、区域产业城市化水平指标、区域城市发展化水平指标、区域内城市体系完善程度指标,从这四个侧面反映城市化水平;指标层总共包括13个具体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3、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体系①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由李嘉荣于2007年提出,主要衡量西部城市化过程中,投资效率的全面性,分为经济类、社会类和环境资源类三大投资效率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均小于50%,城市化发展水平还处于早期,这期间最容易形成全社会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上,而忽略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况,因此该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化发展质量,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价方法之一。
②城市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由纪晓岚、赵维良从城市动力机制的角度研究提出,主要研究影响城市化进程因素的数量和总体特征,评价以城市化的内涵为依据,按照系统观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动力因素指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和政策及教育科技,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第一产业指标、第二产业指标、第三产业指标、信息化指标、制度指标、科技指标、教育指标9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分项指标构成。
③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城乡统筹协调是顺利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城乡经济协调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
刘子玉在综合考虑各地市发展现实的情况下,认为要从经济协调状态、经济协调动力与经济协调保障三个方面及16个子项,来综合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度。
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并进行必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三、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与研究建议(一)上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1、数量与质量指标的复合化上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对城市化进程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而是考虑了当代城市的发展特性和发展需求,建立复合型的评价体系,同时包含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传统指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的比例)和新的综合型指标,并由两者的协调程度来衡量和确定城市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这种评价方法,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克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从而也可以将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化水平这两个概念分开考虑。
此外,采用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化水平,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为城市化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指标选取与层级力求科学从上述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对于城市化指标的选取,基本都遵照全面性、层次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并且都从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多样化内涵出发。
在指标设置上基本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是对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具体描述;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划;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详细描述。
这种菜单式结构,使得层次结构更加明了。
3、内容设置向发展的全面性转变在上述研究的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出现频率很高,而在二级指标中一般都包含人口指标、人均GDP、二产与三产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设施享用水平、科研和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三废排放量、城市绿地覆盖率等指标。
可以明显发现,衡量城市化发展的标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与人口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凸现。
4、评价方法主客观的权衡在对城市化进程总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一般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要对每个指标赋权和设定标准值,标准值的设定一般是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相应发展阶段的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是参考对象往往是发达国家,考虑到国情的差异,其选取并不是最理想。
对每个指标的赋权,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往往不可避免地对发展水平的评判产生较大的偏差,而客观赋权法则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如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另外,在评价中亦可采用综合评分法,这种方法相比也更为客观。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相较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复合型的指标体系更为全面、科学,但其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上述指标体系存在指标数目庞大,部分指标粗细分解不匀,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权属不明的问题,指标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2、目前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缺乏有关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内容,对于城市化内涵的把握有待深化。
在进一步的完善中,可考虑纳入有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和协调性指标。
3、部分指标体系涵盖了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内容,但绝大部分都没有涉及城市管理与制度建设的相关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