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矛和盾的集合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2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二环节: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
(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o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毛雪莲教学目标1.通过“集中识字”与“随文释义”的方法,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运用“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等词语;能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固然”、“集合”等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在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图片导入,了解矛和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出示矛和盾),你认识吗?关于矛和盾,你了解什么呢?(矛和盾是古代作战时的兵器。
矛的优点是用于进攻。
盾的优点是用于防御。
)2、出示象形字,学习写字学生练写: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写一写矛和盾这两个字。
3、揭题,板书完整课题: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相互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
每周升旗仪式,我们大家都要在操场上集中。
如果能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将它们的优势集合起来,会有怎样的威力呢?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1、请你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你对课文的印象,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矛的优点是(),盾的优点是()。
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发明了坦克。
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词语检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词语。
雨点般戳进攻左抵右挡招架自卫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大显神威1)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
课文25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案感知质疑以疑促疑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____(省、市、区、县)南京晓庄学院附小金立义张佩贤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
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手持、左抵又挡、如雨点般”等词语,能正确写“矛、盾”两个字。
2.能抓住关键词语对课文进行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发明家与对手比赛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成语故事引出课题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到:“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自相矛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矛与盾有关,揭题《矛和盾的集合》2、从图片上看,哪一个是矛,哪一个是盾?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那么当课文中的矛和盾两种互相对立的兵器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结果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仔细读一读这个故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带着两个要求,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A:自由读生字B:小老师领读C、齐读重点学习“矛盾、左抵又挡”3、借助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总结:这些词语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词汇量,还能帮我们概括课文内容,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场比赛呢,请小朋友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比赛场面的句子,用横线划下来。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你体会到什么?比赛很激烈如雨点般:矛的速度很快进攻力很强力量大密集②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让我们用朗读使矛的进攻更激烈吧。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结合情景理解“集合、自卫、进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档、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明白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感受发明家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借助图片揭示课题,指导书写,提炼课题中的关键词语。
(2分钟)1.(课件出示:矛、盾)——图上的两个人使用的兵器你们认识,知道他们有什么作用?(矛进攻、盾自卫)指名上台指着图画说。
2.板书课题矛:横钩写在横中线上,竖弯写在竖中线上。
盾:两个撇就像盾的形状,十字就是盾的把手,目代表保护身体的部位。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对“矛”和“盾”的作用有所了解,知道它们在功能上是相对的。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成一团3.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这个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把这句话画下来。
4.指名汇报读句子。
课件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集合”在这指的是什么呢?(生:集合不是简单地把矛盾放在一起,而是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2)板书:合二为一。
5.出示句子:“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我们就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概括出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
出示句子:“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