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莫尼茨绦虫病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5
羊疾病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病防冶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羊肉消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养羊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养羊业的飞速发展,引进外地高产肉用绵羊为父本对本地低产肉用绵羊进行杂交改良,在各地区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由于引进的绵羊时间短,对环境适应差,加上防疫和饲养不规范,极易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给养羊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莫尼茨绦虫病的防治方面的经验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绦虫的成虫或幼虫(绦虫蚴)都可使牛、羊等动物或人类发生绦虫病。
绦虫的成虫都寄生在消化道,而绦虫的幼虫都寄生在心、肝、肺、脑、肌肉等重要器官,所以,绦虫幼虫所引起的绦虫病(又称为绦虫蚴病)比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严重,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更大。
在牛、羊的消化道中寄生的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中,莫尼茨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一、病原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全长可达6米,头节呈球形,有四个显著的吸盘,头节上无顶突及钩。
成熟体节宽度大于长度,每个成熟体节内有两组生殖器官,各向一侧开口。
孕卵体节的长宽几乎相等而呈方形。
莫尼茨绦虫的虫卵为三角形、方形或圆形,直径50-60微米,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
二、生活史莫尼茨绦虫的孕卵体节脱落随粪便排到体外,孕卵体节破溃释放出虫卵,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感染性幼虫)。
牛、羊在牧地上采食时连同牧草一起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本病。
地螨在牛、羊胃肠内被消化,其体内的似囊尾蚴逸出,附着在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成虫的寄生期为2-6个月,此后即自行排出体外。
三、流行特点我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的广大牧区为本病多发区,为局部流行。
莫尼茨绦虫病主要是幼畜呈现较高的易感性,羔羊和犊牛最易感,二者均随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逐步降低(2月龄即感染,2-5月龄最高,7月龄后不再感染);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感染本病时间在每年早春放牧后,当年6月上旬开始排出孕卵体节,7月达到排虫高峰,以后在l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及翌年2月出现第二、第三个排虫高峰;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为地螨,地螨主要生活在阴暗潮湿有丰富腐殖质的林区、草原或多灌木林的牧地上,当牧草湿润,外界昏暗时常爬上牧草,所以牛、羊在清晨及雨后采食低洼地牧草或早春末开垦过的地埂嫩草时,最容易吃到地螨而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防治措施作者:李江南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7期摘要:羊莫尼茨绦虫病是一种危害最严重的羊绦虫病,属于消化道寄生虫病,是由于小肠内寄生莫尼茨绦虫而导致。
该病会严重危害羔羊,不仅容易感染,且发病后往往会导致腹泻、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严重感染时还会造成死亡,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现介绍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羊;莫尼茨绦虫病;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驱虫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7-0123-011病原病原特征。
该病主要是由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引起,二者头节都呈球形,具有4个圆形吸盘。
贝氏莫尼茨绦虫体长能够达到6 m,最宽处可达26 mm。
扩展莫尼茨绦虫体长为1~5 m,最宽处只达到16 mm左右。
虫卵呈圆形、方形或者三角形,直径在50~60μm,胚膜也就是内膜体具有梨状的梨形器,梨形器里面存在一个六钩蚴。
生活史。
牧场表层土壤内生活的地螨都是这两种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
在羊小肠内寄生的莫尼茨绦虫成虫会持续脱落孕卵节片,且随着粪便将节片排到体外,如果中间宿主地螨采食后,里面所含的六钩蚴就能够在地螨体内继续发育,变成似囊尾蚴。
在终末宿主羊采食污染有地螨的牧草后,进入消化道后的似囊尾蚴既会从地螨体内逸出,并黏附在肠壁上继续发育变成成虫,之后即可向外排出孕节。
虫体在羊体内一般能生活2~6个月,之后就会自行排到体外。
该病通常是1.5~8月龄的羔羊容易发生,且其流行与地螨的生活特性紧密相关。
一般来说,地螨通常在温暖且多雨的季节活动,因此在潮湿牧地、森林牧场以及雨后、早晚放牧容易感染虫体,往往在7~8月份会达到感染高峰。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病羊发生贫血,体质衰弱,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幼羊还会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往往独自离群落后,易于躺卧,食欲不振,且伴有腹泻,排出糊状粪便。
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养牛技术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是犊牛常见的两种肠道寄生虫病。
犊牛新蛔虫病的病原体为无饰科的牛新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内,引起肠炎,表现为下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症状。
莫尼茨绦虫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次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的小肠而引起,对羔羊、犊牛危害严重。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1、犊牛新蛔虫病病原体生活史。
雌虫长14-30cm,雄虫11-26cm。
雌虫在小肠产卵,卵随粪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7-9天发育为幼虫,再经13-15天在壳内蜕化一次,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卵)。
当牛吞食被感染卵污染的草料或饮水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脏、肺脏、肾脏等器官组织,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这些组织里。
待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幼虫移至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幼虫被犊牛吞入肠中发育。
犊牛出生后第四次蜕皮后长大,经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可在小肠中生活2-5个月,以后逐渐排出。
感染卵也可通过乳汁使犊牛感染,主要发生于5月龄以内的犊牛,2周至4月龄犊牛肠内有成虫。
在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有移行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
临床症状。
患牛被毛粗乱,体温正常,眼结膜苍白;食欲不振,腹部膨胀,排灰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有特殊腥臭气味;病牛表现为消瘦,臀部肌肉松弛,后肢无力,站立不稳。
如虫体过多形成肠梗阻,有疝痛。
如犊牛出生后感染,幼虫移行至肺部、支气管时,引起咳嗽。
如幼虫在肺部成长,还因肺炎而呼吸困难,口腔有特殊臭气味。
一般16-30日龄及6月龄以上的犊牛粪检难见虫卵,1-5月龄犊牛粪检有虫卵。
诊断要点。
6月龄以内犊牛易得该病,病牛的主要症状为排灰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有特殊腥臭气味,后肢无力,被毛粗乱,眼结膜呈苍白。
如虫体多,形成梗阻有腹痛,体温不高。
羊绦虫病的诊治红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28200摘 要:羊绦虫病是羊群疫病中比较常见一种蠕虫病,它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而引起的消耗型疾病。
本文列举了常见的绦虫类型、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以期为今后该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的治疗依据。
关键词:羊;绦虫病:诊治1 常见绦虫病概述1.1 莫尼茨绦虫病 在兽医临床中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式莫尼茨绦虫2种类型。
这两种绦虫外形极为相似,头节较小近似球形,体节短而扁宽。
地螨是莫尼茨绦虫病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将虫卵和孕节排出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后,六钩蚴穿过消化道壁进入体腔内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
动物吃草时往往因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绦虫病。
莫尼茨绦虫病对羊的致病作用主要有机械作用、夺取营养和毒素释放。
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当在肠道大量寄生时,往往造成机体肠腔狭窄,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当进食过多时容易引起肠梗阻、肠套叠等情况。
虫体在肠道汲取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而生长速度很快,成年羊感染后渐进性消瘦,体质逐渐衰弱;幼龄羊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甚至还会发生死亡。
虫体在宿主体内会产生其代谢产物和毒素,可引起各组织器官发生炎症和组织病变,降低宿主的抵抗力,破坏宿主神经系统和肠道组织。
幼龄羊对莫尼茨绦虫最易感染。
幼龄羊感染后的变现为精神萎靡,消瘦明显,腹泻,粪便中含有粘液和孕节。
若不及时治疗,病羊的临床症状会加剧,还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肌肉震颤。
病死羊尸体消瘦干瘪,可视粘膜苍白,胸腹腔渗出液较多。
消化道内的肠粘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在肠内发现虫体。
该病通过病理解剖和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作出诊断。
1.2 曲子宫绦虫病 曲子宫绦虫主要寄生在羊小肠内,成虫为乳白色,虫卵呈椭圆形,中间宿主为甲螨,在养殖生产中多以6-8月龄的羊和成年羊较多发感染,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见于春秋两季。
该病感染羊只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宿主可出现腹泻、贫血、渐进性消瘦等症状。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作者:张忠湛穆国冬鲁明鹤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20年第02期摘要: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于羊小肠内寄生有裸头科、莫尼茨属的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的成虫而发生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导致病羊发生腹泻和体型消瘦。
该病广泛分布,呈地方性流行,常在潮湿季节发生,对羊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给羔羊带来巨大危害,往往会阻碍羔羊以及青年羊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
近几年,该病的发生呈现升高的趋势,对养羊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为广大养羊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 S858.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2-0139-021;流行病学1.1;病原及其发育过程有3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绦虫病,即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和曲子宫绦虫,其中以莫尼茨绦虫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
莫尼茨绦虫的长度为1~6 m、宽度为1.6 cm,虫体较大,呈白色扁平带状。
由大量节片连接而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头节、颈节、体节,其中头节较小,上面存在4个吸盘,颈节位于头节后面,可持续增生节片,导致虫体不断变长。
虫体前端通常呈乳白色,而后端呈淡黄色。
该虫雌雄同体,自体受精,每个体节上都存在1~2组雌雄生殖器官。
莫尼茨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地螨的参与,病羊小肠内成虫脱落的成熟节片以及产出的虫卵可通过粪便排至体外,地螨食入后会有六钩蚴逸出,并穿过消化壁侵入体腔,逐渐发育成似囊尾蚴,此时具有感染力,羊食入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即可侵入小肠,逸出的似囊尾蚴会在肠道内翻出头节,借此在肠黏膜上吸附,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1.2;易感动物各个年龄的羊都容易感染莫尼茨绦虫,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8月龄以下的羊,且病死率也最高,特别是膘肥体壮的羔羊更易发生。
1.3;发病特点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羊通常在每年的5~6月开始出现发病,并在8月下旬和9月开始出现大批量死亡。
羊病综合防疫羊绦虫病诊疗技术1.羊莫尼茨绦虫病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两种莫尼茨绦虫,即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小肠引起的一种蠕虫病。
【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为全球性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经常发生,多发于夏、秋季节。
莫尼茨绦虫主要危害1.5~8月龄的羔羊。
【临床症状】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羊大批死亡。
莫尼茨绦虫常引起幼羊发病,成年羊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幼羊病初表现精神不振、消瘦、粪便变软,后腹泻、粪中含黏液和妊娠节。
有时有神经症状,如步样蹒跚,时有转圈,神经型的莫尼茨绦虫病羊往往以死亡告终。
【病理剖检】尸体消瘦,黏膜苍白,贫血。
胸腹腔渗出液增多。
肠有时发生阻塞或扭转。
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及脾脏出现增生。
肠黏膜出血,有时大脑出血,浸润,肠内有绦虫。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大量虫卵或妊娠节,或剖检病畜、禽发现虫体可确诊。
【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1)甲苯达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的剂量,一次口服。
2)吡喹酮:用法及用量同羊肝片形吸虫病。
3)阿苯达唑:用法及用量同羊肝片形吸虫病。
4)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口服。
(2)中药治疗宜用“驱虫消积散“。
槟榔120克,鹤虱120克,榧子60克,鸭胆子60克,南瓜子240克,生山楂60克。
共研细末,分成2剂,每天1剂,用温水冲调,食草前服用。
【预防措施】防治本病,以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效果较好。
其主要措施如下。
(1)定期驱虫在进行预防性驱虫时,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条件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两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翌年的春季进行。
(2)粪便处理将羊粪集中处理,进行堆肥发酵,以利用生物热杀死其中的虫卵,避免污染草场。
(3)饮水及饲草卫生尽可能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以免感染囊蚴。
羊绦虫病防治技巧羊绦虫病是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羊最常见的为莫尼茨绦虫。
该病对羔羊危害最大,若有发生会导致羔羊贫血、腹泻、体质消瘦,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会出现死亡,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
要加强防治...羊绦虫病症状有哪些?一、临床症状:病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可视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且容易掉毛,有时还会形成结痂,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在体表明显突出,发生顽固性腹泻,治疗后又发生便秘。
病情严重时,食欲完全废绝,卧地后无法起立,体温略有升高,呼吸变粗,心跳加速。
有些病羊通过采取镇静、强心、抗炎、抗菌、补液治疗后有所好转,又容易出现反复,没有进行驱虫往往会导致预后不良。
二、剖检症状:病羊支气管中含有少量的泡沫状液体。
肺脏发生肿胀,且有无色的胶胨样物质覆盖在表面,局部区域质地变硬,色泽变暗,有时还能够看到结节,呈芝麻到黄豆大小不等。
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硬,边缘变钝。
胆囊壁明显增厚,被大量黄色胆汁充盈,且比较黏稠,胆总管明显变粗。
肝门淋巴结发生肿大,比正常增大5~10倍,且有干酪样坏死。
心包膜、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上能够看到若干个半透明状的无色包囊,直径在1.5~4.0cm,且里面含有1粒0.1~0.3cm大小的白色物体,切开包囊后会流出非常清亮的液体。
...羊得了绦虫病怎么办?快速去除羊绦虫:1.1%硫酸铜对羊绦虫有良好的驱虫作用。
一般1-6个月羔羊可给予15-45毫升,7个月成年羊可给予45-100毫升。
一次治愈率约80%。
隔2-3周再灌服一次。
药要求纯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不能过夜。
2.可用砷酸铅、砷酸亚锡、砷酸钙三种砷制剂驱虫。
剂量均为:羔羊0.5克,成年羊1克,一次投服。
服药后给以油类泻剂。
3.还可以使用苯硫咪唑8-10毫克/千克体重、丙硫咪唑10-15毫克/千克体重、氯硝柳胺80-100毫克/千克体重 ...羊绦虫病怎么治?能治好吗?羊绦虫病怎么治? 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治疗,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0~20mg丙硫咪唑,配制成混悬液给其内服1次,能够实现彻底驱虫,且安全无毒;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100mg “别丁”即硫双二氯酚,驱虫效果也较好; 还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50~75mg氯硝柳胺1次,如果用于驱除盖氏曲子宫绦虫要注意增加用药量,一般每千克体重内服100mg; 还可使用1%硫酸铜,也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通常1~6月龄羔羊患病后服用15~45mL,7月龄的成年羊服用45~100mL,一次用药的治愈率能够达到80%左右,间隔2~3星期可再灌服1次,注意药品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过夜则不能再用。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作者:马占红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于机体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寄生于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
该病主要是对羔羊造成危害,导致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体质消瘦,贫血,腹泻,浮肿等,感染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
尤其是羊群采取放牧饲养时,更容易发生该病,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羊;莫尼茨绦虫病;临床症状;饲养管理;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12-0135-011病原莫尼茨绦虫是羊只体内寄生的一种大型虫体,主要包括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两种。
虫体长度能够达到数米,主要在小肠内寄生,如果寄生数量过多,就会集聚成团,导致肠腔非常狭窄,阻碍食糜的通过,有时还会引起肠阻塞、扭转或者套叠。
另外,虫体能够在肠道内快速生长,通常每昼夜即可生长8cm左右,从而必然从宿主体内摄取大量的营养,用于供给其自身的生长所需。
因此,幼羊的生长发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机体快速消瘦,体质衰弱;同时,虫体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并分泌大量的毒性物质,宿主吸收后就会导致各个组织器官出现发炎以及退行性病变,造成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其中红细胞数量有所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形成低色素的红细胞。
此外,中毒后还会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被破坏,并影响心脏以及其他器官的正常活动。
虫体还会损害肠黏膜,使其无法保持完整性,容易导致继发感染,并会使机体抵抗力减弱。
正是由于莫尼茨绦虫产生多种危害,往往会导致羊群整体出现发病。
寄生在羊只小肠内的莫尼茨绦虫,通过粪便排出孕节和虫卵,中间宿主地螨会食入虫卵后,其中所含有的六钩蚴会孵出,但外界温度、湿度适宜时,40多天之后就会发育成为似囊尾蚴。
羊只在采食牧草时,如果食入这种地螨(含有成熟似囊尾蚴)就会感染该病。
进入羊只胃肠内的地螨经由消化道会逸出里面的似囊尾蚴,并在肠壁上附着,再经过45~60天就会发育成为成虫。
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苑双喜田秉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16期[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羊肉消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养羊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养羊业的飞速发展,引进外地高产肉用绵羊为父本对本地低产肉用绵羊进行杂交改良,在各地区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由于引进的绵羊时间短,对环境适应差,加上防疫和饲养不规范,极易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给养羊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莫尼茨绦虫病的防治方面的经验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关键词] 莫尼茨绦虫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45-01绦虫的成虫或幼虫(绦虫蚴)都可使牛、羊等动物或人类发生绦虫病。
绦虫的成虫都寄生在消化道,而绦虫的幼虫都寄生在心、肝、肺、脑、肌肉等重要器官,所以,绦虫幼虫所引起的绦虫病(又称为绦虫蚴病)比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严重,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更大。
在牛、羊的消化道中寄生的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中,莫尼茨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一、病原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全长可达6米,头节呈球形,有四个显著的吸盘,头节上无顶突及钩。
成熟体节宽度大于长度,每个成熟体节内有两组生殖器官,各向一侧开口。
孕卵体节的长宽几乎相等而呈方形。
莫尼茨绦虫的虫卵为三角形、方形或圆形,直径50-60微米,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
二、生活史莫尼茨绦虫的孕卵体节脱落随粪便排到体外,孕卵体节破溃释放出虫卵,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感染性幼虫)。
牛、羊在牧地上采食时连同牧草一起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本病。
地螨在牛、羊胃肠内被消化,其体内的似囊尾蚴逸出,附着在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成虫的寄生期为2-6个月,此后即自行排出体外。
波尔山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此病多发生于5~7月龄羔羊,发病率占40%,畜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到县兽医站就诊,根据流行病等特点,临床剖检以及病原学诊断,确诊为莫尼茨绦虫病。
1临床病状成年羊症状较轻,发病率低,羔羊症状明显,死亡率较高。
病羊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渴欲增加、下痢,并出现贫血、淋巴结肿大、消瘦、卧地不起、口吐白沫,最后死亡。
在羊舍内发现粪便有黄白色节片。
2化验室诊断在患病羊的粪球表面有黄白色的孕节片,形似煮熟的米粒,将孕节片做涂片检查,可见到大量特征性虫卵,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出粪便中有绦虫卵,解剖病羊2只,在羊小肠中发现有绦虫存活,虫体呈带状,前端呈乳白色,后端为淡黄色,是一种有许多扁平结体组成的蠕虫,结合症状和流行特点,确立诊断为波尔山羊莫尼茨绦虫病。
3治疗对病羊采用下列方法治疗,20d 后羊群恢复正常状况。
3.1采取转圈饲养,原羊圈用3%火碱溶液消毒,粪便集中处理,消灭传染源。
3.2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50~80mg,全群灌服,将虫体排出体外后及时收集和处理掉。
3.3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40~80mg,一次口服,全群用药。
3.41%硫酸钠溶液,病羊灌服,1~3月龄羊20~30mL,3~6月龄羊30~40mL,6~9月龄羊50~80mL。
灌药前要停止饮水12h。
3.5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mg,病羊口服。
口服砷酸铅,呻酸钙,羔羊0.5g,成羊1g,然后供给油类泻剂,帮助排出虫体。
4预防4.1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在感染期到来之前30d,采用驱虫药物进行预防驱虫。
4.2控制中间宿主地螨生长,减少或杀灭地螨是防止绦虫病的重要措施,及时更换牧地,或避开地螨活动高峰期放牧,采用舍饲。
4.3用5%的克辽林溶液和消毒王2000溶液喷洒洗刷羊舍,饲具。
交替使用。
4.4粪便堆积发酵后及时处理掉。
5小结绦虫病是绦虫寄生与羊小肠内而引起的消化道蠕虫病,本病是秋冬季最常见的山羊寄生虫病。
对山羊危害较大的主要是莫尼茨绦虫病,本病能使羔羊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死亡。
摘 要:莫尼茨绦虫是牛寄生虫病中常见病,本文从该病的病原、虫生活史、流行病学、致病作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对本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寄生虫病;莫尼茨绦虫;绦虫病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牦牛等反刍动物的小肠中引起的。
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犊牛。
1 病原在我国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后者多寄生于犊牛。
两种绦虫在外观上颇相似,大型绦虫,虫体长1~5m,乳白色,呈带状。
头节小,近似球形,上有4各近于椭圆形的吸盘,无钩,无顶突。
节片宽而短,宽达16mm。
成熟节片内有两套生殖器官,每侧一套。
卵巢和卵黄腺在节片两侧相互构成菊花状环形。
睾丸数百个,分布于整个节片内。
子宫成网状,生殖孔各向一侧开口。
在节片后缘有节间腺。
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环状,疏松地排列于节片后缘,其两端几乎达到纵排泄管。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密集的小颗粒状,仅排列于节后缘的中央部。
虫卵内均含有特殊的梨形器,器内有六钩蚴。
扩展莫尼茨绦虫卵为三角形,而贝氏莫尼茨绦虫卵为四角形。
2 生活史寄生于小肠内的成虫,其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牛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或在肠道内孕卵节片被破坏,虫卵逸出。
虫卵被中间宿主——土壤螨吞食后,六钩蚴钻入其血腔内发育,经26~30d,变成感染性幼虫叫似囊尾蚴。
牛吃草时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土壤螨而遭感染。
似囊尾蚴在消化道释放出来,吸附在小肠黏膜上生长发育为成虫。
似囊尾蚴从进入牛肠道到发育成成虫,扩展莫尼茨绦虫需要37~40d,贝尼茨绦虫需50d。
成虫寿命2~6个月,此后即由肠内自行排出。
3 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与土壤螨的生态特性有密切关系。
土壤螨白天躲在草皮或腐烂植物下,黄昏或黎明爬出来活动,牛在这时间放牧最易感染。
土壤螨体内的似囊尾蚴可随土壤螨越冬,因此,早春放牧即可被感染。
犊牛最易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验及防治1 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呈乳白色,虫体长度为1-6 m,宽度大约为1 cm,呈扁平带状。
虫体由头节、颈节以及不同数量的节片构成,可通过整个体表吸收宿主营养物质。
虫体可形成非常发达的生殖系统,每个成熟的节片都具有1组或者2组雌雄生殖器官。
脱落的节片可在宿主体内或者体外发生破裂,从而逸出虫卵。
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同地螨数量及其活动季节紧密相关。
地螨生命周期长,习惯生活于潮湿环境,惧怕强光,这些与该虫虫卵最适宜生存的外界条件相同,有利于地螨食入动物性食物(节片和虫卵),进而提高羊感染该病的可能。
一般来说,羊在每年春季4~5月感染发病,在6~7月达到发病高峰,10月至冬季发病率降低。
地螨食入虫卵后,在2~5个月之后就会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
羊采食牧草时就容易吞人寄生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在消化道内就会逸出似囊尾蚴,并在小肠黏膜上吸附,大约40天之后就会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病羊体内能够存活2~6个月,之后就可自行排出。
任何品种、日龄的羊都可感染该病,通常小于1岁的幼羊容易发生,青年羊也能够发病或者死亡,大于2岁的羊较少发病,这是由于其已经具有较强的免疫力。
羊感染幼虫或者成虫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幼虫主要在肌肉、肝脏、心脏、肺脏、脑等重要器官中寄生,成虫主要在消化道内寄生,因此幼虫致病性要比成虫严重,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如果肠道内寄生大量虫体会阻碍食物通过,导致肠管扩张,且会发生肠卡他气,甚至会发生肠扭转、肠套叠和肠破裂等,从而造成死亡。
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会使病羊表现出神经症状,且淋巴结、肠、肠系膜以及肾脏等组织会发生严重病变,影响机体发育,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其他寄生虫病和传染病。
另外,虫体通过夺取宿主营养来快速生长,如果寄生大量虫体会导致机体缺乏营养,明显贫血,造成机体衰竭,加重病情。
2 临床症状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消化功能紊乱,机体消瘦,独自离群,排出稀软的糊状粪便,之后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者腹泻等,有时在粪便中存在黏液和孕节片,机体衰弱,贫血,有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走动摇晃,往往作盲目的回旋运动,有时出现震颤、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