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莫尼茨绦虫病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5
羊疾病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病防冶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羊肉消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养羊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养羊业的飞速发展,引进外地高产肉用绵羊为父本对本地低产肉用绵羊进行杂交改良,在各地区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由于引进的绵羊时间短,对环境适应差,加上防疫和饲养不规范,极易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给养羊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莫尼茨绦虫病的防治方面的经验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绦虫的成虫或幼虫(绦虫蚴)都可使牛、羊等动物或人类发生绦虫病。
绦虫的成虫都寄生在消化道,而绦虫的幼虫都寄生在心、肝、肺、脑、肌肉等重要器官,所以,绦虫幼虫所引起的绦虫病(又称为绦虫蚴病)比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严重,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更大。
在牛、羊的消化道中寄生的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中,莫尼茨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一、病原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全长可达6米,头节呈球形,有四个显著的吸盘,头节上无顶突及钩。
成熟体节宽度大于长度,每个成熟体节内有两组生殖器官,各向一侧开口。
孕卵体节的长宽几乎相等而呈方形。
莫尼茨绦虫的虫卵为三角形、方形或圆形,直径50-60微米,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
二、生活史莫尼茨绦虫的孕卵体节脱落随粪便排到体外,孕卵体节破溃释放出虫卵,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感染性幼虫)。
牛、羊在牧地上采食时连同牧草一起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本病。
地螨在牛、羊胃肠内被消化,其体内的似囊尾蚴逸出,附着在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成虫的寄生期为2-6个月,此后即自行排出体外。
三、流行特点我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的广大牧区为本病多发区,为局部流行。
莫尼茨绦虫病主要是幼畜呈现较高的易感性,羔羊和犊牛最易感,二者均随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逐步降低(2月龄即感染,2-5月龄最高,7月龄后不再感染);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感染本病时间在每年早春放牧后,当年6月上旬开始排出孕卵体节,7月达到排虫高峰,以后在l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及翌年2月出现第二、第三个排虫高峰;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为地螨,地螨主要生活在阴暗潮湿有丰富腐殖质的林区、草原或多灌木林的牧地上,当牧草湿润,外界昏暗时常爬上牧草,所以牛、羊在清晨及雨后采食低洼地牧草或早春末开垦过的地埂嫩草时,最容易吃到地螨而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养牛技术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是犊牛常见的两种肠道寄生虫病。
犊牛新蛔虫病的病原体为无饰科的牛新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内,引起肠炎,表现为下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症状。
莫尼茨绦虫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次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的小肠而引起,对羔羊、犊牛危害严重。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1、犊牛新蛔虫病病原体生活史。
雌虫长14-30cm,雄虫11-26cm。
雌虫在小肠产卵,卵随粪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7-9天发育为幼虫,再经13-15天在壳内蜕化一次,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卵)。
当牛吞食被感染卵污染的草料或饮水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脏、肺脏、肾脏等器官组织,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这些组织里。
待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幼虫移至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幼虫被犊牛吞入肠中发育。
犊牛出生后第四次蜕皮后长大,经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可在小肠中生活2-5个月,以后逐渐排出。
感染卵也可通过乳汁使犊牛感染,主要发生于5月龄以内的犊牛,2周至4月龄犊牛肠内有成虫。
在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有移行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
临床症状。
患牛被毛粗乱,体温正常,眼结膜苍白;食欲不振,腹部膨胀,排灰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有特殊腥臭气味;病牛表现为消瘦,臀部肌肉松弛,后肢无力,站立不稳。
如虫体过多形成肠梗阻,有疝痛。
如犊牛出生后感染,幼虫移行至肺部、支气管时,引起咳嗽。
如幼虫在肺部成长,还因肺炎而呼吸困难,口腔有特殊臭气味。
一般16-30日龄及6月龄以上的犊牛粪检难见虫卵,1-5月龄犊牛粪检有虫卵。
诊断要点。
6月龄以内犊牛易得该病,病牛的主要症状为排灰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有特殊腥臭气味,后肢无力,被毛粗乱,眼结膜呈苍白。
如虫体多,形成梗阻有腹痛,体温不高。
羊绦虫病的诊治红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28200摘 要:羊绦虫病是羊群疫病中比较常见一种蠕虫病,它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而引起的消耗型疾病。
本文列举了常见的绦虫类型、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以期为今后该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的治疗依据。
关键词:羊;绦虫病:诊治1 常见绦虫病概述1.1 莫尼茨绦虫病 在兽医临床中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式莫尼茨绦虫2种类型。
这两种绦虫外形极为相似,头节较小近似球形,体节短而扁宽。
地螨是莫尼茨绦虫病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将虫卵和孕节排出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后,六钩蚴穿过消化道壁进入体腔内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
动物吃草时往往因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绦虫病。
莫尼茨绦虫病对羊的致病作用主要有机械作用、夺取营养和毒素释放。
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当在肠道大量寄生时,往往造成机体肠腔狭窄,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当进食过多时容易引起肠梗阻、肠套叠等情况。
虫体在肠道汲取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而生长速度很快,成年羊感染后渐进性消瘦,体质逐渐衰弱;幼龄羊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甚至还会发生死亡。
虫体在宿主体内会产生其代谢产物和毒素,可引起各组织器官发生炎症和组织病变,降低宿主的抵抗力,破坏宿主神经系统和肠道组织。
幼龄羊对莫尼茨绦虫最易感染。
幼龄羊感染后的变现为精神萎靡,消瘦明显,腹泻,粪便中含有粘液和孕节。
若不及时治疗,病羊的临床症状会加剧,还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肌肉震颤。
病死羊尸体消瘦干瘪,可视粘膜苍白,胸腹腔渗出液较多。
消化道内的肠粘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在肠内发现虫体。
该病通过病理解剖和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作出诊断。
1.2 曲子宫绦虫病 曲子宫绦虫主要寄生在羊小肠内,成虫为乳白色,虫卵呈椭圆形,中间宿主为甲螨,在养殖生产中多以6-8月龄的羊和成年羊较多发感染,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见于春秋两季。
该病感染羊只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宿主可出现腹泻、贫血、渐进性消瘦等症状。
羊病综合防疫羊绦虫病诊疗技术1.羊莫尼茨绦虫病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两种莫尼茨绦虫,即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小肠引起的一种蠕虫病。
【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为全球性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经常发生,多发于夏、秋季节。
莫尼茨绦虫主要危害1.5~8月龄的羔羊。
【临床症状】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羊大批死亡。
莫尼茨绦虫常引起幼羊发病,成年羊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幼羊病初表现精神不振、消瘦、粪便变软,后腹泻、粪中含黏液和妊娠节。
有时有神经症状,如步样蹒跚,时有转圈,神经型的莫尼茨绦虫病羊往往以死亡告终。
【病理剖检】尸体消瘦,黏膜苍白,贫血。
胸腹腔渗出液增多。
肠有时发生阻塞或扭转。
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及脾脏出现增生。
肠黏膜出血,有时大脑出血,浸润,肠内有绦虫。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大量虫卵或妊娠节,或剖检病畜、禽发现虫体可确诊。
【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1)甲苯达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的剂量,一次口服。
2)吡喹酮:用法及用量同羊肝片形吸虫病。
3)阿苯达唑:用法及用量同羊肝片形吸虫病。
4)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口服。
(2)中药治疗宜用“驱虫消积散“。
槟榔120克,鹤虱120克,榧子60克,鸭胆子60克,南瓜子240克,生山楂60克。
共研细末,分成2剂,每天1剂,用温水冲调,食草前服用。
【预防措施】防治本病,以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效果较好。
其主要措施如下。
(1)定期驱虫在进行预防性驱虫时,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条件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两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翌年的春季进行。
(2)粪便处理将羊粪集中处理,进行堆肥发酵,以利用生物热杀死其中的虫卵,避免污染草场。
(3)饮水及饲草卫生尽可能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以免感染囊蚴。
羊绦虫病防治技巧羊绦虫病是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羊最常见的为莫尼茨绦虫。
该病对羔羊危害最大,若有发生会导致羔羊贫血、腹泻、体质消瘦,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会出现死亡,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
要加强防治...羊绦虫病症状有哪些?一、临床症状:病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可视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且容易掉毛,有时还会形成结痂,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在体表明显突出,发生顽固性腹泻,治疗后又发生便秘。
病情严重时,食欲完全废绝,卧地后无法起立,体温略有升高,呼吸变粗,心跳加速。
有些病羊通过采取镇静、强心、抗炎、抗菌、补液治疗后有所好转,又容易出现反复,没有进行驱虫往往会导致预后不良。
二、剖检症状:病羊支气管中含有少量的泡沫状液体。
肺脏发生肿胀,且有无色的胶胨样物质覆盖在表面,局部区域质地变硬,色泽变暗,有时还能够看到结节,呈芝麻到黄豆大小不等。
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硬,边缘变钝。
胆囊壁明显增厚,被大量黄色胆汁充盈,且比较黏稠,胆总管明显变粗。
肝门淋巴结发生肿大,比正常增大5~10倍,且有干酪样坏死。
心包膜、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上能够看到若干个半透明状的无色包囊,直径在1.5~4.0cm,且里面含有1粒0.1~0.3cm大小的白色物体,切开包囊后会流出非常清亮的液体。
...羊得了绦虫病怎么办?快速去除羊绦虫:1.1%硫酸铜对羊绦虫有良好的驱虫作用。
一般1-6个月羔羊可给予15-45毫升,7个月成年羊可给予45-100毫升。
一次治愈率约80%。
隔2-3周再灌服一次。
药要求纯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不能过夜。
2.可用砷酸铅、砷酸亚锡、砷酸钙三种砷制剂驱虫。
剂量均为:羔羊0.5克,成年羊1克,一次投服。
服药后给以油类泻剂。
3.还可以使用苯硫咪唑8-10毫克/千克体重、丙硫咪唑10-15毫克/千克体重、氯硝柳胺80-100毫克/千克体重 ...羊绦虫病怎么治?能治好吗?羊绦虫病怎么治? 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治疗,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0~20mg丙硫咪唑,配制成混悬液给其内服1次,能够实现彻底驱虫,且安全无毒;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100mg “别丁”即硫双二氯酚,驱虫效果也较好; 还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50~75mg氯硝柳胺1次,如果用于驱除盖氏曲子宫绦虫要注意增加用药量,一般每千克体重内服100mg; 还可使用1%硫酸铜,也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通常1~6月龄羔羊患病后服用15~45mL,7月龄的成年羊服用45~100mL,一次用药的治愈率能够达到80%左右,间隔2~3星期可再灌服1次,注意药品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过夜则不能再用。
动物生产 582023.3羊绦虫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对策李亚茹1,任艳娥2(1.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朝阳 122629;2.朝阳县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 朝阳 122629)羊绦虫病是由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等引发的寄生虫病,该病传播性较强,导致羊只因营养不良逐渐消瘦,产生慢性消耗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羊绦虫概述1.1 莫尼茨绦虫莫尼茨绦虫头节较小呈球状,虫体扁平,长度为1~6厘米、宽度约为16毫米。
头部分布四个椭圆吸盘。
其中间宿主是地螨,终宿主通过粪便将孕节与虫卵排出体外,地螨吞食虫卵后,一个月后六钩蚴在体腔内发育成似囊尾蚴。
羊群吃草时吞食地螨而感染绦虫病。
莫尼茨绦虫虫体较大,寄生于狭窄的肠道中,导致消化机能紊乱,当采食过多会发生肠套叠或肠梗阻的情况。
虫体在肠腔内获取营养,并快速生长,导致成年羊日渐消瘦,衰弱;羔羊发育受阻,甚至引发死亡。
虫体不仅吸收营养成分,还会释放毒素,造成组织器官引发各种炎症或产生病变,使宿主的免疫力下降。
莫尼茨绦虫的易感群体主要为低龄羊,染病后低龄羊精神萎靡不振,体重迅速下降,腹泻,粪便中带有黏液与孕节。
如果治疗不及时,临床表现加剧,并表现为肌肉震颤、共济失调等明显的神经症状。
1.2 曲子宫绦虫曲子宫绦虫为乳白色,椭圆形虫卵,主要寄生于羊小肠内,甲螨为中间宿主,易感群体为6~8月龄的羊与成年羊,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
羊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时出现贫血、腹泻或渐进性消瘦。
1.3 多头蚴多头蚴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幼龄羊,对羊群造成严重危害,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多头蚴呈乳白色椭圆形,半透明囊泡。
成虫寄生于犬类终宿主的小肠内,粪便将孕节排出,羊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引起感染,六钩蚴进入肠道的血管中,随血液进入脑和脊髓之中,2~3个月幼虫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多头蚴。
六钩蚴寄生于羊的体内对脑膜和脑实质组织产生机械性刺激与损害。
患病羊体温上升,向一侧做转圈运动,视力下降,步态蹒跚,遇到障碍物倒地不起,伴有磨牙、痉挛等症状。
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苑双喜田秉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16期[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羊肉消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养羊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养羊业的飞速发展,引进外地高产肉用绵羊为父本对本地低产肉用绵羊进行杂交改良,在各地区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由于引进的绵羊时间短,对环境适应差,加上防疫和饲养不规范,极易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给养羊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莫尼茨绦虫病的防治方面的经验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关键词] 莫尼茨绦虫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45-01绦虫的成虫或幼虫(绦虫蚴)都可使牛、羊等动物或人类发生绦虫病。
绦虫的成虫都寄生在消化道,而绦虫的幼虫都寄生在心、肝、肺、脑、肌肉等重要器官,所以,绦虫幼虫所引起的绦虫病(又称为绦虫蚴病)比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严重,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更大。
在牛、羊的消化道中寄生的绦虫成虫所引起的绦虫病中,莫尼茨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一、病原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全长可达6米,头节呈球形,有四个显著的吸盘,头节上无顶突及钩。
成熟体节宽度大于长度,每个成熟体节内有两组生殖器官,各向一侧开口。
孕卵体节的长宽几乎相等而呈方形。
莫尼茨绦虫的虫卵为三角形、方形或圆形,直径50-60微米,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
二、生活史莫尼茨绦虫的孕卵体节脱落随粪便排到体外,孕卵体节破溃释放出虫卵,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感染性幼虫)。
牛、羊在牧地上采食时连同牧草一起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本病。
地螨在牛、羊胃肠内被消化,其体内的似囊尾蚴逸出,附着在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成虫的寄生期为2-6个月,此后即自行排出体外。
波尔山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此病多发生于5~7月龄羔羊,发病率占40%,畜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到县兽医站就诊,根据流行病等特点,临床剖检以及病原学诊断,确诊为莫尼茨绦虫病。
1临床病状成年羊症状较轻,发病率低,羔羊症状明显,死亡率较高。
病羊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渴欲增加、下痢,并出现贫血、淋巴结肿大、消瘦、卧地不起、口吐白沫,最后死亡。
在羊舍内发现粪便有黄白色节片。
2化验室诊断在患病羊的粪球表面有黄白色的孕节片,形似煮熟的米粒,将孕节片做涂片检查,可见到大量特征性虫卵,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出粪便中有绦虫卵,解剖病羊2只,在羊小肠中发现有绦虫存活,虫体呈带状,前端呈乳白色,后端为淡黄色,是一种有许多扁平结体组成的蠕虫,结合症状和流行特点,确立诊断为波尔山羊莫尼茨绦虫病。
3治疗对病羊采用下列方法治疗,20d 后羊群恢复正常状况。
3.1采取转圈饲养,原羊圈用3%火碱溶液消毒,粪便集中处理,消灭传染源。
3.2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50~80mg,全群灌服,将虫体排出体外后及时收集和处理掉。
3.3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40~80mg,一次口服,全群用药。
3.41%硫酸钠溶液,病羊灌服,1~3月龄羊20~30mL,3~6月龄羊30~40mL,6~9月龄羊50~80mL。
灌药前要停止饮水12h。
3.5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mg,病羊口服。
口服砷酸铅,呻酸钙,羔羊0.5g,成羊1g,然后供给油类泻剂,帮助排出虫体。
4预防4.1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在感染期到来之前30d,采用驱虫药物进行预防驱虫。
4.2控制中间宿主地螨生长,减少或杀灭地螨是防止绦虫病的重要措施,及时更换牧地,或避开地螨活动高峰期放牧,采用舍饲。
4.3用5%的克辽林溶液和消毒王2000溶液喷洒洗刷羊舍,饲具。
交替使用。
4.4粪便堆积发酵后及时处理掉。
5小结绦虫病是绦虫寄生与羊小肠内而引起的消化道蠕虫病,本病是秋冬季最常见的山羊寄生虫病。
对山羊危害较大的主要是莫尼茨绦虫病,本病能使羔羊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死亡。
2019年第9期(总第214期)羊莫尼茨绦虫病的防治刘海珍(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岘塬镇畜牧兽医站,731605)中图分类号:S855.9&1文献标识码:B羊的绦虫病是一种很常见的寄生虫疾病。
羊绦虫病是由莫尼茨绦虫等寄生虫寄生羊只小肠而引起发病,各类寄生虫中以莫尼茨绦虫最为严重,就年龄阶段而言,羔羊易发,患病羊只不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者发生死亡。
该病对畜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此外该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呈地区流行性发生,严重阻挠养羊业健康持续发展。
本位仅以该病为例,就该病的防治做一论述,供大家参考。
1病原及症状该病的病原体为莫尼茨绦虫,属于大型虫体,就目前发现的最长可达6米。
在夏季多雨季节,2月龄左右的羔羊就可能被感染,轻者不显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下痢、有时便秘、贫血、淋巴结肿大,反应迟钝,衰竭死亡。
从病羊排岀的粪便中常见有白色带状绦虫节片,尸检可见小肠内有数条长1米以上的带状成虫。
r2感染途径!寄生在小肠内的成虫(一般寄生2%6月)不症断随粪便排岀含有大量虫卵的孕卵节片,并随粪资便散布。
虫卵被地螨吞食后,在螨体内约经26〜30料天,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似囊尾蚴,螨在夏季多雨潮湿时钻岀地面爬在饲草上或地表面,羊吞食这种饲草后,似囊尾蚴吸附在羊的小肠粘膜上,约经40天即可发育为成虫。
成虫的生存期2%6个月,由肠内自行排岀。
3"临床症状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羊的肠内,主要有3方面的致病作用和临床症状:3.1机械堵塞因为莫尼茨绦虫的虫体特征,可长达数米,且发病羊只肠道内一般寄生的数量较多,可达数十条,如此数量和体积,势必造成患羊肠腔狭窄,部分肠道臓胀明显,影响食糜通过。
尤其当绦虫凝结成团时,患羊易发肠阻塞,甚至肠道破裂。
病畜外部特征以腹围增大比较明显,食欲废绝或有便秘等特征,主要造成患羊极度消瘦,如不及时采取医治措施,很快发生死亡。
3.2夺取营养该绦虫的生长速度很快,昼夜可生长5〜10厘米,能量主要为攫取宿主的的营养,导致羔羊生长缓慢、急剧消瘦。
摘 要:莫尼茨绦虫是牛寄生虫病中常见病,本文从该病的病原、虫生活史、流行病学、致病作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对本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寄生虫病;莫尼茨绦虫;绦虫病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牦牛等反刍动物的小肠中引起的。
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犊牛。
1 病原在我国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后者多寄生于犊牛。
两种绦虫在外观上颇相似,大型绦虫,虫体长1~5m,乳白色,呈带状。
头节小,近似球形,上有4各近于椭圆形的吸盘,无钩,无顶突。
节片宽而短,宽达16mm。
成熟节片内有两套生殖器官,每侧一套。
卵巢和卵黄腺在节片两侧相互构成菊花状环形。
睾丸数百个,分布于整个节片内。
子宫成网状,生殖孔各向一侧开口。
在节片后缘有节间腺。
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环状,疏松地排列于节片后缘,其两端几乎达到纵排泄管。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密集的小颗粒状,仅排列于节后缘的中央部。
虫卵内均含有特殊的梨形器,器内有六钩蚴。
扩展莫尼茨绦虫卵为三角形,而贝氏莫尼茨绦虫卵为四角形。
2 生活史寄生于小肠内的成虫,其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牛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或在肠道内孕卵节片被破坏,虫卵逸出。
虫卵被中间宿主——土壤螨吞食后,六钩蚴钻入其血腔内发育,经26~30d,变成感染性幼虫叫似囊尾蚴。
牛吃草时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土壤螨而遭感染。
似囊尾蚴在消化道释放出来,吸附在小肠黏膜上生长发育为成虫。
似囊尾蚴从进入牛肠道到发育成成虫,扩展莫尼茨绦虫需要37~40d,贝尼茨绦虫需50d。
成虫寿命2~6个月,此后即由肠内自行排出。
3 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与土壤螨的生态特性有密切关系。
土壤螨白天躲在草皮或腐烂植物下,黄昏或黎明爬出来活动,牛在这时间放牧最易感染。
土壤螨体内的似囊尾蚴可随土壤螨越冬,因此,早春放牧即可被感染。
犊牛最易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验及防治1 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呈乳白色,虫体长度为1-6 m,宽度大约为1 cm,呈扁平带状。
虫体由头节、颈节以及不同数量的节片构成,可通过整个体表吸收宿主营养物质。
虫体可形成非常发达的生殖系统,每个成熟的节片都具有1组或者2组雌雄生殖器官。
脱落的节片可在宿主体内或者体外发生破裂,从而逸出虫卵。
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同地螨数量及其活动季节紧密相关。
地螨生命周期长,习惯生活于潮湿环境,惧怕强光,这些与该虫虫卵最适宜生存的外界条件相同,有利于地螨食入动物性食物(节片和虫卵),进而提高羊感染该病的可能。
一般来说,羊在每年春季4~5月感染发病,在6~7月达到发病高峰,10月至冬季发病率降低。
地螨食入虫卵后,在2~5个月之后就会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
羊采食牧草时就容易吞人寄生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在消化道内就会逸出似囊尾蚴,并在小肠黏膜上吸附,大约40天之后就会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病羊体内能够存活2~6个月,之后就可自行排出。
任何品种、日龄的羊都可感染该病,通常小于1岁的幼羊容易发生,青年羊也能够发病或者死亡,大于2岁的羊较少发病,这是由于其已经具有较强的免疫力。
羊感染幼虫或者成虫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幼虫主要在肌肉、肝脏、心脏、肺脏、脑等重要器官中寄生,成虫主要在消化道内寄生,因此幼虫致病性要比成虫严重,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如果肠道内寄生大量虫体会阻碍食物通过,导致肠管扩张,且会发生肠卡他气,甚至会发生肠扭转、肠套叠和肠破裂等,从而造成死亡。
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会使病羊表现出神经症状,且淋巴结、肠、肠系膜以及肾脏等组织会发生严重病变,影响机体发育,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其他寄生虫病和传染病。
另外,虫体通过夺取宿主营养来快速生长,如果寄生大量虫体会导致机体缺乏营养,明显贫血,造成机体衰竭,加重病情。
2 临床症状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消化功能紊乱,机体消瘦,独自离群,排出稀软的糊状粪便,之后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者腹泻等,有时在粪便中存在黏液和孕节片,机体衰弱,贫血,有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走动摇晃,往往作盲目的回旋运动,有时出现震颤、抽搐。
梅花鹿养殖莫尼茨绦虫病病例梅花鹿养殖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鹿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从而极大地促进养鹿业的发展。
1、发病情况9月下旬,幼鹿群中出现少数幼鹿食欲减退、拉稀,大便中有少量黏液,并可见未消化的饲料,继而在幼鹿舍内的鹿粪中发现乳白色、能蠕动的、扁平的米粒样物。
发病的幼鹿舍内可见幼鹿渐进性消瘦,被毛干枯,部分幼鹿精神委顿,突然出现死亡。
从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共死亡幼鹿13头。
成年鹿则不见明显症状,仅有部分成年鹿出现食欲减退、消瘦(饲养人员误认为是鹿群发情所致,未予重视)、间歇性拉稀等症状;有1头公鹿和2头母鹿死亡,死亡的成年鹿都集中在临近幼鹿舍的5号鹿舍。
死亡前不见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头颈后仰,空口咀嚼,呼吸困难,四肢游泳状。
2、剖检变化剖检3头死亡的4~6月龄幼鹿,其病理变化基本相同。
病尸消瘦,被毛干枯,皮下脂肪少,可视黏膜苍白;腹腔内有多量的腹水。
肌肉颜色变淡,心内膜和心包膜有少量出血点。
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肠壁菲薄,有的肠段膨胀,肠腔内充满绦虫。
3、实验室检验虫体长约3~5m,虫体宽约14mm,成熟的节片厚约1.5~2mm,虫体呈乳白色。
对绦虫进行镜检,可见头节上有4个圆形吸盘,无顶突和小钩。
节片宽大于长。
成熟的节片有两组生殖器官,在两侧对称性分布。
每组生殖器官各有一个卵巢和卵黄腺,卵巢与卵黄腺围绕着卵模构成圆环形。
阴道开口于两侧边缘的生殖孔内;雄性生殖器官中有许多睾丸(350~400个),散布于整个节片中,向两侧较密集,其输精管、雄茎囊和雄茎均与雌性器官并列,也开口于两侧边缘的生殖孔内。
在孕节,两个子宫互相会合成网状。
卵呈三角形、方形或圆形,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为裸头科虫卵的特征。
成熟的节片后缘有一排节间腺,排成一行。
对胃肠内容物用沉淀法处理,除在沉渣中见绦虫节片外,未见其他寄生虫,也未见其他类型的虫卵。
检查鹿气管、肺、胆管、胆囊、胰腺等均未见其他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