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肾性贫血治疗相关指南与共识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401.46 KB
- 文档页数:5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
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CKD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2012年12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CKD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贫血的定义和评估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WHO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110g/L,可诊断贫血。
在诊断CKD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1~3期,每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3~6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5期和透析患者,每1~3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1次。
(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3~5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至少检测1次;CKD5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1次。
健康人群及CKD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变异性,即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波动。
鉴于CKD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度更高,且血红蛋白变异性可能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的波动性对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资料与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
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很有必要根据我国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对慢性肾脏病(CKD)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进行更新。
一、证据来源二、中国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状况与诊疗现状中国CKD患病率约占成年人群的10.8%(1.2亿人),其中50% 以上患者合并贫血;约有一半的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未进行贫血纠正,且已接受治疗的另一半患者也存在达标率低和依从性差的问题。
(一)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流行病学资料(二)腹膜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流行病学资料(三)血液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流行病学资料(四)贫血的危害贫血将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
贫血患者氧分压降低,致心脏负荷增加,呈现高输出状态,久之将导致左心室肥大,乃至全心扩大和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病死率;文献报道,Hb每下降5g/L是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
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贫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还与CK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五)CKD贫血的治疗现状ND-CKD患者贫血的知晓率及重视程度较低,只有39.8%的贫血患者进行了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治疗, 27.1%患者进行了铁剂治疗。
(六)贫血治疗的获益1.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 延缓肾衰竭进程:三、慢性肾脏病贫血的诊断与评估(一)肾性贫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肾性贫血的定义:是各种肾脏病致肾功能下降时,肾脏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减少及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并缩短其寿命而导致的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居住于海平面水平地区的成年人,男性血红蛋白<130g/L,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妊娠女性<110g/L,即可诊断为贫血。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资料与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
为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共识专家组借鉴国际指南,对慢性肾脏病(CKD)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肾性贫血评估频率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Hb;测量频率根据透析方式、有无贫血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情况而定,见图1。
图1 贫血检测频率1. 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无贫血者,CKD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4~5期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2. 腹膜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 血液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4. 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阶段,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维持治疗阶段,非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至少每3 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血液透析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铁剂治疗指征和用药途径1. 对N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 时需要补铁。
可尝试进行为期1~3个月的口服铁剂治疗,若无效或不耐受可以改用静脉铁剂治疗。
非透析患者的补铁途径取决于铁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静脉通道的建立、口服补铁的治疗反应、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的治疗耐受性以及患者依从度等。
图2 铁剂治疗指征与给药途径2. 对P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时需要补铁。
虽可先口服铁剂,但其疗效不如静脉铁剂治疗。
为此,若非保留静脉通路备血液透析用,则推荐直接用静脉铁剂治疗。
3. 对H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200 μg/L 时需要补铁。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主讲人:雷清凤主任医师地点:肾内二区医生办公室参加人员:肾内二区全体医护人员讲课时间:2013年12月18日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 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近年来,肾性贫血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逐步完善,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治得到不断的改善。
为了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 CKD患者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于 2012 年 12月启动了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制订工作,旨在为我国 CKD患者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CKD 贫血的定义和评估贫血的诊断标准:按照 WHO 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贫血。
在诊断 CKD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1)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2)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CKD l~3 期,每 6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 CKD 4~5 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每 3~6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 次;CKD 5 期和透析患者,每 1~3 个月至少测量血红蛋白 1次。
(3)有贫血病史、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或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增加测量频率;CKD 3~5期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未接受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每 3 个月至少检测 1 次;CKD 5 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检测 1 次。
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目前,肾性贫血的治疗药物主要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剂(ESA)和铁剂,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低氧诱导因子(HIF)是调节氧稳态失衡的核因子,通过使用HIF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调控HIF通路成为治疗肾性贫血新策略。
我国率先在国际上完成全球首个HIF-PHI类药物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Ⅲ期临床试验,并于2018年首先批准上市应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为了及时总结临床经验,更好地指导罗沙司他临床用药,改善CKD 患者贫血治疗效果,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肾脏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有着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包括肾组织氧感知系统失调导致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EPO)合成减少、EPO抵抗、铁代谢紊乱、各种毒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炎症反应以及失血等。
贫血不仅影响肾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促进肾脏病进展,增加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及时改善肾性贫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减轻患者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和铁剂治疗肾性贫血。
然而,肾性贫血治疗达标率低以及大剂量ESA 使用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卒中和肿瘤进展风险增加等是肾性贫血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部分患者对ESA低反应,甚至ESA引起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肾性贫血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要。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由α亚基(HIF-α)和β亚基(HIF-β)组成的二聚复合体转录因子,是机体适应氧稳态失衡的核心调节因子。
调节HIF的氧感应信号主要是脯氨酰羟化酶,针对PHD研发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PHD活性稳定HIF的表达,后者直接与肾脏和肝脏的EPO基因HIF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促进EPO表达[7-8]。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1000字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肾性贫血是一种由于肾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贫血症状。
这是由于肾脏无法正常地产生足够的红细胞素,导致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肾性贫血的症状包括疲劳、气短、头晕、心悸等。
这篇文章为您介绍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性贫血治疗指南。
一、铁剂肾性贫血患者体内缺乏铁,铁剂可以帮助增加患者体内的铁含量。
铁剂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
如果患者无法口服铁剂,可以使用静脉注射。
一些常见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使用铁剂时需要注意,不适当使用会导致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二、利血平剂利血平剂能够促进红细胞增生,从而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红细胞代谢和失效的内分泌机制来刺激红细胞增生。
美国FDA批准使用的利血平剂包括: 培美曲塞(CERA)、达比加群(Darbepoetin alfa)、重组人促甲状腺素(Epoetin alfa) 等。
使用的利血平剂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使用,以防过度和低用量的使用。
三、维生素B12和叶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必需的营养素,对于红细胞的形成和生长过程至关重要。
体内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会导致贫血。
对于肾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补充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
四、 EPO刺激剂EPO刺激剂是一种能够促进红细胞增生的药物,基于人工合成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治疗中有广泛应用。
EPO刺激剂可以使用口服和注射给药两种方式,常见的EPO刺激剂包括巨噬细胞刺激素、达比加群等。
综上所述,上述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互相配合,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对于肾性贫血患者,在使用治疗方案前必须接受医生的检查和诊断,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方案,并仔细进行监测评估。
【指南】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修订版)要点1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诊断和评估1.贫血的诊断标准:依据WHO 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 岁,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110g/L,可诊断为贫血。
在诊断肾性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肾性贫血的实验室指标(1) 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CBC):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sular hemoglobin,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
(2) 网织红细胞计数。
(3) 铁储备和铁利用指标:包括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
(4) 未能明确贫血病因时,可进行维生素 B12、叶酸、骨髓穿刺、粪便隐血等项目的检查。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红蛋白检测,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以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诊断。
2铁剂治疗1.铁剂治疗指征(1) 对于未接受铁剂或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 stimulating agents,ESAs)治疗的成年(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30% 且铁蛋白≤500 ug/L,则推荐尝试使用静脉铁剂治疗。
在CKD 非透析患者中,或可尝试进行为期1-3个月的口服铁剂治疗,若无效可以改用静脉铁剂治疗。
(2) 对于已接受ESAs 治疗但尚未接受铁剂治疗的成年CKD 贫血患者,若需要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或希望减少ESAs 剂量,且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30%、铁蛋白≤500 ug/L,则推荐尝试使用静脉铁剂治疗。
2024长效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治疗肾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agents,ESAs)是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常用药物,目前可供临床医师选择的有短效ESAs和长效ESAs0短效ESAs在我国已广泛使用,历史悠久,国内外有众多指南共识。
长效ESAs具有半衰期长、输注频次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等优势,近年来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尚缺乏长效ESAs临床规范使用的指导意见。
为此,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肾病透析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长效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治疗肾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主要介绍了长效ESAs的分类、作用机制与药效学特点,在肾性贫血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时机、方案,特殊人群应用,不良反应及处理等,以指导长效ESAs类药物在肾性贫血治疗中的规范化使用。
长效ESAs分类、药物特点1)新型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NESP)通用名为达依泊汀αz是全球首个上市的长效ESAs制剂。
其利用重组DNA 技术对依泊汀a的分子结构加以改造,在原来ASn24、Asn38和Asn83糖基化位点基础上,分别在Asn30和Asn88位点上新增了两个N连接的糖基化位点。
与依泊汀湘比,NESP的N末端糖链增加至5个,唾液酸含量提升了近1倍,体内稳定性明显增加;同时,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增加(37OOO)导致药物的肾脏清除率下降,半衰期明显延长。
2)甲氧基聚乙二醇红细胞生成素β一种持续性EPO受体激动剂(CERAXCERA是在完全糖基化的依泊汀β赖氨酸N末端氨基或ε氨基通过酰胺键连接1个甲氧基聚乙二醇链进行修饰。
聚乙二醇化的依泊汀β一方面通过增加药物相对分子质量(60000)从而降低肾脏清除率,另一方面可通过产生空间位阻效应,使修饰物免受蛋白酶水解,增加其稳定性,两者协同降低了药物的总清除率,显著延长了药物半衰期。
3).促红细胞生成素模拟肽(EMP)EMP是一种化学合成模拟EPO的环状小分子肽,能够与细胞表面的EPO 受体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外发挥与EPO相似的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