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指引导管的选择和操作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120
EBU导管在TRI中的应用技巧?答:TRI中EBU导管操作常用到一些小技巧,如呼吸动作配合、导丝轮岗技术、软硬导丝互用、冠状动脉内额外导丝技术等,灵活掌握这些小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发挥EBU导管的功效。
呼吸动作配合:若存在头臂干、升主动脉迂曲情况下,操作EBU导管会出现体外导管旋转和导管尖端扭矩无法1比1对应状况,即导管“转不动”现象。
如果此时一味旋转导管就会出现导管打折、打结甚至折断问题。
所以血管迂曲情况下操作GC,首先要做的是减少血管迂曲程度,把它对操作的影响减轻到最低。
常规处理策略:①GC内保留外周导丝,以增加GC的扭控力,减少导管打折几率。
必要时可以将超滑导丝更换为支持力更强的硬导丝;②导丝保留至GC第二弯曲后,嘱患者呼气后深吸气屏气,以减少血管迂曲程度。
屏气动作下进行EBU导管操作,若一次不能到位,平静呼吸后重复上述动作。
血管迂曲情况下操作EBU导管动作切忌过度用力旋转。
导丝轮岗技术:通常EBU导管窦内塑形后外周导丝保留在GC内,当EBU导管进入LCA后将外周导丝撤出导管,然后行后续操作。
但在一些个别情况,例如血管迂曲、EBU过度顶起或导管入LCA开口后张力较大,在冠状动脉导丝未入LCA前撤出外周导丝会出现EBU导管回弯脱离LCA开口现象。
所以如果存在上述情况,不建议提前撤出外周导丝,而是采用导丝轮岗技术,即保留外周导丝以维持EBU导管形态,然后送入冠状动脉导丝入LCA分支内,再成功后撤出外周导丝。
外周软硬导丝互用技术:TRI操作中常用外周导丝有两种——亲水超滑导丝和普通J型钢丝。
前者通过性和过迂曲病变能力较强,但导丝偏软、支持力相对较弱,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应用。
但如果EBU导管选择偏小时,软导丝支持力通常不够,导致EBU导管在操作过程中易回弯丧失塑形或导管打开幅度不够致选择LCA开口困难,此时换用加硬导丝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当冠状动脉高位开口采用前送打开法,若软导丝打开幅度不够,不能将导管尖端打开至LCA开口附近时,可以考虑加硬导丝。
导引导管的选择及操作(一)导引导管的结构及性能参数1. 结构分为四段、三层。
(1)四段超软的X线可是头端(安全区)柔软的同轴段(柔软区、传送区)中等硬度的抗折段(支撑区)牢固的扭控段(扭控区、推送区)(2)三层外层:特殊的聚乙烯塑料材料。
决定导管的形状、硬度和与血管内膜的摩擦力;中层:12~16根钢丝编织而成,使导管腔不会塌陷,抗折断并传送扭力。
内层:尼龙PTEE涂层2. 性能参数支持力、顺应性、内径大小、扭控性以及抗折性(安全性)。
(二)导引导管的类型按形态:Judkins、Amplatz、Multipurpose、V oda、Q Wave、XB、EBU和UBS;按大小:5F、6F、7F、8F。
按结构:短头、带侧孔、大腔。
导引导管用途JL 绝大多数LCAFemoral LeftFL绝大多数LCAV odaLeftBSC靠在壁上,LCA扭曲、成角、闭塞XB Cordis 靠在壁上,LCA扭曲、成角、闭塞EBUMedtronic靠在壁上,LCA扭曲、成角、闭塞Amplatz Left AL 多用途,适用于高位开口、偏前壁或成角的RCA、有难度的LCA、SVGJR 绝大多数RCA及SVGFR 绝大多数RCAV oda Right VR RCA开口成角、近段长、扭曲,开口垂直向上的搭向LCA的SVGAmplatz R 开口向下的RCA、SVGMP 开口向下、水平,血管近段长的RCA、搭向LCA的SVGSones 开口向下、水平,血管近段长的RCA、搭向LCA的SVGHockeyStick专用于开口向上、水平,血管近段长的RCALeft Coronary Bypass 开口向上的搭向LCA的SVG。
RCA开口在左前窦壁Right Coronary Bypass 开口水平的搭向LCA的SVG,不适于开口向下的搭向RCA的SVGEl Gamel 不常用,专用于开口向上、水平的RCA或搭Bypass 向LCA的SVG,可随意成形IMA 专用于内乳动脉Castillo 类似于Amplatz Left,但弯度较大Radial 专用于桡动脉途径,适合左、右冠状动脉(三)不同形态导引导管简介(1)Judkins left (JL) (图4-7)JL4导引导管的设计基于同样型号的造影导管它适用于左冠脉开口、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在同一平面的情况。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的冠脉动脉介入治疗(TRI)愈来愈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在某些心脏中心已占到PCI总数的绝大部分。
与经股动脉途径的PCI相比,TRI 具有术后患者即可恢复下床活动,无体位限制,且局部出血发生率较股动脉途径明显下降等优点。
近年还有研究表明,TRI时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指引导管相对股动脉途径的偏小,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剂量偏少。
但是TRI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桡动脉直径较股动脉细,血管穿刺要求较高的技巧,桡动脉容易痉挛,所使用的器械较股动脉偏小,血管径路常存在严重扭曲,导管支撑力下降等问题容易使TRI失败。
但只要认真仔细选择器械,善于总结,完全可以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同时显著提高TRI的成功率。
1 桡动脉穿刺鞘目前常用桡动脉穿刺系统主要分为两种:Cordis公司的开放针和Terumo公司的闭合针穿刺系统。
鞘有长短之分,长的血管鞘跨越桡动脉直接进入肱动脉,优点是只要鞘进入肱动脉(桡动脉襻),指引导管推送一般不会遇到麻烦,但有时会出现拔鞘困难,动脉痉挛时患者疼痛明显,并可增加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
短鞘只需进入近端桡动脉,一般拔鞘几乎不会有困难,但当发生动脉痉挛时,进6F的指引导管往往在前臂部位受阻。
目前我院使用的为特殊设计的Terumo公司套针穿刺系统,钢丝改为0.021"软头亲水涂层钢丝,鞘长缩短为50 mm,我们认为该穿刺系统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能减少局部血管的并发症。
如果发生桡动脉痉挛,此时切忌粗暴推送指引导管,否则易造成血管的夹层,穿孔。
此时选用5F指引导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该患者是分叉病变 5F指引导管的内径就显得不够大。
这时如果在6F指引导管内套上5F直头指引导管或者猪尾导管往往能顺利通过受阻处,其原理类似于长血管鞘。
我们一般选用比较经济的5F猪尾导管。
2 指引导管的选择指引导管是冠脉介入治疗的器械传递的通道,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需要完成传送、对后续器械使用的支持、监测血流动力学及注射造影剂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