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心肌生理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3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5、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6、屈肌反应: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
(有损伤,有痛苦)9、受体: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3、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心肌的生理特征
心肌的生理特征:
1、形态特征:
a. 构造:心肌细胞由残余质原杆质蛋白和三种肌肉纤维组成:心肌细胞,肌膜细胞和胞质外分泌物质。
b. 大小:心肌细胞的大小在10~20微米之间,长度为50~200微米。
2、收缩特征:
a. 心肌有自发性收缩和被动性收缩两种收缩特性,自发性收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而被动性收缩则可吸收紧缩力及回复缩短力,可把肌腱扭紧和释放收缩力。
b. 梗阻性心肌可以形成持久性收缩(Stasket's Law),是一种受控的、持续发生的收缩。
3、电性特征:
a. 心肌细胞的膜上有一种特殊的电导体,可以通过外源电刺激形成极化。
b. 心肌细胞有两个膜电位:安体膜电位和心肌收缩膜电位,两者之差就是心肌内电压。
4、代谢特征:
a. 心肌的代谢特点主要体现在能量生成和分子消耗上,其能量主要是来自糖酵解,氧消耗也比其他肌肉高。
b. 心细胞可以将6脂肪酸中的2个脂肪酸分解,也可以将肝胆糖原代谢为水解葡萄糖,可以调节收缩周期。
5、合成功能:
a. 心肌细胞具有酶系统,能够产生钠、钙离子和磷脂质,合成许多蛋白质,如RNA及DNA合成、细胞色素c合成以及胆碱选择性接受蛋白的合成等。
b. 它还可以分泌一种类似胰岛素的肽激素,可以促进脂肪酸、糖酵解,增强心脏合成蛋白的能力,调节心率及心室收缩力量等。
在临床医学考试中,循环系统的内容是是考查的重点,更是考查的难点,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心肌的生理特性的知识,关于心肌的生理特性的重要考点,中公卫生人才网为大家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考点总结
1.绝对不应期加局部反应期等于:有效不应期。
2.绝对不会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是:有效不应期。
3.需要阈上刺激的时期是:相对不应期。
4.由于钠通道复活较少,而兴奋性降低的时期是:相对不应期。
5.阈下刺激可兴奋的时期是:超常期。
6.钠通道完全复活的时期是:超常期。
7.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房室交界。
8.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9.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网。
10.自律性最高的是:窦房结。
11.心肌收缩依赖的离子是:钙离子。
12.自律性的基础:4期自动去极化。
13.保证心房心室不同时收缩的是:房-室延搁。
14.保证心室肌几乎完全收缩的是:浦氏纤维。
15.心房收缩完毕后进行的是:心室收缩。
以上就是需要大家掌握的心肌的生理特性内容,在备考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勤于总结,高效复习,小编也祝愿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四讲心肌的生理特性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一)兴奋性:●心肌细胞属于可兴奋组织,在受到适当刺激时可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以阈值作指标。
●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段时期,心肌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
●绝对不应期(ARP):0期∽-55mV,兴奋性为0,膜电位负值太低,Na+通道完全失活。
●局部反应期:-55mV∽-60mV,Na+通道少量复活,引起局部去极化,不产生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60mV∽-80mV,Na+通道已逐渐复活,但开放能力尚未恢复正常,兴奋性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3)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80mV∽-90mV,膜电位已基本恢复,更接近阈电位水平,Na+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能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这一特性是的心肌收缩和舒张活动能交替有序,在心缩期不会接受外来的兴奋而发生强直收缩。
2、决定兴奋性的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负值↑→兴奋性↓;负值↓→兴奋性↑②阈电位水平:水平↑→兴奋性↓;水平↓→兴奋性↑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Na+通道和L型钙通道状态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Na+通道和L型钙通道活动是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的。
●有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
●Na+通道:-90mV -70mV -55mV(复极)-90mV激活失活复活备用●慢反应细胞的兴奋性决定于L型钙通道的功能状态,但L型钙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速度均较慢,其有效不应期也很长,可持续到完全复极之后。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是心脏工作的基本单位,在心跳和血液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肌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其中一些特征受到精神因素和其他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描述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如何受到影响。
心肌细胞的结构是单细胞的构造,其内部结构有细胞核、质膜、细胞质和线粒体等。
细胞质内有很多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受体蛋白质,它们可以使心脏受到的信号传递到心脏内部,从而产生心肌收缩,促使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具有固定的形状,即侧壁加厚和表面凹陷等特点。
此外,心肌细胞还具有催化、代谢和接受信号传导等功能,这些过程在心肌收缩时非常重要。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受到精神因素和其他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的。
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精神因素,即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它们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增加心肌细胞的活动幅度,从而增加心跳的频率或减少心跳的频率。
另外,其他内部因素如荷尔蒙、体温、血管阻力等也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此外,外部因素如营养状况、心脏供血、体力活动、以及利用药物治疗等也会对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产生影响。
因此,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精神因素和其他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保护心脏的健康非常重要,为了对心脏功能的维护,保持心理和生活节奏的健康,平衡营养,进行有节制的运动,调节体温和血压,避免吸烟和饮酒等心脏病危险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在心脏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受精神因素以及其他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心脏功能维护有正确的认识,注重心理和生活节奏的平衡,合理调节体温和血压,避免吸烟和饮酒,进行有节制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以避免心脏病的发生。
只有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方式,才能保护心脏健康,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为心脏提供最佳的保护。
心肌的四种生理特性
1、自律性:
心肌的自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症,是因为心脏窦房结的自律细胞而产生的这一生理特征。
2、传导性:
心肌具有传导兴奋的生理特征,传导系统与心肌细胞都具有传导性,其中房室间的心肌细胞互不相连,是依靠传导系统传递。
3、兴奋性:
心肌具有兴奋性的生理特征,心肌细胞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从而引起心肌的兴奋。
4、收缩性:
心肌具有收缩性的生理特征,对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终池不发达依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全或无的同步收缩。
当心肌的解剖结构或者生理特征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引发人体的严重不适,应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1. 肌细胞内质受到特殊的可塑性。
心肌细胞本身具有弹性,其内质的变化可以使它们更容易或更难收缩,从而影响心脏的节律。
2. 心肌细胞具有单向性。
即一旦被收缩,就不会再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心脏节律不断变化的原因。
3. 心肌细胞具有自发性。
它们可以自发地收缩,但必须通过神经系统信号才能收缩。
4. 心肌细胞具有超微结构。
它们由一系列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并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如肌动蛋白、肌小球等。
5. 心肌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
心肌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以维持正常的功能,并能够抗病毒感染。
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一、心肌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心肌,即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心肌细胞,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另一类是特化心肌,组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故又称为自律细胞。
图1 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一)、工作心肌的跨膜电位:以心室肌为例说明之。
图2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跨膜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其形成机制与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相似。
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
因此,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1、去极化:又称为0期。
在适宜刺激作用下,心肌发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原来的一90 mV上升到+30 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0期历时1~2 ms。
其产生机制:刺激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一70mV)时,大量Na+通道开放,Na 快速内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达到Na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包括l期、2期、3期、4期。
1期:膜内电位由原来的+30 mV迅速下降到O mV左右,此期历时1 O ms 此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K+外流。
2期: 1期结束膜内电位达O mV左右后,膜电位基本停滞在此水平达1 00~1 50 ms。
记录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平台状,故此期称为平台期。
2期的形成主要是由Ca 内流与K外流同时存在,二者对膜电位的影响相互抵消。
3期:膜内电位由0MV 左右下降到-90 ,3期是Ca内流停止,K外流逐渐增强所致。
4期:此期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所以也称静息期。
4期跨膜离子流较活跃,主要通过离子泵的活动,以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状态,保证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2++2++++++(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以窦房结细胞为例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