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饲料中毒及其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319.50 KB
- 文档页数:22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猪饲料中含有的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引起的疾病。
该病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将介绍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特点:1. 全身性症状:患猪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粗毛,皮下出血,瘀斑等。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食物不消化等。
3. 呼吸道症状:患猪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等。
4. 泌尿系统症状:患猪尿量减少,尿液呈红色等。
二、实验室检查:1. 病原学检查:患猪粪便、肝脏、肾脏等组织样品可以通过培养的方法检查猪饲料中的黄曲霉菌及其产毒情况。
2. 生化检查:通过血液样品检查患猪内脏器官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3. 病理学检查:对患猪进行尸检,观察各内脏器官的病变情况,寻找病因。
三、防治措施:1. 饲料控制:使用新鲜无霉变的饲料,避免使用受霉变的饲料。
2. 清洁卫生: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干燥,及时清除猪舍内的霉变饲料和猪粪。
3. 添加剂应用:使用抗生素、生物制剂等添加剂,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和产毒。
4. 检测监控:定期对饲料和猪场内猪只进行黄曲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5. 营养调整:合理调整猪饲料中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的配比,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6. 疫苗预防:根据黄曲霉毒素的类型进行疫苗研制,提高猪只对黄曲霉毒素的抵抗力。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养殖业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关键是饲料控制、环境清洁、添加剂应用、检测监控、营养调整和疫苗预防等综合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
饲料霉变危害及防治措施这几年霉菌毒素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玉米收获季节阴雨连连,导致玉米在收获前后感染了霉菌,产生了霉菌毒素。
猪采食带有霉菌毒素的玉米后,出现生长发育停滞、繁殖障碍(死精、不育、死胎等)、消瘦、抗病力下降等症状,给养猪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标签:饲料霉变;霉菌毒素;治疗;饲料加工1 饲料霉变的危害1.1 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在养猪生产中危害最严重。
①最强的免疫抑制剂,当猪采食受其污染的饲料后,首先干扰免疫系统,对疫病的易感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差;②凝血因子抑制剂,表现为伤口处长时间流血不止以及浆膜下层淤斑出血,小肠和结肠出血等;③侵害肝脏,致使肝功能下降,肝脏肿大,胆汁分泌减少,导致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利用率下降10%以上。
1.2 玉米赤霉烯酮一种生长在玉米、高粱和小麦上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
临床症状随剂量和猪只年龄不同而不同。
饲料中含玉米赤霉烯酮1~5毫克/千克,引起小母猪提前发情、外阴部水肿、脱垂和早熟性乳房发育;小公猪包皮增大、性欲降低和睾丸变小;成年母猪黄体滞留、不发情、假妊娠;妊娠母猪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超过305毫克/千克将出现早期胚胎死亡流产。
1.3 赭曲霉毒素一种霉菌肾毒素,给猪饲喂含赭曲霉毒素1毫克/千克的饲料3个月,引起腹泻、厌食和脱水,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降低。
剖检多见肾苍白、坚硬,即橡皮肾。
1.4 新月霉菌毒素饲喂含有新月霉菌毒素的饲料,可引起皮肤直接刺激和坏死、淋巴系统严重损伤、胃肠炎和采食量下降,严重时病猪拒食、呕吐或心血管衰竭死亡。
1.5 麦角毒素饲喂含麦角毒素的饲料,猪只可在数天或数星期内表现精神沉郁,采食减少,全身状况不佳,通常出现后腿跛行的症状,严重者尾巴、耳朵和蹄坏死。
1.6 念珠镰孢霉和增生镰孢霉普遍存在白玉米和黄玉米中,饲料中含量高于120毫克/千克时,可引起肺水肿和胸腔积液,发病率高达50%,病死率50%~90%。
饲料中含有2种以上的霉菌毒素,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加深对猪的危害。
2018年第7期猪霉饲料中毒是由于食入发霉饲料而导致的一种中毒性疾病,通常在阴雨连绵的夏秋季节发生。
猪只急性发病时会表现出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口鼻出血,通常在几小时内发生死亡;慢性发病时会导致机体免疫机能减弱,容易感染疾病,且消化、生殖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
1发病原因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真菌,且常存在于含有淀粉的饲料中,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即分别为28℃、80%~100%,就可大量生长繁殖,且部分真菌还能够分泌有毒物质。
目前已知有超过百种的真菌毒素,还有红色青霉素、黄绿青霉素、棕曲霉毒素以及锈病、黑穗病等。
猪只食入以上真菌毒素后,都能够发生中毒。
对采食发霉饲料发生中毒的猪只,临床上一般不容易确定具体哪一种真菌毒素中毒,通常是几种真菌毒素同时相互作用下发病。
猪只采食发霉饲料主要危害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损伤重要的组织器官,如肝脏、生殖道、肾脏等,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使免疫系统结构被破坏或者免疫功能减弱,从而引起免疫抑制,影响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猪瘟等)的免疫效果,还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或者混合感染。
在养猪生产中,由发霉饲料引起的中毒通常为群发,使猪肉产品品质变差,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严重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2临床症状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只都可发生该病,但仔猪的发病率要高于妊娠母猪,尤其是2~5月龄的仔猪常呈急性发作,表现出中枢神经症状,头向一侧歪斜,角弓反张,会在运动过程中死亡,或者发病经过2d死亡。
大猪发病后,病程能够持续较少时间,初期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渴欲增强,大量饮水,皮肤充血发红或者存在出血斑,可视黏膜苍白或者黄染,四肢无力,走动摇晃,先排出干粪,后变成稀粪,严重时混杂血丝或者出现血痢,尿液混浊,呈茶黄色或者黄色;后期会表现出神经症状,严重时卧地不起,以致衰竭而死。
病猪发生慢性中毒时,皮肤、体温基本正常,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或只采食青饲料,可视黏膜略微苍白或者黄染。
猪霉饲料中毒的病因猪霉饲料中毒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霉变饲料中毒是由于猪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而导致的一种中毒性疾病,通常在春夏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饲料在高温高湿季节没有妥善保管而容易发生霉变,且没有经过脱霉处理就直接用于饲喂,症状比较严重,主要是发生急性胃肠炎和神经症状,尤其是妊娠母猪及仔猪比较敏感,应加以防范。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霉饲料中毒的病因猪霉饲料中毒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饲料原料含有过多水分。
收获饲料原料后,没有及时进行晾晒,导致含有过多的水分,或者长时间存放,都能够导致大量的霉菌滋生,从而造成饲料发生霉变。
一般来说,饲料原料要求控制低于14%,当达到14%以上时就非常容易滋生霉菌。
例如,谷实类饲料(如玉米、稻谷等)中含有17%—18%的水分,就非常容易发生霉变,特别是原料经过粉碎加工后更容易发生霉变。
饲料管理不当。
在饲料加工、运输以及贮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要求采取规范操作,也容易发生霉变。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操作不正确,如加工后没有经过有效冷却就直接装包贮存;加工时残留有物料的死角,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清理等,都能够导致饲料发生霉变。
饲料贮存在条件较差的仓库,如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漏雨等,或者长时间存放等,都能够诱使饲料发生霉变。
在饲料运输途中,由于经受曝晒、雨淋等,也能够导致饲料发生霉变。
另外,料槽长时间没有进行清理,始终残留有饲料,也容易发生霉变,猪采食后就能够引起发病。
2、发病机制霉菌能够产生多种霉菌毒素,而不同霉菌毒素的作用机制又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黄曲霉毒素能够损伤肝脏,导致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还会促使血管渗透性增强,血管变脆并容易发生破裂,使其发生出血,并形成出血性瘀斑。
赭曲霉毒素能够导致肝细胞发生透明变性、液化、坏死,损伤接近曲小管上皮的肾脏,抑制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作用,从而无法合成蛋白质,导致体内IgA、IgG和IgM较少,造成机体免疫机能减弱。
养猪场使用的饲料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霉变后产生的霉菌毒素不仅污染饲料、降低营养价值,还会引起猪产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出现中毒、腹泻、生长和繁殖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产。
本文简要介绍了霉菌和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以及对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猪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霉菌也叫丝状真菌,即“发霉的真菌”。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的肉眼可见,呈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就是霉菌。
有些霉菌是有益菌,可用于制作酱料、酶制剂或酿酒的原料,但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与防控文│武玉华(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有些霉菌在谷物(玉米、小麦、高粱、棉籽等)或饲料上生长繁殖,会产生二次代谢产物,对生猪健康有害,这就是霉菌毒素。
1.霉菌的种类。
按生活习性分,霉菌可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
田间霉菌主要包括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孢菌属(梭霉菌属),谷物收获前即可感染。
阴冷、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这类菌的生长繁殖,但遇干旱、高温等应激因素时,也容易繁殖,如玉米收获前遇到干旱气候、高温高热、虫害、收获时机械损伤等,均可诱使田间霉菌感染。
仓储霉菌主要以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为主,如遇适宜条件,在仓储环境中会生长繁殖。
收获后的玉米储存在仓库中,温度合适时,玉米粒继续呼吸产生水分,湿度增加,促进霉菌生长繁殖;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替,有利于仓库内水分的转移和冷凝,湿度增加,一些受损的破粒、粉碎的谷物易感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贮存饲料,短时间内就会感染霉菌。
2.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
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肝受损会加剧维生素A、E 的缺乏,降低猪的免疫性能,导致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流感、支原体肺养殖顾问Consultant63☆2021年第9期炎等易感多发;并可在猪的肝、肾、肌肉、血液中测出极微量的毒素。
羊霉变饲料中毒的症状分析、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摘要:羊食用霉变饲料或青草之后,会出现霉菌中毒的情况,这是因为霉变饲料或青草里包含许多霉菌。
这种病主要出现在舍饲羊身上,特别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易出现霉变进而引发病症。
患病的羊在临床上症状为腹泻、神经异常、食欲衰退、甚至出现死亡,给养殖产业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简述此疾病在临床上的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霉菌中毒;预防治疗;诊断检查霉变饲料中毒是一种在潮湿季节里极易产生的中毒性疾病,多数是因为羊食用了霉变饲料,此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随霉变程度,食用量以及使用时间而变化。
轻度症状为胃肠炎、拉稀、孕期母羊流产;重度症状为死亡。
如果没有及时诊疗或者和其他的疾病交叉感染会给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临床上的症状患病羊的症状为精神萎靡,食欲衰退,可视黏膜出现黄染或苍白,毛发杂乱无光泽,浑身乏力,磨牙,角膜混浊,并且伴随间断性腹疼,处于哺乳期的母羊中毒之后会出现乳量变少或停止分泌乳液的状况。
1.1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的羊症状为精神萎靡,停止进食,惊厥,拱背,磨牙,进行转圈运动,不能站稳,易倒地,黏膜出现黄染,产生结膜炎,对光线过敏,颌下出现水肿,腹泻严重甚至脱肛,身体虚弱,大概2天就会死亡。
1.2慢性中毒幼羊中毒症状为食欲衰退,成长缓慢,惊恐,腹泻,持续转圈或盲目徘徊,身体快速消瘦;成年羊中毒的表现为神经异常,进食量减少,出现黄疸。
处于孕期的母羊中毒之后会造成流产或早产,并且乳汁里含有霉菌毒素,会致使幼崽中毒。
除此之外,因为霉菌毒素能降低淋巴细胞的活性,所以会使羊身体内的抵抗能力变弱,进而产生继发症。
2、病理变化羊患病致死后皮下组织与脂肪会产生黄染,其腹腔与胸腔里留有的淡红色或黄色的积液,浆膜的表层产生出血点;肝脏出现肿大、硬化等现象,表层出现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白色或黄色的坏死灶;胆囊出现萎缩,只包含很少的胆汁,且颜色非常淡;肺脏出现肿大,且局部产生肉样病变,表层出现坏死灶;肾脏出现肿大,颜色苍白,淋巴结充血水肿;瘤胃黏膜出血,并且出现针尖到豌豆大小不一的溃疡病灶,并且易脱落;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充血,十二指肠黏膜局部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充血[1]。
羊霉变饲料中毒的临床症状、病理表现、诊断及其防治摘要:发霉的饲料或者牧草中含有较多的霉菌,养殖人员将发霉饲料和牧草喂养给羊之后,可能会造成羊群发生霉菌中毒。
此疾病常常在雨水季节发生,主要是由于雨水季节天气潮湿,容易造成饲料或者牧草发生霉变,并且此病常常是舍饲养羊发生。
当养殖场内羊患病时,会出现腹泻、神经异常等临床表现,如果疾病发生后未及时被发现或者控制,可能会造成养殖场内病羊死亡,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羊霉变饲料中毒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羊霉变饲料中毒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进行论述,希望可以给养羊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羊霉变饲料中毒;防治措施;临床症状在羊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霉变饲料中毒病例,此疾病主要出现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属于一种中毒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场内羊食用了发霉变质的饲料,病羊在发生羊霉变饲料中毒后,会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与饲料的霉变程度、病羊食用量以及食用时间有关。
症状较轻的病羊可能会出现腹泻、肠胃炎等胃肠道临床表现,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而临床症状较重的病羊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神经症状,如果不及时诊治甚至会造成病羊死亡。
羊霉变饲料中毒给养殖人员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在羊的养殖过程中,认识到羊霉变饲料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时对患病羊群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场内羊发生羊霉变饲料中毒的概率,从而减轻养殖人员的经济损失。
1羊霉变饲料中毒的临床症状当养殖场内羊群发生羊霉变饲料中毒后,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养殖人员在进行养殖场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及时发现病羊症状,可以尽早进行诊断并且进行病情防控。
出现羊霉变饲料中毒的病羊主要表现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皮毛杂乱、活动能力下降、鼻腔干燥等症状,其黏膜会出现黄染或者苍白的表现。
除此之外,病羊还会出现腹泻、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症状。
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病羊精神萎靡现象愈加严重,进食量大大下降,与此同时开始出现转圈运动等精神系统症状。
霉变饲料对猪群的危害饲料霉变的解决办法-养猪技术霉变饲料是指饲料的贮存不当而感染霉菌的饲料,当猪采食到发生霉变的饲料后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繁殖性能下降,抵抗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的发生,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猪饲料是生猪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发霉饲料也是对生猪危害最大的,其中霉菌毒素更是生猪的头号公敌。
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霉变饲料对猪群的危害饲料霉变的解决办法。
1、霉变饲料的危害饲料发霉后会对猪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会影响到猪的生长、生产,导致繁殖力和免疫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猪死亡。
饲料中含有任何剂量的霉菌毒素均会对猪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当饲料中含有两种以上的霉菌毒素,就会发生相互的作用,进一步对猪产生更为严重的危害。
霉菌毒毒的种类较多,其中对养猪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素、赭曲霉毒素、新月霉菌毒素、麦角毒素、念珠镰孢霉和增生镰孢霉等。
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素是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两种霉菌毒素。
霉变的饲料对生猪养殖带来的危害较多。
当猪采食发霉的饲料后,摄人大量的霉菌毒素而发生慢性中毒。
霉菌毒素是最强的免疫抑制剂,会使免疫系统受到干扰,免疫力降低,从而对多种疾病易感,从而诱发多种疾病。
另外,霉菌毒素还会对猪的肝脏以及肾脏造成危害,使猪的肠道健康受到威胁,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猪采食发霉的饲料后还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出现繁殖障碍,使繁殖力低,而出现母猪发情延迟、产程长、母猪在产后食欲不佳等现象,公猪则会表现为性欲低下,睾丸萎缩,精液的质量下降,死精的数量增多。
如玉米发霉后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会引起青年母猪提前发情,出现早熟性的乳房发育,引起成年母猪不发情或者出现假妊娠,导致妊娠母猪出现早期胚胎死亡、流产等。
生猪在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后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饲料的适口性,使猪的采食量下降,饲料的利用率降低,摄入的营养不足而使猪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延长了猪的生长周期。
另外,当猪采食霉变饲料后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猪发生腹泻、厌食等也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迟缓。
常见的几种鸡饲料中毒症状及防治措施饲料原料引起的饲料中毒1,黄曲霉素中毒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产生的一种毒素黄曲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寄生在花生、花生饼(粕)、豆饼、玉米黄豆、麸皮等饲料中,当温度(24-30~C)和湿度(80%以上)适宜时,黄曲霉菌就迅速繁殖,产生损害动物肝脏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鸡饲料由于受潮、受热而发霉变质后也可产生多种霉菌与毒素。
黄曲霉菌以B族毒素毒性最强,B族毒素具有蓝色荧光,由紫外线照射很容易发现。
当鸡食入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饲料可引起中毒,雏鸡往往并发霉菌性肺炎。
症状:症状的轻重与鸡摄入毒素的量及鸡的日龄、体质有关,雏鸡一般为急性中毒,多发于2~6周龄,常没有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的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食欲减退、生长不良、贫血、腹泻、粪便呈灰褐色或粪中带血鸡体消瘦,衰弱,贫血,鸡冠苍白,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有时发出呼噜声或哨声,并有明显的腹式呼吸。
青年鸡和成年鸡的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一般引起慢性中毒。
产蛋鸡发育迟缓、开产推迟、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产畸形蛋较多,极度消瘦。
剖检可见肝肿大呈黄白色,后期有的肝脏上有点状或结节状病灶,心包和腹腔积水,肾苍白。
防治措施:黄曲霉毒素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鸡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发现中毒后,要立即停喂发霉饲料,更换全价优质饲料,加强护理,使其逐渐康复。
加强对饲料的保管,防雨淋和潮湿,可在饲料中投放制霉菌素50万IU/Kg,同时用两性霉素B按立方米25万IU剂量喷雾5 min,1天1次,连用两周对于轻微霉变的饲料可用硅铝酸盐吸附等方法进行去毒处理。
还有饮水中加入0.5 g/L硫酸铜或5g/L碘化钾,供鸡群自由饮服,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每3天调换1次。
用百毒杀消毒料、水槽。
易霉变的原料和饲料应充分晒干后存放在通风干燥处。
贮存场所启用前最好用甲醛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30ml、高锰酸钾30g、水30ml的混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