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心悸(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咖啡、浓茶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早搏是自动型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原理多样,临床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以下几点:(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P波。
(2)提前的QRS-T波群形状错综复杂,QRS时间多在0.12s以上。
(3)几乎全部都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二) 证候诊断1.心虚胆怯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5.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
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6.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1)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先煎)、天冬、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胆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房颤一、病历资料1.现病史患者,方xx,男,42岁,因“心悸2小时”于2015-8-5日收入院。
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黑朦晕厥,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无腹痛腹泻,无气促,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率147次/分,T波改变(低平V4-V6)。
2.既往史有持续性房颤病史两月余,曾使用可达龙成功复律2次。
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最高血压160/100mmHg,平时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血压控制可。
既往活动后否认有气急胸闷表现,平时生活自理。
否认脑卒中病史。
否认糖尿病病史。
否认高脂血症。
否认药物过敏史。
有吸烟史,每日约10支。
3.体格检查T 36.5℃,P 86 次/分,R 19 次/分,BP 146/93 mmHg。
神志清醒,营养良好,体型适中,步入病房,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颈无抵抗,气管居中,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无畸形,触觉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音,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低,肺底未及干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无抬举性搏动,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大致正常,心音有力。
心率147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无水冲脉,无奇脉,无股动脉枪击音,无毛细血管搏动征。
腹壁柔软,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4.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6.3 *10^9/L ,红细胞 4.95 X10^12/L ,血红蛋白 147 g/L ,中性细胞百分比 51.4 % 。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 30 U/L ,谷草转氨酶 26 U/L ,尿素 8.5 mmol/L ↑,肌酐 85 μmol/L ,总胆固醇 3.53 mmol/L ,甘油三脂 1.65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0.7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2.03 mmol/L ↓,载脂蛋白A-1 0.99 g/L ↓,脂蛋白(a) 43.50 mg/dL ↑,APOA/APOB 1.24 ↓,钙 2.27 mmol/L ,镁 0.90 mmol/L 。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房颤临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
中医属于“心悸”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2*年8月2日AHA/ACA/ECC联合发布的202*年房颤指南。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京出版社出版,沈绍功等主编。
二、中医治疗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即气、血、阴、阳不足之虚与痰湿、瘀阻之实证。
1、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口干。
兼症:神倦乏力,自汗,五心烦热,少寐。
脉象:舌质红苔少,脉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院内协定制剂麦茯口服液:黄茯300克、党参2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太子参200克、川石斛200克,配制成10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中成药:步长牌稳心颗粒剂、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
(2)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闷。
兼症:乏力,健忘,自汗,胸痛,面晦唇青。
脉象:舌质淡红有紫气,脉弱或细涩而结代。
治法:益气通阳行血方药:养心II号方。
黄茯20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太子参20克,苦参20克,甘松20克,炙甘草10克,生山楂15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养心II号口服液(养心II号方组成);麝香保心丸功效;地奥心血康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忒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3)阳气虚衰主症: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兼症:气喘,咳吐泡沫痰液,体倦懒言,面浮足肿。
脉象:苔白滑,脉细而结代。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养心III号方:黄茯20克,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先煎,茯苓10克,白术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先煎,苦参2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参附强心合剂(红参、附子、孽茄子、玉竹);宁心宝胶囊;具有益气温阳功效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痰瘀互阻主症:心悸,胸闷作痛,脱胀。
兼症:头重,恶心,爪甲发青,面晦唇青。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固有P波消失,而代之以大小形态及频率均多变的快速颤动波。
【分类】房颤分为初发房颤和反复发作的房颤。
初发房颤定义为首次出现的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动复律。
房颤发作≥2次则称为反复发作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①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小时。
②持续性房颤为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
既可以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也可以是房颤的首次表现。
③永久性房颤是指复律失败或非复律适应证或复律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症状,由于心房利钠肽的分泌增多还可引起多尿。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而在偶然的机会或者当出现房颤的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
【诊断】记录到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1.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为:①V1导联QRS波呈单向或双向型,V6呈QS或rS型;②以左束支阻滞多见;③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④畸形QRS波的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前者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心率极快时才基本规则,而后者基本规则(R-R间期相差仅在0.02~0.04s)或绝对规则;②前者QRS时限多为0.12~0.14s,易变性大;而后者QRS时限可大于0.14s,如>0.16s则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易变性小;③前者无联律间期也无代偿间歇,后者有联律间期并固定,发作终止后有代偿间歇;④前者无室性融合波而后者有;⑤V1~V6导联QRS波方向一致,都向上或都向下,高度提示室性心动过速;⑥如出现连续畸形QRS 波时,如电轴发生方向性改变者。
心房颤动患者诊断及心电图特点分析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特点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且均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169例(95%),如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病、肺心病、甲亢性心脏病等;非器质性心脏病9例(5%),如感染、创伤、烟酒过量、情绪失常、麻醉及手术等。
结论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患者可提高该病的临床确诊率,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同时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又称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而重要的一种心律失常。
最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常规心电图检查是一种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且可靠性好的检查手段。
现选取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78例临床资料和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100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49.23±7.08),患者伴发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冠脉搭桥术前及术后40例,原发性高血压13例,晕厥、胸闷、心悸19例,肺心病21例,甲亢性心脏病16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予以证实。
1.2方法所选患者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在安静状态下,使用ECG-9130P型全自动心电图机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走纸速度为25 mm/s,增益为10 mm/mv。
所有心电图结果均由资深医师进行分析,必要时可加作V1导联。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原则:(1)存在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消除诱因,治疗基础疾病;(2)心室率100~170次/min或心室率>180次/min的患者控制心室率,可选用洋地黄类药物,钙离子拮抗药物等治疗;(3)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预防复发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复查;(4)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可长期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并定期检查血象;(5)对于可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电转复电复律,维持窦性心律;(6)极速型房颤易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低血压或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绞痛恶化的主要原因,需要立即复律。
·建议和指南·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Currentknowledgeandmanagementrecommendationsofatrialfibrillation-2015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工作委员会(按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晞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前言 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ofPacingand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3年间,有关心房颤动(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转子(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点,完善了以前的治疗策略,如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等。
2014年JAmCollCardiol发表了《2014AHA/ACC/HRS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提供了大量新的学术信息和专家们的新认识。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们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亦有新发现、新体会、新认识。
为荟萃新的学术信息形成共识,以丰富、更新《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CSPE、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会同《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予以修订,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参考。
心悸(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诊疗方案
一、概念: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西医学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参照本病。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诊断标准。
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
①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动不安。
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③可见数、促、结、代等脉象。
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参照2015年ACC/AHA/ESC的心房颤动的指南拟定诊断标准。
①最常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其次为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病,亦可见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后者在年青人中常可引起阵发性房颤。
②心房颤动分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前者历时短暂,起止突然,后者指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者。
③可有心悸、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及脉搏短绌等。
④心电图
(1)P波消失,代之以细小的、形态不同的、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称f波。
(2)QRS 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部分QRS波显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尤其在长间歇后提早的心搏中易于发生,因右束支不应期长于左束支,故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
(3)心室律不规则,约每分钟120~160次;如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且规则。
预激综合征伴发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可快至每分钟200次以上,QRS波群多数具有心室预激波
3.分类
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初发房颤:为首次发现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48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的房颤或是终止后又复发的房颤,持续永久性存在,常需要控制心室率和必要的抗凝治疗。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3.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
涩或结代。
4.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5.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方案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1.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党参20g黄芪30g 白术10g炙甘草10g茯苓10g 远志10g木香10g
酸枣仁15g当归15g龙眼肉15g
1.2 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补肾安神胶囊加减
组成:黄连10g黄芩10g芍药10g阿胶10g鸡子黄1枚
1.3 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0g当归15g赤芍10g枳壳10g
桔梗10g 川芎10g牛膝10g柴胡10g甘草10g
1.4 水饮凌心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组成:茯苓10g 桂枝10g甘草10g白术10g
1.5 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组成:龙齿10g 石菖蒲10g茯神10g茯苓10g远志10g人参15g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可辩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3.中医其他疗法
3.1 耳穴埋豆
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皮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2-3次,每次约15分钟。
3.2 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3.3 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
3.4 拔罐疗法
选取心俞、厥阴俞、膻中、脾俞、肾俞、血海等穴位,采用留罐、走罐、闪罐、留针拔
罐、刺血拔罐法治疗。
(二)内科基础治疗
1.房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搏动,或控制合理的心室速率;防
止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等。
2.房颤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房颤治疗药物治疗分两方面,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抗凝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一般能治愈80%~90%的房颤,外科手术也可以使房颤痊愈。
1.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
初发48 h内的房颤多推荐应用药物复律,时间更长的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较快心室率、症状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包括伴有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尽早或紧急电复律。
常用复律药物为:胺碘酮、普罗帕酮。
直流电复律
体外直流电复律体外(经胸)直流电复律可作为持续性(非自行转复的)房颤发作时伴有血流动力学恶化患者的一线治疗。
起始能量以150∼200 J为宜,如复律失败,可用更高的能量。
电复律必须与R波同步。
2.控制心室率房颤时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快心室率和不规则心律所引起。
控制心室率有助于减轻或消除症状。
对于部分房颤患者而言,心室率控制后可显著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以药物控制心室率为主,对药物控制心室率不满意者可选用房室结阻断联合起搏器植入的治疗方法。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洋地黄类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3.3.抗凝治疗根据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卒中风险,选择抗凝方案。
目前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药物有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静脉和皮下用药,一般用作华法林的短期替代治疗或华法林开始前的抗凝治疗。
3.4 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指征
房颤患者是否选择导管消融治疗取决于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房颤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或长时程持续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其余治疗方案、手术并发症以及患者意愿等。
I类推荐(积极治疗)
1、对于有症状且至少一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欠佳(或无法耐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有效。
2、导管消融治疗前,建议评估操作风险,并考虑患者个体化情况。
IIa类推荐(常规推荐)
1、对于有症状且至少一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法耐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施行导管消融治疗是合理的。
2、对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分别评估药物和消融治疗的风险受益后,导管消融可以作为合理的首选节律控制策略。
IIb类推荐
1、对于有症状且至少一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欠佳(或无法耐受)的长时程持续性性房颤(持续时间患者>12个月)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考虑。
2、对于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I类或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节律前,可优先考虑导管消融。
III类推荐(不推荐)对于消融术中及术后无法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不应考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导管消融的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不应该只为达到“消除抗凝必要性”这一目的而进行。
(四)护理与调摄
1.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
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2.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
3.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一)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劳气短、头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律失常完全纠正,恢复窦性心律;
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24 h减少60%(时间和次数),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
无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小于60%,持续性房颤存在。
(二)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三)显效:症状消失或者明显改善,发作控制或基本控制,安静时心室率70-80次/分,或恢复窦性心律;
有效: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或间歇延长,心室率8O一100次/分;
无效:症状未缓解或未达到有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