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下的《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
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的点数=1﹜,c2=﹛出现的点数=2﹜c3=﹛出现的点数=3﹜,c4=﹛出现的点数=4﹜c5=﹛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
教学设计选修4-5-《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能够:1.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概率的基本概念理解概率的定义和意义;了解事件、样本空间和样本点等基本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第二课时:概率的计算方法研究概率的计算方法:频率法、古典概型法和几何法;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概率的应用研究如何将概率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分析概率在统计学、金融学等领域的应用。
第四课时:概率的数学推理掌握概率的数学推理方法;研究如何使用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定理等推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概念、公式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概率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使学生能够将概率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概率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采用以下评估方法: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互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辅助教学,《概率的基本性质》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教科书:《概率与统计》(作者:XXX);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概念解释、公式推导和实例演示等;案例分析资料:提供实际问题和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以上是《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概率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b.掌握概率的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c.能够应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a.学生通过展示与实例分析的方式,深入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b.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与合作;c.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1.概率的基本概念(20分钟)a.引出概率的概念,生活中的概率现象;b.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概率的定义和性质;c.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概率的加法定理(30分钟)a.通过例题引出加法定理的概念;b.讲解加法定理的原理和计算方法;c.练习加法定理的题目。
3.概率的乘法定理(30分钟)a.通过例题引出乘法定理的概念;b.讲解乘法定理的原理和计算方法;c.练习乘法定理的题目。
4.实际问题的解决(30分钟)a.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b.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解决方法;c.展示解决思路和结果。
5.总结与拓展(20分钟)a.总结概率的基本性质和定理;b.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概率的方法;c.布置拓展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手段与学具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2.学具:黑板、白板、书籍、实例题。
四、教学评价1.老师评价:a.学生是否能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b.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概率的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解决问题;c.学生是否能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自评:a.能否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b.能否正确运用概率的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解决问题;c.能否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参考1.教材:《高中数学选修五》(人教版)2.参考图书:《数学之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六、教学分析《概率的基本性质》是高中数学选修五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具有较强的训练作用。
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率的定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2. 概率的基本性质:互斥事件、独立事件。
3. 概率的计算方法:排列组合、概率公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概率的定义、基本性质及计算方法。
2. 难点:概率公式的运用和复杂事件的概率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4.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骰子游戏引出概率的概念。
2. 讲解概率的定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 讲解概率的基本性质:互斥事件、独立事件。
4. 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排列组合、概率公式。
5. 案例分析:运用概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抽奖活动、概率游戏等。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8.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概率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练习情况,检查对概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分析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概率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清晰的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演示。
2. 骰子、卡片等教具:用于直观展示概率实验。
3. 案例资料:提供多种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与讨论。
4. 练习题库: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概率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3. 能够应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3. 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者黑板;2. 教学素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概率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定义;2. 提问:什么是概率?概率有哪些基本性质?二、概率的定义(10分钟)1. 讲解概率的定义:概率是衡量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2. 强调概率的取值范围:概率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即0≤P(A)≤1;3. 举例说明概率的计算方法。
三、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10分钟)1. 讲解如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如果一个事件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且这些结果都是互斥的,这个事件的概率就是1/n;2.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抛硬币、掷骰子等简单事件的概率;3. 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并给予解答和反馈。
四、概率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讲解概率的基本性质:互补性、独立性和全概率公式;2. 互补性:如果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事件A和事件B的概率之和为1,即P(A)+P(B)=1;3. 独立性:如果事件A和事件B是独立的,事件A和事件B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的概率乘以事件B的概率,即P(A∩B)=P(A)×P(B);4. 全概率公式:如果有一系列互斥的事件{B1,B2,…,Bn},它们的概率之和为1,任意事件A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A)=P(A∩B1)+P(A∩B2)+…+P(A∩Bn)。
五、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讲解如何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如概率论在赌博、保险、统计学等领域中的应用;2. 举例说明如何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赌徒获胜的概率、保险公司赔付的概率等;3.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给予解答和反馈。
概念教学下的《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析1. 教材来源人教A 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三3.1.3.2.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三部分:事件的关系,事件的运算,概率的基本性质。
虽然概率是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因为在发展历史上先有统计后有概率、并且先学习统计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案例以使得概率的学习更容易开展,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先统计后概率[1] 。
本节课是统计的延伸,是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基础,同时为选修中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及其方差、均值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也是新课改以来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3.教?W重点本节课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
如何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快速内化多个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学重点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置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事件的关系与运算;2)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事件的关系、运算及概率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掌握了集合的关系与运算,频率与概率的内在联系;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但类比思想较薄弱。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一般出现如何将事件与集合联系起来、概率加法公式的形成过程的困难。
因此,教学难点为: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学策略分析教科书通过“掷骰子”试验,先定义了事件的关系、运算,后引出事件的概率公式。
本文设计更源于学生生活的“抽签定考试科目”试验,与集合类比,在定义事件关系、运算的同时,结合上一节频数、频率知识,推导出相应的基本性质,使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更加系统完整。
本节课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
教师启导、引发、点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高中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主题: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3. 能够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概率的基本概念;2. 概率的加法性质;3. 概率的乘法性质。
教学难点:1. 概率的乘法性质的运用;2.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师:概率的基本概念、加法性质和乘法性质的教学材料;2. 学生:教材、课本、作业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铺垫本节课的主题。
二、概率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试验、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事件的概率等。
2. 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三、概率的加法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概率的加法性质,并通过例题说明。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率的加法性质的运用。
四、概率的乘法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概率的乘法性质,并通过例题说明。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率的乘法性质的运用。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六、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和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3. 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概率的定义1. 引入概率的概念,解释概率的含义;2. 举例说明概率的计算方法。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1. 介绍概率的基本性质,包括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等;2. 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1. 介绍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2. 通过示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四、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1. 介绍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 通过示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2.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练习题和答案;3. 教学视频或动画辅助讲解。
教学步骤:一、概率的定义1. 引入概率的概念,解释概率的含义;2. 举例说明概率的计算方法。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1. 介绍概率的基本性质,包括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等;2. 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1. 介绍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2. 通过示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四、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1. 介绍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 通过示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2.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学生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对概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3. 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六、条件概率1. 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解释条件概率的含义;2. 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七、概率的加法法则1. 介绍概率的加法法则,解释其应用;2. 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概率的加法法则。
3.1.3概率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2)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3)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化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教学难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两个集合之间存在着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如{2,4}С{2,3,4,5},{1,3}={3,1}.另外,集合之间还可以进行交、并、补运算.2.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1点},C2={出现2点},……师生共同讨论:观察上例,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吗?你还记得子集、等集、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吗?我们可以把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看成一个集合,那么必然事件对应全集,随机事件对应子集,不可能事件对应空集,从而可以类比集合的关系与运算,分析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使我们对概率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二、新知探究1.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思考:在掷骰子试验中,我们用集合形式定义如下事件:C1={出现1点},C2={出现2点},C3={出现3点},C4={出现4点},C5={出现5点},C6={出现6点},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4},D3={出现的点数小于6},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等等.你能写出这个试验中出现其它一些事件吗?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吗?上述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1)显然,如果事件C1发生,则事件H一定发生,这时我们说事件H包含事件C1,记作H⊇C1.一般地,对于事件A和B,如果事件A发生时,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B⊇A ( 或A⊆B );与集合类比,可用如图表示。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解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人教A版)第十章第1节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从定义出发研究概率的性质,例如:概率的取值范围;特殊事件的概率;事件有某些特殊关系时,它们的概率之和的关系;等等,是为了进一步计算事件的概率.注意对概率思想方法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1)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2)能够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求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目标解析:(1)概率的基本性质是概率论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解决与古典概型有关的问题.(2)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堂课中寻找机会去落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古典概型概率的定义为出发点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研究概率的基本性质是进行数学抽象教学的很好机会;同时利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好机会.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概率的运算法则及性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学问题一:关于概率基本性质的研究,从哪个角度研究概率的性质?研究哪些性质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概率可以看成以事件为自变量,在[0,1]上取值的函数,可类比函数的性质,研究概率的取值范围、特殊事件的概率、概率的单调性,类比几何度量,研究概率的加法公式等.2.教学问题二:研究方法的选择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问题.这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解决方案:由于在高中阶段不要求按公理化方式研究概率的性质,所以以古典概型概率的定义为出发点,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研究概率的基本性质.基于上述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并运用概率的基本性质.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为我们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启示.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探究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到主动学习状态中来.在教学设计中,采取问题引导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围绕问题主线,通过自主探究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概率基本性质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从理论到实际的数学建模过程,同时,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就是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的典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实施数学具体内容的教学与核心素养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五、教学过程与设计的概率为多少?课堂小结升华认知[问题4]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课后练习]A,B是互斥事件,P(A)=0.2,P(A∪B)=0.5,则P(B)等于()A.0.3B.0.72.根据多年气象统计资料,某地6月1日下雨的概率为0.45,阴天的概率为0.20,则该日晴天的概率为()A.0.65 B.0.55A,B,C中,A与B互斥,B与C对立,且P(A)=0.3,P(C)=0.6,则P(A+B)=()A.0.3B.0.64.一只袋子中装有7个红玻璃球,3个绿玻璃球,从中无放回地任意教师9:提出问题4.学生9:学生10: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答案】1.A 2.C 3.C 4.8151415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引领学生感悟数学认知的过程,体会数学核心素养.课后练习是对定理巩固,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深化认识,同时也为下节内容做好铺垫.。
概念教学下的《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作者:王晓慧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概念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本文用抽签定考试科目这一实例引出新课,创设良好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探索重难点,经历“观察——类比——归纳”的思维环节,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情境观察类比归纳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教材来源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三3.1.3.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含三部分:事件的关系,事件的运算,概率的基本性质。
虽然概率是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因为在发展历史上先有统计后有概率、并且先学习统计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案例以使得概率的学习更容易开展,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先统计后概率[1]。
本节课是统计的延伸,是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基础,同时为选修中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及其方差、均值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也是新课改以来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3.教學重点
本节课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
如何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快速内化多个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学重点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2)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事件的关系、运算及概率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掌握了集合的关系与运算,频率与概率的内在联系;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但类比思想较薄弱。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一般出现如何将事件与集合联系起来、概率加法公式的形成过程的困难。
因此,教学难点为: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科书通过“掷骰子”试验,先定义了事件的关系、运算,后引出事件的概率公式。
本文设计更源于学生生活的“抽签定考试科目”试验,与集合类比,在定义事件关系、运算的同时,结合上一节频数、频率知识,推导出相应的基本性质,使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更加系统完整。
本节课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
教师启导、引发、点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问题分析、探究、归纳,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完成知识内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链接旧知
问题1:下雨天不打伞出门结果淋湿,今天周三、明天周五,双色球开出蓝色球号码是7,分别是什么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发生与否都是肯定的,称为什么事件?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共同构成什么?
学生:根据提问即刻口答:在条件S下一定发生、一定不发生、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分别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是确定事件,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共同构成事件。
设计意图:由丰富的生活情境复习旧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亲切感,为新课做好知识准备。
2.情境导入
今天进行语数英理化生的阶段小测验,抽签决定先考哪科。
依次定义事件C1~C6为“考语文”~“考生物”,事件D1~D4分别为同学们的呼声“考主科”、“考文科”、“考理科”、“写800字作文”,事件E、F分别为“今天要考试”和“今天不考试”。
教师:让某位学生抽签,抽中哪科先考哪科。
问题1:该同学抽签后,上述哪些事件是确定事件?
学生:紧密关注抽签结果,马上回答:事件E、F分别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教师:肯定并引导学生总结: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事件一定发生,因此它的频率为1,从而概率为1,记作P(Ω)=1。
同理,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
问题2:第二轮抽签抽中物理。
上述哪些事件发生了?这些事件是否相同?
学生:事件C4和D3发生了,但二者不相同。
设计意图:根据桑代克的准备律,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产生一个心理“缺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弥合心理缺口的学习动力。
3.探究新知
教师: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回答:事件C4发生时,事件D3一定发生;反之却不一定。
这类似高一学过的集合包含的概念。
类比集合,把试验可能结果的全体当作全集,把每一个事件当作子集,这样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事件间关系就可以仿照集合间关系来分析。
因此,得到事件包含关系的定义:一般地,对于事件A与事件B,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 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BA(或AB)。
集合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所以类比集合,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事件相等关系的概念可类比问题2过程得到。
设计意图:根据奥苏泊尔关于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描述,在提出关于已抽象出来的共同成分的假设后,要将新假设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某些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
问题3:如果满足同学们考主科的呼声,需要抽到哪科?
学生: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
教师: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回答:事件D1发生,则事件C1、C2、C3必须有一个发生;反过来,事件C1、C2、C3其中之一发生,事件D1一定发生。
类比集合中并集的概念,我们得到并事件的定义: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 与事件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或A+B)。
交事件(积事件)的概念可类比问题3过程得到。
问题4:考试是否可能两门科目同时考?如何描述这一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
教师: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回答:事件C1~C6任何两个都不可能同时发生。
我们将这样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的事件A与事件B叫作互斥事件。
正如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一样,互斥事件的交集是不可能事件。
集合中,集合A与集合B不相交,且元素个数分别为a、b,那么两集合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a+b。
類比集合,基本事件总数为n,对于互斥事件A、B,包含的基本事件分别有a、b 个,则发生的频率分别为fn(A)=a/n、fn(B)=b/n;因此事件发生的频率是fn(A∪B)=fn (A)+fn(B),概率是P(A∪B)= P(A)+ P(B)。
这就是概率的加法公式。
对立事件的概念可仿照问题4得到。
公式P(A)= 1-P(B)可仿照概率的加法公式过程得到。
设计意图:根据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可引起信息的加工。
在原有图式基础上,新的内容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知识。
先行组织者与所有学习的概念间可以是上位、下位或并列关系,是学生已经习得的观念。
通过引导学生从频率出发,经历“观察——类比——归纳”的思维环节,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难点剖析
(1)互斥事件vs对立事件:对立必然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
(2)概率的加法公式:P(A∪B)= P(A)+ P(B)不一定恒成立。
对于任意事件A、B,有P(A∪B)= P(A)+ P(B) -P(A∩B)。
当且仅当,即事件A 、B互斥时,此时才有P(A∪B)= P(A)+ P(B)成立。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
5.巩固运用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前,某人乘火车、轮船、汽车、飞机去的概率分别为0.3、
0.2、0.1、0.4。
(1)求他乘火车或乘飞机去的概率;(2)求他不乘轮船去的概率;(3)如果他乘某种交通工具的概率为0.5,请问他有可能乘哪种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总结与启示
整个教学设计将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做教材的"奴仆",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和数学逻辑,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发现中获得,在成功中进取。
【参考文献】
[1]龚先贵.高中数学概率教学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晓慧(1993-),女,硕士研究生,攻读数学教育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