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和借代格教学拾疑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修辞知多少——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借喻和借代的区别;2、准确辨析和运用两种修辞。
教学重难点: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区分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能够正确的区分它们。
教学步骤:一、什么是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
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
例如:天上飘来一朵朵棉花糖。
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
二、什么是借代借代又叫“换名〞,它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本体和借体之间无相似之处,但有严密联系,外表上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事物。
例如:1、早已死去的残花,芬芳后凋谢在路边,向晚飘落了灿烂,叹命运不堪。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三、借代的分类〔1〕、以局部代整体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用具体代抽象他之所以这样胆小,是怕丢了头上的那頂乌纱帽吧!〔3〕、用特征代本体大胡子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
〔5〕用专名代泛称你真是当代的活雷锋呀!〔6〕用绰号代整体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7〕用标志代整体红领巾给老大爷让座。
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①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
例如: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帐。
借代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帐。
借喻②借喻可换成明喻,而借代则不能。
五、练一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代(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借喻(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借代(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借喻(5)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中师修辞教材献疑》的献疑——兼及借喻与借代辨别五法刘良文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4(000)007
【摘要】《中师修辞教材献疑》(《语文知识》1994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献疑》)匡正纠偏,论及四疑,考据详实,大都准确。
但读罢一“求”,亦生一疑。
在此献上,再求匡正。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这是1984年10月人教社出版的全国中师通用《语文基础知识》课本第二册第235页谈及
【总页数】1页(P16-16)
【作者】刘良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关于借喻与借代区别的再讨论兼及“喻代”说 [J], 张玉芹
2.汉语修辞格中的"借喻"和"借代"与英语中的Metonymy,Antonomasia and Synecdoche [J], 谢复祥
3.借喻和借代修辞格例谈 [J], 徐礼诚;陈玮玮
4.浅谈修辞格中借代与借喻的辨析 [J], 岳淑敏
5.中师修辞教材献疑 [J], 朱文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借代和借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辨析借代和借喻这两种修辞手法一、认识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 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从而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
借代中代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
借代注重本体和代体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特征代替本体例: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掌破合,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分析:由于前文已经出现了“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样的明喻句,那么当圆规再次在文章中出现时,此刻“圆规”就是对杨二嫂形象特征的刻画,因此是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2、局部代替整体例:对面来了四个轮子,老胡随手一抬,把自己的两个轮子拐进胡同里。
分析:不管是“四个轮子”还是“两个轮子”,都是小汽车和自行车的一部分。
3、专名代替泛称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分析: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具体代替抽象例:他之所以这样胆小,是怕丢了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吧!分析:“乌纱帽”一个具体的事物,用来代替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官职。
二、认识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被喻事物的名称不出现。
以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喻事物。
其作用是是本体形象化。
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且借喻可以改为明喻。
借喻注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例: 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裏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分析: “长而空的文章”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
相似性:枯燥乏味,没有内涵。
明喻句:长而空的文章就像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枯燥乏味,没有内涵。
三、练习1、狂风紧紧抱着一 层层巨浪,恶狠狠的将它们用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辨析辞格借喻与借代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教材:“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可见,无论是借喻,还是借代,本体事物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另一事物代替本体事物,这是两种修辞格相似的地方,也是容易混淆的原因,由此借喻和借代之间便存在一个划界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一、两种辞格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构成借喻的客观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即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点。
构成借代的客观基础是借体和本体之间的相关性,即用来作为借代的事物和本体事物之间并无相似点,只是存在着某种客观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例如: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②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袁鹰《井冈翠竹》)例①中的“翡翠”的本体是“海浪”,喻体与本体之间在“翠绿”这一颜色上相似,所以作者直接用翡翠代替海浪,因此,这是借喻。
借喻的喻体和本体是靠“相似点”结合的“想象的虚拟”关系,与本体无实在的联系。
而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则是相关关系,是“不可分离”的“现实的实际”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有实在的联系。
如例②中的“血雨腥风”指代敌人的屠杀,因为杀人要流血,血有腥味,所以,“血雨腥风”与屠杀有相关性。
这是借代。
由此可以看出,借喻和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的构成基础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与本体某方面相似;借代的构成基础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跟本体有某种关系。
二者区别关键在于相似还是相关,虽然“相似”也是一种“相关”,但“相关”并不都是“相似”。
比如“枪”和“军队”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借“枪”代替“军队”,构成借代,但“枪”和“军队”并没有相似点,所以不能构成借喻。
课题: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教学设计方案)姓名:张秀杰学科:语文学校:九江市第三中学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九江三中的张秀杰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题是《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课题说明:适用对象:初一年级时长10分钟课程内容:学习借喻与借代课程目标:掌握区分借喻与借代我们知道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那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呢?一、借喻与借代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在这句话里,用“可悲的厚障壁”比喻作者和润土之间有很深的隔膜。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给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
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又幽默、风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
例如: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鲁迅《社戏》)在这句话里,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代指难读的书。
此外,在一些诗词、成语中也常常会见到借代的身影。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体是“富贵之家”,借体是“朱门”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体是“帆船”,借体是“孤帆”,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化干戈为玉帛。
本体是“战争”,借体是“干戈”,两者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二、区分借喻与借代为什么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分呢?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借喻与借代之区别作者:符迎鸽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8期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辨别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式如何辨析区分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试谈如下:一、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例(1)、(2)为借喻。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
例(3)、(4)为借代。
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
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二、借喻与借代的关系不同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小类,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用它们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而联系起来的。
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借体往往是借用本体的特征、标志、部分、产地、材料、工具等。
(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国际歌》(6)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节选)(7)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借代的修辞手法及解题思路提示修辞手法之六:借代1、什么是借代修辞手法?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2、借代的作用是什么?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使语言富于变化并具幽默感与趣味性。
3、借代的类别:(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1)、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示例1、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
(茅盾《现代化的话》)(“细腰粉腿”代女人)示例2、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袁世凯”代“银元”)示例3、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示例4、“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鲁迅《药》)(“花白胡子”代“群众之一”)(2)、具体代抽象:即用与抽象概念有关的具体事物代替这个抽象概念。
示例1、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代“战争”)示例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小米加步枪”代“落后的武器装备”)示例3、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例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3)、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示例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帆”代“船”)示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示例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4)、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共5则)第一篇: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在高二语文学习中,借喻和隐喻是的区分是个难题,然而,只要用心归纳、总结和记忆,难题便迎刃而解。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吴义欢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 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力口“像”字,换成明喻。
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 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 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一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借喻和借代格教学拾疑
作者:沈雁
来源:《商情》2008年第14期
【摘要】借喻和借代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争论比较多的一对修辞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区别,本文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对这两种词格进行了区分。
【关键词】相似点相关性还原法
借喻和借代是争论颇为激烈的一对辞格,对二者的争议必然反映到教学当中。
作为教者,既无回避之必要,也不必面对难题,束手无策,而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接受,有所适从。
笔者从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教材对借喻和借代格的辨异,提法上有不甚妥当之处。
其一,有的教科书强调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窃以为不尽然。
借喻的喻体有替代本体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例如: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翡翠”是借喻用法,也有替代“海浪”的作用。
但是,借代的借体并非都没有比喻作用。
例如:
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吁吁。
(周立波《暴风骤雨》)
句中“玉石眼”是借代,用马眼睛的特征代替了马,而借体“玉石眼”本身不也包含了比喻吗?可见,借代不排斥比喻。
其二,好些教材指出,借喻和借代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喻侧重“相似点”,借代侧重“相关性”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似点,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但不存在相似点。
一般情况下,以此作为辨别借喻和借代的标准是可以的。
《海燕》中的“翡翠”和“海浪”在颜色上相似。
再看:
他们满腹牢骚,抱怨道:“工资不够用,一天只敢抽半包‘阿诗玛’。
”
(《南京日报》1988年3月29日)
“阿诗玛”是一种香烟的牌子,它与香烟密切相关,但二者没有相似之处,只是用牌子代替香烟,因此是借代用法。
然而,有一种语言现象不适于用这个标准,它也最容易引起借喻和借代之争,那就是:上文先用比喻描绘人或事物的特征,下文再用这一特征指称人或事物。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1)……圆规(2)一面
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如果依“相似点”、“相关性”之说,“圆规(2)”是借喻用法,因为“杨二嫂”的体形与“圆规”有相似点——腿细脚尖。
但为什么该句仍然引起争论?原因在于这一结论不能令人十分信服。
我们知道,所谓“喻”就是打比方,其作用是说明。
既然“圆规(1)”已经说明了“杨二嫂”的形体特征,换言之,前面已经“喻”过了,那么后面又有什么必要再“喻”一下呢?事实上,“圆规(2)”只
起个“换名”的作用,下文的侧重点是描写“杨二嫂”的一系列动作,而非外貌特征。
因此,“圆
规(2)”是借代,不是比喻。
与上面相类似的例子还有:
韩老六的大老婆子应声走出来,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枣核(1)样的胖女人……大枣核(2)存心把剩下的钱往少处说。
(周立波《暴风骤雨》)
其中“枣核(2)”与上例的“圆规(2)”一样,是借代用法。
再如,社会上人们常把送礼用的酒和捆扎成方体的礼品叫做“手榴弹”、“炸药包”。
开始冠以这些名称时,是比喻的说法,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手榴弹、炸药包,“手榴弹”、“炸药包”还有一定的寓意:可以“炸”开“后门”等等。
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叫惯了这些名称,就不大在意其比喻意义了。
一说“张三昨天拎了个‘炸药包’到局长家去了”,大家就知道张三给局长送“礼”了,决不会去想“那礼品的形状象个炸药包”。
现在,“炸药包”这一称谓的作用只是换个名称,所以是借代说法。
总之,在碰到上述语言现象时,区别借喻和借代的重点应放在它们各自在整个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上,重点说明的就是借喻,重在代替(换名)的则为借代,而不应当撇开上下文,单凭喻体和本体、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其三,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还原法”作为判别借喻和借代格的标准之一,即借喻能还原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就教学而言,“还原法”有两点不可取:首先,“像”是不是比喻词,学生有时还要费点脑筋区别一番。
例如: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上千上万的“诸葛亮”……
(毛泽东《组织起来》)
把该句改成“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上千上万的像诸葛亮一样有才能有智慧的人……”乍一看“像……”是明喻格式,但实际上“像”在这里并不是比喻词,而是同类事物相比较的说法。
因此“诸葛亮”是借代用法,代那些“有才能有智慧的人”。
其次,明喻和借喻毕竟是两码事,它们各有各的用处,有的句子只适用于借喻,若硬换成明喻格式,语言不简洁且不去说,还可能使句子变得别扭,甚至出现语病。
参考文献:
[1]王天星.借代和借喻研究述评.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
[2]陈红斌.古文中借代和借喻的翻译.中学语文,2005.
[3]张传富.比喻相似点浅议.学语文,2005.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