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区域内移的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格式:pdf
- 大小:625.12 KB
- 文档页数:6
腰椎融合术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变、脊柱滑脱等腰椎疾病。
本文旨在介绍腰椎融合术的定义、适应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并发症等相关内容。
一、腰椎融合术的定义腰椎融合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材料或自体骨骼替代物,将两个或多个相邻的腰椎骨切除,然后用植入物将它们稳定在一起的手术。
通过融合腰椎,可以减轻疼痛、稳定脊柱和恢复脊柱功能。
二、腰椎融合术的适应症腰椎融合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腰椎间盘突出,且保守治疗无效。
2.腰椎间盘退行性变,造成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3.腰椎滑脱,且伴有明显的神经损害。
4.脊柱结构异常,如脊柱侧弯等。
三、腰椎融合术的手术过程1.麻醉:患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2.切口:在腰部背部进行切口。
3.清理:医生通过切口进入腰椎,清理掉损坏的腰椎间盘组织。
4.植入物植入:“植入物”是指用于稳定腰椎骨的材料,可以是人工植入物或骨骼替代物。
5.稳定:植入物植入后,医生会用螺钉、钢板等来固定腰椎。
6.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切口进行缝合。
四、腰椎融合术的术后护理1.床位休息: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以免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
2.饮食调理:手术后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以进行切口愈合情况的监测。
4.物理治疗:术后适当的物理治疗有助于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
5.避免重物: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需要避免扛重物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并发症。
五、腰椎融合术的并发症腰椎融合术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1.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可能发生,需要及时治疗。
2.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引起出血,严重者可能需要输血。
3.神经损坏:手术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结构,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植入物松动或脱落:植入物可能在术后出现松动或脱落,需要重新手术进行修复。
5.融合失败:术后融合可能会失败,导致手术效果不佳。
六、结语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变、脊柱滑脱等疾病。
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龚俊峰;汤宇;常献;张超;郑文杰;周跃;李长青【期刊名称】《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年(卷),期】2024(34)4【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odifi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P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MPTLIF治疗的2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44~77岁(58.3±8.4岁);腰椎滑脱症16例,腰椎不稳伴神经根管狭窄症10例;L3/43例,L4/523例。
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和CT片上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前凸角。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8.9±6.6min,术中出血量41.0±12.6mL,术后引流量38.1±9.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0.9d,无硬膜外血肿、感染或肌肉麻痹瘫痪等并发症。
随访17.7±4.2个月,术前和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5.85±0.67分、2.15±0.54分、1.12±0.33分、0.54±0.51分,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47.38±6.66)%、(11.73±6.73)%、(6.58±6.51)%,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且随着术后时间推移有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4例,良2例。
改良后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分析马明领;马子健;董辉;杨斌;王永祥【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23(8)8【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35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骨密度及手术相关指标(围术期输血、手术节段、手术时间),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
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改良后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2.40±59.27)min,围术期输血178例(49.7%),血红蛋白(Hb)损失量(37.07±11.56)g/L,红细胞比容(HCT)下降比(10.37±3.29)%,总失血量(1201.50±441.30)mL,隐性失血量(560.99±383.94)mL,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45.00±27.15)%。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密度、围术期输血、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和手术节段是改良后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隐性失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改良后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手术隐性失血量较多,骨密度和手术节段是改良后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手术隐性失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影响因素导致隐性失血量增加的具体原因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页数】4页(P9-12)【作者】马明领;马子健;董辉;杨斌;王永祥【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相关文献】1.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比观察2.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3.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4.骨质疏松症对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5.骨质疏松症对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骨科杂志2011年10月第31卷第10期Chin J Orthop ,October 2011,Vol.31,No.10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1.10.014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通信作者:姜建元,E ⁃mail:jjy@ 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腰椎后路微创手术技术,其中大多数获得了较好的早期随访结果,但在进行椎体间融合操作时,其中某些技术存在术野相对狭小、操作空间不足、学习曲线陡峭、不易掌握,以及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等一系列问题[1-3]。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 ⁃工作区域内移的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椎间融合术·吕飞舟王洪立姜建元马昕夏新雷王立勋【摘要】目的总结Mast Quadrant 辅助下工作区域内移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 ⁃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短期随访结果。
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Mast Quadrant 拉钩辅助下改良TLIF 治疗54例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
术中经“C ”型臂X 线机透视定位病变节段,依次置入Mast Quadrant 拉钩并适度纵向扩张,充分显露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直视下咬除患侧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及椎板下1/2~2/3、黄韧带及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增生内聚部分,减压神经根管及中央管,处理椎间隙行椎体间植骨融合,进一步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统计该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 ⁃DI ),以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融合率。
结果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1例患者获得随访。
平均手术时间(178.7±63.2)min ,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24.2±136.5)ml ,术后引流量平均(117.2±91.4)ml ,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8±3.6)d 。
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ODI 、VAS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末次随访时51例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未发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Mast Quadrant 辅助下改良TLIF 为直视下操作,较为安全,易于掌握;对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外科手术,微创性【证据等级】治疗性研究Ⅳ级Mast Quadrant 鄄assisted modifi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L ÜFei ⁃zhou,WANG Hong ⁃li,JIANG Jian ⁃yuan,MA Xin,XIA Xin ⁃lei,WANG Li ⁃xu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2⁃year follow ⁃up results of Mast Quadrant ⁃assisted modifi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6to October 2008,54patients with single ⁃level lumbar degeneration disease were treated by Mast Quadrant ⁃assisted modified TLIF.Under the guidance of C ⁃arm,the Mast Quadrant's retractor was placed and the lower articular process of the upper vertebrae and 1/2-2/3of the lamina,flavum ligament and hyperplastic cohesive part of the lower articular process were removed,the nerve roots and the central canal were decompressed.After cleaning up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bone grafting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ere achieved.Visual analogue scale(VAS)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results,as well as the fusion rate at the last follow ⁃up were analyzed.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Mast Quadrant ⁃assisted modified TLIF,in which 51pa ⁃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years.An average operating time was (178.7±63.2)min,and an average blood loss was (224.2±136.5)ml;an averag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loss was (117.2±91.4)ml,and an average post ⁃operative stay was (5.8±3.6)d.There were statistic significa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 ⁃operative ODI and VAS scores,respectively.At last follow ⁃up,51patients were achieved radiographic fusion without internal fix ⁃ation failur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Mast Quadrant ⁃assisted modified TLIF had a good vision,was relatively safe and easy to be acceptable by surgeons,and which had a good clinical results for the pa ⁃tients with single ⁃level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Key words 】Lumbar vertebrae;Spinal fusion;Surgical procedures,minimally invasive1072··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手术虽然具备微创技术的传统优势,但其减压区域及椎体间融合操作等环节与开放TLIF 基本一样,同样具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如:传统TLIF 术中仅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完全经椎间孔进行椎体间融合,不咬除椎板,对严重椎管狭窄患者无法进行有效的中央管减压;另外传统TLIF 在进行融合器植入等椎间操作时,不可避免地对上位神经根产生一定骚扰,理论上存在损伤神经根的可能。
临床上腰椎退变疾患的患者年龄常偏大,合并中央管狭窄的比例较高,TLIF 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我们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将TLIF 的工作区域内移,术中切除部分椎板及下关节突,以及上关节突关节面增生及内聚部分,单侧斜向处理椎间隙而行椎体间融合,提出了改良TLIF 术式[4]。
与传统TLIF手术相比,改良TLIF 可以同时对中央管及术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进行有效减压;而且因切除部分椎板获得了足够的椎间融合的操作空间,术中无须暴露上位神经根(图1)。
在以上研究与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采用Mast Quadrant 拉钩(美敦力枢法模·丹历公司,美国)辅助下进行改良TLIF 治疗一组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采用Mast Quadrant 拉钩辅助下改良TLIF 治疗54例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
男30例,女24例;年龄31耀85岁,平均65.3岁。
该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伴或不伴有明显图1传统TLIF ,术中切除上、下关节突而获得手术工作区域(A ),经完全经椎间孔进行操作。
改良TLIF 术中切除部分椎板(通常为1/2~2/3)、下关节突及上关节突内聚部分获得手术工作区域(B )。
区域B 较A 明显内移Fig.1Traditional TLIF:work area (A),remove the upper and lower articular processes.The operation is completed through the intervertebral fora ⁃men.Modified TLIF:work area (B),remove part of the lamina (usually 1/2-2/3),lower articular process and the cohesive part of the upper articular process.Clearly,the area B is closer to the midline than area AB腰痛症状,经休息、理疗、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等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疗效欠佳。
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高位椎间盘突出者6例,根管型椎间盘突出者5例,中央巨大椎间盘突出者3例,伴椎间失稳者5例),腰椎管狭窄症26例(中央管狭窄者9例,侧隐窝狭窄者13例,神经根管狭窄者4例),腰椎退变性滑脱9例(均为Meyerding分类系统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