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8
鸣沙山历史简介
鸣沙山月牙泉是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合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17公里处的鸣沙山北麓。
西起古浪峡,东至锁阳城,南北
长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面积约140平方公里。
鸣沙山
因沙动成响而得名,自汉代起即为有名的游览胜地。
据史书记载,唐代以前这里没有沙子,所以叫“沙漠”。
相传,汉武帝时张骞
出使西域回来后,从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引进了盐。
当地的人们为了防止盐被腐蚀而把盐撒在沙漠里。
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沙漠。
汉代时,敦煌一带因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塞而繁荣兴盛。
敦煌城外的一条河因常年流着清水而得名“长流水”。
河上有一座桥
叫“长桥”。
这座桥建于西汉时期,是当时中原与西域交往的要道。
当时人们把它叫做“玉门关”(即现在的阳关),因为它位于玉门关西南方向。
汉代以后,敦煌由于地处边远,加之匈奴经常骚扰中原王朝,因此商贸往来日益减少,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由于敦煌的商业越来越萧条,大量居民迁移到敦煌以外的地区去谋生和居住。
—— 1 —1 —。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介绍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是甘肃敦煌市境内的一处沙漠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北约50公里处,距敦煌市65公里。
东距甘肃敦煌市区65公里,西距甘肃省会城市兰州250公里。
这里地处沙漠边缘,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处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总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100平方公里,由“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三部分组成。
它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誉国内外。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以鸣沙山与月牙泉为中心,东西延伸,南北展开,在这片沙漠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绿洲——月牙泉。
月牙泉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
泉水由西北向东南流,在离地面约5米高的地方分成两股,其中一股向西北方向流动,另一股向东南方向流动。
泉水不大但很深。
泉水从鸣沙山北麓岩洞中涌出,沿岩洞流向西北方向。
泉水中有天然沙子100多万立方米。
这里白天阳光普照时沙子吸收了热量会变得滚烫无比,而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又会变得清凉无比。
—— 1 —1 —。
关于鸣沙山的介绍
鸣沙山是我国西部的一座奇山,因山形如天然的沙盆,故名
鸣沙山。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70公里处,在月牙泉与古佛洞
之间,海拔2160米。
鸣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主峰高70米,山势陡峭。
鸣沙山与鸣沙湾、月牙泉合称敦煌三绝。
登上鸣沙山顶极目
远眺,四周茫茫沙漠,天高地迥,使人心胸开阔。
在我国古代的
诗词中,常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大漠风光
的名句。
鸣沙山的得名主要是由于山体中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大沟,每当大风来临时,沙子就会被吹起20米高左右,发出巨大
的声响。
“沙鸣相应”是鸣沙山和鸣沙湾两大风景名胜区最为典
型的特点。
从山脚向上望去,山势像一只巨蟒盘踞在那里;向下
看去,就像一堆火炭躺在那里。
据史书记载:鸣沙山是古代西域
三十六国中的一国——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国王为防叛
乱而筑。
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649年),玄奘法师从长
安出发到高昌国时,曾在这里住了三个月左右。
—— 1 —1 —。
说明甘肃敦煌鸣沙山的由来
甘肃敦煌鸣沙山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敦煌鸣沙山的形成是由于南北两山相对,形成一个狭长的山谷,当风吹过这个山谷时,飘过的沙子相互碰撞发出嘈杂的声音,仿佛是沙子在发出鸣音。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叫做善财童子的神仙,在敦煌鸣沙山修炼成仙。
他魔性大发,在沙山上大肆破坏,实施奸恶,无恶不作。
人们都非常害怕他,流传着许多关于他邪恶行径的传闻。
然而,一个名叫王财的平民百姓,听闻了善财童子的邪恶行径后,决定挺身而出,与他作战。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王财最终击败了善财童子,将他打入了沙山之中。
从那时起,沙山开始发出鸣音,被称为鸣沙山。
这个由平民英雄王财所建立的传说,为敦煌鸣沙山的形成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寓意。
如今,敦煌鸣沙山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们可以在鸣沙山上漫步,沐浴在迷人的沙丘中,感受到沙子在风中发出的独特音响,体验到这个古老传说的魅力。
同时,游客也可以参观敦煌莫高窟,欣赏到敦煌壁画的瑰丽和独特之美。
鸣沙山简介
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
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祖国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
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我国的四大鸣沙。
鸣沙山旅游攻略
一、行前准备
在前往鸣沙山之前,建议提前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和交通情况,并准备好防晒用品和足够的水。
由于鸣沙山的沙粒可能会损伤皮肤和相机,因此建议带上防沙鞋套和相机套。
二、游览路线
鸣沙山有许多条游览路线可供选择,包括徒步、骑骆驼和滑沙等。
其中,骑骆驼是游览鸣沙山的最佳方式,可以深入沙漠深处,领略不同的沙漠风光。
如果选择徒步,建议穿防沙鞋套,以免沙子进入鞋子。
三、观赏日出和日落
在鸣沙山,观赏日出和日落是非常美妙的活动。
建议提前了解日出和日落时间,并选择合适的位置观赏。
同时,带上足够的相机电池和存储卡,记录下这美妙的时刻。
四、注意事项
在鸣沙山旅游期间,游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景观。
2.注意安全,不要攀爬未开放的景点或者在危险的地方玩耍。
3.注意防晒和保湿,带上足够的防晒霜、防沙鞋套、相机套和水等物品。
4.注意防范野生动物的攻击,不要随意接近野生动物或者挑逗野生动物。
五、特色美食
在鸣沙山附近有许多当地特色美食,如烤羊肉串、手抓饭、馕等。
游客可以在当地的餐馆或者摊位上品尝到这些美食。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安全。
敦煌鸣沙山诗句以下是 8 条关于敦煌鸣沙山诗句及例子:1. “鸣沙山上沙如雪,风吹过时声呜咽。
”就像那海边的沙滩,风一抚弄,不也发出沙沙声响嘛,敦煌鸣沙山的沙亦是如此神奇呀!例子:我跟朋友说:“你想想,那鸣沙山的沙像雪一样白,风一吹就有声响,多有意思啊!”朋友连连点头。
2. “登上鸣沙山之巅,俯瞰沙海无边际。
”这感觉不就如同站在高山之巅看云海那般壮阔嘛!例子:我兴奋地对同伴喊:“快来看呀,登上这鸣沙山,下面的沙海一望无际,太震撼了!”3. “鸣沙山的黄昏美如画,余晖映照沙如画。
”真的就像大师笔下的绝美画作一般,让人陶醉其中啊!例子:我们在那看着黄昏景色,有人不禁感叹:“哇,这鸣沙山的黄昏简直跟画一样漂亮!”4. “沙浪滚滚起波澜,好似大海在眼前。
”哎呀,那起伏的沙浪可不就跟大海的波涛有点像嘛!例子:我指着沙浪对旁边的人说:“你看,这沙浪多像大海呀!”5. “鸣沙山中寻古韵,千年历史在其间。
”这不就好像在古老的城堡中探寻秘密一样让人着迷嘛!例子:我一边走一边念叨:“在这鸣沙山里找古韵,好像穿越了似的!”6. “弯弯沙丘如月牙,静卧沙漠展芳华。
”这跟天空中的月牙相互辉映,多有诗意呀!例子:“快看那弯弯的沙丘,像不像月牙呀!”我激动地叫起来。
7. “风吹鸣沙响四方,声音曼妙醉心房。
”就好似那悦耳的音乐萦绕在耳边,令人心醉呀!例子:大家静静听着那沙响,有人说:“这风吹鸣沙的声音,真能醉到心里去。
”8. “敦煌鸣沙山奇异景,沙海茫茫蕴深情。
”这茫茫沙海就像是蕴含着无尽的情感等待我们去发掘呀!例子:我感慨地对大家说:“这敦煌鸣沙山的奇异景色,沙海深处真的有好多故事啊!”我的观点结论:敦煌鸣沙山真的太独特、太神奇了,那些诗句都不足以完全描绘出它的美,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鸣沙山的介绍
鸣沙山,是敦煌的象征。
鸣沙山有个传说,是关于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故事。
传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曾到过鸣沙山一带,发现这里的沙子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音,便在此安营扎寨,并在山下修了一座寺庙——鸣沙山寺。
这座寺庙有个传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回来后,把在敦煌翻译经文的经历和在西王母那儿听到的故事告诉了一个人,那个人便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鸣沙山。
我想:听了这个故事后,你也会想去看看这座神奇的沙漠吧。
说到鸣沙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美丽而奇特的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东麓断陷盆地中。
在鸣沙山下有个神奇的泉眼,周围有七座山峰环绕,泉水由西向东一路流去,像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
“泉上春夏两季多有飞鸟栖息,因此得名“鸟窝泉”;“泉下有马”又名“马蹄泉”;“泉上平铺着一层沙粒”又称“沙岭泉”。
—— 1 —1 —。
敦煌鸣沙山的简介
敦煌鸣沙山,又称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是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座著名景区,其以
沙丘和月牙泉著名,是中国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以南5公里处,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达400平方公里。
鸣沙山因为沙丘上的风吹沙响,故得名鸣沙山,而因为泉水在月光下似弯月,故又名月泉。
鸣沙山地处荒漠区域,是戈壁、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沙丘、月牙泉、沙漠寺庙等。
其中沙丘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约为1528米,是中国‘最美的沙漠’之一。
月牙泉是个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呈弯月状,水温年平均12℃左右,又因其水质清澈甘甜,故得名月泉。
月牙泉以‘清’为主,其水清、沙清、空气清,让人感觉清新怡人,深得游客喜爱。
鸣沙山沙丘的形状各异,有的像门、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且不时被风吹得变幻莫测,是摄影爱好者和沙漠迷们最爱的地方。
在沙丘上玩沙滑板、乘专业凉飕车、沙漠漂流、滑沙、沙地足球都是旅游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
另外,鸣沙山沙漠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寺中佛像和佛龛等文物保存完好,是历史爱好者所向往的地方。
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名片,鸣沙山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其风光
旖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受到了世界各国游客的喜爱。
同时,鸣沙山自然环境比
较脆弱,需要保护,游客前往时应当注意文明旅游,不乱扔垃圾,遵守当地的相关规定,
保护好这片美丽的景区。
鸣沙山位距敦煌市南郊5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山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
汉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
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其特点:“峰峦陡峭,山脊如刃;马践人驰,殷殷有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沙随足落,经宿复初。
”这种景象实属世界所罕见。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犹如一块光洁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
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不被流沙所淹没,地处戈壁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水共生,山泉共存”的地貌特征,确属奇观。
古人有诗唱咏:“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
银山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
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
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
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
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
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
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7]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敦煌鸣沙山景观(一)(20张)
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
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
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传说由来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
月牙泉
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
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
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
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
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
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
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
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
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
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形成原因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曰古河道残留湖。
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
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
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
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风蚀湖。
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
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
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别名药泉
这是源于一个传说,当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途径敦煌,因为是无际的沙漠,没有水没有食物,白龙马已经死了(当地有白马塔就是安葬白龙马的地方),唐僧艰难跋涉,终于也快要倒下了,此时正被观世音菩萨看在眼里,为了祝他成功,所以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间在茫茫沙漠里出现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还有一种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后此泉
得名“月牙泉”,于是唐僧获救了,便继续向西天前进,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来直到今天。
古有“沙井”之称,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
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
4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
泉形逼肖月牙,涟漪萦回。
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
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
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庙宇。
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
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
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
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
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
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
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四奇
月牙泉有四奇:
月牙之形千古如旧、
恶境之地清流成泉、
沙山之中不淹于沙、
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下午、黄昏时分最佳。
三宝
月牙泉南岸罗布麻花开
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鸣沙山的沙子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
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长生不老!月牙泉南岸
的小花罗布红麻是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加工成茶叶后PH值呈弱碱性,降血压、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高血压、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头晕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有明显效果,同时具有增强免疫、预防感冒、平喘止咳、消除抑郁、活血养颜、解酒护肝、软化血管、通便利尿等功效,对以上症状有80%的疗效,也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开,犹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敦煌老辈人都说:敦煌特有的狗鱼也许就是铁背鱼,月牙泉南岸大片的罗布麻就是传说的七星草,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是敦煌罗布麻茶的唯一出品单位,该单位的罗布麻产品往往供不应求!
沙漠奇观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
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