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791.00 KB
- 文档页数:6
学校生莫高窟教案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奇特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隐藏着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
一起看看学校生莫高窟教案!欢送查阅!莫高窟教案1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奇特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隐藏着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
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美——(出示第五自然段)3、莫高窟里到底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有名的艺术宝库〞呢(相机板书)4、今日,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的脚步去观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感受彩塑的共性鲜亮,神态各异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读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2、老师今日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猛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威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她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猛凛凛;这就是强壮威猛的力士,瞧他这模样,肯定是力大无比!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猛凛凛〞,有的“强壮威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共性鲜亮,神态各异。
5、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出示图片)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
(评价:①读得不错,假如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
②是啊,我们好像还听到他的呼吸声。
③真是“惟妙惟肖〞。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每一尊都精致奇妙,,这就叫“精妙绝伦〞。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介绍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是甘肃敦煌市境内的一处沙漠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北约50公里处,距敦煌市65公里。
东距甘肃敦煌市区65公里,西距甘肃省会城市兰州250公里。
这里地处沙漠边缘,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处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总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100平方公里,由“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三部分组成。
它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誉国内外。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以鸣沙山与月牙泉为中心,东西延伸,南北展开,在这片沙漠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绿洲——月牙泉。
月牙泉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
泉水由西北向东南流,在离地面约5米高的地方分成两股,其中一股向西北方向流动,另一股向东南方向流动。
泉水不大但很深。
泉水从鸣沙山北麓岩洞中涌出,沿岩洞流向西北方向。
泉水中有天然沙子100多万立方米。
这里白天阳光普照时沙子吸收了热量会变得滚烫无比,而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又会变得清凉无比。
—— 1 —1 —。
神秘的敦煌之旅——鸣沙山月牙泉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经过长途跋涉大家与我在这座的美丽城市,“敦煌”相遇,在此我仅代表我所在的旅行社欢迎各位的到来。
首先为各位团友介绍本次的服务团队。
坐在我右手边的这位就是我们本次的驾驶员王师傅,王师傅对待工作十分认真,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把安全问题交给我们的王师傅,那么我就是本次的导游员,我姓王,叫小璐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小璐,怎么顺口怎么叫。
最后呢小王预祝大家本次敦煌之旅开心愉快!(敦煌城标)下面呢就要先了解这座神秘的城市敦煌,首先要向大家解释“敦煌”二字的含义,“敦”表示大,“煌”则表示盛,连起来就表示这里是盛大而辉煌的地方了,同时被称之为“戈壁绿洲”敦煌市是我们黄河的最西端也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坐中四连,占地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城区仅有6.5平方公里,是非常之小的人口也只有15万人。
敦煌市的气候属于及干旱大陆性气候,也许大家想象不到这里有多么的干旱,在此呢小王给大家一组数据通过对比的形式大家就会了解了。
年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因此敦煌是甘肃省降雨量最少的城市,说到敦煌不得不提起敦煌的历史了,敦煌呢是我们首批的历史文化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着“汉武帝,据两关,列四郡”那么敦煌就是我们的四郡之一敦煌郡,而在古时候这里却不叫敦煌而叫做“沙洲”。
讲了这么多关于敦煌的概况,那么下面小王要讲到的就是大家最想知道的风物特产,在此小王为大家介绍四种风物特产,首先说到的就是长绒棉,它具有柔韧而不断的特点,所以也是在当时姑娘们出嫁时的最好陪嫁品。
第二类呢就是李广杏,鸣山大枣,和阳关葡萄,由于敦煌的日照量非常充足所以它们的含糖量非常高,口感非常好,不妨各游客给家人带些也让他们品尝一下。
第三类就是“驴肉黄面,雪山驼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拿驴肉与龙肉作比较说明了驴肉的美味,第四类就是敦煌的地毯和水晶眼镜,敦煌的地毯做工是非常细致的可代代相传说不定还能成为我们的传家之宝而水晶眼镜则选用上好的水晶材料制作有保护眼睛的功效。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
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
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
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
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
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风。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
水质甘冽,澄清如镜。
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
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
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
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4篇《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1预设目标: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
(上限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课时安排:2课时预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
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
(旨在找出重点词句)(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文档4篇Tourist guide words of Crescent Moon Spring in GansuProvince编订:JinTai College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文档4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甘肃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文档2、篇章2: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文档3、篇章3: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文档4、篇章4:甘肃月牙泉导游词范文月牙泉位于鸣沙山的北边,东西长三百余米,南北宽五十余米,水深约五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
下面是带来的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章1: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文档想知道鸣沙山为什么叫做鸣沙山,月牙泉为什么叫做月牙泉吗?望文生义是老师不允许的,但是在这里呢,大家可以小小的破一次例。
还是先听一个故事吧。
话说在long long long long ago,八仙中的张果老听说这一带风景如画,宛如人间仙境。
就想下凡来瞧一瞧,看一看。
于是乎就倒骑着毛驴,下凡来了。
毛驴上还驮着两大袋沙子,您可别小瞧这沙子,这可是镇压鬼怪的宝物那。
有一天呢,张果老骑驴到了鸣沙山脚下,正在欣赏风景的时候,一个淘气的小孩子把毛驴上的沙袋给扎开了!这可了不得了,毛驴受了惊吓弯弯曲曲的狂奔起来,沙子也随着毛驴奔跑的路线源源不绝的流出来,而毛驴的脚印踏过的地方,都会有水源出现。
等到毛驴停止的时候,沙子也流完了,把这里的鬼怪全给镇压住了。
从此以后啊,只要一起风,这里的鬼怪就会呜呜哭,在反思自己的罪过。
现在明白了吧,鸣沙山的响声就是鬼哭狼嚎的声音,月牙泉就是毛驴奔跑过得地方。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旅游是基于社会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同时,旅游也是一种地理现象,它要求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人们的文化水平,都能够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要求也从满足基本的温饱上升到追求生活品质,而旅游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体现。
在高中教学中开设旅游地理教学,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了解自然人文风貌1.感受异于生活环境的自然人文风貌基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走遍每一个地方,看遍每一处风景,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和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孩子来说。
别的学科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历史的、宏观的、微观的、抽象的、逻辑的等知识的同时,旅游地理的教学实践用课本带领学生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和人文景观。
这对一些经济状况受局限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
例如,敦煌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沙漠中随风动发出鸣响的流沙以及与流沙相依的清澈、湛蓝的泉水,带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2.培养对自然人文风景的热爱之情中学生对世界的大部分认识基本来自于课本学习,相较于旅游地理学科来说,别的学科学术型更强,基于课本理论知识更强。
而旅游地理的教学实践则是通过课本“游览”这一带有丰富体验性的学习模式带给学生知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展示优美图文的过程中,更是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例如,敦煌的鸣沙山和月牙泉,很少有学生亲眼见过沙漠景观,教学实践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自然人文风景的无限热爱,更进一步生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1.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旅游地理学习的教学实践带给学生的视觉感受、心灵震撼和审美体验只是学习过程中最直观、最基本的教学收获,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气候、降水、地形、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的了解以及经济、交通、习俗等人文地理环境的了解,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
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
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
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
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
其山东西绵亘____余公里,南北宽约____余公里,主峰海拔 ____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风。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面积____亩,平均水深____米。
水质甘冽,澄清如镜。
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
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
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
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2)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沙洲镇,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课时:2课时年级:六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敦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
2. 认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3. 感受敦煌壁画和雕塑的精美,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敦煌壁画和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敦煌文化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 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敦煌壁画和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其宏伟壮观的外观。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讲授新课1. 教师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2. 讲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包括壁画、雕塑和建筑。
3. 分析敦煌壁画和雕塑的主题内容,如佛教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敦煌壁画和雕塑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敦煌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讲解1. 教师讲解敦煌壁画和雕塑的技法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分析敦煌壁画和雕塑的象征意义,如佛教信仰、道德观念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欣赏敦煌壁画和雕塑,尝试解读其象征意义。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敦煌壁画和雕塑的艺术价值。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敦煌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展示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对敦煌文化的了解程度,如撰写心得体会、制作手抄报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莫高窟》教学教案设计内容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分析并欣赏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艺术。
学习研究莫高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莫高窟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莫高窟的研究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部的鸣沙山东麓。
历史背景:始建于366年,历经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十个朝代的兴建和维修。
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2.2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壁画内容:佛教故事、天宫、人物、花鸟等。
壁画风格:细腻、生动、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3 莫高窟的佛像艺术佛像种类:犍陀罗、秣菟罗、浮雕、壁画等。
佛像特点:形态各异,神情兼备,工艺精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壁画艺术和佛像艺术。
3.2 教学难点莫高窟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欣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壁画艺术和佛像艺术。
观察法:观察莫高窟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讨论法:分组讨论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4.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图片。
实物:展示莫高窟的实物模型。
视频:播放莫高窟的纪录片和艺术欣赏视频。
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莫高窟的艺术美。
5.2 讲授新课讲解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壁画艺术和佛像艺术,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5.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月牙泉(敦煌月牙泉)—搜狗百科传说由来月牙泉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
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
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
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
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
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
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
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
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
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形成原因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一曰古河道残留湖。
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
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
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
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风蚀湖。
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
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
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莫高窟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
2.体会“敦煌艺术宝库”的魅力,理解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教学课时两课时1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句导读:这一句是全文的总领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①为什么把敦煌莫高窟比作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句导读:本句概括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像蜂窝似的”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洞窟的分布情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莫高窟保存着3两千多尊彩塑❶。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句导读:这两句概括介绍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❷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❸。
[句导读:这两句具体描述彩塑,用排比句式介绍,突出彩塑的多、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再详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
]看到这一尊尊惟(wéi)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❹啧(zé)啧赞叹。
41知识点详解☜2①难句解析:句中用“明珠”来比喻莫高窟,十分贴切,突出了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着作者赞赏和自豪的感情。
3❶彩塑:民间工艺,用黏土捏成各种人物形象,并涂上彩色颜料。
❷慈眉善目:这里形容面目非常和善。
❸安详:这里形容卧佛从容不迫,神态安闲。
4❹无不:没有一个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再现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
5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