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_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928.00 KB
- 文档页数:16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修改稿)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能够正确认识“违”字,正确书写“略”等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辩论家”等词语。
3、通过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能够正确认识“违”字,正确书写“略”等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辩论家”等词语。
教学难点:通过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2、出示题目中的“着”,指导积累多音字。
二、初读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生回答,师评价总结。
引导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2、生答,师评价总结。
3、指导生认读“违”,交流识字方法。
4、指导书写“略”等生字,指导关键笔画及占格要求。
5、师指导生认读并理解“辩论家”等词语。
6、指导认读词语,师适时正音。
7、使用顺口溜帮助学生区分“辨、辩、辫”三个字。
四、指导朗读1、指导开火车朗读课文,着重指导语句的感情、语气。
2、师指导生理解“不寻常”的含义,生造句加深理解。
3、师指导朗读句子“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生带感情朗读,师生评价)4、全班齐读,师适时指导、正音。
5、说说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圣人,真理的化身伽利略——敢于提问,敢于用实际行动挑战真理(勇敢)五、师总结作业:1、抄写字词;2、朗读课文,预习课文。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一课时,课文本身理解起来有难度,对我来说也不好引入,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比较简单易懂。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
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
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
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
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
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
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学会_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