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隐逸观
- 格式:pdf
- 大小:169.75 KB
- 文档页数:2
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摘要]读《史记·孔子世家》,由孔子形象悲剧色彩这一角度,试图还原孔子的真实形象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孔子悲剧形象平民知识分子悲剧冲突写作倾向孔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作为神圣的偶像来崇拜,这就使人们不易看清孔子的本来面目。
关于孔子的传说非常多,评价更是见仁见智。
但从历史这个角度上看,和孔子相距仅三百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孔子世家》较为近于实际。
因此,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的。
一、“孔子布衣”——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孔子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八脩》)。
家贫且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息。
”有一次,鲁国大夫季氏“飨士”,孔子兴冲冲前往,不料被家臣阳虎当面奚落。
阳虎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这一细节,说明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贱,充其量也不过只属于“士”这一阶层,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知识分子。
孔子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与他坚持不懈、异常勤奋地学习分不开的。
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尊重,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这正是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
“士”在那个时代只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掌握文化的那个阶层。
孔子由勤奋而博学多识,名声愈来愈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最后部份中,太史公这样赞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于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这话并非虚美。
二、悲剧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春秋时期,诸侯混战。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述为一个智慧卓然的圣人,他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深邃智慧和高尚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思考和见解,也让人深感敬佩。
例如在《庄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观于天地之大德,当则应天地之大宅,应天地之大时,大矣乎也。
”这一段文字表现了孔子对宇宙道义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智慧。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仁义和善良的人。
在《庄子》中,孔子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深受人们的赞誉。
他将“仁”置于人生的核心地位,认为人们应该以仁义来对待他人,以宽容和善良来对待世界。
《庄子》中有这样的描述:“孔子之仁德,非鄙夫之能见与!……谄谀言而弗颂,同声而弗和。
”这些文字表现出了孔子深厚的仁义之心,以及对于真诚和善良的坚持。
在《庄子》中,孔子的仁义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虔诚和谦逊的儒者。
在《庄子》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个虔诚笃实、谦虚谨慎的儒者。
他将对道德的追求和修养的重要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力图求得心灵上的净化和境界上的升华。
在《庄子》中有关孔子的描述:“孔子懿懿乎易成,角力为快,深思为快。
听等诸在位有辅右之才,谋国不用则适受用之妙。
”这段文字展现了孔子宽厚的胸襟、深广的见识和虔诚的修养。
在《庄子》中,孔子的谦逊脚踏实地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仁义善良的人以及虔诚谦逊的儒者。
这些形象深刻而生动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品格,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孔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品德,更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指引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探索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引领。
论孔子的坚持你是巍峨的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是冷夜的星空,温暖而明亮,八千里路,每一寸山河都有你的回响;千年历史,每时每刻都有你的身影。
你胸怀天下,奔波十四载,只为圆了那个“大道”之梦。
你,执著的追梦者,孔子。
你本已经地位显赫,官居要职,可因为你怀揣着一个难以实现的抱负,你在年近花甲之时卸官离去,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天下人所不解。
而长沮、桀溺这类人却选择了避世。
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如。
面对世人的不解与隐居者的潇洒,你依然选择了坚持,为了实现自己的大道之梦,你依然无悔,奔波十四载,恐怕也只有仪封人一句:“天下知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是同代人对你的少有的理解和支持。
为达到目的,你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十四载的风雨中,你曾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之中,好多天没有实物可吃。
随从的弟子有的已经饿的站不起来,而你依旧不停地为大家讲学、朗诵。
你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
即使面对别人的奚落,即使已有弟子回乡任官,即使最得意的弟子驾鹤西去,你依然坚持,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方向。
你身处黑暗,却依然提灯前行。
你在自己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只可惜你生不逢时,为自己的理想坚持毕生,到头却依然没能实现。
你的执著最终以悲剧收场,实在悲矣!可是在今天,在当下坚持必定会有收获,也只有坚持能成就理想,造就人生。
中国考古学历史迄今不到百年,投身其中65年。
65 年的田野考古中,踩过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墓地的泥土,触摸过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文物,走过东北等东部历史文化区的土地,的足迹拼起来几乎是一块中国考古遗址版图。
就是考古大家张忠培。
用65 年的坚持实现了自己奉献考古事业的许诺,用65 年的坚守创造了考古界不朽的佳话,用65 年的不舍为国家,为全人类的文化事业做了全部能做的事。
平生痴迷处,瓦砾废墟中。
人生能有几个65 年,可张老先生用这65 年的坚守也告诉我们,坚持自己最初的方向可能是走向成功最近的道路。
浅论孔子、庄子的隐逸思想隐逸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先秦,盛行于汉魏,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
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自己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
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精神值得一探。
标签:隐逸精神;隐士;孔子;庄子隐逸精神发端于先秦之经典《周易》,盛行于汉魏两晋,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
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同时期的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对隐逸思想的理解也各有特色。
一、孔子之不得已的“无道则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其学说旨在经世致用,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也窥视到了孔子的些许隐逸情怀。
也许隐逸情怀正是孔子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孔子的隐逸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论语·先进》篇所载:孔子让诸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等人畅谈自己的志向。
弟子们大多畅谈自己的政治理想,或位极人臣做相国之栋梁,或驰骋寰宇立不朽之功勋,谈的都是造福天下的大志业,比如子路、冉有、公西华;唯独曾点谈了“异乎三子者”的话题,他描绘了一幅畅游春天的美丽图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描绘的这幅画面充满了优哉游哉的闲逸之情。
对前三位弟子的志向孔子基本上没有做出评点,只是对子路的“其言不让”做出了“哂之”的态度。
但在最后通过曾点的追问,孔子才说出了各自回答中的不足之处。
能看得出来,无论是和自己心志的契合程度,还是他们在表达上的谦恭与否,孔子对前三位弟子的回答不是很满意。
隐士和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
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何等自在逍遥。
一、何谓隐士、古今隐士知多少?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东方朔;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
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二、真假隐士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
谈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重视审美教育,重视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是人类早期教育中美育的典范,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审美教育现实意义一、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实践。
他的主要审美思想、观点都贯穿在他的日常实践行为之中,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西周、春秋时期,我国在诗歌、音乐、舞蹈等方面已经进入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阶段,孔子会弹琴、击磬,善于唱歌,对于诗歌、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研究,他有相当高的文艺修养,对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主要指个人的表现;质,主要指个人的品格。
孔子不赞成“文胜质”,也不主张“质胜文”,他要求做到“文质彬彬”,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又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行动的风度,使外在的感性形式的美体现着内在的高尚的道德感情。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借松柏傲霜的形象来赞美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既欣赏了自然美,又强调了人格美,这种观点和表现手法,正是孔子“文质彬彬”思想的具体体现,使文与质、美与善、形式与内容都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文质彬彬”是孔子文艺和美学思想的纲领,也是他审美教育思想的纲领,孔子虽然未从理论上对它作充分阐述,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二,把美与善联系起来,有时美、善分提,有时美包括善。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居于仁者之里就是善;在《论语·颜渊》中,他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里把美、恶对举,即美与善为同义词;在《论语·尧曰》中,他又说“尊五美,屏四恶”,这“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主要是从道德行为上立论,注重内在的美与内容的善。
从《论语》中解读隐士陈万学号:201728013920018 长春光机所隐士古已有之。
从尧舜时期的许由、巢父开始,中国的隐士作为文人群体的一部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论语》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经典,对隐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对隐士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
孔子对不同隐士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看法。
在我看来,虽然孔子本人只能称作潜隐士,但是儒家思想的隐逸观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隐士,即隐居不做官的人。
隐居,在这里指的是淡泊名利,不仅仅是隐藏在世外桃源,也可能隐藏在市井;不做官,指的是有能力做官而不去做,或者是做过一段时期又退隐的人。
隐士多是对官场昏暗厌弃,不愿同流合污;或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选择离开;抑或是忠于前朝不愿为新朝效力,隐居不出。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社会道德和风尚有着自己的见解,对国家政治、军事和民生有着自己的观点。
一、《论语》中的隐士分类《论语》中的隐士有着相同的“避世”情怀,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
不同的隐士类型使得《论语》中的隐士形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
在《论语·微子》中,隐士被划分为三类: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第一类是不降志不辱身的贤者,第二类是言中伦行中虑的哲者,第三类是隐居放言的智者。
孔子通过对以上三类隐士的论述,最终表明自己的观点:无可无不可。
所以孔子可以称作是潜隐士,他的思想偏向中庸之道。
在《论语》提到的无名无姓的、同时代的隐士有七人,他们分别是: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和楚狂接舆,试按以上三类划分。
1. 不降志不辱身的贤者——长沮、桀溺伯夷、叔齐当属此类。
此外,长沮、桀溺也可以划分到这一类中。
《论语·微子》中提到: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从“吾与点也”,谈孔子的审美理想摘要:孔子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千古推崇的教育家。
他在美学上的最大的贡献应该就在于他的“美育”,不论从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来看,孔子都是中国最早具有原创性的美学家。
孔子的美学与其“仁学”息息相关,其美学重点不是在培养专业艺术家,而在通过美育,培养健全的精神人格。
就其审美理想来说,人格的最后完善就是要实现一种情感自由的人生美学境界,将“美”贯穿于日常的生活中,所以其美学思想具有浓厚的现世情怀和生命意蕴。
《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是孔子将其美育溶于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一章中分析出其生命美,人格美,自然美,音乐美和中和美的审美理想。
关键字:人生美学,自然美,中和美,音乐美一、自然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雍也》)即是孔子此审美观之诠释。
朱熹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动静以体言,乐寿以孝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90页。
所以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要成为审美对象与主体的道德观念有关。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十页。
在孔子的对自然美的欣赏中,与其对艺术美的欣赏一样,强调了其道德属性,而失却了其作为自然美的美的独立性。
但是自然美的文化机制,是一种人格的比拟,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那些具有顽强意志与执著情感的,如“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没入我”这样超然心灵的人才能感悟与得到。
孔子之所以把理想志趣放置在一个相当优美的自然环境里让弟子自由畅谈,是因为审美主体可以从自然对象中观照到自己,实现自己,从山川草木作为人的背景中获得自身的审美意义。
《论语·先进(节选)》一、教学目标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1. 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
2. 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
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
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
其妾生一子,有足疾。
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
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
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
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
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
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
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