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指拨法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1、紧推慢移:紧推是指腕部的摆动频率较快,可达120~160次/分;慢移是指拇指在治疗部位上移动的速度要慢,指下不可出现滑动或摩擦。
2、按一揉三: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即揉的连续手法操作。
3、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治疗部位,相对用力地做快速地动,并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4、按而留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
5、摩法:用指或掌在患者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轻抚摩动。
6、抹法:用拇指罗纹面或掌面在治疗部位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曲线的移动,称为抹法,分为指抹法与掌抹法两种。
7、以痛为俞,不痛用力:在患处找到某一体位时最疼痛的一点,医者即以拇指罗纹面按住这点不放。
随后,转动患部肢体,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并保持在指面下的痛点由痛变为不痛的新体位,以轻柔、均匀的指力,在已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上,作平推或扣拨,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效果。
8、水底捞月:用拇指罗纹面沿着手掌边缘在患儿小指根和掌心内劳宫之间进行运法操作。
9、拨法:以拇指、手掌或肘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移动,称为拨法,又称“拨络法”“指拨法”“弹拨法”等。
10、拍法:用虚掌拍打受术者体表的方法,称拍法。
11、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体表治疗部位上,带动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患旋动作,成为揉法。
12、推拿:是中医临床学科中的一门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
13、捣法:用中指指端或示指、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做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
14、按法:以指或掌着力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
15、捏法: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用力挤压受术部位的手法。
16、寸劲:短促之力。
17、膏摩:用中药配方制成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上,施行按摩手法,发挥按摩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以达治病目的的方法。
18、天柱骨:小儿特定穴,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民间中医绝技:一把抓抠筋疗法及图解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有一种人很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们就是被称为'捏骨仙’的民间赤脚医生。
在农村如果你的脚崴了或者手崴了甚至不小心扭伤了腰,更有甚者如女人的乳腺增生,只要找到'捏骨仙’他只要在你的病痛部位摸一摸,捻一捻,把筋抠几下,拨几下,你的病痛就会立马消失或者痊愈。
这就是民间徒手疗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称之为拨筋,抠筋法,因疗效立竿见影,又是用手就那么扒拉几下,像急性腰扭伤马上就不痛了,就好了。
所以老百姓也管他叫“一把抓”。
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之一。
历经历代医者智慧的结晶,集千百年民间医学之精华,拯救和治疗了无数历代伤筋动骨而被疼痛折磨的患者。
由于“一把抓”抠筋法的发展特点在民间,受一地之限和自家相传,《如父传子、父传女、母传子、母传女。
》缺乏交流,宁失传也不外传的理念,尤其近代西方医学的渗入,社会宣扬药物、微创、手术等“先进”的治疗手段,医疗市场化,珍贵的绿色传统治疗医术,逐渐退出现代化的医疗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钢钉、钢板、心身创伤、高额的医疗费用,面对疼痛折磨时人们无奈的接受。
可喜的是民间传统的绿色的拨筋正骨疗法,《一把抓抠筋》一直没有失传,一直存世民间。
随着现代筋伤疼痛病人的日益增多,“一把抓”抠筋作为传统医学绿色保守法正发挥独特光芒,拯救人类疼痛健康。
可惜的是此疗法一没有文字记载,二、窍要全在“摸”法,全靠上一辈的口传心授和学习者的天赋悟性,所以知之者甚多而得其精髓者寥寥。
拜师学艺数年,师傅的入室弟子数十人,而得其真传者就1一2人而已。
'一把抓’之道全在理通。
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
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
心中理通,则应手凑效。
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
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
此皆外形。
非其关窍。
关窍则在理法。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
中医教你五指按摩法导语:中医认为,五个手指的指尖各有经穴,分别对应不同的内脏。
从小手指开始,将指甲根部捏住,然后用力压并转动,如果指尖感到特别疼痛,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脏器可能有问题。
通过中医按摩养生疗法,可起到防病祛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1.脱发——刮小指小指对应人体小肠经,所以经常脱发、小肠吸收不好的人,可以刮刮小指。
2.偏头痛、肩颈痛——刮无名指无名指对应人体三焦经,所以经常偏头痛、肩颈痛的人,说明气血运行不好,可以刮刮无名指。
3.脾胃不好、心慌——刮大拇指大拇指对应人体肺经,肺主纳气,如果肺不好,那么心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大拇指对应的是心、肺器官。
当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时,可用手刮大拇指外侧并往外拉。
另外,肺不好,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所以脾胃功能差的人,也可以做此动作。
对于脾胃不好的人还可以通过中药调解,中药减肥方子里面,荷叶灰是最经典的减肥方剂,荷叶灰是一个明代的古方,能升清降浊,脾阳升了,脾胃健运了,水谷自然化生精微,吃下去的东西不再化生痰浊,喝下去的水,不会淤积在体内,自然就解决了肥胖的难题。
荷叶灰除了升阳健脾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降浊”,能够给这些蓄积的痰浊水湿找一条出路,从小便排出。
这样,一方面升阳健脾,一方面降浊,双重作用,减肥的效果就出来了。
不过最近有新闻爆料江西赣州市场上出现大量假荷叶灰,市民购买时需多加注意。
真正的荷叶灰是焦黄色,真假难辨的时候,朋友们就通过颜色来判断吧。
4.便秘——刮食指食指对应人体大肠经,对应器官是大肠、胃。
所以经常便秘、腹泻的人,应该刮刮食指。
5.晕车失眠——刮中指中指对应人体心包经,晕车一般是心包经不好。
因此,在上车前几分钟或有晕车情况时,可以刮刮中指。
此外,睡眠不好的人,也是心包经的问题,也可经常做此动作。
6.全身健康——拍拍手掌很多人都知道,足底有很多穴位,经常泡脚可以养生。
殊不知,手掌上也有很多穴位,且有很多经络。
因此,要想身体健康,多拍拍手掌。
中医推拿手法中医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技巧,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以调理阴阳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推拿手法种类繁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推拿手法。
一、捏法捏法是推拿的基本手法之一,主要通过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腹部取穴,然后施以揉、顶、推的手法,达到调理经络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
1. 一指捏: 即用拇指腹或其他手指腹压揉取穴位。
这种手法适用于颈部、脊柱和四肢等部位,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肌肉紧张。
2. 二指捏: 用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并拢,轮流揉捏穴位。
这种手法适合用于头部、面部和腹部等部位,可调理经络气血以及促进肠胃蠕动。
二、拨法拨法是中医推拿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用指腹平稳、有力地施以拨动,刺激相应穴位,以达到调整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1. 平拨法: 指腹平直,用拇指或其他手指的平腹,轻拨或重拨所需的穴位。
这种手法适合用于背部、脊柱和四肢等部位,可加速血液循环。
2. 尖拨法: 指尖对准穴位用力微拨或推动。
这种手法适用于头部、面部和手足等部位,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
三、推法推法是中医推拿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手掌腹、掌根、掌尖等部位对穴位施以有力的向前推动,以达到调理气血、促进经络通畅的目的。
1. 掌法: 用整个手掌或手掌腹施以平稳推动的力量。
这种手法适用于背部、腹部和四肢等部位,可以舒展筋骨、调理气血。
2. 悬壶法: 用掌尖部位对准穴位,手指自然张开,施以向前推的力量。
这种手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和面部等部位,可缓解头痛、颈肩疼痛等不适。
四、扳拉法扳拉法是中医推拿的一种独特手法,通过用手指、手腕或手臂的掌根、掌尖部位对肌肉、关节进行拉拽的方式,以调整肌肉、骨骼的位置和关系。
1. 手指扳拉法: 用手指关节伸曲的力量对局部肌肉或关节进行扳拉。
这种手法适用于四肢、手腕和脚踝等关节部位,可缓解关节突出、肌肉僵硬等问题。
2. 手臂扳拉法: 用手臂的掌根或掌尖对关节或肌肉进行拉拽。
[转]“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指拨法一)指拨法的基本原则——“以痛为腧,不痛用力”1.“以痛为腧”:人们由于外力损伤,用力时体位不当,局部肢体过度疲劳,感受寒湿等因素,使身体某些部位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以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中疼痛往往是主要的症状。
它的发病原理,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经络循行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是由于损伤性炎症;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肌腱错位;保护膜(即纤维膜)的形成、牵拉、压迫等所致。
由此可见,疼痛点即是经络气血不通之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痛为腧”的基本原则,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
在疼痛点施行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痉挛、破坏保护膜、疏通经络的目的,化“不通”为“通”,变“痛”为“不痛”。
实践证明:“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是行之有效的。
至今仍有许多疾病的治疗继续遵循着“痛点用力(针)”的原则,发挥着独特作用,治疗范围和疗效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
但是“痛点用力(或针)”的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施术时有的患者感到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及痛觉过敏者,往往因此而不得不中止治疗。
因此,在不痛或少痛的情况下,摸索解除患者病痛的新疗法,不仅是患者的迫切要求,也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步产生了“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推拿方法——指拨法。
2.“不痛用力”:“不痛用力”的指拨法是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在患处找到某一体位时最疼痛的一点,医者即以拇指罗纹面按住这点不放。
随后,转动患部肢体,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并保持在指面下的痛点由痛变为不痛的新体位,以轻柔、均匀的指力,在已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上,作平推或扣拨,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效果。
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患部的肢体往往保持着一种被动的体位,以避免疼痛的产生和加剧;病灶周围的各种正常组织如肌肉、韧带等,也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被动状态,以防止病灶的再次受到刺激、产生疼痛。
什么是推拿〔按摩〕?推拿: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施术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门临床学科。
推拿包括四个局部:中医理论、推拿手法、特定部位〔解剖部位、经络腧穴〕、防病治病〔推拿治疗〕第一章推拿学开展源流推拿的起源:是人类最古老的医术之一,起源于人类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拍打伤痛局部与其周围部位。
先秦时期: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有最早关于按摩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最早的按摩治疗记载和最早的专职按摩师。
开展阶段:《五十二病方》“止血出者,燔发,以安〔按〕其痈〞;“两人为靡(摩〕其尻[kao]〞治疗癃闭。
《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内容主要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
“导引〞是配合会吸自我操作、自主活动防病治病;而推拿〔按摩〕是以他动为主进展操作来进展防病治病。
秦汉时期:《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可惜已经遗失。
《黄帝内经》:作为学科名的“按摩〞一称,始见于《黄帝内经》记载了推拿的发源地、作用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甚至提出了按摩选材与考核的标准。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按之那么热气至,热气至那么痛止〞“爪苦手毒〞繁荣阶段:隋唐时期:高度开展的时期,太医署设有有按摩博士和按摩科,广泛应用于骨伤、内、外、儿科以与自我防病养生,并对外广泛交流。
《新唐书•百官志》也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诲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宋元时期持续开展。
宋代陆游“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病减》) ,认为按摩的成效不亚于汤药,而且对治疗身体虚衰尤有作用。
明代:小儿推拿形成体系;推拿名称的出现,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
赵毅(一)指拨法的基本原则——“以痛为腧,不痛用力”1.“以痛为腧”:人们由于外力损伤,用力时体位不当,局部肢体过度疲劳,感受寒湿等因素,使身体某些部位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以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中疼痛往往是主要的症状。
它的发病原理,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经络循行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是由于损伤性炎症;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肌腱错位;保护膜(即纤维膜)的形成、牵拉、压迫等所致。
由此可见,疼痛点即是经络气血不通之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痛为腧”的基本原则,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
在疼痛点施行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痉挛、破坏保护膜、疏通经络的目的,化“不通”为“通”,变“痛”为“不痛”。
实践证明:“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是行之有效的。
至今仍有许多疾病的治疗继续遵循着“痛点用力(针)”的原则,发挥着独特作用,治疗范围和疗效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
但是“痛点用力(或针)”的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施术时有的患者感到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及痛觉过敏者,往往因此而不得不中止治疗。
因此,在不痛或少痛的情况下,摸索解除患者病痛的新疗法,不仅是患者的迫切要求,也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步产生了“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推拿方法——指拨法。
2.“不痛用力”:“不痛用力”的指拨法是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在患处找到某一体位时最疼痛的一点,医者即以拇指罗纹面按住这点不放。
随后,转动患部肢体,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并保持在指面下的痛点由痛变为不痛的新体位,以轻柔、均匀的指力,在已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上,作平推或扣拨,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效果。
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患部的肢体往往保持着一种被动的体位,以避免疼痛的产生和加剧;病灶周围的各种正常组织如肌肉、韧带等,也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被动状态,以防止病灶的再次受到刺激、产生疼痛。
介绍一种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指拨法赵毅[按语] 有同道在论坛中讨论如何在压痛点推拿中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我想到了我当年读书时学到的“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指拨法”。
下面这段文字记载于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推拿学》的附篇和1975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推拿学》(我学推拿的教材)附篇。
虽然是30多年前的文章,但对我们运用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的同道可能仍会有参考价值。
指拨法“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手指平推扣拨法(简称“指拨法”),是在面向农村,开门办学,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的医疗实践中,在推拿、针灸“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启发下,逐步摸索出来的。
这种疗法简便、易学,对于农村中比较常见的扭伤、落枕、漏肩风、手麻、胸胁挫伤、肩背部局限性痛点、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疾患,有着不同程度的疗效。
由于施术时病人痛苦少,因此,为贫下中农所乐于接受。
特附录于下,供临床参考。
(一)指拨法的基本原则——“以痛为腧,不痛用力”1.“以痛为腧”:人们由于外力损伤,用力时体位不当,局部肢体过度疲劳,感受寒湿等因素,使身体某些部位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以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中疼痛往往是主要的症状。
它的发病原理,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经络循行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是由于损伤性炎症;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肌腱错位;保护膜(即纤维膜)的形成、牵拉、压迫等所致。
由此可见,疼痛点即是经络气血不通之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医务人员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痛为腧”的基本原则,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
他们在疼痛点施行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痉挛、破坏保护膜、疏通经络的目的,化“不通”为“通”,变“痛”为“不痛”。
实践证明:“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是行之有效的。
至今仍有许多疾病的治疗继续遵循着“痛点用力(或针)”的原则,发挥着独特作用,治疗范围和疗效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
但是“痛点用力(或针)”的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施术时有的患者感到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及痛觉过敏者,往往因此而不得不中止治疗。
因此,在不痛或少痛的情况下,摸索解除患者病痛的新疗法,不仅是患者的迫切要求,也是医学教育革命深入发展的需要。
在开门办学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步产生了“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推拿方法——指拨法。
2.“不痛用力”:“不痛用力”的指拨法是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在患处找到某一体位时最疼痛的一点,医者即以拇指罗纹面按住这点不放。
随后,转动患部肢体,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并保持在指面下的痛点由痛变为不痛的新体位,以轻柔、均匀的指力,在已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上,作平推或扣拨,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效果。
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患部的肢体往往保持着一种被动的体位,以避免疼痛的产生和加剧;病灶周围的各种正常组织如肌肉、韧带等,也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被动状态,以防止病灶的再次受到刺激、产生疼痛。
因此,在“以痛为腧”原则的指导下,坚持在“痛点”疼痛时“用力(或针)”,就不仅要克服解除痉挛、破坏保护膜所产生的阻力,还必须克服病灶外起着保护作用的各种阻力。
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者所需用于治疗的能量。
指拨法由于在“以痛为腧”的原则指导下,坚持“不痛用力”,从而在由“痛点”转化为“不痛”的运动过程中,使机体的这些病灶外阻力减小了,甚至成了非阻力,为施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各种治疗手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患者与医者的两个积极性。
因此,指拨法坚持“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原则,正是抓住了由“痛点”转为“不痛”的良好体位、有利时机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予以突破,因此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取得化力小、痛苦少,而收效快的满意结果。
(二)指拨法的基本手法指拨法是由拇指平推法和扣拨法所组成,现分别讲述于下。
1.拇指平推法:系指拨法的主要手法。
以拇指指纹紧按已转化为“不痛点”的原“痛点”,用轻柔、均匀指力,作向外、向下方向为主的平行推动法。
主要适用于因痉挛为主的疼痛。
2.扣拨法:以拇指或食指在一定部位,用轻柔、均匀指力,按一定方向作扣枪机状之扣拨。
(1)以食指在颈部“颈臂穴”,作向外、向下方向之扣拨,以治疗“手麻”。
(2)以拇指用稍重指力作“十”字状滑动扣拨,以治疗某些以保护膜形成为主、位置较深的腰腿痛病例。
(三)治疗举例[落枕] 操作步骤:1.患者正坐,医者站于其背后。
2.瞩患者缓慢转动头颈,至疼痛明显,则保持此体位。
医者以拇指按于患者颈部之“最痛点”,在原位将患者头部作上抬或低头,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3.平推数下后,嘱患者头转回原处,再嘱患者重复上法缓慢转动头颈,找出移动之“新痛点”,以同法作拇指平推法。
如此反复,至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痛点明显消失为止。
术后嘱患者减少颈部活动;原疼痛部位可用一小块橡皮膏固定,忌用外力随意按捺患侧颈部。
[漏肩风] 操作步骤:1.患者取立位,医者站于其患侧面。
2.嘱患者作上举、后弯、外展或外旋等动作,使产生明显痛点后,即维持此体位。
3.医者以拇指按住其“痛点”,于此体位将其患肢作适当转动。
如上举作痛者,即于上举作痛之体位,将患肢作内旋或外旋;外旋作痛者,于痛时体位作内旋;后弯作痛者,即于作痛之体位将患肢旋转,务必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4.嘱患者回复原状,重复上述动作,找出移动之“新痛点”按上法予以治疗。
直至疼痛大为减轻或消失为止。
5.嘱患者减少肩部动作;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腕踝关节扭伤] 操作步骤:1.腕关节扭伤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医者站于其对面。
踝关节扭伤者取坐位,医者坐于其对面。
2.嘱患者作腕或踝关节活动,至最痛时,则保持此体位。
3.医者以一手之拇指按压住腕、踝关节的“痛点”,另一手则捏住患者的手指或手掌、脚趾或脚掌作顺势拔伸,若“痛点”已转化为“不痛点”,即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若顺势拔伸后,“痛点”的疼痛虽减而未除,则可再辅以轻度腕或踝关节的内旋或外旋,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4.平推数下后,嘱患者再作腕、踝关节活动,找出移动之“新痛点”,按上法治疗。
5.若疼痛消失,则在顺势拔伸后,以橡皮膏固定原痛处;忌以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腰痛] 操作步骤:1.患者取立位,医者站于其背后。
2.嘱患者作腰部动作,如前俯、后仰、侧弯等,使产生疼痛后,即维持此体位。
3.医者以拇指按住其痛点,并嘱患者于此体位作相反方向的运动,或缓慢的旋转。
例如,前俯有“痛点”者,可按住“痛点”后,嘱略向后仰或更加腰部侧弯或斜旋;若后仰有“痛点”者,可按住“痛点”后,嘱略向前俯或更加腰部侧弯或斜旋;若腰部向右側弯有“痛点”者,可按住“痛点”后,嘱作腰部向左側弯或斜旋等等。
总之,务必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为止。
4.在“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根据不同部位予以指拨。
(1)若痛点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外侧者,常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进行治疗。
(2)若痛点位于华佗夹脊一线,相当于骶棘肌、骶髂韧带处有压痛者,常可先作向内、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减轻或解除疼痛后,再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3)若痛点固定于骶髂关节处,位置较深者,常须用稍重指力,向深部作拇指或食指扣拨法。
若疼痛依然如故时,则可进一步配合抬腿踏步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向关节深部作拇指“十”字状扣拨滑动,反复多次,以减轻或解除疼痛后为止。
(4)慢性外伤性腰痛,及有近骨处固定痛点患者的指拨,尤要耐心,反复进行,往往在指下获得“撕帛感”后,腰痛得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
(5)术后嘱患者减少腰部活动;忌随意用外力按捺原痛处;可加用膏药外贴固定。
其他病症,如腱鞘炎、颞颌关节粘连、疲劳后痠痛,弹响指等常见病种,均可参照上述精神予以治疗。
(四)“指拨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痛点”会转化为“不痛点”?为什么在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用力,会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矛盾着的双方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的。
在软组织损伤疾患的病人身上,存在着痛与不痛这对矛盾。
疼痛就是痛的因素与不痛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并且反映了痛的因素占据着统治的地位。
在疼痛的情况下,不痛的因素仍然存在,不过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罢了。
辩证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原来矛盾着的备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
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所以痛中必然有不痛的因素,痛处必然存在着不痛点。
例如,在由于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和肌腱的错位和交叉引起的疼痛中,我们按住这个剧烈的“痛处”,通过被动的拔伸、旋转、抬腿、弯腰等等运动,改变了纤维和肌腱的方向和位置,当达到适当的程度时,痉挛、错位和交叉的情况就会改变,痛的因素就从主要地位暂时地让位于不痛的因素,痛就暂时地变成了不痛。
当然,这种状态下的不痛的因素,还是弱小的、不稳固的,在多数的情况下,原有的纤维还是痉挛,肌腱还是错位、交叉,疼痛的因素往往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但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弱小的、不稳定的状态,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稳固的状态;次要的地位可以转化为主要的地位。
因此,疼痛中的不痛因素是疾病好转的有利因素,是人体内部克服疼痛的积极因素,也是患者和医者共同希望达到的要求。
因此,“不痛用力”的指拨法,首先要求医者善于在患者的痛处,采用拔伸、旋转、弯腰、抬腿踏步,等等方法,创造一定的条件,在运动中发现不痛的因素,并采用恰当的平推扣拨手法,逐步帮助不痛的因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不稳固变成稳固,逐步上升为支配地位,促进并实现由痛向不痛的转化,最后完全克服致痛因素的一方,以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痛与不痛的矛盾斗争,是疾病的内因,而“不痛用力”的指拨法,则是促进疾病好转的外因,是促进不痛因素逐步扩大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痛用力”的方向、强弱,以及平推、扣拨的手法,必须符合人体的经络、肌肉、韧带纤维、肌腱等的生理特点,有利于经络气血的畅通,有利于生理组织的正常状态的恢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指拨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痛点转移现象?疼痛是经络循行受阻,气血瘀滞,正邪相争的尖锐表现。
疼痛程度决定于经络气血瘀滞的程度。
痛点转移现象,是指拨法运用中的正常现象,随着痛点的转移,疼痛也往往随之减轻,随着痛点的消失,疼痛也随之消失。
痛点转移现象在以痉挛为主的疾患中,表现最为突出。
这是因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肌肉、韧带在不同部位的痉挛程度不同,造成经络气血瘀滞的程度及疼痛程度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