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11 KB
- 文档页数:5
豆10g,莲子10g,山药20g,炒薏苡仁20g,桔梗6g,砂仁(后下)6g,羌活12g,炙甘草3g。
服14剂,腹泻明显减轻,大便不实好转,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再予原方7剂而愈。
3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以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症,代表方剂:四神丸。
四神丸出自《证治准绳》,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作用,主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泻或久泻的有效方剂。
五更即是黎明之前,正是阴气盛极,阳气萌发之际。
肾阳虚衰者,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不行,故为泄泻。
《医方集解》曰:“久泻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大补下焦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杨教授指出:“虽然泄泻无不由脾胃,但与肾关系密切”。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亦曰:“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收稿日期:2013-07-03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11YS73)作者简介:吴佳杰(1988-),男,浙江平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及孟河丁氏流派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焱(1968-),陕西乾县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流派研究。
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脾肾关系密切,且久病必及肾。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伤及肾阳,肾阳虚不能温养脾土;或泄泻日久,脾土亏虚不能充养肾阳,故导致脾肾两虚。
如《张氏医通》云:“肾脏真阳虚则水邪胜,水气内溢,必渍脾而为泄泻”。
四神丸以温补命门、固肠止泻为特长。
杨教授认为:此方补脾健脾之力稍嫌不足,临床运用当加桂枝、焦白术、党参、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品,并适当加车前子或泽泻分利小便,以利小便而实大便,并根据患者症状灵活加减运用;若命门火衰明显,下肢清冷,腰膝冷痛,须加肉桂、附子或与半硫丸合用,以加强温补之力;若下利无度,不能自控,或时时遗出稀水粪便,气短神疲、脉弱,舌淡苔少者,应与真人养脏汤合用或加用石榴皮、赤石脂以加强收涩之功。
民国中医教父——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民国中医教父——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吾太师丁甘仁为清末名医,学识经验,俱极丰富。
不仅擅治温热病,对内伤杂病的辨证立法亦颇有创见。
现撷其精要,略作浅述。
o胃以通为补丁师曾谓:“暴痛属寒,久痛属热,暴痛在经,久痛在络”。
应以通法治之,而通又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
丁师的经验是凡气痛为窜痛、胀痛,痛无定处,多以金铃子散为治;血痛为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每以旋覆新绛汤为法;遇寒而痛属寒痛,可佐肉桂、煨姜;胃痛灼热属热痛,则加左金、山栀;痛极而厥,宜急救苏合香丸以疏通气机。
“胃以通为补”的经验不仅用于胃痛实证,亦适宜胃痛虚证。
丁师治安庆人韦某,脘痛已有两年,空腹则痛剧,食下痛缓而腹胀,前后服大小建中汤约数百贴,均未应效,丁师诊为虚寒气滞作痛,仍投以小建中汤,并加入小柴胡汤、妙香散以通补兼施,守方不变,服药十五贴,胃痛霍然。
o宣肺气以疏肝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强,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之为病,郁证最为常见。
论治之法,历代多宗《内经》“木郁达之”之意,以逍遥、越鞠、左金、四七之类疏肝解郁理气方药为主,丁师匠心独运,在肝郁的治疗中另辟蹊径,主张“宣肺气以疏肝”,立言清彻,别具一格。
丁师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司百脉之气,若肺失其职,不仅影响肺的宣降,并可导致全身气机的紊乱,故《内经》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谓。
宣者,通也,宣可去壅,通可行滞,宣肺既能宣发肺气,亦复疏通肝郁气滞,凡郁证用疏肝法治疗无效者,丁师辄投以宣肺之法,俾清气升,浊气降,则不治肝而肝得制,未疏肝而气自顺。
丁师认识到肝为风木之脏,易于化火动风,治疗“不可过用风药,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有更烈之弊”,因此在运用宣肺气以疏肝时,多选辛凉轻清之品,取其辛可开郁,轻可去实之功,常用药物如薄荷、桑叶、菊花、银花、枇杷叶等。
其中薄荷、桑叶、菊花皆归肺、肝二经,味辛气凉,质轻而浮,功能宣肺解郁,因气滞日久必致郁热,故常加银花既宣且清,兼泄肝火,肝气肝阳易于上升,故每用枇杷叶既通且降,兼治肝逆。
丁甘仁运用六经辨治湿温经验探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丁甘仁运用六经辨治湿温经验探析丁甘仁,名泽周,为清末民初孟河四大名医之一。
其临证时能融合伤寒、温病两大学说,化经方、时方于一炉。
在治疗温热病时,也常常将伤寒的治疗法则贯穿其中。
我们在学习丁甘仁医案时,确感其运用六经辨治湿温病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故将些许体会整理于下,以飨同道通过学习丁甘仁医案,梳理其运用六经辨治湿温病的经验,归纳出其治疗湿温的三大特点:其一,不拘泥湿温病只限于阳明、太阴二经,而是将其扩大到六经范畴。
先辨病位,再定方药,擅用合方。
真正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其次,重视少阳、厥阴经的枢机作用,善用柴胡运转枢机。
第三,经方和时方并用,经方为主,在经方基础上加用芳化、苦燥、淡渗、疏达之品以助化湿。
丁甘仁,名泽周,为清末民初孟河四大名医之一。
其临证时能融合伤寒、温病两大学说,化经方、时方于一炉。
在治疗温热病时,也常常将伤寒的治疗法则贯穿其中。
我们在学习丁甘仁医案时,确感其运用六经辨治湿温病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故将些许体会整理于下,以飨同道。
湿温病是指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
早在宋代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中就提出其治疗原则为“治在太阴,白虎加苍术汤主之”,可见利用六经来说明本病的病变部位由来已久。
清代温病名家薛生白更是指出:本病“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的病理机制。
由于湿温病缠绵难愈,且随着病人体质的不同及治疗的干预极易发生变证,因此,比较经典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则难以全面概括千变万化的种种临床证候丁甘仁在深入领会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方法,并不拘泥于阳明、太阴两经,而是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张仲景经方辨治湿温病,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1太阳表郁,宜宣表化湿湿热病邪初犯人体,郁遏在表之卫阳,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痛楚等太阳经湿郁之象。
第12卷 第4期 2010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2No. 4Apr . ,2010规律会逐步明晰,对中医药的整体调节机制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全面。
◆参考文献[ 1 ] Jorgensen C.Dysregulation of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 ax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J Rheumatol, 1995, 22 ( 10 ): 1829-1833. [ 2 ] 孙健, 邵福灵.类风湿关节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改变[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 8 ): 738-740.[ 3 ] 孔静萍, 许桂芳, 陈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和白介素-6分泌节律研究[ J ].现代实用医学,2008, 20 ( 4 ): 270-271.[ 4 ] 田玉,邵福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27 ( 1 ):40-43.[ 5 ] Van PM, Hofland LJ, Ten AM.Neuropeptid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the immune system[ J ].Ann Med, 1999, 31(suppl): 15-22.[ 6 ] 张晓莉, 王晓菲, 赵丽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浆中P物质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辽宁医学杂志, 2000,14 ( 2 ):85.[ 7 ] De Bellis A, Bizzarro A, Pivonello R. Prolactin and autoim-munity [ J ]. Indian J Med Res, 2005, 8 ( 1 ): 25-30.[ 8 ] Nagafuchi H, Suzuki N, Kaneko AJ, et al.Prolactin locally produced by synovium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 induces excessive synovial 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 ].Rheumatology, 1999, 26: 1890-1900.[ 9 ] 裘红梅, 李霞.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催乳素水平及与IL-6的关系[ 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 29 ( 3 ): 239-240. [ 10 ] 王丽,顾美华.内皮素及其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 9 ( 1 ): 138-140.[ 11 ] 王宪.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神经-免疫系统相互调节的介导物质之一[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 31 ( 6 ): 485-488. [ 12 ] 曹建平,张晓晨,姜志明,等.血浆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分析[ J ].现代康复,2001, 5( 4 ): 73.[ 13 ] Cutolo M, Capellino S, Sulli A, et al. Estrogen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J ].Ann N Y Acad Sci, 2006, 1089: 538-547.[ 14 ] 裘红梅, 李霞.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分析[ J ].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 6 ): 543-544.[ 15 ] 蒋明, DAVID YU, 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70-172.[ 16 ] 陈秀芳,金晨宇,温成平.桂乌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 ( 1 ):6-8.[ 17 ] 喻建平,张艳珍,李学勇,等.健脾活血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 ( 7 ):593-595.[ 18 ] 王美娥,潘惠娟,许建阳,等.金铁锁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痛阈及其脑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 ].中国临床康复,2005, 9 ( 10 ): 96-97.[ 19 ] 刘健, 杨梅云, 范海霞.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情绪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 ( 9 ): 7-9.[ 20 ] 刘健, 范海霞, 杨梅云,等.佐剂关节炎大鼠行为、脑组织氨基酸及神经细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 J ] .中国康复,2008, 23 ( 4 ): 219-222.[ 21 ] 谢蜀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意义[ J ].医学与哲学, 1994, 8: 1-2.丁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晚清孟河四大家之一。
丁甘仁证治经验一、伤寒类1、在三阳方面:应用麻黄、桂枝、小青龙等法外,又有表寒里热的桂枝白虎汤、大青龙法,以及生津清热、下则存阴、承气等法;妇人经水和适来,邪热陷入血室。
瘀热交结,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法。
2、在三阴方面:有寒已化热,热又伤阴心烦少寐,渴喜冷饮,用生津清热之法(包括黄芩、黄连、生地、竹叶之类);又有邪陷太阳再传少阴的呕呃便溏,四肢逆冷,用四逆汤等法(加丁香、柿蒂、厚朴、橘皮、半夏)。
3、在表里两感方面:有太阳少阴同病,发热微寒,遍体酸楚,腰痛如折,脉浮而数,偏重于表寒的,用阳旦汤加细辛、葱头之法;又有寒多热少,身疼腰痛,脉沉细而迟,偏重于里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延胡索、五灵脂、生姜之法。
诸如上述,他是根据伤寒邪从外来,循着六经传变规律,辨别其夹杂情况,而后施以适当治法,故能随机应变,进退有序。
二、风温类1、综观风温治案中,可以看出温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有急剧的变化。
丁氏尝谓:“本病利在速战,加风以阳,温化热,两阳相劫,病变最速;尤其是伏湿化火伤阴,来势更急,这是与湿温根本不同之点。
”除常峁的风温侵袭肺胃,熏灼气分的病例应用桑菊、银翘、白虎等法外;又有发热、咳嗽气急,喉有疾,苔黄,脉滑数,甚至抽搐咬牙之风温痰热交阻肺胃的重症,急用麻杏石甘汤加竹沥芦根之法;又有舌尖红干涸,痰热内陷心包,肺炎叶枯,化源告竭的危症,用黄连阿胶汤清燥救肺汤等法,得以转危为安;又如舌前半光绛,中后腻黄,脉数不静。
阴液已伤,阳明府垢不得下达,用调胃承气加花粉、芦根等存阴通府之法;又如表热不扬而里热甚炽,神昏谵语,狂乱,唇焦,渴不知饮,甚则角弓反张,温邪伏营,肝风骤起,用犀角、羚羊角、鲜石斛、竹沥、紫雪等清营息风生津涤痰之法。
2、风温证身汗不解,咳嗽痰多,大便溏泄,迭进辛凉清解润肺化痰之剂,其邪不从外达而反陷入少阴,见神识模糊,汗多肢冷,脉象沉细等症,阴阳脱主离,即在目前,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回阳救逆之法;服后肢温汗止,其脉渐起,危症得以挽回;迨阳回之后,阴液大亏,再见阴虚燥热之象时,继用救阴润燥之剂而收全功。
谈丁甘仁妙用祛湿法青海医学院(西宁810001)王津慧关键词丁甘仁祛湿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2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为清末民初名医。
他一生勤学深研,临床经验颇丰,擅长诊治内外喉三科之病证。
特别是将祛湿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内科杂症的治疗中,可谓是匠心独运。
就此,笔者略述之。
1解表需散湿世之医者,治疗外感病,多以寒热论之,选方用药常遵古方用麻黄、桂枝或桑菊、银翘之类以解表。
而丁氏则认为,太阳为寒水之经,本阴标阳。
若标阳郁遏,阳不通行,则发热恶寒而无汗;寒水不行,外湿相随,同气相求而入内。
所以,不论寒、热、暑外邪,都常与湿邪合并侵入人体,致使营卫运行失常而发病。
此时,患者除了表现有形寒身热、头痛身痛等表证外,还伴有胸闷、泛恶等外湿内困之象。
由于湿邪为患,症状常不甚典型,因而,被一般医者所忽视。
丁氏正是抓住了这一病证特点,以桂枝、前胡、苏梗、桔梗、荆芥等药疏风解表,并酌情加入大豆卷、赤茯苓、陈皮、制半夏等祛湿之品,两类相配,相得益彰。
既能使湿邪从表而散,解表而不留湿;又能防止湿邪滞留,表证缠绵难愈。
另外,由于湿为阴邪,极易阻滞气机,丁氏又在此稍加一味枳壳,疏通气机,使肺气宣通,水道得调,卫阳达表,营卫调和,外邪悉除。
由此看出,丁氏不仅对外感病中湿邪有深刻的认识,而且,遣方用药亦非同一般。
2通痹重除湿对于痹证的认识,丁氏虽遵5内经6/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0之说,但其遵古而不泥古。
他认为,风寒湿邪袭络,是痹证发生之关键,而结果是经脉不通,气血闭阻,痹证生成。
鉴于此,他在治疗时一改以温通为主的传统治法,侧重于以祛湿为主,使寒湿祛、经络通、痹证除。
如,他治一痹痛,方中用秦艽、独活、海风藤、桑寄生、生熟薏仁、五加皮、丝瓜络7味药,旨在祛风除湿通络,配以桂枝、赤芍、牛膝3味药来温经散寒通络。
此方之所以能在临证时收到桴鼓相应之效,其根本是重在治本,兼以治标。
又如丁氏对患历节风痛时间较长者,及久年风痛,百药不效者,多从祛湿入手。
名老中医防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探析-老年病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医院长期承担高干保健医疗任务并从事老年病的研究和诊疗工作,中医科成立近60年以来,诸多国医名宿在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尽管他们师承门派不同,临床优势特色不一,但在治疗老年病及高干保健领域却有很多共性之处,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原始医案。
章次公(1903年-1959年)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
17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受业于医学大家丁甘仁,后又从学于经方大师曹颖甫先生及国学大师章太炎。
龚志贤(1906年-1984年),四川巴县人。
师承巴县名医李寿昌习医,3年后办三友医社,后又创办国学医院,并任院长。
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科长,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中央首长保健医生,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魏龙骧(1912年-1992年),原名文玉,河北省东光县人,四小名医之一。
师承医界名宿杨淑澄,精研中医经典,博览历代各家,而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从事医务行政工作,兼行医疗保健。
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章次公、龚志贤、魏龙骧3位名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医案,旨在分析其处方用药特点并以此探讨传承其防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路。
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章次公、龚志贤、魏龙骧3位已故名老中医精于内科、善治杂病,于老年病更是颇有心得[1].收集3位老中医治疗老年病患者的病案资料。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共采集1958年至1983年的保健医案182诊次。
患者平均年龄为71.3岁。
采用照相机将相关医案拍成电子照片,然后将其医案文字进行文档化。
在此过程中主张不易一字一句,以尽量保持医案本来面貌。
3. 纳入标准章次公、龚志贤、魏龙骧3位名老中医诊治的60岁以上患者涉及处方用药的医案。
4. 排除标准①医案中饮片处方采集不完整者;②医案中因书写或原始资料保存等原因无法辨识的处方。
5. 数据规范化所有药物的名称、主要功效的分类、四性及归经,均以《中药学》[2]为标准,未收入或收入不完整之药物,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学》。
19.丁甘仁辨治喉痧经验2017-12-25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成疫疠之邪,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形成喉痧。
治疗喉痧关键之处,在于初期以透痧为主,待痧出齐后,再偏重治喉,法宜清之,或用下法以解热毒邪气,若至后期,余热未清者,则投以加减竹叶石膏汤等方治之。
凡遇烂喉丹痧,以得畅汗为第一要义。
凡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得畅尽,其毒便解,故治痧疹者,贵慎于始,务使发得透畅,莫使其丝毫逗留,以致生变幻缠绵。
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 1866年,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性人物。
丁甘仁辨治喉痧疗效卓著,经验独到,独具特色,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专论。
喉痧白喉不容稍混烂喉丹痧是一种由外感温热时毒引起的,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温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本病因有咽喉溃烂、肌肤丹痧称为“烂喉丹痧”“烂喉痧”,由于肌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丹称“丹痧”,因其可互相传染引起流行,属于时疫,又称“疫喉痧”“疫喉”“时喉痧”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猩红热。
明清以来,中医喉科名医辈出,著说颇丰。
作为江苏名医的丁甘仁对本病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一书。
丁甘仁在“喉痧总论”一文中开首即言“时疫喉痧,由来久矣。
”然对于本病的起源及流行,尚有不同的说法。
对此,在近代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者持“古有是病”说,一者持“外来传入”说。
另外,对于本病的文献记载究竟始于何时,亦有不同的说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记载了一些以咽痛、痧疹为主要表现的病案,其中有的与本病酷似,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历记录。
对于喉痧的病因病机,丁甘仁认为,乃是由于“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
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
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唐健嫩;李其忠【摘要】丁甘仁先生作为近代海派中医一代宗师,其存世医案多达一千余例,整理、评析丁氏医案的专著、专论众多.丁氏医案载述完备,内容丰富,经验独到,颇能反映丁氏精深的学术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鲜明的用药特色.笔者对丁氏内科、外科、妇科、时疫喉痧医案及调补膏方、医案数据发掘等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梳理.【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8(036)006【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丁甘仁;时病;内科;妇科;外科;调补膏方;时疫喉痧;医案数据挖掘【作者】唐健嫩;李其忠【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丁甘仁(1866- 1926年),名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镇人。
丁氏对历代医籍钻研甚深,医道渊博,学术精良,造诣至高。
收载丁甘仁医案的主要著作有:《孟河丁氏医案八卷》、《丁氏医案十五卷》、《医案讲义》、《喉痧症治概要》、《喉痧病案》、《思补山房医案》、《孟河丁甘仁先生晚年出诊医案》、《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等。
据最新出版的《丁甘仁医学全集》[1]上篇收载丁氏医案多达一千余例。
丁甘仁医案,医理精深,辨证清晰,用药特色明显,理法方药俱全,对后学颇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尤其是自2012年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丁氏内科临床传承研究基地的成立,对丁氏流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用药特色、医案医话等的研究更趋深入、系统。
但自2008年吴氏[2]“丁甘仁医案研究现状”发表以来,对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鲜有系统梳理的文章发表。
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丁氏医案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深入、系统的梳理。
丁氏内科时病研究进展丁氏潜心研究《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历时数十年,并结合临床实际反复参验,认为伤寒温病不能对立,而应相互联系,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因人因病制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医家大法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李笑然1,郝丽莉2,闫忠红3(1.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丁甘仁,近代江南名医。
治学严谨,临证处方以仲景六经辨证为纲,分析病情,对症下药;善用反治法,从容灵活,常变有度,极其精妙。
治湿温病多热因热用,调治经产善用通因通用法;临证用药,先辨其性,择其要而用之,提倡用药贵在轻灵。
关键词:丁甘仁;临床用药;治法探析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3-0000-01作者简介:李笑然(1957-),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医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3-02-08丁甘仁,名泽周,江苏武进人,为近代江南名医,被称孟河四大家之一。
丁氏勤奋专研医典,治学严谨,辨证处方,悉遵经旨,并能援古博今。
其造诣精专,为中医学术的发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丁氏医案,收获颇丰,现将笔者对丁氏临床用药特色的一点体会略述之,如有不当之处,冀希教正。
1 善用经方仲景方的组成原则与临床疗效为众多医家称颂,被尊为经方。
[1]丁氏临证处方,笃信仲景5伤寒论6,以六经辨证为纲,认为六经分治准则是分析病情、对症下药的关键。
丁氏曾谓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5伤寒6之六经病,二为5金匮6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
此两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缺一不可。
[2]丁氏临床运用经方每能得心应手,治伤寒常以5伤寒论6方化裁,或仿5伤寒论6组方之义自拟处方。
如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中伤寒病的选案21例均按六经辨证,选用经方化裁。
三阳证中表里寒热者,用桂枝白虎汤或大青龙汤,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剂,三阴证属太阴少阴合病用四逆汤,对伤寒杂证,亦能活用经方。
治疗温病时,与六经分证相符合者大都选5伤寒论6加减,否则按六经分证思想活用时方。
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风温病选案31例,用经方化裁的经验有19例。
丁甘仁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丁甘仁(公元1865—1926),字泽周,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为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一起被称为孟河四大家,孟河四大家代表了孟河医派。
与费、马二位成名于孟河不同的是丁甘仁成名于上海,是四大家中成名最晚的一位医家然而又是对中医事业发展最有影响的医家之一。
他对近代中医药学术的主要贡献是在继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破除门户之见,多方拜师,虚心请教,互相交流,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丁氏学派”,尤其在外感热病、喉痧的治疗上颇具特色。
丁氏对近代中医事业发展杰出的贡献是改变了培养中医师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然而,对这样一位中医临床大家、中医教育家的人生轨迹、学术思想特点和丰富临床经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虽然在他逝世后弟子门人等研究与纪念文章不绝于世,初步统计从60年代至今学术论文共有近5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纪念丁甘仁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文章,其中虽然也有介绍丁氏生平事略的内容,但对丁氏一生中重要的医事活动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很难让后学者全面了解丁氏的成名经历,因而也就无法领悟到成为中医临床大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另外在研究丁氏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类文章方面,如黄文东先生的“丁甘仁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对丁氏的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病方面的成就、在疑难重症方面的临床经验等进行了总结。
再如郑氏等的“《丁甘仁医案》治脾胃十四法”;职氏的“丁甘仁治疗中风方法的研究”;方氏的“《丁甘仁医案》肿胀证治试析”;管氏的“丁甘仁治痢五法”等等,从上述研究情况可以看到,这些文章基本都是研究丁甘仁某一方面学术思
想和临床经验,相比于丁甘仁渊博医道和对祖国医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仅仅是只鳞片爪。
鉴于丁氏所处年代与我们并不遥远,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如外感热病的治疗,其自成体系的临床经验在当今临床上仍有着一定的实用性。
随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抬头,有些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外感热病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决定了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疗效。
在当前兴起的地方医学流派孟河医派的学术研究热潮中,本人有幸拜丁氏后代、目前唯一在国内行医的四世孙丁一谔为师,有机会私淑丁甘仁,研读了丁氏的许多医案医集及门人弟子的纪念、研究文章,丁甘仁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由此也萌生了全面整理、系统研究丁氏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想法。
这一想法得到了丁一谔师父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在资料的收集、史料的提供、佐证方面给予帮助。
丁老师的父亲—丁济民(丁甘仁之孙)生前不仅是一位中医专家,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历史学家,故丰富的医学资料是本项研究顺利的保证。
因此,本着挖掘、传承“丁氏学派”学术思想的宗旨开展本项研究工作。
首先将丁氏的《诊方辑要》、《晚年出诊医案》、及《丁氏医案》全部输入电脑,利用计算机进行频次统计,分别将丁氏所用药、所用方、所治病进行统计,功效分类,按频次大小进行排序,得出丁氏所擅用的药、方,擅治的疾病,再将这些药、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与现代认识的异同点;将所擅治的病总结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我们临床实践。
本论文从丁甘仁的医事活动、丁甘仁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两大部分对孟河医派的核心代表人物、清代末年誉满大江南北的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丁甘仁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在丁甘仁的医事活动部分,论文回顾了出生在孟河名
医之乡的丁甘仁如何从一个儒生转为医生最终成为中医界一代宗师的人生历程,展示了一位中医临床大家勤研深究中医典籍,转益多师临床学技,破除门户博采
众长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为了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殚精竭虑,开创中医教育先河,成为中医教育家的崇高精神境界。
丁氏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近代上海第一所比较正规的中医高等学府,这所学校的开办对上海地区乃至全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长达数十年的开办过程中,先后毕业三十届共869位学生。
就学弟子英才辈出,如第一届的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等尤为佼佼者也。
他们在继承丁甘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各有创新,各有所长,被称为“丁氏学派”。
同时文中还总结整理了丁氏门人弟子的师承方式,形成了“丁家师承脉络图谱”,从图谱中清楚地看到近现代中医界有深刻影响的中医名家大多为丁氏学派的传人。
文中还介绍了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和徐衡之这四位在中医界有深刻影响的丁氏学派传人的学术思想。
论文第二部分,在全面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丁氏医案、文献的基础上,
着重从①丁氏对脉学的研究,如脉诊在临症时的重要性、诊脉要领及诊脉技巧,
集经典与费氏脉理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诊脉特色;②丁氏临床用药七大特点如注
重药材质量、用药平淡、用药量轻、擅用鲜品、擅用炭药、擅用药露和擅用食品;③对丁氏用药进行统计发现丁氏所用药总数为459味,对这些药再进行使用频次排序,得出前十味用药,也就是丁氏最常使用的十味中药:分别是茯苓、大贝母、半夏、陈皮、伏神、竹茹、杏仁、白术、连翘、赤芍,可见这些药均是性味平淡且常用之药,是化痰、健脾、清热类药。
结合案例分析,得出了这十味药的用药启示,同时也反映了丁氏“轻灵平和”的用药特点;④对丁氏医集中所有用方统计发
现丁氏所用方剂总数为205张,对这些方再进行使用频次排序,得出前八位用方。
也即是丁氏最常使用的八首古代成方:麻杏石膏汤、小柴胡汤、五苓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竹叶石膏汤、桂枝白虎汤和黄芪建中汤。
这八首方中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不是仲景方外,其余均为仲景方,由此也可以看出丁氏临床上擅用经方的特点。
将这八首方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发现这些方剂在不同疾病中的运用指征,得出对目前临床的启示;⑤丁氏对仲景《伤寒论》最有研究,推崇经方,擅用经方,在实际治疗时又与时方灵活巧妙地相结合。
在205张所用方中经方50张,占总方的24.4%,经方使用频率为138次,占用方总频次的22.3%,并发现丁氏急症重症必用经方,善后调理多应用时方。
⑥对丁氏所治疗的疾病种类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丁氏治病广泛,精通多科,擅长治疗的疾病除内科外,还涉及外科、妇科等,通过对每个专科所治病种案例数排序得出:内科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有湿温、咳嗽、风温;外科擅长治疗的病种有痈疽、咽喉病、瘰疬;妇科擅长治疗的病种有月经不调、胎前病、产后病。
从内科擅治的前三位病来看以外感热病为主,这是丁氏最有治疗经验的疾病,也是他对近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外感热病的辨治,融“伤寒”、“温病”两大学说为一炉,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
在外感热病的辨证方面,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寒温融合辨证体系。
在外科病的治疗方面,丁氏注重整体观,把内科理论与外科处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内服外治相结合)。
在治疗原则上,对于外科重症当溃脓后善用健脾和胃、益气托毒、助阳托毒等方法,使正气充足而托毒外出,同时配合各种外用膏药以提
高疗效。
在咽喉病的治疗方面,丁氏尤其擅长烂喉痧的治疗。
曾自述“临证二十余年,于此症略有心得,诊治烂喉痧不下一万多次”。
临床以温病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治疗原则“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治疗方法概括为初、中、末三个期。
从丁氏治病广泛提示我们中医有别于西医,中医分科不能太细,太细则有碍于名中医的培养,更有碍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丁氏为全科医家,医术高超,涉及面广,这是他成为一代名医的关键。
上述六个方面研究总结了丁氏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特点,这其中既有他对前人临床经验的发掘、继承与弘扬,也有他融会贯通各家之长后形成的丁氏学术风格。
探究他成为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功治学经验,也为今天中医名家的造就指明了方向。
由于丁甘仁成名于晚清时代,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他对中医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并指导着中医临床。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启迪今天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思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增强中医的信心,发挥中医药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等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