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玾从医之路及学术经验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2.64 MB
- 文档页数:78
中医治癌名医张中海教授的成长之路3展开全文从中医治疗食道癌到中医治疗各种癌症,没有任何参考,没有任何借鉴,张中海在孤独中研究採索。
西医在这个时候也悄然兴起,癌症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层出不穷。
在后期的治疗中,张中海经常会遇见接受过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他们最后不是复发就是转移,而奇怪的是当患者接受过手术和放化疗后,再接受中医治疗的效果己经不明显。
张中海认识到,了解西医的治疗机理,研究西医治疗对中医的影响势在必行,于是张中海放弃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举家北上,前往北京当时最具肿瘤治疗权威的中日友好医院学习深造,师从张大钊教授和李佩文教授。
通过长达两年的系统学习,结合自己的治癌经验,张中海探索出了一直延用至今的癌症治疗方案,纯中药治疗、中西结合治疗、中医配合放疗治疗,各种癌症不同时期的治疗已经形成系统方案。
张中海借助北京患者资源丰富的优势,运用这些成果在北京同仁堂、北京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华疑难病研究中心、北京长峰医院进行了长达5年的临床实践,其临床效果得到患者及众多专家的肯定。
张中海也因此先后被授予世界传统医学博士,中国华佗医药研究会研究员,国际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草药研究组主任委员等称号。
其潜心研制的纯中药“化癌丸散”荣获国际优秀成果奖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发明人金奖”。
在治疗食道癌、贲门癌、肝癌、胃癌、肺癌、直肠癌、鼻咽癌、宫颈癌及恶性淋巴瘤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
其高超的医疗技术多次受到政府部门的一致公认,北京市民都称张教授为:“治瘤王”。
许多中央领导干部、海内外知名人士不远千里寻找张中海教授看病,提起张中海教授他们都赞不绝口。
2004年-2005年《北京晚报》、《中国老年报》、《中国信息报》、《健康导报》曾以显赫的标题“北京有个治瘤王”报道了张中海教授的有关治癌事迹,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为张中海教授的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做过专题报道,一时间,张中海教授的名字轰动了整个北京,随着癌症患者一个个的康复,张中海的名字也传向了海内外、传向了中华大地的角角落落。
张允岭:从医三十载的耕耘与收获作者:王继珍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07期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京城银妆素裹,分外美丽。
就在这样一个寒冷飘雪的日子里,记者如约见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允岭院长。
作为神经内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张允岭院长已经从医近30年了。
带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张院长谈起了多年来他在医学事业中的耕耘与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80年,年仅16岁的张允岭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
然而,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业。
据张允岭回忆,他真正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在参加工作、特别是考研之后,在其导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的影响下,他才对中医渐渐入了门,并热爱上了中医学。
多年来,他读了很多书,尤其是两次留学经历,让他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道路。
随着对神经内科学的深入学习,张允岭的导师王永炎教授鼓励他出国深造,开阔眼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当时出国要经过若干程序,非常困难。
几经周折后,张允岭于1991年参加了WHO项目在中国的公派留学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当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公派留学生中的一名,从而开始了其在日本的留学生涯。
张允岭回忆说,当时公派留学考试的英语满分为100分,而他考了98分。
为了学好英语,张允岭坚持读英文报纸。
当时他的每月工资只有45元,但是订一份英文报纸就要55元,他的家人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张允岭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他勤奋好学,经常在不知不觉间读书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
正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钻研,为张允岭后来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默默耕耘,累累硕果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成立,各科室人员很快就全部安排到岗。
留学归来的张允岭一时间没有合适的岗位,他被暂时安排到神经内科做了一名普通医生。
当时的他已经是副主任医师职称,又有着多年的留学背景,周围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大材小用了,但张允岭却说,任何医生,都必须从临床一线做起,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再做科研,才能做得更好,而且科研最终也是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病人的。
《张杰教授痞满病的辨治规律及临床经验研究》一、引言痞满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痞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张杰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中医消化病专家,对痞满病的辨治规律及临床经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张杰教授对痞满病的辨治规律及临床经验,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痞满病的概述痞满病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导致胃腑胀满的病症。
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临床表现以腹胀为主,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症状。
痞满病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情志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张杰教授的辨治规律张杰教授在痞满病的辨治过程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合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辨治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张杰教授认为,痞满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调理脾胃功能。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疏肝和胃、健脾消食、通腑泄热等治疗方法。
2. 审因论治:张杰教授在辨治痞满病时,重视审因论治。
通过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情志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重视调养:张杰教授认为,痞满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重视患者的调养。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四、张杰教授的临床经验张杰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痞满病的经验。
其临床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张杰教授在辨治痞满病时,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2. 善于运用中药方剂:张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痞满病。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如保和丸、平胃散等,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症状。
一、注重临床,勇于创新赵华月教授十分注重临床能力的修炼,功底扎实。
在辅助检查十分落后的五、六十年代,凭借其过硬的临床基本功,及时诊断和处理了大量的临床疑难病例。
同时,她又利用精通英、德、俄、法四国外语的优势,将文献上看到的国外最新诊治手段引入到医疗实践中。
在1949年,赵华月教授即与陶桓乐教授一起开展心电图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心电图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从此掀开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新时代;1988年,她积极支持余枢教授为首的介入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使同济医院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医院之一;另外,她也是含镁极化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镁盐治疗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先驱者之一。
赵华月教授十分注重中青年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
直到她80多岁高龄时,还在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
每次查房前,她都先去看患者,后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再组织大家一起讨论。
在她担任武汉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坚持全市性每月一次的临床病例讨论。
这类临床病例讨论会极受心血管医师的欢迎,医师参与度极高,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市心血管医师临床能力的提高。
二、教书育人,精益求精教学是医科大学的中心工作,也是附属医院医师除临床之外最重要的工作。
赵华月教授非常重视教学。
在她担任科主任期间,她创立和坚持了试讲制度。
初次上大课的教师先要在科内试讲,请有经验的教师提意见。
如果试讲不合格,则不能上讲台。
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期间,也经常组织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
她所创立的试讲制度和组织讨论,在同济医院心内科一直保持到现在。
赵华月教授十分关爱自己的研究生,将他们视如己出,但是她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时可以说是苛刻。
有一次,她的一名研究生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中引用了较多的德文文献资料。
德文虽是他们的第二外语,但很多研究生并不具备查阅德文文献的能力。
她心存疑虑,以教其查阅文献资料的名义将他带到图书馆,将一本最新的德文杂志放到他面前,要求将一篇论文的德文摘要当面译成中文。
名家传略一、名家简介赵玉庸,男,1940年11月25日出生,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专长为中医内科肾病的临床及科研。
曾任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师组成员。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第二、三届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第四、五届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委,《河北中医》副主编,《疑难病杂志》副主编,第二、三、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河北省优秀教师,石家庄市人大代表。
二、业医简历赵玉庸教授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任医史教研室助教,拜在郭霭春老师门下,从事文献学研究。
郭老师考虑古文是学习中医的基础,首先为首届留校的青年教师开设了古文课,以《古文观止》为教材,每周半天,另外给赵玉庸开小灶,每周日晚上在郭老家讲《左传》,坚持近两年的时间,系统讲解了全部《左传》,古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学习古文的同时,要求每周到天津市图书馆善本书阅览室查阅地方志,为《中国医籍考》收集资料。
在专业学习方面,要求通读《张氏医通》。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赵玉庸的中医理论水平提高了很多。
1963年3月卫生部在南京召开全国中医文献研究学术会议,当时国内著名的教授全部到会,赵玉庸随着郭老师参加了这次会议,不仅拜见了各位前辈,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
医学智者智慧与经验交织的杰出医生医学的发展从古至今,伴随着智者的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推进。
在医学界,有一些杰出的医生通过将智慧与经验相互交织,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位医学智者,探讨他们智慧与经验的交织,以及这种交织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医学界的泰斗,他是医学智者中的佼佼者。
名叫李智川的他,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心脏外科医生。
多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开展了许多心脏手术。
在他的努力下,无数患者康复出院,恢复了健康。
他深谙心脏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对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及并发症了如指掌。
然而,李智川并不满足于此,他意识到医学的发展需要智慧的引领。
因此,他积极参与医学研究,不断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他经常与其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他的经验和见解。
通过与其他医生的合作,他得以汲取更多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正是这种智慧和经验的交织,使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医生。
除了李智川,还有许多其他医学智者也在医学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比如,陈明治是一位肿瘤学专家,他凭借着对癌症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诊断和治疗了许多癌症患者。
他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治疗方法,而是不断探索新的疗法。
通过与其他医生的交流合作,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还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除了个人智慧和经验的交织外,医学智者还注重团队合作和技术创新。
在现代医学中,一个完整的医疗团队由医生、护士、技师等专业人员组成。
这些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将智慧和经验相互交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护士提供专业的护理,技师负责化验和影像检查。
他们相互合作,将各自的智慧和经验最大化地发挥,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智者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课程,深入研究最新的医学进展。
通过学习和实践,他们将智慧与经验不断拓展和深化,以适应医学界不断更新的需求。
麻阳苗族自治县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专家组个人简历张开全,男,主治医师。
擅长内科、普通外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
能完成普通外科的常规手术。
李良科,男,副主任医师。
1990年毕业于邵阳医专,曾到南方医院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能完成该专业的高难度手术。
满维银,男,副主任医师。
1987年毕业于益阳医专,曾到广州医院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骨外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能完成该专业的高难度手术及常规脊柱外科手术。
李晓华,男,副主任医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曾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骨外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能完成该专业的高难度手术及常规脊柱外科手术。
张顺满,男,副主任医师。
1985年毕业于黔阳医专,曾到湘雅医院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的治疗。
任劲松,男,副主任医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曾到南方医院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能完成该专业的高难度手术。
陈黎,男,主治医师。
1981年毕业于怀化医专。
擅长儿科常见及疑难病症的诊治。
龚平,女,副主任医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
曾到上海第二军医大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妇产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能完成该专业的高难度手术。
汤千军,男,主治医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
曾到湘雅医院进修学习。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的治疗。
欧军华,男,中医副主任医师。
1996年毕业于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曾到广州南方医院、湖南中医附一医院进修。
擅长心血管内科、糖尿病的治疗。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
先后在省内和全国医学刊物上发表过肠胃病、糖尿病等诊治经验论文10余篇。
张孝骞:“协和”泰斗“湘雅”轩辕编者按:我国西医学的先驱、著名临床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教授,1937—1947年兼任湘雅护校第四任校长。
张孝骞在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得了学习成绩第一名和研究论文第一名两块金牌,并被授予美国康州医学博士学位。
湘雅护理百年教育纪念之际,本网谨以此文缅怀一代宗师,也向那些为湘雅护理教育做出贡献的无数工作者致敬。
解放前,他当了11年湘雅医学院的院长;解放后,他当了31年的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重要职务。
在湘雅、协和名人璀璨星河中,他是一盏世代不灭的明灯。
有人说他虽然是个知识分子,却有着军人般的斗志。
无论在协和,还是在湘雅,90个春秋的搏击和奋斗,彰显了他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执著追求。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协和”泰斗、“湘雅”轩辕。
寒门才俊湘雅医学院的状元郎张孝骞,号慎斋,湖南长沙市人,生于1897年12月28日。
祖父张泽邕,先是务农,后来办起家庭作坊,凭一台石碓舂米出售,换取微薄收入。
父亲张浚远,是一名中学教师。
6岁那年,祖父就将他送到一所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等典籍,虽说有些枯燥无味,倒也让他有了古文典籍的扎实功底。
凭借在私塾打下的深厚基础,几年后他有幸进入了长郡中学。
长郡中学是长沙一所很有名的公立中学,教学质量高,费用也高得惊人。
张孝骞弟妹多,全家十多口人,再加上二妹长期生病,生活十分困难。
由于交不起膳宿费,他只得读“跑学”,每天清早就得起来去上学,很晚才从学校回来。
有一次学校让买校服,别的同学都穿上了校服,只有张孝骞的钱迟迟交不上来,校长生气了,特意到张家来反映情况,待进门一看张家的窘境,顿时生出几分同情,破例允许张孝骞不买校服。
1914年,即将中学毕业的张孝骞,想报考工业院校,却遭到了家庭的反对。
父亲认为,家境生活窘迫,希望他到商店当学徒,挣钱养家糊口:祖父认为孙子学业成绩优秀,是公认的第一名,绝不能因家贫而贻误学业。
·八闽医药 ·福建中医药2023 年10 月第54 卷第10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October 2023,54(10)李灿东教授治疗胃癌经验张静,王常松* 指导老师: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摘要:李灿东教授认为胃癌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亏虚为本,气滞、痰浊、瘀血为标。
胃癌病位在胃,脾与胃生理相关,病理相及,又因患者多情志不畅,胃癌的发生、发展与情志不畅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治疗上常从脾、胃、肝进行论治。
李灿东教授治疗胃癌重视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强调健脾助运、固护胃气和补气养血、扶养正气,并常采用化痰散瘀之法消癥散结。
李灿东教授擅长从气、痰、瘀方面论治胃癌,疗效甚佳。
关键词:胃癌;本虚标实;学术经验;李灿东胃癌病情发展迅速,依靠常规疗法常难以遏制其发展,手术治疗治标不治本,反复多次化疗易致气血损伤、五脏失养而成虚损痼疾,因此患者常常寻求中医药治疗以祛除病邪,增强正气,调养身体。
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系全国名中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近40年,李教授擅长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治疗胃癌,注重辨证施治,常从脾、胃、肝、气、痰、瘀论治胃癌。
李灿东教授以“重情志,扶正气、化痰瘀、护胃气”为治疗法则,治疗胃癌在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等方面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伺诊左右,观其诊疗经过,学其遣方用药,现将李教授治疗胃癌之经验总结于下。
1 病因病机胃癌在中医学中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
《灵枢·百病始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外证医编》亦指出:“正人虚则成岩”,故胃癌发生的最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言:“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医门法律》言:“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也”,可见痰、瘀为产生胃癌的重要病因。
痰邪为病,其性阴柔,不易速去,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瘀血致病常停滞不前,固定不移。
张明锐,男,出生
1969.7.29,汉族,一九九
七年毕业于内蒙古蒙古医
学院中蒙医系,本科学历,
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名
医学术研究分会常委。任教
于各家学说教研室,执教中
医本科专业《中医各家学
说》、《中医学史》、《大学语
文》等课程。潜心于阴阳五
行及周易的基础理论的探讨,注重临床各家学术特点的探讨和金元明
时期中医学术特点的研究。
先后发表《从郁热论治过敏性鼻炎》、《中医学派及医家学术思
想是构建各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临证体会》、《李
凤翔痿证治疗经验》、《小儿水肿刍议》等学术论文;
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民国时期中医文献资源调查与研究”和
“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中华医藏》
编纂调研与遴选”(财政部中央直属科研院所自主科研项目)
出版著作《新中国60年中医图书总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李
凤翔临证经验》(学苑出版社)、《校注吴氏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百一选方治验实录》(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学》(内蒙古大
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