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一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7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高血压经验方
邓铁涛老先生将高血压分为四个类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
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
石决牡蛎汤
石决明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
白芍15g 牛膝15g 钩藤15g 莲子心6g
莲须10g
功效:平肝潜阳。
肝肾阴虚型:症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莲椹汤
莲须12g 桑椹子12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山药15g 龟板30g 生牡蛎30g 牛膝15g
功效:滋阴补肾,潜阳益阴
气虚痰浊型:症见神疲乏力、精神不佳、头晕、自汗、舌淡脉细弱无力。
赭决七味汤
黄芪30g 党参15g 陈皮6g 法半夏12g
云苓15g 代赭石30g 草决明24g 白术9g
甘草6g
阴阳两虚型:症见有五心烦热、盗汗、遗精失眠、舌淡苔白、脉沉迟。
肝肾双补汤
桑寄生30g 首乌24g 川芎9g 淫羊藿9g
玉米须30g 杜仲9g 磁石30g 生龙骨30g。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法〕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血管病学术思想和冠心病治疗经验初探王士超;吴伟;刘芳;刘小斌;李荣;吴辉;左强;王创畅;龚兆会【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10【摘要】邓铁涛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大家,对许多疾病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心血管疾病就是其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
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包括五脏相关、重视后天之本,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等。
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在治疗上比较重视补气除痰,通补兼施,以利于心阳的恢复。
用温胆汤加减化裁的益气化痰法是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
本研究总结邓铁涛教授在临床上对岭南地区冠心病的常见分型论治。
%Professor Deng Tietao is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master,the understanding of many diseases has its unique insight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the specializ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s planted one of. Professor Deng Tietao’s academic thought,including the correlation of five acquired this attention,splee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Professor Deng Tietao think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re false for this,evil actual y standard,in the treatment of pay more attention to qi and e-liminating phlegm,and complementary and carrot,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recovery of heart Yang.Yiqihuatan method with Wendan Decoction is the basic method of Professor Deng Tietao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Professor Deng Tietao in commonclinical typ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area of treatment.【总页数】4页(P1167-1170)【作者】王士超;吴伟;刘芳;刘小斌;李荣;吴辉;左强;王创畅;龚兆会【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R255【相关文献】1.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J], 高尚社2.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J], 朱步先;朱建华;朱婉华3.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J], 李琳4.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脾胃疾病学术思想探讨 [J], 谢地;曹月红;刘凤斌5.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运用"和法缓治"学术思想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J], 易岚;周恩超;高坤;仲昱;李华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邓铁涛时方运用心得——生脉散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原方由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三味组成,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治疗温病后期,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为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等。
邓教授认为生脉散原方未注明用量,但考《脾胃论》各证中,凡用此方人参的用量都大于麦冬、五味子,所以本方虽为生脉养阴而设,但亦具益气作用。
药物组成为人参10~15g.麦冬13g、五味子5g,其中人参可根据病种及病程的不同,酌情选用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吉林参、石柱参等代替。
一般温病后期气津两虚轻者选用太子参13g;伤津重选西洋参;伤气重选吉林参或石柱参;心悸气短患者,轻者选用党参;气虚明显,甚至气短气促,则选用吉林参须。
温病后期,气津两伤,邓教授喜用生脉散。
如暑热伤津伤气,症见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渴欲脱,脉散大(散大是脉大而无力之甚者),他认为是正气虚极所致,宜急补津气,用生脉散,一天数剂。
人参要用吉林参或石柱参10~15g;非典型肺炎后期,热入营分、耗气伤阴证,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邓教授主张清营解毒,益气养阴,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邓教授治疗冠心病,心阴虚一般用生脉散(太子参18g、麦冬9g、五味子9g)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2g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瓜萎、蓬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2g冲服。
并认为生脉散,其中五味子收敛,为虚火盛者所不宜,可仅以西洋参另炖服,麦冬、大枣煎服,专于养阴,佐以益气。
患者高某某,男,73岁,干部,住院号:0061179o因“反复胸前区闷痛4个月,加重2天”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
患者于2000年7月23日晨起突发左胸前区疼痛、憋闷,伴大汗淋漓,持续约半小时后渐缓解。
其后每于晨起发作胸痛,症同前,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检査无异常,转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做冠脉造影检査示: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约90%,遂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PTCA+STENT术),术后即刻TIMI血流达3级,血管开通良好。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运用心得——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一方出自《金匮要略》。
原方组成“黄芷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等。
邓教授认为神经、血管病变,证属气虚血瘀者可酌情使用此方,如冠心病心阳虚心动过缓者、中风气虚血瘀者、非特异性脉管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椎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等。
曾见邓教授治一女青年,症见右上肢麻痹而冷,两手温差明显不同,住某医院经多项检査,最后诊断为非特异性脉管炎但治疗无效而来诊。
邓教授经辨证选用《金匮要略》治疗血痹之黄芷桂枝五物汤,服此方35剂后,麻痹已除,两手之温差已渐接近。
黄苗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除去炙甘草加入黄茂,药味一加一减而作用大变。
又如附院某护士长,有冠心病、颈椎病史,去年曾因右上肢麻木,眩晕,发作性胸闷疼痛多次住院治疗,一度曾怀疑为颅脑肿瘤,后经会诊确诊为“左顶叶皮质炎性肉芽肿”。
一直请邓教授会诊,他认为证属气血两虚,用黄苗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方加减治疗,重用黄芷至120g,取得较好的疗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医大师邓铁涛,一个方子,根治甲亢,二十余年不复发甲亢这个病,对于中医来说并不陌生,在古时候就有,那时叫作“瘿病”。
西医认为,甲亢是自身免疫系统出了问题,中医则认为甲亢是身体在提醒你行为过激了。
《黄帝内经》讲,亢为害,凡情绪过于亢盛都是病害,这甲状腺本来是很乖的,每天定时定量分泌出一些甲状腺激素,突然有一天,甲状腺生气了,亢奋了,分泌出的甲状腺激素超过了正常水平,于是身体就出问题了。
甲状腺为什么亢奋了?因为肝气不舒。
这就是为什么甲亢的人眼珠子都瞪的大大的,因为肝开窍于目。
甲亢的人还很容易激动生气,因为肝火太旺,就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怎么办呢?《黄帝内经》又说了,承乃治。
就是说能顺承下来,不动气,就能不费一兵一卒,断了疾病的根由。
为何现代甲亢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时代使然,这个时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股股的焦虑、烦躁和不安。
刚开始只是小焦虑小不安,到最后发展成抑郁,中医讲肝郁化火,气怄久了会怄出火来,好像夏天傍晚的雷雨,憋闷闷久了,轰隆隆一道雷声划破天际。
下面这个治疗甲亢的方子是国医大师邓铁涛的经验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山慈菇10克、浙贝10克、玄参15克、生牡蛎30克、甘草5克。
这个方子是怎么治疗甲亢的呢?前面说了,甲亢是因为肝气不舒,所以调理甲亢必须要调肝,这里邓老用了张仲景最著名的方子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四逆散是调理肝气郁结的祖方。
柴胡是疏肝的,柴胡秉春气而生,春天有一股向上的、生发的力量,与肝气最为吻合,柴胡顺应肝的秉性,把肝气升起来,把郁结的陈旧之气都发散掉,让我们的肝像春天的树木一样自由自在地抽条、生长。
枳实破气,心胸中有郁闷之气的,把枳实放到药里去,就破气下行,像一把小锤子,能把胸中的闷气一直降到下腹。
芍药甘草很温柔,一个人生气的时候,郁闷的时候,忧虑的时候,眉头紧锁,这个时候,他体内的气机也是拧巴的,像麻花一样纠结在一起,芍药甘草可以把身体的紧张感柔散开,气顺了,就不怒了,气顺了,就不心灰意冷了。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医易同源经方临证苑今天《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将对邓铁涛教授临床用药经验进行整理,总结为10个专题进行阐述,因此本书于第九、十讲专列了食疗保健方和外治法用药心得,以期比较全面地反映邓教授的学术主张和用药经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邓铁涛用药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邓铁涛用药心得篇1一、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一)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二)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
一、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
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
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国医大师邓铁涛:玉屏风散用药心得大医双合传承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方用防风、黄芪各 30 g,白术 60 g,研末口服,主治汗证。
【用药心得】黄芪12g、防风3g、白术15g,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 g;若汗出特别多,则加麻黄根10g, 至于纯阴虚之盗汗,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
邓教授体会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
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邓教授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
曾有1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效、后因药房缺白术、因邓教授不在,另一医建议用苍术代之,结果大汗淋漓!这是不明方意,不知苍术辛燥发汗,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之过,只走不守,发散不收,故汗水淋漓!玉屏风散不仅能治汗,而且能预防外感,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
邓教授曾建议某中医院按上述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10~20g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个月至1个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这既可发扬中医特色,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避免染上某些难治之疾,何乐而不为!事后了解,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
其建议实受启发于蒲辅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9~15g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若深究其能预防感冒之理,邓教授认为柯韵伯之论较有启发。
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
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经验与心得】邓铁涛应用对药经验撷菁祝谌予谓“两药之配伍应用,其间有起到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皆称之为对药”。
国医大师邓铁涛擅用对药治疗疾病,配伍法度严谨,疗效显著。
本文选取部分邓老常用的经典对药,分析其配伍之奥妙,以期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五爪龙与千斤拔:五爪龙即五指毛桃,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干燥根,有“南芪”之称,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利湿、益肺止咳、舒筋通络。
千斤拔,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大叶千斤拔、绣毛千斤拔的干燥根,味甘淡,功能补脾胃、益肝肾、祛风湿、活血脉、强腰膝。
五爪龙、千斤拔均为岭南草药,邓老认为两药相伍可增强补益之力,收健脾补肾、强肌健力、祛湿通络之效。
配伍用之补而不燥,适合岭南地区闷热潮湿的气候,常用以治疗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
人参、三七、陈皮:人参性味甘温,为大补元气、拯救危脱之要药,可补肺脾心肾之气,又能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三七为理血妙品,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功效;陈皮长于行脾胃之气,与补益药配伍可助脾胃之运化,使补而不腻。
邓老常以三药相伍调治、预防心血管疾病。
三叶人字草、淡豆豉:三叶人字草为豆科植物三叶人字草的干燥全草,有清热解毒、利尿止泻、活血的功效。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凉,辛可透散外邪、苦寒能清泄郁热。
邓老认为,三叶人字草之清利与淡豆豉之透散结合,可增强清热利湿、解表除烦之效,常用于血尿。
珍珠草、小叶凤尾草:珍珠草学名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的干燥全草,性味苦凉,功能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消积利水。
小叶凤尾草,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干燥全草,味淡性寒,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
邓老常以珍珠草、小叶凤尾草(以下简称“珍凤”)相配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认为“珍凤”合用清热利湿之效增倍,乃治淋之通药,适用于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等各种淋证。
萆薢、黄皮叶:萆薢为薯蓣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绵萆薢、粉背薯蓣或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善利湿而分清去浊,又能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103岁国医邓铁涛,他的3个“养生方”,凝聚了一生的心血103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从医80年,用精湛的医术为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个世界难题上提供了中医方案,证明了用中医非手术治疗也能治好危重急难的病症。
不仅如此,邓铁涛医德高尚,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并且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大节点上建言献策,挽救中医于危难之际,通过带徒来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你知道国医大师邓铁涛是如何养生的吗?健康理念:养生重于治病邓铁涛一直倡导的健康理念就是“养生重于治病”。
早在1986年的时候,邓铁涛就提出要将人们的健康要求上升至精神世界,让文学、气功、歌舞、音乐、药膳、美食等成为“保健园”,让人们可以享受到健康的快乐。
他还强调要发扬体育运动和传统的食疗养生等保健方法,他自己一生都不用补品,用中医的祛邪防病、扶正固本理论来指导保健工作,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定期做健康体检,用中西医结合的保健方法,来提高保健水平,做到以防为首,防治结合,没病早防,有病早治。
邓铁涛还提出医学应该要以保健和养生为中心,来保障人们生活得更舒适和愉快,认为医学在将来会以“保健园”的形式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
邓铁涛已经年过百岁,他的长寿和他在长期行医实践总结出的独到养生经验有关。
一、养德、养心、养脾胃1、养德排首位邓铁涛强调养生必先养德,厚德者才能够长寿,因此将养德排在首位。
邓老认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能够让人性情开朗、心胸豁达、心态平和,从而可以使人的气血畅达、气机调和,有利于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机体健康的激素分泌,让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功能协调至最好的平衡状态,可以延年益寿。
在养德方面,邓老提倡要多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境界。
2、养心:书法、静坐和食疗心作为一身之主,只有心强健,人体的各个脏腑才可以健康正常。
养心首先就要开心。
邓老喜欢书法,他认为练字可以陶冶性情,让身心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邓老还主张静坐来养心,静坐能够让全身放松,减慢代谢,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运用心得——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为汉代《金匮要略》方,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组成,能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打呵欠)”。
妇女精神抑郁,心中烦乱,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中医学称之为脏躁,相当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关于脏躁的病理,不能如一般注释家以子宫血虚作解释。
经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有些学者认为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至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是比较合理的。
《金匮要略》于甘麦大枣汤煎法服法之后,有“亦补脾气”一句.有注释家认为是后世所加而主张删去。
这种考虑似乎脱离了实践。
心主神明,悲伤欲哭,象如神明所作,是病与心有关。
但心与脾有密切的关系.甘麦大枣汤所治的情志之病往往兼见脾虚之证。
甘草、小麦、大枣二.药确有补养心脾的作用。
《金匮心典》:“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而实为虚病……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燥也。
”邓教授常用甘麦大枣汤治神经官能症、失眠。
甘麦大枣汤的基本组成:甘草1()g,大枣5枚,面粉一汤匙(冲熟服)“邓教授用法是用1~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用煎好滚烫之中药汁冲熟后内服,他认为方中甘草甘缓和中,小麦养心气,大枣健脾补中,药虽三味,心脾并补,养心安神,甘缓和中,小麦改为麦面粉效果更好。
若用甘麦大枣汤治失眠则用面粉最佳。
因其成方年代久远,组方简单,药不似药,有人对其功效存疑。
邓教授认为它是一张验、便、廉的好方子,他认为此方有调阴阳,和营卫的作用,但在治疗中必须根据脏象学说五脏相关的理论,抓住心、脾、肝三脏以及他脏之间矛盾的主次用药,务达补益心脾以振元气、调阴阳之目的。
根据临床经验,常用本方以治脏躁病及心脾不足的失眠证之外,对于一些病情比较特殊,不易用一般辨证理论加以解释而有心脾虚象的,往往喜用此方,或与其他方合用。
名医经验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硬变经验冯崇廉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州 510150 [关键词] 肝硬变; 脾胃学说 [中图分类号] R57512;R22311 邓铁涛教授,学说渊博,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
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疗效显著。
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
1 治肝先治脾,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
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
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论病最为注重脾胃,创“补土派”之先河。
邓老与王建华教授协作,领导脾胃研究组成员从事脾胃研究多年,深得其中要旨。
临床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治疗肝病、肾病、冠心病、慢性结肠炎、子宫脱垂、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病症,均获满意疗效。
邓老自创之“慢肝六味饮”为治疗肝病的常用方剂,方由健脾祖方四君子汤加利湿通络、分清别浊之川萆 和行气化秽、解毒退黄之黄皮叶组成。
全方用药平淡中正,方药貌似平常,临床运用却屡建奇功。
而治疗肝硬变之软肝煎乃在慢肝六味饮基础上去黄皮叶,加楮实子、菟丝子、丹参、地鳖虫、鳖甲组成,方中鳖甲有软坚散结之功,但苔腻者即去之不用,以防其腻滞阻碍脾胃之运化。
此方药性平和,用于治疗易生变症之肝硬变,至为稳妥,临床应用屡用屡效。
2 肝病顽疾,贵能守方有恒肝硬变为难治之症,病根深固,病程漫长。
本病发展过程,每多兼症或变症,治疗过程若屡屡更方,屡变治则,无一中心,则往往难以奏效。
邓老治疗本病,虽病证变幻多端,仍以软肝煎为主方,兼证兼治,随证加减,始终不弃健脾之宗旨,贵在守方有恒,久服自见功效。
伴有肝炎者,加用黄皮叶;兼阴虚者选加生地、女贞子、桑椹子、石斛、龟板;兼气滞者加 佛手片、素馨花;兼外感者加莶草;血瘀甚者选加田七、郁金;脾虚湿困者去楮实子、菟丝子、地鳖虫、鳖甲以防其碍脾胃之运化,并加五爪龙、淮山药以加强其益气健脾之力;兼有黄疸者去楮实子、菟丝子、地鳖虫、鳖甲,加葫芦茶、生苡仁、田基黄以利湿退黄;动血者去菟丝子、地鳖虫、鳖甲、丹参,选加旱莲草、仙鹤草、紫珠草等以凉血止血。
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徐 云 生* 主题词 失眠症/中药疗法 @邓铁涛 失眠是临床比较常见而又难治的病症,长时间的失眠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损害,甚至诱发或加重其他病症。
现将邓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痰阻为多,当化痰为先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但以情志所伤为最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上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
虚者以心脾血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为主;实者以痰热、内火、瘀血为多,其中以痰阻为最多见。
临床表现为患者难以入睡或彻夜难眠,伴胸闷,头晕,大便不爽,或恶心,平素喜酒或肥甘饮食,舌体偏胖、苔厚或腻,脉弦滑。
邓老常以温胆汤变通化裁,加补气运脾之品以绝痰源,结合南方气候特点,枳壳、橘红因温燥而减量使用,再根据病情,或加重镇之剂,或合养血之方,或佐甘缓之品。
例1:肖某,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疲乏,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
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辨证属痰湿阻滞,兼肝气郁结,治以理气化痰解郁为主,方用温胆汤加味。
处方:竹茹、法半夏、胆南星、素馨花各10g,枳壳、橘红、甘草各6g,茯苓、白术各15g,杜仲12g。
14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睡眠好转,头晕、胸闷亦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痰湿见化,虚象渐出,仍守上方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0g,并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
2 心脾血虚,当补益心脾失眠患者多为脑力劳动者,或性格内向,喜深思熟虑之人,因思虑过度则伤神,暗耗心血,心脾两虚。
或久患失眠之症,大脑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思想负担重,寝食俱减,脾胃虚弱,气机郁滞,气血不足致心脾两虚。
所以在临床上,久患失眠的病人,辨证属心脾血虚者亦不少见,其临床特点为:平素性情忧郁,或久患失眠,寐而易醒,伴多梦,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精神疲惫,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治疗肝硬化经验分享沈某,男,30岁。
因工作不慎致高位截瘫。
因护理不周,导致褥疮,腐肉紫暗,脓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气熏人,甚是可怜。
过午则发热,体温39℃,已7日余,无汗,恶寒,背心寒凛,盖两床被褥仍觉冷。
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红润,脉浮。
处方:____汤。
一剂。
(留言处写下您的答案)药后热退。
答案下期公布上期答案:柴胡桂枝干姜汤上一期:国医大师张灿玾:法据病定,非病随法生【104】上期原医案邓铁涛医案王某,男,54岁。
2000年9月21日初诊。
患肝硬化已4年余,近检验:乙肝两对半示“大三阳”,肝功能示TLT: 16U/L,ALT: 70U/L,余正常。
B超示肝硬化。
症见右肋下时有胀痛不适,下肢乏力,双下肢胫前浮肿,肝掌,舌体胖嫩、舌边尖布满红点、苔薄白,脉沉弱,形体丰,其他无不适。
据舌苔脉症,证属胆热脾寒,水湿内停,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处方如下:醋柴胡10g 黄芩6g 法半夏12g 桂枝10g茯苓30g 生牡蛎30g(先煎)白术12g 猪苓15g泽兰15g 香附10g 延胡索15g 太子参15g嘱先服7-10剂,如水肿好转,再换方。
2000年10月31日二诊:按9月22日初诊处方,各药按比例加大剂量,制成蜜丸90粒,每丸约9g,每次1粒,日服3次。
服药1个月,胚胀疼基本消失,近日因阴雨天气,又开始腹胀,仍下肢乏力,畏寒,二便正常,苔薄白舌稍赤,尖边红点、边有齿痕、舌体胖嫩,脉稍弦滑。
前方桂枝加至12g,黄芩改为5g,加大腹皮10g,继服。
按语患者肝硬化已达4年余,邓老详辨其证,本倒为慢性肝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除脾气亏虚外,病久已伤及肝肾,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痰水淤积于腹内而成。
证属胆热脾寒,水湿内停,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和解少阳,温脾利胆,宣化寒饮,达到邪去病安之效果。
(邱仕君.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的一个变方,治疗邪传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寒、津液不布。
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刘小斌 一.生平简介 邓铁涛,名锡才,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1916年农历10月11日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7年毕业为该校第九届毕业生。在长达近70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融古贯今,积累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提出一系列对现代医学发展有影响的理论学说。
二.临证学术经验 (一)冠心病论治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邓老认为可以古说参证。 1.辩明病位,详审病机 ①病位在心 冠心病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 内经》 既称“ 真心痛” ,《金匮》又有“胸痹”篇,则此病病位在心无疑。心下是胃的位置,心痛与胃病古人早有所鉴别,今天临床仍须认真诊察。其次要详审病机,邓氏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 ②本虚标实 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 标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气虚可引起血瘀,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全国各地对冠心病的治疗方剂,以祛瘀为主;广东的病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 2.辨证论治 ①心阳虚(兼痰或瘀):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 克)。 ②心阴虚用药:一般选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 ③阴阳两虚用药: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不宜用炙甘草汤。 ④兼痰兼瘀用药: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括萎、薤白之类,瘀证为主的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 ⑤血压或血脂高用药:山楂、杜仲、桑螵蛸。 ⑥心绞痛有突然发作:邓氏祖传验方出五灵止痛散。 ⑦急性心肌梗塞抢救: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可用冠心苏合九1~2枚立即嚼服。 ⑧调养:人参10 陈皮1 3、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当今心血管学科前沿尖端技术,心脏中心有些医务人员,开始以为西医外科搭桥,中医加开点中药,就算是中西结合研究了。而邓老的思维是:“在手术前,有些必须手术的病人,因为身体条件差,不能上手术台,那么术前用中药调理,使他达到做手术的条件;在手术后,用中药防治并发症以及合并症的发生;在康复期,用中医药防止心血管的再堵塞、再狭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服中药代替心脏搭桥手术,即用“治未病”代替“治末病”。 邓老与心脏中心四位博导,至2004年10月共进行114例临床研究。射血分数低于30%不能做手术者,调脾护心提高射血分数达到手术标准;手术后创伤者,心阳受挫,致脾失健运,聚湿于肺成痰,或术中麻醉以及气管插管等对气道的刺激,肺失宣发通调,水饮内停成痰浊,给予除痰化湿中药;术后康复期,¡°气虚¡±则为血管易再堵塞、再狭窄之根本,邓氏冠心方,以人参补益元气;田七活血祛瘀通脉;茯苓、竹茹、枳壳等药除痰理气。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病位主要在心脾两脏,调脾护心为防治基本原则。这一研究成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中医综合干预方案临床研究¡±项目。 4.中药临床制剂 冠心止痛膏, 五灵止痛散,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广州冠心丸,又名冠心丸、胸痹心泰胶囊。
(二)高血压病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病位主要在肝。 1.肝与五脏之关系 叶天士:“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邓老推崇王旭高治肝学说,以肝气、肝风、肝火辨治。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症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2.辨证论治 审证用药,合理降压(五条方),调养巩固。 ①平肝潜阳,石决牡蛎汤(自订方): 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②滋肾养肝,莲椹汤(自订方):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气虚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③调补肝肾,肝肾双补汤(自订方): 桑寄生30克、首鸟24克、川芎 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场(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茯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 克)。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④健脾益气,赭决七味汤(自订方): 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 克、法半夏12克、云茯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3.生活调养 包括:调节情志、体育疗法,倡导“医疗步行”、中西并用、勿食过咸。 唐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²食治》:“咸走血......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 (三)中风(脑血管意外)论治 风、劳、臌、膈,古称四大证,而中风居其首。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范围,中医的中风病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但主要还是指脑血管意外的疾病,可以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 1.内因为主,内虚为本 通过文献的复习及结合多年临床治验,邓老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而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2.辨证分型治疗:中脏、中腑、中经络。 (1)中脏: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分阳闭证、阴闭证、脱证。 ①阳闭证 至宝丹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 ②阴闭证 苏合香丸及熄风豁痰之剂。 ③脱证 参附汤、地黄饮子。 (2)中腑 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经络转重而入腑。 ①肝阳亢盛: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竺黄10克、云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②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③阴亏血虚: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加竺黄、菖蒲、生葱。 (3)中经络 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①风痰阻络: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l0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 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②阴亏阳亢: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3.中药制剂:健脑片 主要药物:黄芪、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胆星、九节菖蒲、生地、稀签草、竹茹等。 功能:补气养血,生精充髓,活血通络,除痰醒脑。 适用于老人精血亏耗,气虚神疲,脑髓空虚,痰瘀阻滞清窍之呆病虚眩,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等,亦适用于现代医学之老年性痴呆、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萎缩及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上述中医辨证患者。 (四)胃病(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论治
中医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名,但本病常见的症状为胃部疼痛,故可概括于胃脘痛证中。至于慢性胃炎,现代医学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食后腹胀,可归于胃痛、痞满范围。 1.消化性溃疡发病,体质因素是关键。 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对本病的防治的确有指导意义。从脏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本病的重要一环。 2.消化性溃疡发病分型与治疗 ①肝胃不和: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 ②脾胃虚寒:宜健脾温中,方用黄芪建中场。 ③脾虚肝郁兼瘀:宜健脾去瘀或兼舒肝,用四君子汤加黄芪、 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 ④胃阴亏虚:宜益胃养阴,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 沙参、石斛、玉竹、云苓、甘草、乌梅)。 邓氏认为舒肝与健脾有调节神经与胃肠功能的作用,故常以下方为基本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15克(或煅瓦楞子)、甘草5克,随证加减。 3.慢性胃炎病因病机: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 该病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两种慢性胃炎可以同时存在。 慢性胃炎治法:补脾气,养胃阴。 基本方为: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9克、麦芽30克、萆薢15克、甘草5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白术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等;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疼痛明显者选加砂仁、木香、元胡、佛手等;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旋复花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五)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