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内生“五邪”通常外生“六淫”,我们都知道是指自热界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六气异常所引起的外来邪气致病现象。
那什么是内生“五邪”?就是指我们体内同样会生成风、寒、湿、燥、火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体内脏器机能环境所生,而非外界季节变化所致。
比如我们常见的女性来例假后会出现怕冷的反应。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界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会产生。
你看为什么在广东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心里发热,为什么凉茶在广东卖得很红火?就是我们体内产生了热和火,为什么天凉也会感觉火气很大?这里就告诉大家是“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六淫的现象。
就是说首先是由于我们内在脏腑出现异常了而导致的现象,这里要注意说的是“类似”六淫现象。
好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怎么降火都降不下来,内里总是热,如大便干燥反复出现,怎么也降不了火。
其实是因为没有去对照内生“五邪”的原理。
其实这些症状是与脏气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脏气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内热还在继续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整病例过程中,为什么不能阻止一些症状反复出现的原因。
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往往在谈到风、寒、湿、燥、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外界的原因,其实人体内有五脏,在中医里,五脏就是五行,也是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五种季节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体内的小宇宙所自然形成的。
过去讲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是生存在宇宙之间,天、地、人叫三才,宇宙产生四季,宇宙是大世界,人体是小世界,也就是说人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为什么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科学家把宇宙研究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奥秘。
在人体这个小宇宙内,五脏就是四季,也如同大自然会产生五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基本病机·内生五邪之内风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热。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肢麻震颤,或口眼?邪,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前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所致。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震颤或拘挛不伸等症状,并兼有血虚表现。
其病变本质属虚,故动风之状也较轻缓。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变化。
多因久病伤津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饮食失宜津血生成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化生障碍,从而导致津枯血少,肌肤失于濡养而化风。
中医人必学:肝风内动!(懂的人不多)肝风内动一般指以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主要病机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然而综观临床诊疗及前人论述,可发现肝风内动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并不局限于此。
为全面、深入认识肝风内动证,兹探讨、论述于下。
1肝木失和而致动风动风为筋脉的病变。
肝主筋,体阴用阳,合刚柔之德。
筋之性与肝类似,刚劲与柔韧相兼。
《杂病源流犀烛》言:“惟其德属木,故其体本柔而刚”。
《内经》称肝为将军之官,言其禀性刚暴强急。
费伯雄说:“五脏唯肝为最刚”(《医方论》)。
生理情况下肝柔和条达而不刚暴太过,全赖肝藏阴血柔之、润之,使其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
任应秋有肝为柔脏之说,认为“柔”是肝的本质和生理状态。
柔为肝之生理状态,故肝非和不柔。
筋为肝所主,肝柔则筋柔。
若肝木不和,筋则不柔,筋不柔则为风。
《柳选四家医案· 评选静香楼医案》云:“肝不柔而风动”。
临床上除阴血亏虚、肝阳亢逆、邪热炽盛外,其他各种病理变化,凡导致肝木失和、刚柔失济,均可使筋脉失其柔和之性而形成风证,归纳有以下方面。
①肝气不疏,郁勃化风肝主疏泄,功善宣散郁滞,疏调气机,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若肝疏泄有令,气机宣畅,气血调和,肝能遂其伸展舒畅之性,则筋脉柔和。
王琦认为肝的疏泄作用之一是柔和活利筋脉。
《杂病源流犀烛》言:“肝”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
《读医随笔》曰:“肝气愈郁愈逆,疏泄之性横逆于中,其实者薄而上冲,其虚者折而下陷,皆有横悍逼迫之势而不可御也”。
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逆不畅,乱动妄行,可使筋脉失和而生风。
《医旨绪余》言:“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
故凡胁痛耳鸣,眩晕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
当条而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之常。
”文中所述耳鸣、眩晕、暴仆等皆为风动的表现。
《类证治裁》则更明确地指出:“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
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展开全文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热舌象脉象表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里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多变化脉沉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渴否、二便、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热恶热喜冷口渴不渴渴喜冷饮面色白红赤四肢冷热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虚证实证气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肠气实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元气虚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肝气实头痛目眩血血虚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瞤,甚则手足瘛疭血瘀特点: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腠理:局部青肿疼痛经络:身痛筋挛上焦:胸膈肩膊刺痛中焦:脘腹窜痛下焦:小腹胀满刺痛五脏心虚多悲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虚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肺实气逆喘咳肾虚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阴证和阳证鉴别要点:需从望、闻、问、切诸方面逐一比较。
鉴别项阴证阳证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蘼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鉴别诊断。
【推荐】中医之肝风内动肝风内动证是指临床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
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
根据造成肝肾阴亏的原因,临床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证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肝阳化风肝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
肝风夹气血逆走于上壅滞络脉,则项强肢颤,手足麻木;肝风夹痰浊上扰阻于舌窍则语言謇涩,伸舌歪斜;肝风夹痰浊蒙蔽清窍,心神被扰,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喉中痰鸣;风痰阻于脉络则口眼咽斜,半身不遂。
舌红,脉弦有力为阳亢风动之象。
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若头痛眩晕加剧,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即为肝阳化风,此时为中风先兆。
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即为通常所说的中风,证情十分严重,常可导致死亡。
相似证候的辨别:由于本证是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当与肝阳上亢证辨别。
两证均可有眩晕、头痛等阳亢的症状,但肝阳上亢证相对较轻,本证较重,若在此基础上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甚则卒然昏倒,半身不遂等动风神志症状者,即为肝阳化风证。
辨证注意点:有肝阳上亢的病史,在此基础上出现动风或神志症状者。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证是热邪亢盛灼伤阴液引动肝风的病证。
常见于高热为主的证候中。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谵语,烦躁如狂。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或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甚则神昏,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高热引动肝风为特征。
热邪亢盛充斥表里,故见高热;热邪上扰神明则烦躁如狂;热邪燔灼津液,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则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
热邪蒙蔽心包则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之象。
本证的预后与伴随的高热证候有关。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肝阳化风证相辨别。
两者均有动风症状,但肝阳化风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病史,本证以高热动风为特征。
辨证注意点:高热伴有动风症状。
肝风内动证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口眼歪斜,甚则昏仆失语、不知人事,或手足麻木、振颤、偏瘫,或为抽搐、瘈疭,舌多红绛、干燥,脉多弦数,兼滑、兼长,阴血虚极生风者,脉多细数无力或弦细。
常见四种证候类型,即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
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心神而发病。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热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舌红或绛,脉弦数。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目闰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12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肝风内动证的
鉴别
1.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
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2.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上盛下虚,表现为眩晕欲仆、
头胀痛、头抑、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等。
热极生风证,为火热炽盛所致,病势急而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
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阴虚亏损,表现为眩晕、手足震颤、蠕动及虚热证候。
血虚生风证多见于慢性久病,血虚失养,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舌淡等。
(中医)肝与胆病辨证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及多种目疾,如胸胁胀痛、抑郁烦躁、头目眩晕、月经不调、筋脉拘急等。
胆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排泄胆汁功能的障碍,如黄疸、胁痛及口苦等。
1.肝气郁结证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常喜太息,或急躁易怒,胁肋胀痛,或纳呆嗳气,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
舌苔薄白,脉弦,或见腹部癥瘕,舌质紫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其他病邪侵扰使肝失疏泄、条达所致。
辨证要点:以情志抑郁,肝经循行部位胀痛为辨证要点。
2.肝血虚证临床表现:眩晕目眩,面色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昏糊,或夜盲,肢体麻木,手足震颤,或筋脉拘急,爪甲不荣,月经量少或经闭。
舌淡,脉细。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肾精亏虚,精不化血,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重病,失治误治,伤及营血,或失血太过所致。
辨证要点:以筋脉、目睛、爪甲失养伴血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3.肝阴虚证临床表现: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或见手足蠕动,头晕目眩,午后颧红,面部烘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少津,脉弦细而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耗损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亏损,或肝郁化火、火灼阴伤所致。
辨证要点:以头目、筋脉、肝络失润伴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头痛且胀,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
舌质红,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或情志不遂,久郁化火,内耗阴血,或素体阴亏,房劳太过,年高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所致。
辨证要点:以头晕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为辨证要点。
5.肝风内动证肝风内动证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属内风。
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或震颤。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1.肝的⽣理病理特点:肝为风⽊之脏,主疏泄⽽藏⾎,其⽓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主筋,开窍于⽬,与胆相表⾥,肝以⾎为体,以⽓为⽤,体阴⽽⽤阳,集阴阳⽓⾎于⼀⾝,成为阴阳统⼀之体。
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抑郁,郁久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肝⽕、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易于亏损。
因此,肝⽓、肝阳常有余,肝⾎、肝阴常不⾜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2.肝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以实为多。
(1)肝⽓、肝阳失调:肝⽓、肝阳失调;,以肝⽓、肝⽕、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郁结和肝⽕上炎等⽅⾯。
①肝⽓郁结:肝⽓郁结简称肝郁、肝⽓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机不畅,形成肝⽓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不舒或肝⽓郁滞。
肝⽓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
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之后略觉舒缓。
肝⽓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其⼀,⽓滞⾎瘀。
⽓有⼀息之不⾏,则⾎有⼀息之不⾏。
肝⽓郁结,⽓机阻滞,则⾎⾏不畅,必然导致⾎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青紫或瘀点瘀斑等。
影响冲任⼆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有块等。
其⼆,痰⽓郁结。
⽓郁⽣痰,痰与⽓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郁化⽕。
⽓有余便是⽕,肝⽓郁结,久⽽化⽕,形成⽓⽕逆于上的肝⽕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
肝⽓郁⽽不达,或⽓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脘胁胀痛等肝⽓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便不爽等肝⽓犯脾之候。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邪是中医基础术语。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
风为木气,通于肝。
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
肝风内动肝风内动证是指临床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
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
根据造成肝肾阴亏的原因,临床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证型。
仆。
头痛;肝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
肝风夹气血逆走于上壅滞络脉,则项强肢颤,“手足麻木;肝风夹痰浊上扰阻于舌窍则语言謇涩,伸舌歪斜;肝风夹痰浊蒙蔽清窍,心神被扰,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喉中痰鸣;风痰阻于脉络则口眼咽斜,半身不遂。
舌红,脉弦有力为阳亢风动之象。
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若头痛眩晕加剧,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即为肝阳化风,此时为中风先兆。
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即为通常所说的中风,证情十分严重,常可导致死亡。
相似证候的辨别:由于本证是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当与肝阳上亢证辨别。
两证均可有眩晕、头痛等阳亢的症状,但肝阳上亢证相对较轻,本证较重,若在此基础上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甚则卒然昏倒,半身不遂等动风神志症状者,即为肝阳化风证。
辨证注意点:有肝阳上亢的病史,在此基础上出现动风或神志症状者。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证是热邪亢盛灼伤阴液引动肝风的病证。
常见于高热为主的证候中。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谵语,烦躁如狂。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或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甚则神昏,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高热引动肝风为特征。
热邪亢盛充斥表里,故见高热;热邪上扰神明则烦躁如狂;热邪燔灼津液,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则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
热邪蒙蔽心包则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之象。
本证的预后与伴随的高热证候有关。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肝阳化风证相辨别。
两者均有动风症状,但肝阳化风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病史,本证以高热动风为特征。
辨证注意点:高热伴有动风症状。
3.阴虚动风阴虚风动证是阴液亏虚,筋脉失于濡养引动肝风的证候。
肝风内动证【病因】多因年高肾亏或房室劳倦、七情内伤、饮食失调等综合致病;也可因温病邪入下焦、阴血耗竭而发病。
病机可为肝阳化风上扰,或肝风挟痰火上冲,气血并走于上,或肝脏阴血虚极生燥生风。
【症状】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口眼歪斜,甚则昏仆失语、不知人事,或手足麻木、振颤、偏瘫,或为抽搐、���S,舌多红绛、干燥,脉多弦数,兼滑、兼长,阴血虚极生风者,脉多细数无力或弦细。
常见四种证候类型,即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
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心神而发病。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热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舌红或绛,脉弦数。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目闰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饮食保健】适宜食物:小米,疏菜多食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新鲜菜,核桃,大枣。
不适宜食物:1、食用菌类主要有蘑菇、香菇等,过食这类食物易致动风生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2、海腥类主要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这类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症,同时,也易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比较
证候
性质
主要症状
兼有症状
舌象
脉象
寒热
虚实
肝阳化风
热
上实下虚
上实:眩晕欲仆;下虚:行走不稳;严重时:卒然昏倒,喉口痰鸣,舌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头摇、头痛项强、语言謇涩
舌红苔腻
弦有力
热极生风
热
实
手足抽搐、项强;严重时: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目上视高热、神昏、狂躁
舌红绛
弦数
阴虚动风
热
虚
手足蠕动、眩晕
目干涩,咽干耳鸣,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舌红少津
弦细数
血虚生风
虚
四肢麻木、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不利、眩晕
面白无华或萎黄、口唇指甲色淡、视力减退或雀盲、失眠、经少或闭
舌淡苔白
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