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控制--第四讲 系统辨识基础 共58页
- 格式:ppt
- 大小:828.50 KB
- 文档页数:58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教材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是一门涉及自动化控制、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而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系统辨识的主要方法包括:基于频率响应的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基于状态空间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系统的模型参数和结构。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它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或者系统参数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实现最优的控制效果。
自适应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等。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教材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材:
1.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Adaptive Control》(第二版)- John H. Holland
2. 《Adaptive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 Michael C. Corsini
3. 《Nonlinear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Massimo Ippolito
4. 《System Identification: Theory for the User》- Jack W. Newbold
5. 《Introduction to System Identification》- Mark H. Sager
这些教材都是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的经典之作,它们详细介绍了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如果您想深入学习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建议阅读这些教材。
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教材(电子版)第一章系统辩识引论§1—1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要求:掌握什么是系统系统辨识、定义、主要步骤,对系统辨识有比较全面的初步了解)一、什么是系统辨识System Identification系统辩识,又译为“系统识别”和“系统同定”,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述为:系统辩识是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确定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分支(中国大百科自动控制卷486-488页)。
通俗地说,系统辩识是研究怎样利用对未知系统的试验数据或在线运行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的科学。
钱学森把系统广义概括为“依一定顺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事物”。
“系统辩识”是“系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的逆问题。
基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描述其特性的数学模型具有“近似性”和“非唯一性”;辩识方法亦有多样性。
没有绝对好的数学模型和绝对好的辩识方法。
什么是较好的模型?依据辩识的不同目的,有不同答案。
一般说,能够满足目的要求的,比较简单的模型,是较好的模型。
二、系统辩识的目的通常有四类:1.为了估计具有特定物理意义的参数(如:时间常数;转动惯量;经济、生物、生态系统的参数);2.为了预测(如:气象、大气污染、市场、故障等);3.为了仿真(“性能仿真”与“过程仿真”对模型的要求不同);4.为了控制(如设计控制系统的需要)。
三、统辩识的基本步骤系统辩识包括结构辩识和参数估计两个主要内容。
辩识的内容和一般步骤如下:(1)明确目的和获取先验知识首先要尽可能多的获取关于辨识对象的先验知识和明确辩识的目的。
明确目的和掌握尽可能多的先验知识往往是辨识结果好坏的重要先决条件。
(2)实验设计(§3—3)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a)选择观测点;b)输入信号的形状和幅度(可持续激励条件);c)采样间隔T0;d)开环和闭环辩识(§3—2闭环可辩识条件);e)在线和离线辩识;f) 测量数据的存储和预处理。
控制系统中的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在控制系统中,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是两个关键的方面。
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实验或推理的方法,从输入和输出的数据中提取模型的参数和结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系统的行为。
而自适应控制是指根据系统辨识得到的模型参数和结构信息,实时地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系统变化,以提高控制性能。
一、系统辨识1.1 参数辨识参数辨识是指确定系统动态模型中的参数。
常用的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法等。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见的参数辨识方法,通过最小化实际输出与模型输出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来确定参数。
1.2 结构辨识结构辨识是指确定系统动态模型的结构,包括确定系统的阶数、输入输出关系等。
常用的结构辨识方法有ARX模型、ARMA模型等。
ARX模型是指自回归外部输入模型,适用于输入输出具有线性关系的系统。
ARMA模型是指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适用于输入输出关系存在滞后效应的系统。
二、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根据系统辨识得到的模型参数和结构信息,动态地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系统的变化。
常用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
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建立在系统辨识模型基础上的控制方法。
通过将系统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进行比较,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来减小误差。
常见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有自适应PID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等。
2.2 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辨识模型的控制策略,通过对系统未来的状态进行预测,以求得最优控制输入。
模型预测控制可以同时考虑系统的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
三、应用案例3.1 机械控制系统在机械控制系统中,系统辨识和自适应控制可以被应用于伺服控制系统。
通过系统辨识可以得到伺服电机的动态模型,然后利用自适应控制方法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以提高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3.2 化工控制系统在化工控制系统中,系统辨识和自适应控制可以被应用于控制某个反应器的温度。
系统辨识基础第 1 页第四讲系统辨识基础一、自校正控制与系统辨识1、自校正控制自校正控制是一类重要的自适应控制方案。
自校正的概念最早是由Kalman 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主要用于信号去噪。
而自校正控制是由瑞典学者阿斯特罗姆(K.J.Astrom )和威特马克(B.Wittenmark )在1973年首次提出的,并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自校正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参数被在线地辨识,然后经过控制器的在线设计过程,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在线调整,使其始终能适应被控对象模型的变化。
必须注意的是:自校正调节过程是一个迭代优化的过程,通过边辨识、边综合,使得控制器参数能够逐步趋向于最优值。
自校正控制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下假定:● 被控对象的模型时变速度缓慢● 被控对象可辨识● 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构成的系统是稳定的因此,可认为在自校正调节过程中,被控对象的模型是不变的,在此条件下,自校正控制的过程为:(1)在t 时刻根据u(t)和y(t)估计被控对象参数?()t θ;(2)根据?()t θ设计控制器参数?()ct θ;(3)由?()ct θ和r(t +1),可计算出t +1时刻的控制量u (t +1);(4)根据t +1时刻的u (t +1)和y (t +1)再次估计被控对象参数?(1)t θ+;(5)返回步骤2,继续进行递推,直至被控对象参数估计值?()t θ收敛到其真值θ。
第 2 页2、系统辨识由自校正控制的原理可知,系统辨识是自校正控制的基础。
系统辨识是根据一个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建立系统最优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它不能确保获得系统“真实”的数学模型,但可以在输入/输出关系,也即系统动态响应的意义上获得一个与系统等价的最优的数学模型,而“最优”需要有确定的准则来评判。
系统辨识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层次一:模型结构的选择层次二:系统阶次的确定层次三:系统参数的估计由于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都只能依靠测量技术采集,而采集到的数据总是包含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系统辨识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具有随机性特征,只能用统计方法来进行研究。
最小二乘类辨识方法的比较摘要本文系统的探讨了三种最小二乘类辨识方法的原理和性能,结果证明:最小二乘法不适合实时处理,在同等情况下,递推最小二乘的辨识速度较快,但在有色噪声干扰下效果不理想,广义最小二乘法的辨识效果最好,且不受噪声是否有色的影响,但是费时最多。
关键词:辨识方法,辨识速度,辨识效果ABSTRACTThis article system discussed three kinds of least square identification method principle and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real-time processing, in the same circumstances,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identification rate is rapidder, but in colored noise the effect is not ideal, th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identification effect is best, and is not affected by noise or colored effects, but the most time-consuming.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method, identification speed, effect of identification1 引言系统辨识是一门介于现代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的边缘学科.它将现代控制论的平滑、滤波、预测和参数估计理论,以及系统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建模思想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实践中的各个领域,与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给合,形成了一个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
自适应控制与应用自适应控制与应用第一章自适应控制基本概念第二章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计初步第三章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MRAC第四章用波波夫超稳定性理论设计MRAC第五章自校正技术及自校正控制器调节器的设计第六章极点配置的自校正技术第一章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1-1 自适应控制的产生1-2自适应控制的定义1-3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1-4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1-5自适应控制的应用1-1 自适应控制的产生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常是首先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所建数学模型的特性设计控制器(控制律),实施控制。
为了要成功的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无论是常规的反馈控制系统还是最优控制系统,都必须要设计者事先知道被控对象的所有特征,及其结构和参数。
1-1 自适应控制的产生设计都要求事先掌握被控对象或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然而有些数学模型是很难事先确知的,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系统的数学模型会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这就是说,设计者对系统的特性并不是完全掌控的,或者说系统的特性是不肯定的。
在这些情况下,常规控制就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引起被控对象特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系统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被控对象的参数值的变化。
1-1 自适应控制的产生许多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随着时间或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变化规律往往事先不知道。
例如:引起被控对象特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系统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被控对象的参数值的变化。
1-1 自适应控制的产生许多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随着时间或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变化规律往往事先不知道。
(2)系统本身由于工作情况的变化而引起自身参数值的改变.1-1 自适应控制的产生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参数在小范围内变化时,可用一般的反馈控制、最优控制或补偿控制等方法使得系统对外部的扰动或内部参数的小范围变动不很敏感,以达到预期性能。
而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参数在大范围内变化时,上述方法就不能圆满解决问题了,为了使控制对象的参数在大范围变化时,系统仍能自动的工作于最优或次优状态,因而提出了自适应控制的问题。
自适应控制应用0引言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W hitaker等人提出第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以来,已先后出现许多形式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特别到70}代在航天工业及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技术迅速发展,到90年代初自适应控制理论设计方法实现条件已日趋成熟,特别是与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自适应控制设计方法将使自适应控制技术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及航天技术上的一种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有效控制方法及手段1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领域自适应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之处很多。
像自动换刀报警技术,自动磨损补偿加工技术,自动热误差补偿加工技术等都有用到自适应控制技术。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外界输入控制指令的程序代码,机床中的数控系统自动译码翻译,将其转化为各种控制指令,驱动机床对作用对象进行加工。
正是由于自适应控制在机床加工中的应用,使得机床轮廓铣削和铣槽用时都节省超过1/3;铣面和钻孔省时也都超过20%以上。
除此之外,应用了自适应控制技术的机床还具有许多保护功能加前面提到的自动换刀报警技术,可以危机报警并自动停止加工工作,以免坏的刀具破坏工件以及后续刀具的损毁,这种技术在铣刀加工和钻刀打孔中都有应用到,同时刀具磨损过大,主轴过载等情况系统也有相应的检测和自适应控制的功能。
自适应策略在电力系统控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锅炉蒸汽温度和压力控制、锅炉燃烧效率的优化控制、互连电力系统发电量控制等方面。
针对电厂主蒸汽温度调节的大时滞和不确定性,我国东北电力大学的顾俊杰等采用自适应PSD控制方法,并结合运用内模控制器。
与传统的PID控制系统相比,自适应PSD控制算法简单、计算量小,并且能减少超调量、加快相应速度、缩短稳定时间!。
东南大学的胡一倩等对PID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自适应调整,并将其用于锅炉过热蒸汽温度的控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立新等结合专家经验得出燃气轮机模糊PI控制规律,并据此设计了透平转速和排气温度的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提高了燃气轮机的性能且实先非常方便。
一、课件简介1.1 课件目的本课件旨在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自适应控制理论,掌握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1.2 课件内容本课件主要包括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类型及特点、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领域等内容。
二、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2.1 自适应控制的定义2.2 自适应控制的目标自适应控制的目标是使系统在未知干扰和参数变化的作用下,仍能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包括稳态性能、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能等。
2.3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误差反馈、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等。
三、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类型及特点3.1 类型自适应控制系统主要分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误差反馈自适应控制和模糊自适应控制等。
3.2 特点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特点包括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在线调整控制器参数,适应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四、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方法4.1 基于李雅普诺夫理论的设计方法4.2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设计方法4.3 基于模糊逻辑的设计方法五、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领域5.1 工业控制系统5.2 控制5.3 航空航天领域5.4 生物医学领域5.5 新能源领域六、自适应控制的关键技术6.1 系统建模与辨识系统建模与辨识是自适应控制的基础,涉及到对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估计和建模。
6.2 参数估计与更新参数估计与更新技术是自适应控制的核心,主要包括观测器设计、参数自适应律设计等。
6.3 控制律设计控制律设计是自适应控制的关键,需要保证系统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时,仍能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
七、自适应控制的应用案例分析7.1 工业过程控制以工业生产线上的温度控制为例,介绍自适应控制如何在工业过程中应用,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7.2 导航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介绍自适应控制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确的路径跟踪和避障。
7.3 航空航天器控制以卫星控制系统为例,介绍自适应控制如何在高动态和高不确定环境下保证控制系统的性能。
第一章 概述1.1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对象自适应控制是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和综合(控制器设计)。
1. 系统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1)内部不确定性(1)被控对象的结构(阶次)和参数由于建模误差引起的不确定性。
(2)被控对象的结构(阶次)和参数或者动态特性是时变的或随工作作条件改变而变化。
2)外部不确定性被控对象的运行环境(外部干扰)是随机信号而且它们的统计特性不确切知道或者是时变的。
2. 系统“不确定性”的数学描述 1)状态方程设一个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其状态方程如下:(1)(,)()(,)()()x k A k x k B k u k k θθε+=++ (1.1-1)()(,)()()y k C k x k v k θ=+式中:()()r r ()m 1 m x k y k u k ⨯⨯⨯——状态向量 n 1——输出向量 1 (由传感器数量决定)——控制向量 (由执行机构决定){()}}{()}k u k ε——单位动态噪声称为随机序列,其统计特性未知——测量噪声(,)A k θ,(,)B k θ,(,)C k θ 分别为系统矩阵,输入矩阵,输出矩阵,其维数为,n n m n ⨯⨯⨯n ,v 。
k ——离散时间,k ~k T 。
其中T 为采样周期。
θ——S 维未知参数向量,可能A ,B ,C 中未知参数不同,为了简单起见,都设为S 维。
2)系统框图根据(1.1-1)式可以画出被控对象的结构框图。
图 1.1-1 被控对象的结构框图图中1z -是时间延迟因子,1()(1)x k z x k -=+,噪声{()k ε}和{v (k )}作用于对象的不同部位,对于线性系统,可以等效于作用在输出端的一个噪声。
其统计特性例如期望值、相关函数等由于不确定性而未知,或随时间变化。
1.2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分类1 克服被控对象不确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①在线辨识参数;②设定参考模型。
1)在线辨识对象的参数,一般采用递推算法,不辨识对象的阶次(结构),修改控制器得参数,称为自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