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2.50 KB
- 文档页数:5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吗?没错,就是中国。
但是你知道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是哪个吗?没错,就是印度。
印度是一个奇奥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个奇奥国家——印度。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情况;2. 了解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特色;3. 了解印度的宗教崇奉和风俗习惯;4. 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
三、进修过程1. 地理位置和人口情况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国、不丹和缅甸,西接巴基斯坦,北邻中国、尼泊尔和不丹。
印度的面积约为328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七大国家。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过13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 历史和文化特色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古代印度有着许多宏伟的建筑,如泰姬陵、金色寺庙等。
印度也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陀就是在印度诞生的。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古老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这些作品对印度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3. 宗教崇奉和风俗习惯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等。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徒浩繁。
印度人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节日和仪式,如排灯节、哈里·希库节等。
此外,印度人还有许多奇特的风俗习惯,如穿戴彩色的斯里兰卡、戴红点的文身等。
4. 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近些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新兴经济体之一。
印度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快速增长的科技产业,吸引了浩繁外国投资。
但与此同时,印度也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对等等。
四、进修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印度这个奇奥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家。
印度拥有丰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让人们无法轻忽它的存在。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了解印度,探索更多有趣的事物。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农业、工业、城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国情,掌握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情况。
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农业、工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样一个遥远且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的国家,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印度的直观印象。
同时,学生对于人口大国这个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口大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农业、工业、城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人口大国的发展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农业、工业、城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难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印度的直观印象。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口大国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地图:准备印度的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教学视频:准备关于印度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教案第二课时学案课前预知-----我自信我能行水旱灾害频繁给印第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1、学生分组讨论:(1)印度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2)印度在过去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3)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4)“绿色革命”的含义是什么?2、生读图“印度水稻与小麦分布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北部平原降水较多小麦沿海平原降水丰富水稻中部高原降水较少棉花3、生阅读10-20教材,思考表格内容,填写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4、生阅读“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图,思考:(1)印度钢铁、棉纺织和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有什么关系?(2)试分析印度工业分布的合理性。
5、探究:播放关于核电站、计算机软件及卫星发射过程的录像,考虑:(1)核电工业、计算机软件、航天工业是传统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2)贫穷落后的国家就永远贫穷落后吗?(3)你认为高新技术产业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吗?收获之窗----合作探究1、如果你有机会去印度旅游,你想去哪里?你最想了解印度什么?你会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注意什么?2、假如你作为中国的决策者,你认为印度哪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哪些地方给我们以警示?火炼真金-----我成功我自豪自我检测:一、填空1、印度粮食能够自给应当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2、独立前,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是和。
现在,不仅工业、机械制造业、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
3、印度大部分领土位于----带,气候----------,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二、简答题:1.印度有哪几种主要的农作物,它们的分布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2.印度的主要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区发展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三、在下列印度主要工业与原料的关系图表中,填写六种原料(能源)的名称,并用彩笔在字框的右侧绘出这些原料的图例(形象)符号。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节内容,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印度的人口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理解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国家这些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样一个远离我们国家,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都与我们有很大差异的国家,学生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印度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知道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理解印度的人口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印度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的人口问题。
2.教学难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如何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印度的直观认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宗教、语言等,使学生了解印度的社会文化背景。
4.小组讨论:讨论印度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教材首先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然后介绍了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较多,有利于学生对印度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人口大国这个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个国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导入环节做一些相关的介绍。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不太了解,需要在呈现和操练环节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展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2.掌握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3.提高学生对于人口大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2.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五.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展示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3.操练: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4.巩固:通过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巩固学生对于印度的了解。
5.拓展: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印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6.小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以及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7.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地图。
2.相关阅读资料和写作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课堂达标检测教学尾页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10.2 《印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教材,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结合印度的自然条件特征,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数据和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谈话法等,包括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学习成果等环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声中出示世界国家轮廓图,展示印度所在的位置,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已有些时日,近日想故地重游再去天竺国看看,续写一部《西游记后传》。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再去昔日的天竺国,今天的印度游览一番。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讲授新课环节一:跋山涉水赴印度出场人物:孙悟空悟空:“俺老孙一直是西行的先锋官,这次也不例外,待俺先去查看一下那天竺国的位置和地形。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亚次大陆地形图”及喜马拉雅山的景观图片,形象感知南亚次大陆。
活动1:找国家教师: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帮悟空找出印度不同方位的邻国。
学生: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央,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活动2:看地形教师:结合印度地形图,自北而南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
学生:读图查找,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教师:悟空沿20°N纬线自西向东穿越,他会看到什么样的地形变化呢?帮悟空找出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结合印度地形图,沿20°N纬线形成的地形剖面图。
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是西高止山脉、德干高原、东高止山脉。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0.2《印度世界第二人人口大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教材首先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然后介绍了印度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环境特点,最后介绍了印度的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发展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印度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印度的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印度的认识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学生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也相对较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印度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环境特点,了解印度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印度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环境特点,印度的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印度的文化、宗教、教育等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网络等资源,自主获取印度的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印度的发展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网络资源:关于印度的图片、视频、新闻等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吗?那么,印度有哪些特点呢?”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印度,这个奇奥而古老的国家,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族风情。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2. 了解印度的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3. 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现状;4. 培养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和能力。
三、进修内容1.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2. 印度的宗教、语言和文化;3.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4. 印度的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
四、进修过程1. 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南与斯里兰卡相望。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恒河流域和南部的高尔庞格平原。
2. 宗教、语言和文化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等。
印度有上百种语言,其中印地语是官方语言,英语也被广泛应用。
印度文化源遥流长,以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为主要文化基础,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
3. 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工业和效劳业。
印度的社会结构复杂,存在着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但政府平昔在尽力改善社会福利和教育水平。
4. 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印度是一个充满节日气氛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排灯节、哈里·帕齐节等。
印度人民热情好客,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喜欢跳印度舞和唱印度歌。
五、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印度的历史和文化;2. 观看纪录片或视频,深入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3. 参与印度文化活动或交流,亲身体验印度的文化魅力;4. 与印度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同砚们应该对印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