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5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崔永华引言简略地说,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外国人汉语。
学好一门外语,是一个复杂的“教”和“学”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怎样使学习者又快又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
本文的任务是概略地说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框架和学科的现状,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定位、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科的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意义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使用本族语的各国内部是这样,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外国语”也是这样。
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作用,也在于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
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
总数难以统计,下面是几个抽样数据: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校生2000多人;澳大利亚把汉语列为第一外语;美国把汉语列入大学升学考核语种之一,90—95年学汉语的学生增加了36%;韩国近年每年仅在大陆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就有近万人;日本有200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从1997年开始,汉语作为大学入学外语考试语种之一。
汉语日受国际社会的重视,依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反过来,汉语的推广又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例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原北京语言学院)建校34年来,已经培养出4万多名懂汉语的国际友人。
他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活跃在国际交往中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引言外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为了规范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及其重要性。
目标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系统的学习框架,使他们能够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能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
通过教学大纲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汉语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
内容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和拼音系统学习汉语的第一步是掌握正确的拼音系统。
教学大纲应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拼音音节、声母和韵母,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和测试。
词汇和句型学习词汇和句型是学习汉语的基础。
教学大纲应规定学生需要学习的常用词汇和句型,并提供相应的词汇表和句子练习。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学习汉语的关键。
教学大纲应规定学生需要学习的汉语语法规则,并提供相应的讲解、练习和测试。
通过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学生可以正确地构建和理解汉语句子。
听、说、读、写技能教学大纲应规定学生需要达到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训练和评估。
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化知识教学大纲应包括学生需要了解的汉语文化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汉语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重要性制定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规范教学教学大纲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和系统。
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向,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
评估学习效果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一、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与内涵学科的名称与定位,是关系到学科性质与方向的重要问题。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认为,“教育”比“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对外汉语教学学”是无法成立的,只能称之为“对外汉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学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李开《汉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但是,李泉《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认为,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有必要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或以“对外汉语教育(学)”的身份归入“语言教育学”并最终归入教育学,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从一开始得不到绝大多数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同,也与提出“语言教育”概念的初始目的不完全一致;“教育”和“教学”所指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这些概念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同时并存,可谓合则兼美。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维持目前学科的名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理论建设中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设置了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成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之下的研究方向。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所处的三级学科地位,刘珣《谈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研究》(《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认为“应用语言学”不能清楚地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教育和教学的性质,反而片面强调了本学科的应用性,忽视了学科的理论性,无法表明本学科作为综合学科的性质特征和愈来愈借助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趋向。
李泉《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则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所应用到的学科的拓宽,也就是应用语言学(狭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学科的拓展,把对外汉语教学看作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不仅上下位关系顺理,而且与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相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阅读文献一、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著作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庆宗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田延明、王淑杰编著《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与民族认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江新,《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帕克·帕尔默[美]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2007年10月第五次印刷。
徐碧美[港]著,陈静、李忠如译,《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Kathleen M. Bailey,Andy Curtis,David Nunan.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追求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董奇译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孙德金著,《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孙德坤,教师认知研究与教师发展. 北京:世界汉语教学,2008(3).李红印,情商:汉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基于学生和教师反馈的分析(未刊)李红印,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四个方面,《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 北京:语言文字应用(增刊),2006(1)丁安琪,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北京:国际汉语教育,2009(2).汲传波,刘芳芳,教师的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 北京:国际汉语教育,2009(3).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 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09(3)刘芳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探索. 北京:国际汉语教育,2009(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关键字】论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文学类】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语言学】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陈保亚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Clark,J.et al.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Gimson, Arnold,E.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Leech,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Lyons, J.Linguisti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Peccei,,2000Radford,A.Syntax.A Miniminalist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obin, Linguistics.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Quirk,Randolph,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1927【翻译学】包惠南,包昂编.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北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陈延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杜成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黄龙翻译技巧指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黄龙翻译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姜治文,文军编著翻译批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孔惠怡,扬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孔惠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林相周英语理解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刘玉珍文化交流英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刘重德浑金璞玉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穆雷编著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孙致礼1994.9—1996.6 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扬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姚念庚,范兵英汉翻译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尤金奈达著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尤金奈达著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Baker,Mona. 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1998Baker,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f Translation.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Basne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sed Edition). Methuuen Co.Ltd,1988Car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1975Hatim, Bsil and Mason,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Newmark,P.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Pergamon,Oxford,1982Newmark,P.P. A Textbook of Hall,1988Nida,Eugene 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Nida,E.A.&Taber,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Brill Lyden,1974Rojer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 Schaffner,Christian and Kelley-Holmes,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5 Tytler,A. 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1971【英语教学法】Alderson,F.C.,C.Clapham,and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Brown,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5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94 Gardener,R.C.&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Gardener,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gman:Edward ArnoldLtd.,1985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James,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New York:Longman,1998Johnson,K.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r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Lynch,B.K. Language Program Evalu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Nunan,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Nunan,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Nurrall,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a Foreign Language.Oxford:Macmillan Education,1996O’Malley,J.M&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ichard,J.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Richards,J.C.&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Seliger,H.W.&Shohamy,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Stern,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Ur,P.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Ur,P. A Course in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Wallace,M.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蔡永强:“句法驱动的汉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索”,《海外华文教育》2005年第4期。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语言学】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陈保亚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Clark,J.et al.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Gimson,A.C.and Arnold,E.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Lyons, J.Linguisti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Peccei,J.S.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adford,A.Syntax.A Miniminalist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obin,R.H.General Linguistics.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Quirk,Randolph,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1927【翻译学】包惠南,包昂编.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北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陈延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杜成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黄龙翻译技巧指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黄龙翻译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姜治文,文军编著翻译批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孔惠怡,扬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孔惠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林相周英语理解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刘玉珍文化交流英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刘重德浑金璞玉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穆雷编著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孙致礼1994.9—1996.6 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扬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姚念庚,范兵英汉翻译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尤金奈达著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尤金奈达著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Baker,Mona. 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1998Baker,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f Translation.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Basne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sed Edition). Methuuen Co.Ltd,1988Car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1975Hatim, Bsil and Mason,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Newmark,P.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Pergamon,Oxford,1982Newmark,P.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 Hall,1988Nida,Eugene 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Nida,E.A.&Taber,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Brill Lyden,1974Roj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Schaffner,Christian and Kelley-Holmes,Helen.Ed.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5Tytler,A. 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London.Dent,1971【英语教学法】Alderson,F.C.,C.Clapham,and 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Evalu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Brown,H.D.Princio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5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94 Gardener,R.C.&mbert.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Garde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gman:Edward ArnoldLtd.,1985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James,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New York:Longman,1998Johnson,K.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r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Lynch,B.K. Language Program Evalu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Nunan,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Nunan,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Nurrall,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a Foreign Language.Oxford:Macmillan Education,1996O’Malley,J.M&A.U.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ichard,J.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Richards,J.C.& C.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Seliger,H.W.&Shohamy,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Stern,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Ur,P.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Ur,P. A Course in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Wallace,M.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蔡永强:“句法驱动的汉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索”,《海外华文教育》2005年第4期。
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一、本文概述《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一文旨在全面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旨在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参考框架。
本文首先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简要回顾,指出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
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交际能力培养等原则。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要点与方法。
文章还将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论问题,如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并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提出科学的评估标准与方法,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构建对外汉语教学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语言教学的本质、原则、方法和策略等多个方面。
这一基本理论旨在指导教学实践,确保教学活动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本质是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意味着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效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
该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以及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这些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还强调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
这些策略应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赵金铭Abstract As an area of the studies of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hould be undertaken within a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ory whichwill cover linguistics, cognition, methodology and instrument. Based himself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outlines a scheme for the study from 2001 to 2005, the periodof China‟s tenth five-year plan.《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中,在“语言学”门类下列有“外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研究”和“汉语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研究”两项。
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1年度课题指南》中,在重点项目下列有“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研究:包括中国人学习外语、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研究与习得规律、习得过程、习得顺序研究。
”②可见,在“十五”期间,国家在社科领域对对外汉语研究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学从所教内容来看是一种汉语教学,从教学对象来看是一种外语教学。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我们在预测对外汉语研究走向时,就必须把它置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框架中通盘考虑。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以及它的归属问题,即它的上位学科究竟是什么,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否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己的学术方向,以便寻求准确的研究切入点,切实地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水平得以真正的提高。
如果我们还盘桓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上进一步论证”③,一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名”与“实”之间辩诘,甚至在对外汉语教学隶属于哪一门学科上纠缠,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岂不是会流于一句空话。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本文的总体思路,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而展开的。
目前我国已有人建议,把“语言学”列为一级学科,而语言教学是其下属学科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回顾历史,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与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
那时,作为应用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言教学同当时着重探讨历史问题的语言学分了手。
可以说,语言教学,它是应用语言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但语言教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还是近几十年的事,也有人说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戴维·克里斯特尔所编《现代语言学词典》认为,应用语言学“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应用语言学理论、方法和成果来阐释其他经验领域3遇到的语言问题。
应用语言学发展最充分的分支是外语教学,有时这个名称似乎只指这个领域。
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好几个其他应用领域,包括语言故障的语言学分析(临床语言学)、母语教育中的语言使用(教育语言学)、词典学的发展、翻译和风格学等。
”④这就是说,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对象的应用学科。
这里的语言教学,特指外语教学。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只有母语教育中的语言使用,才是“教育语言学”范围内的事。
于是,我们可以为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绘出中国的应用语言学谱系图: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外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国人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这样,我们既找准了对外汉语教学所处的位置,就为对外汉语研究的学术定位打下扎实、稳妥的基础。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要对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严格讲来,这并非学科建设。
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研究,是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可能严格体系化的那个部分”。
(龚千炎、冯志伟,1991)也就是说,对外汉语研究,尤其应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以建立自身的科学研究体系。
关于这门学科的内部构成,邢福义先生有很好的概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两属性、三要素。
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
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
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
两属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的内在机制,编织成学科的自身系统。
这一学科的发展与成型,有赖于两属性、三要素的有效结合。
”⑤为了清楚地显现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我们将其与“对中国人的外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进行对比,察其异同,观其联系,表示如下: 用作为第二语言作为母语对外国人对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国人教学对中国人本汉语外语第一属性:汉语(本)第二属性:对外国人教学(用)第一要素:汉语第二要素:对外国人第三要素:教学从表中可见,三种汉语教学的目的语均为汉语,是为共同之处,所异者,教学对象不同。
如果4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总第57期)再加上外语教学,共四种语言教学,其共同之处则均为语言教学。
四种语言教学所不同者何?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性质、特点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学策略不同,如此而已。
由此引发出在研究层面上就会既有共同点,更有各自的特异之处。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对外汉语研究状况尚不十分理想。
季羡林先生认为“我国语言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所采取的实际措施,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季羡林,2000)有人阐释得更具体,认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迟,理论研究和课程设计实验和师资的培训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材教法也多半未能令人满意。
”(李如龙,2000)但是,无论怎么说, “对外汉语教学从80年代,特别是从1992年以来,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陆俭明,2000)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认可这种观点。
二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在业内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对外汉语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怎样教”这个核心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教什么”和弄清学生“如何学”这两个基本问题。
(仲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学哲明,1996)一个“核心”,两个“基本”,这三者的关系如右图。
这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基本上是围绕这个三角展开的。
其实,这三个方面,正好构成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其内涵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本体研究及其教学规律与习得过程研究。
不过,我们认为,研究框架的核心应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即服务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本体研究,也就是说,“教什么”的问题才是研究的核心,而不应是“怎样教”。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汉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对外汉语”,其涵义是指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并不同于作为母语的汉语。
研究“对外汉语”与研究作为母语的汉语,在目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均有很大的差别。
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在内容上,要求既要阐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通之处,更要揭示汉语所独具的特点,特别应点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在研究方法上多用语言对比分析、教育测量与统计等方法。
这种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研究特点,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教什么”、“如何学”、“怎样教”三者关系重新调整,得到右图。
教什么如何学→怎样教5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总第57期)首先要研究“教什么”,即把“对外汉语”教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教学内容研究透了,知其所以然,学生据此学,教师依此教。
在“学”和“教”这对矛盾中,只有基本弄清了学生习得过程、习得顺序、习得规律、习得策略之后,才能真正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否则,“怎么教”的研究就会发飘,欠缺依据,底气不足,依然摆脱不掉经验之谈的毛病。
当然,我们也充分肯定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多年形成的习惯做法的价值,但应付诸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实验,反复验证,使之升华,成为理论,这也不失为一种研究路子。
学术界持有类似观点者,亦不乏其人。
陆俭明先生在论及对外汉语研究时,就提出了四个步骤的观点:“研究工作应紧紧围绕…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这么一个问题。
首先需作基础研究,其次需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以便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再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出各种门类的高质量教材。
最后要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学法。
”(陆俭明,1999a)(文中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其实,这首先研究的就是“教什么”,其次研究的就是“如何学”,再其次与最后研究的才是“怎样教”,条理分明,步骤不紊。
在这进入新世纪之时,我们有必要在总结我国对外汉语研究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得失,认真思考并加强对外汉语研究,真正地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为此,我们认为应开辟多视角的研究路向。
综观全局,对外汉语研究既然定位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之内,那么,它应该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交叉地带,这样看来,似应有四个层面的研究: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我们认为应走出单向研究模式,走向四个层面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格局,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应有开拓性、原创性。
于是,我们把对外汉语研究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列表如下: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外汉语研究语言学本体论:汉语本体研究教什么心理学认识论: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如何学教育学方法论: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怎样教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论: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研究用什么技术手段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表绘制成一个图(见下页),以观其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