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17
传染病防治培训资料传染病防治培训资料1、概述1.1 传染病的定义1.2 传染病的来源与传播途径1.3 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2、传染病的分类与示例2.1 病原体分类与特点2.2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症状与防治措施 2.2.1 流行性感冒2.2.2 肺结核2.2.3 腹泻病2.2.4 登革热2.2.5 艾滋病3、传染病防控措施3.1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3.1.1 个人卫生3.1.2 饮食卫生3.1.3 环境卫生3.2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3.2.1 预防接种的目的与原则3.2.2 常见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程序与注意事项 3.3 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3.3.1 传染病监测的意义与目的3.3.2 传染病报告的程序与要点4、传染病的应急响应4.1 传染病疫情的评估与预警4.1.1 疫情评估的指标与方法4.1.2 预警信号的监测与识别4.2 传染病疫情控制的措施4.2.1 患者隔离与治疗4.2.2 疫区封控与人员流动管理4.2.3 疫情传播途径的切断与防控4.3 传染病应急响应的组织与指挥4.3.1 应急响应机构与职责4.3.2 紧急情况下的决策与协调5、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概述5.1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作用与意义5.2 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与要点5.2.1 传染病防治法5.2.2 传染病弥散性肺结核防治管理办法5.2.3 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治管理办法附件:1、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告知书范本2、肺结核患者管理卡范本3、腹泻病防治宣传海报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指用于规范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强调了传染病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2、传染病弥散性肺结核防治管理办法:用于规范弥散性肺结核患者的管理与防治措施的法律法规,包括了患者隔离、治疗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3、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治管理办法:用于规范职业暴露导致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包括了职业暴露的监测、防护措施和职业暴露者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传染病防治法的培训。
随着人口流动和全球化的加深,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传染病,提高我们的防控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并通过直接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品传播、昆虫传播等方式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疟疾、艾滋病等。
传染病以易感人群为传播对象,通过病原体在人群之间传播而造成疾病的流行。
二、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概述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指导和保障。
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染病防治法》。
该法第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于1989年,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于2013年正式实施。
《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隔离、检疫、预防、救治等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三、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传染病预防传染病预防是防控工作的首要环节。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我们应该积极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此外,还需要组织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公共场所、食品、饮用水、医疗机构等环境的监督检查,确保环境卫生的安全。
2.疫情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及时监测和报告是防止疫情扩大的重要手段。
在发现感染病例后,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按照规定进行疫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此外,广大医务人员也有义务及时上报疫情信息,遵守相关的保密规定。
3.病人的治疗和隔离对于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我们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并对其进行隔离。
隔离期间,我们应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基本权益。
同时,还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传播风险。
4.传染病的检疫和防控针对疫情可能传入的地区,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检疫措施。
对进入我国的人员、物品等进行检疫,并根据需要实施隔离。
此外,在传染病暴发时,我们还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封控疫区、限制人员流动等,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1.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在人群之间传播而发生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2.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等。
3.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生传播、食物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4. 学习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对不同的传染病应该了解其临床表现和症状,及时发现和治疗。
5. 认识常见的传染病:麻疹、流感、传染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
6. 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在疫情发生时,应当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及疑似病人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7.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要了解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相关规定,协助当地卫生部门防治传染病。
8.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防止交叉感染。
遵守相关规定,加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培训资料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传播,如流感、肺结核等。
2. 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水等传播,如肝炎、霍乱等。
3. 血液传染病:通过血液、血液制品等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4. 体表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三、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1.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疫苗接种制度,大家应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接种各类疫苗。
3.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定期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4. 食品安全: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
加强对食品来源的监管,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5. 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6.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传染病疫情。
四、传染病防控法规和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五、培训与演练为了提高大家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培训和演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为构建健康中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目录:1、传染病的定义1.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2 传染病的分类及例子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2.2 飞沫传播2.3 接触传播2.4 虫媒传播2.5 水传播2.6 食物传播3、传染病的预防控制3.1 个人防护措施3.1.1 勤洗手3.1.2 戴口罩3.1.3 注意咳嗽及打喷嚏礼仪3.1.4 避免接触传染源3.2 社区、机构预防控制措施3.2.1 定期清洁消毒3.2.2 加强通风3.2.3 健康教育宣传3.2.4 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卫生用品3.3 疫苗接种4、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方法4.1 流感4.1.1 流感的传播途径4.1.2 流感的症状4.1.3 流感的防治方法4.2 麻疹4.2.1 麻疹的传播途径4.2.2 麻疹的症状4.2.3 麻疹的防治方法4.3 肺结核4.3.1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4.3.2 肺结核的症状4.3.3 肺结核的防治方法5、传染病的紧急处理措施5.1 发现疑似传染病时的应急反应5.2 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5.3 疫苗和药物的储备与调配5.4 公众健康应急响应机制6、附件:相关传染病的病例分析和防治指南附录:1、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对于传染病防治的一项立法,主要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 传染源:指传染病菌体、毒体或患者、病原体带菌者等,能够直接或间接传播传染病的来源。
- 疫情: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与整体相比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的特定传染病的患病情况。
- 紧急处理措施:指在传染病突发疫情或有人员出现传染病症状时,立即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一、引言传染病防治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疫情,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新冠肺炎等,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水平,降低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有必要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对能力。
二、培训目标1.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提升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在传染病疫情应对中的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
4.增强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规范传染病防治行为。
三、培训内容1.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普及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防治行为。
2.传染病基本理论:介绍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
3.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如疫苗接种、隔离治疗、消毒灭菌等。
4.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介绍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监测预警能力。
5.传染病疫情应对与处置:分析传染病疫情应对的流程、策略和措施,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6.传染病防治实践案例:分享国内外传染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实战能力。
四、培训方法1.理论授课: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系统讲解传染病防治知识。
2.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现场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传染病疫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问题研讨,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观摩学习:组织学员参观传染病防治现场,了解防治工作实际情况。
五、培训对象1.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2.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
•传染病基本概念与分类•预防措施与方法•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要求目•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录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常见类型与危害程度常见类型危害程度不同传染病危害程度差异较大,从轻微不适到严重危及生命不等。
如流感通常症状较轻,而埃博拉出血热等则可能致命。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飞沫传播(如流感、麻疹)、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性病)、血液传播(如乙肝、艾滋病)、母婴传播(如乙肝、梅毒)等。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因病原体和传播途径不同而异。
一般来说,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免疫系统受损者更易感染。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也可增加感染风险。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病毒在密闭环境中的浓度。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避免接触眼、鼻、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
使用纸巾或弯曲手肘遮掩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尽量减少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以降低病毒进入体内的风险。
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疫苗接种政策宣传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向公众普及疫苗接种对于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提高接种意愿。
介绍疫苗种类和接种程序针对不同传染病,介绍相应的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接种程序。
解答疫苗接种疑问和误区针对公众对疫苗接种的疑问和误区,进行解答和澄清,消除恐慌情绪。
社区防控策略部署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公共区域和设施,改善社区环境卫生状况。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社区居民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政策措施,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01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02皮疹、瘙痒、红肿等皮肤症状03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030201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针对性治疗药物选择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对症治疗药物中药治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02其他相关法律法规03公正和公平防治工作应坚持公正和公平原则,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服务,不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控能力,传染病培训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培训的内容,旨在提供全面、详细、专业的指导。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基础知识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传染病的基本定义以及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分类的原则。
2. 病原体常见类型:介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常见病原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3. 传染病传播途径:详细介绍联系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生传播、食物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
4.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介绍基础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接种免疫等方面。
5. 传染病流行病学:介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应用,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染病的常见病例分析1.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详细讲解流行病学调查的流程和步骤,包括病例定义、病例鉴别、病例回顾等。
2. 传染病报告和通报:介绍传染病报告和通报的意义、流程和标准,以及如何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表。
3. 典型传染病病例分析:针对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详细分析其病例特点和防治措施。
4. 传染病爆发事件的案例研究:通过具体的传染病爆发事件案例,深入分析传染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 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介绍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机制,包括病例监测、疫情预警和信息发布等。
三、传染病防治技术和方法1. 消毒与灭杀技术:介绍传染病防治中常用的消毒和灭杀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2. 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详细介绍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选择和使用方法,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3. 防疫隔离措施:介绍防疫隔离的原则和方法,包括隔离措施的类型、操作要点和管理措施。
4.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介绍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和关键措施,包括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空气净化等。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一、传染病防治总则1、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疫点、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工作。
2、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4、对动物传染源实施严格管理,及时治疗和扑杀。
5、做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1、流感(流行性感冒):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加强自身免疫力。
2、结核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结核病患者,加强自身免疫力,定期进行肺部检查。
3、肝炎: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肝炎患者,加强自身免疫力,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4、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和滥用药物。
5、麻疹:接种麻疹疫苗,避免接触麻疹患者,加强自身免疫力。
6、手足口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加强自身免疫力。
7、其他传染病:如禽流感、SARS等,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自身免疫力。
三、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1、加强公众的传染病防治意识,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如学生、老年人、孕妇等。
3、提供科学的预防方法,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接种疫苗等。
4、提醒公众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5、宣传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
四、防疫措施的落实1、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2、加强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的协作,做好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3、落实隔离、治疗、防护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4、加强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5、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6、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防疫措施的落实到位。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染病的问题日益凸显。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染病易发的地方。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传染性。
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
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
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
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
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
3.发病急、病情重。
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4.后果严重。
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
如流脑,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
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
5.及早治疗。
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
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
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
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即可造成传染病流行。
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水传播。
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的,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如接触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是指通过污染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也很多见。
经虫媒传播: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并在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蚤、虱、恙虫、蝇等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
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经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成为感染期蚴,经口或皮肤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传播:是指母体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是指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播散的一种方式。
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阻止传染病流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四、春季好发的传染病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随后又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病种。
消化道传染病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如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和手足口病等。
这些传染病亦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五、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其主要特点:冬春季发病多见,常群体性发病,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1.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和胃肠型感冒。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一周。
2.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于冬春季,15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
潜伏期一般为2—3日,最长的为一周。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婴幼儿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8-12日,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
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为病人。
4.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1-5岁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
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色淡、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
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染性,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为病人。
5.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病毒引起的,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俗称“乍腮”,潜伏期一般为14-19日。
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1-2日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1日至肿消后3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注射疫苗或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为病人。
6.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
潜伏期一般为1-21日。
主要特征是先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日后躯干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胸背、面部、头皮较多,而四肢远端较稀少,手掌和足底更少见或无皮疹。
水痘病人自出疹前1-2日至出疹后5日或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
传染源为病人。
7.非典是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14天,主要为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化验血象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肺部X光片可有间质性肺炎样变等。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8.人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之交多见。
潜伏期1-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全身酸痛,类似普通感冒症状,约有半数患者有肺部病变。
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
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
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了。
1.接种疫苗。
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
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
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做到生活有规律。
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
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
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
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罩,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
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