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的时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东方文学史
中国东方文学史,历来都令人印象深刻。
脉络悠久、精彩纷呈,毫不虚言。
它凝聚了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和传递文学艺术之美的非凡使命,激发了智者品读其中的深刻智慧,触动了大众的心灵。
它的前世今生,把本立之年代展现给我们,彰显了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东方文学史包含了以下几大时期:
1. 古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以诗歌和散
文为主,文学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2. 中世纪: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文学时期,以诗歌、散文、书信、小说为主。
著名作家有苏轼、苏辙、欧阳修等。
3. 明朝:明代文学延续了宋代的遗产,也加入了社会思潮,以翰林派
为主。
著名作家有唐寅,蒲松龄等。
4. 清朝:清代开始普及书法,传统文学也得到了发展。
著名作家有曹
雪芹、纪晓岚等。
5. 现代:现代文学影响了政治,新的思潮开始流行,著名作家有茅盾、老舍等。
以上就是东方文学史的简介,它展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进步
及其影响。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差异,使东方文学和艺术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之处,也是众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印度、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家。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根基在于《易经》、《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点。
其中,诗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历经数个朝代,从战国时期开始收集和整理,其中涉及到更早时代的文化遗产。
诗歌中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成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些基础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风格。
汉赋、古文观止、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风貌。
在印度,古代的梵文文学,也是印度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它们的创作与传承,始于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作品,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宝库。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除了民间传说和官方文艺作品外,还包括了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日本的漫画、印度的宫廷诗歌等,都是文学的重要分支。
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也是一个跨越多个时期的演化过程。
古代东方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和文化,以各种材料制作出的艺术品,也都带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了陶器、瓷器、文房四宝等,这些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价值。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东的孔庙、云南的大理图书馆等,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性建筑。
日本的浮世绘、韩国的陶瓷、泰国的佛教艺术等,也都成为东方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作品。
艺术品的缔造者,都具有高度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天赋。
他们的运用、表达和创新,推动了东方文化和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
结语古代东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成就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是指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的亚洲文学,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宗教色彩浓厚:中古东方文学深受宗教影响,尤其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宗教教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元素。
2. 文学形式多样:中古东方文学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其中,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如印度的梵文诗歌、中国的唐诗宋词等。
3.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中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4.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中古东方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为了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的四大名著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古东方文学是亚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方文学古代部分古代东方文学一、古代文学特征和概况二、《旧约》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价值地位三、迦梨陀娑和《沙恭达罗》古代东方文学:亚洲和非洲的文学多方面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至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社会生活。
古代文学特征: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强烈的宗教色彩体裁丰富,源头多样。
古代东方文学概况古埃及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
在诗歌和故事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中《死亡灵》是古埃及最具代表性作品,是古埃及文学的汇编。
巴比伦文学与远古的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代表作《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最完整的英雄史诗,对两河流域文学影响很大。
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收获。
古印度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泛,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
其中如古代诗歌总集《吠陀》、民间故事集《五卷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迦梨陀娑的喜剧《沙恭达罗》等,都是光辉的成就。
古印度文学的三个时期 1.吠陀时期文学(公元前15世纪―― 前5世纪,雅利安祭司) “吠陀”的意思是“神的启示”或“神秘的知识” 婆罗门教的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主要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代表作《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2.史诗时期文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3、4世纪,苏多歌手) 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印度史诗:用古梵语写成的记载保存下来的原始口头史诗的一种文学样式。
3.古典时期文学(公元前后――12世纪,职业作家)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首陀罗迦的《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云使》(抒情长诗)、《沙恭达罗》(诗剧) 文艺理论著作《舞论》(又译《戏剧学》)、《诗镜》和《诗庄严论》。
《旧约》一、历史背景“巴比伦之囚”事件―― “救世主”思想――犹太教经典《旧约》《旧约》不仅是犹太教经典,也是了解和研究希伯来民族历史和文学的宝贵文献资料。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摘要: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那么,东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东方各族的审美文化特征又有哪些,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东方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关键字:东方文学发展史审美文化特征一、东方文学的概念“东方”是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16、17世纪欧洲人开始系统的对亚洲和北非洲的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它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是表征整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东方文学的发展史和世界其他文学一样,东方文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方文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现代东方文。
现就其发展概述、特征和具体国家的表现作如下阐述。
(一)上古东方文学上古东方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属于黎明期,其范畴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在这期间,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互相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
众多东方诸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埃及、印度、巴比伦、希伯来和中国。
在东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发展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因此,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东方文学知识总结1. 介绍东方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文化圈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全球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东方文学进行总结,包括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和韩国文学。
2.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经典。
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西游记》,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2.1 古代文学古代中国文学主要包括诗、词、赋等形式。
其中,诗歌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一,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而词是一种短小精致、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宋代的词人如李清照、苏轼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2 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主要创作形式包括小说、散文和戏剧。
在这个时期,李鸿章、鲁迅、韩愈等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莫言、余华等。
3.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源自古代的和歌和物语,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涵,以其独特之处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3.1 和歌和歌是一种古代日本的诗歌形式,被誉为日本文学的开端。
和歌主要以表达情感、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其特点是音韵和节奏的和谐。
著名的和歌诗人有“万叶集”中的大友皇子、阿倍仲麻呂等。
3.2 物语物语指的是古代日本的文学故事,包括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平安时代的《竹取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物语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受到广泛赞誉。
3.3 现代文学日本现代文学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日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文学家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享誉国际。
现代日本小说的特点是深入探讨人性、关注社会问题和传统文化。
4. 韩国文学韩国文学起源于古代的记载和传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故而也可称之为亚非文学。
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亚非文学可以分为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代亚非文学,现代亚非文学,当代亚非文学五个分期,本文将从这个五个分期来阐述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东方,亚非,发展,东方文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经济,政治,思想,历史等都在不断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东方文学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的亚非文学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下面将分别详细论述。
一、古代亚非文学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
古代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形成于公元前 4000年,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更早一些。
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
古代亚非文学具有多源性(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和欧洲文学的一源性(欧洲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很不一样。
古代亚非文学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的口头创作有紧密联系,具有民间文学性质。
古代亚非文学从它产生之初就与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密不可分。
古代亚非文学除中国外,取得重大成就的还有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印度文学。
《旧约》可以算是古代亚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旧约》除个别章节杂有亚兰语外,全部用希伯来语写成,旧约文学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文学类型。
《旧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它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旧约》对东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有:近代以前,主要对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发生影响;近代以后,基督教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对东方的侵入而返回东方。
《旧约》等典籍对亚非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日本)。
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就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就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现代亚非文学[正文]伴随着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
而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又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
一,古代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与西方古代文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传统、具有明晰性和统一性的特征相异,古代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涵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
它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即东方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其辽阔的地域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到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
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在古埃及,关于太阳神拉的创世神话和自然繁殖之神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内在深层地主宰着古埃及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繁衍生命的原始宗教意识。
他们的宗教观把生命视为死亡之前经过一个预定阶段而将最终到达其终点的过程,故对死亡关注的热情远超过现世生活,死者的尸体被制成木乃伊放置于灵柩内而经久不朽,并随葬放入指导亡灵顺利通过冥国考验性质的诗,以祈求获致灵魂的永生,这些诗作汇集成庞大的宗教诗歌集《亡灵书》。
关于东方文学的几点认识东方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
东方上古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
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等,相继在东方出现。
纵观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具有的一下特点:一、民间文学色彩民间口头创作占有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另外文人作品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1.“吠陀文学”——“吠陀”原意“知识”“学问”,后来演变为“经典”“圣经”之意。
“吠陀文学”是指以“吠陀”命名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四大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最古老、成就最高的诗集《梨俱吠陀》。
约在公元前15世纪编订,反映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和过渡时期,收入诗歌1028首,按内容可分成四类。
一是神话诗,二是风景诗,三是世俗诗,四是宗教诗。
其中世俗诗部分侧面描写社会生活,涉及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生产活动和战争等,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2.《佛本生经》,其实质是一部民间寓言故事集。
指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
其思想内容包括四点:1、歌颂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如《芦苇饮本生》2、主张平等、反对种姓歧视,如《芒果本生》3、讽刺鞭挞愚蠢迷信,如《妙生本生》4、宣扬经商发财,如《小商主本生》。
《佛本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寓言故事集,是许多世界性故事的源头,如“猴子和乌龟”、“二妇争一子”。
3.《五卷书》《五卷书》是继《佛本生经》后印度又一部著名的民间寓言故事集。
由《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5部分组成。
思想内容——概括地讲: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聪明机智、勤劳能干,颂扬了他们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歌颂弱小战胜强暴;揭露讽刺当权者;歌颂智慧、抨击愚昧;讲授处世经验和人生哲学;蕴涵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
艺术特色——开创世界故事文学框架式艺术结构先河,散韵结合的文体独具一格。
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它们在发展历史和特点上存在许多区别。
一、发展历史:1古代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古希腊的古典时代。
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希腊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典时代,悲剧、喜剧和哲学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著名悲剧作家的作品在古希腊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2古代东方文学:古代东方文学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波斯等地的文学传统。
每个地区的文学发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年的甲骨文和金文,随后出现了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重要文学形式。
印度的古代文学以梵文和巴利文为主,包括《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以和歌、物语和戏曲为主,而波斯的古代文学以《波斯诗歌集》和《一千零一夜》等作品为代表。
二、特点:1古代希腊文学的特点:强调英雄主义:古希腊文学中的史诗作品着重于英雄主义和英雄的壮丽事迹。
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强调英雄的勇气和荣耀。
剧场表演: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在剧场上演,强调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
悲剧探讨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喜剧则通过幽默口头传统和文学的连结:古希腊文学具有强烈的口头传统的特点。
在古代希腊社会中,文学作品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和表演的。
诗人和演说家在公共场合表演他们的作品,例如在宴会、祭祀和比赛等场合。
这种口头传统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更具动态性和互动性,与观众的即时反馈和情感交流相结合。
角色塑造和人性的探索:古希腊文学通过角色塑造和人性的探索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英雄或王侯,他们经历了命运的挑战和道德冲突。
这些角色展现出人性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决策。
东方文学的时期文化【正文摘要】“东方"地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独特。
在这样的特殊境遇下,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民族意识形态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而最终以“东方文化”得以最终呈现。
蒙昧时期的文化发育存在独立性但是随后的文化在时间的催化下开始发散开来。
伴随着历程的继续,东方文学迎来了他的辉煌和灿烂。
但是随之而来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让东方文学开始了内忧外患的动荡不安。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在内外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东方文学带着变革而来的是丰硕成果。
二战的结束,让东方文学中各个民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并积极引导着一种东方文学的复兴。
【关键词】东方文学时期文化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种族、名族、国家、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
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的肇始,一直延续到至今。
事实上,“东方文学”这个名称是由单纯的地理概念而加入了政治内容的,我们所说的东方,指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三世界。
文学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东方文学这个概念既有地理因素,也有政治因素,是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称。
不过,日本不属于第三世界,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它应该属于西方国家集团,但其文学任然属于“东方文学”的范畴(Do由此可见,“东方文学"的概念还是比较复杂的,这也是说明了东方文学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蒙昧时期的独立与扩散东方原始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
其辽阔的地域包括了北非、西亚、南亚、东亚。
既有适宜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的游牧文明,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和融合,为即将到来的黎明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条件。
最早的东方文化源地是在不同地理空间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东方各主要名族文化其地理上的发源地区有着各个不同的起源中心。
东方文学的时期文化
【正文摘要】
“东方”地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独特。
在这样的特殊境遇下,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民族意识形态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而最终以“东方文化”得以最终呈现。
蒙昧时期的文化发育存在独立性但是随后的文化在时间的催化下开始发散开来。
伴随着历程的继续,东方文学迎来了他的辉煌和灿烂。
但是随之而来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让东方文学开始了内忧外患的动荡不安。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在内外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东方文学带着变革而来的是丰硕成果。
二战的结束,让东方文学中各个民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并积极引导着一种东方文学的复兴。
【关键词】东方文学时期文化
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种族、名族、国家、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
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的肇始,一直延续到至今。
事实上,“东方文学”这个名称是由单纯的地理概念而加入了政治内容的,我们所说的东方,指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三世界。
文学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东方文学这个概念既有地理因素,也有政治因素,是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称。
不过,日本不属于第三世界,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它应该属于西方国家集团,但其文学任然属于“东方文学”的范畴(1)。
由此可见,“东方文学’”的概念还是比较复杂
的,这也是说明了东方文学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蒙昧时期的独立与扩散
东方原始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
其辽阔的地域包括了北非、西亚、南亚、东亚。
既有适宜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的游牧文明,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和融合,为即将到来的黎明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条件。
最早的东方文化源地是在不同地理空间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东方各主要名族文化其地理上的发源地区有着各个不同的起源中心。
这个文化源地中心具有将自身的文化特质向外辐射并传播遍及这个源地的力量,通过整合统一,便构成了某种文化模式。
最初的两河流域,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再向西传播到达地中海甚至远及欧洲南部。
而它向南则直达埃及。
而埃及文化,通过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桥梁向东传播,与外来文化进行着交流和融合。
而早期的中国黄河流域文化,随着不断的扩散和交融,又进一步的扩大成了中原文化思想,在文化思想的形成中,又受到来自周边等其他游牧文明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雏形。
蒙昧时期的先民,由于社会、经济、交通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想成了各个独立的文化源地,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的促使下,又使得他们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着交汇和综合。
这样文化之间通过影响、交汇等方式,各种早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母题和原
型,就这样被融入到不断交汇的东方文学这个大体系中了。
而中国先秦时期关于“尧舜”、“黄帝”和《山海经》中早期民间故事的传说,就属于东方文学蒙昧时期独立与扩散的结果。
黎明时期的辉煌与灿烂
正如文学不能脱离政治。
在封建专制时期,土地公有,个人仅为土地占有者而非私有者,国家组织水利灌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生产范围仅限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难以发展;阶级等级和氏族学院观念非常突出,个体依附于公社而存在,有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使得原始制度、风俗得以大量保存,社会发展比较缓慢。
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衍生出了封建专制。
东方人当时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东方地理独特的环境和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活动方式,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达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东方人养成了重感悟和直觉的思维。
东方文学的继续交流和融合,使得主要文化区域在空间上分布更为广泛,并因为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这个文化圈具有独立性、自足性、持久性并保持了自己的特点。
印度的佛教文化内容深奥,形式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他随着文化的交流,被不断的扩散到古印度以外的其他地区,并在每个国家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就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影响中华名族几千年的名族意识和思维方式。
中古时期东方的文化圈繁荣昌盛,伴随着政治上的优越和经济上的发展带来了中古东方文学的辉煌灿烂的“黎明时期“。
在
这个时期尤以中国文学最为繁荣,印度、阿拉伯等国的文化也位于东方乃至世界文学的前列。
这样的辉煌灿烂,来自于蒙昧时期的先民的积极努力创造的基础,来自于各个区域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来自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支持。
过渡时期的动荡与不安
19世纪,在经历了约长达10个世纪东方文化高度灿烂繁荣的时期后,开始走向式微。
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以基督教为前锋,通过种种不平等的方式将自己的经济形态、宗教意识、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强加在被他们殖民的东方各国身上。
一方面,东方吸收着来自西方最新颖的关于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思想,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用最原始的方式对资本的积累,充满了血泪。
表现在东方文学上,就是一种内外相结合的过渡,东方人在这样的两面漩涡中感到了不安,由于时代的动荡,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无法与生活平衡。
以至于东方文学在这个时期发展较短,且不充分。
虽说在某些区域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这毕竟是东方文学要继续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变革时期的丰硕成果
伴随着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和借鉴,以及政治上的斗争和崛起,东方人也开始在自己的文化领域上展开了变革。
经过两种模式的摩擦和冲突之后,变革变得亟待解决同时也成为了维持民族活力的发展动力。
东西方只有在双方有批判有选择的互相吸收中,才能同时进步。
将文化
素材放到东方文化背景下作出新的解释,这样的文化素材才能被时下所接受,及融合与东方文化的行为模式和内在价值体系中,从而被东方文化接受。
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日本岛琦藤村的《破戒》等,从形式上说都不是中国或日本的古典文学的继续,而是向西方(包括俄国)文学学习而得来的。
但是这种学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具有新的、伟大的创造。
例如鲁迅的《野草》和图格涅夫的《爱之路—散文诗集》都是散文诗,形式接近。
但是鲁迅的《野草》不仅思想境界比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要高,而且艺术性也强的多。
再如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从形式上看也受到欧洲文学,特别是英法文学的影响,但又有伟大的创新。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情节简短,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差不多都像一首诗一样优美。
他不是简单的学习欧洲文学,而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艺术性往往超越了契科夫和莫泊桑。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东方近现代文学都有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又具有自己深厚的民族特点和伟大的创造。
多元时期的反思和复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对东方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终于宣告结束,文化的建设成为东方各国的当务之急。
东西方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共同体中进行平等交流、借鉴和融化。
独立后的东方各国开始带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来看待这个世界。
在全面性的文化接触后,东方各国开始了全面的反思和深刻的总结本国的文化传统。
在这里面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深处之所以被殖民的原因。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
对文化的反思才能促使东方文学的复兴。
当代的东方文学跨入了一个多元发展、创新开拓的文艺复兴时代。
东方作家力图融会贯通近代以来引进的西方文学成果,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学的同时拓构本土文学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了一批融现代和传统、东方和西方于一体而又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优秀作家,如日本的传瑞康成和大江健郎、以色列的阿格农等。
当今世界下的东方文学,正在以各种形式与其他文化进行着交流,这样的速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规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世界文化普通性日益增加,而差异则日益缩小,但并不说东方文学会失去自己的色彩和特色。
东西方文化依然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背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