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12.50 KB
- 文档页数:14
东东方文学的定义
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在世界文学中,东方文学是与西方文学(又称欧美文学,包括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文学)相对而言的,二者均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世界文学。
我们之所以建立东方文学学科,还因为目前在世界各国研究世界文学的学术领域里,作为世界文学之一部分的西方文学早已构成完整的体系,并且大有以这个体系取代世界文学体系的态势;而作为世界文学之另一部分的东方文学却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少尚未为许多人所承认。
不言而喻,随着世界各国文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内的,并且给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以适当地位的世界文学体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以西方文学取代世界文学或以西方文学为主体而以东方文学为陪衬的世界文学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东方文学体系,很有必要建立东方文学学科,很有必要研究和学习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东方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东方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它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世人传颂至今。
东方文学包含了中国、印度、日本等众多东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作为东方文学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成就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
从《诗经》、《楚辞》到白居易、李白、杜甫的唐诗,再到近现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中国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邃的人文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印度文学印度文学同样拥有灿烂的历史,印度古典文学的精髓体现在《摩奴经》、《罗摩衍那》等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宗教、哲学以及人生境界的思考,展现了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现代的印度文学作品也广受国际读者喜爱,如泰戈尔的《飞鸟集》、阿南德的《跟纺轮一起舞蹈》等,都展现了印度文学的独特魅力。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东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的日本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记》等,记录了日本古代的历史和传说。
而近现代的作家如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则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总的来说,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每一部东方文学作品都是东方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愿东方文学永远绽放光芒,为世界文学增添独特的色彩。
感谢阅读!。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摘要: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那么,东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东方各族的审美文化特征又有哪些,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东方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关键字:东方文学发展史审美文化特征一、东方文学的概念“东方”是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16、17世纪欧洲人开始系统的对亚洲和北非洲的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它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是表征整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东方文学的发展史和世界其他文学一样,东方文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方文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现代东方文。
现就其发展概述、特征和具体国家的表现作如下阐述。
(一)上古东方文学上古东方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属于黎明期,其范畴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在这期间,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互相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
众多东方诸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埃及、印度、巴比伦、希伯来和中国。
在东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发展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因此,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绪论一、东方的概念1.地理学的概念2.历史、政治概念3.文化概念——“文化体系”(1)中国文化体系(2)印度文化体系(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4)欧美文化体系前三个属于东方专制主义倾向,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二、东方文学概念东方文学是亚非地区社会文学的艺术再现,是东方式的伦理道德、宗教意识、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的艺术载体,是多民族的,地区性的文学结合体,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古代文学(前3世纪——3、4世纪)特点:(1)多源性;(2)宗教性;(3)口头性与集体性;(4)交流性与影响性第一节古代埃及文学(前3100——前332年)一、概况(1)箴言(教谕文学)《普塔霍地普箴言》(2)神话A.太阳神拉神的创世纪神话盖勃(男神)大地努特(女神)天空B.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奥西里斯(农耕民族)——尼罗河神、植物之神、丰收之神伊西斯(妹妹/妻子)赛特——南风之神荷鲁斯——战神C.神话意义:这则神话形象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死亡或生命观念、宗教观念、王权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
a.奥西里斯是尼罗河水复涨复落、两岸植物荣枯有序的人格化象征。
古埃及人认为,人的死亡也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人既可以复活,也可以进入他界;b.这个神话表明已经建立起人间、天堂、地狱三层宗教、宇宙观,并由此生发出善恶有报的宗教道德观;c.神话客观反映古埃及社会状况,比如人世间的权力之争,血缘家庭关系的确立,长子继承制,妇女忠于丈夫,为父复仇的道德意识形成。
(3)故事《遭难水手的故事》、《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昂普、瓦塔两兄弟》主题:故事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反抗王权统治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心,在瓦塔不断死而复生的浪漫主义中,揭示了劳动人民和被压迫阶级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明正直和善良是任何时候也消灭不了的。
(4)诗歌A.劳动歌谣(3首)《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搬谷人的歌谣》B.爱情诗宗教诗、赞美诗、怨妇诗二、《亡灵书》与埃及人的死亡观《亡灵书》并非宗教经典,而是古埃及文学汇编,是世界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之一。
东方文学史本课教学目的:一是系统理解东方各国的主要宗教的基本教义,如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神道教、萨满教以及儒学;二是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日本文学、哥伦比亚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作品;三是通过学习与对比,看到中国与东方各国的思想和文学的差异,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反思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实践开设《东方文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中国学习,到东方工作”。
第一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4学时)第一节《三国演义》与明清历史小说第二节《水浒传》与明清英雄传奇第三节《西游记》与明清神魔小说第四节《红楼梦》与明清世情小说影视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二章印度宗教与文学(4学时)第一节印度教经典:梨俱、娑摩、夜柔、阿达婆四大吠陀。
梵、森林、奥义三大天书。
第二节古印度文学:摩可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
摩奴法典。
第三节佛教基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
第四节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云使》影视片:《阿育王》、《章西女皇》。
第三章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学(4学时)第一节先知穆罕默德创教第二节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和礼仪:安拉使者经典天使后世等五信,念礼斋课朝等五功。
第三节伊斯兰教的教派与世界化进程: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帝国(伍麦叶、阿巴斯)第四节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逊尼什叶苏菲)(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第五节阿拉伯文学《天方夜谭》影视片:《阿里巴巴40大盗》、《天方夜谭》。
第四章日本宗教与文学(4学时)第一节奈良时期文学《万叶集》第二节平安时期文学《源氏物语》第三节镰仓时期文学《平家物语》第四节江户时期文学《俳谐七部集》第五节 19世纪文学家夏目漱石第六节 20世纪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第七节日本神话与神道教影视片:《平家物语》、《伊豆舞娘》。
第五章韩国宗教与文学(2学时)第一节韩国古代神话《檀君》第二节三国时期的文学:《薯童》第三节高丽时期的文学:时调第四节朝鲜时期的文学:歌辞、秦香传影视片:《玄湖剑》第六章蒙古宗教与元朝文学(2学时)第一节成吉思汗与《蒙古秘史》第二节蒙古萨满教与钦察、金帐、察哈台、窝阔台等四大汗国第三节元世祖忽必烈与大元帝国,《马可波罗游记》第四节元朝游记文学:、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第五节元朝文学: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东方文学,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就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东方文学如何深刻地形塑了西方文学,包括主题、风格、哲学思想等方面。
一、东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方文学,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记录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四大名著、道家与佛教经典,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均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深厚积淀。
(1)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形式著称。
从《诗经》的简约到《红楼梦》的复杂情节,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在叙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道教和佛教思想更是为后世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2)日本与印度文学日本的文学传统,如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通过其优雅细腻的描写技巧影响了西方对于叙述方式和人物构建的理解。
而印度以其神话和史诗为基础,展现出华丽而神秘的艺术风格,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影响因素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文化交流等。
1. 宗教信仰的传播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宗教和其相关文学逐渐传入西方地区。
其中,中国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对欧洲启蒙时代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东亚文化采取了一种包容态度,探索基督教与佛教、道教等思想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心理促使了文化间互相借鉴,使得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东方精神。
2. 哲学思想的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观点以其深邃性吸引了许多西方思想家。
其中,儒家的“仁爱”与“和谐”的理念,被看作是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在西方伦理学和社会学中得到广泛传播。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超越国界,对欧美哲学甚至心理学的发展给予启迪。
东方文学知识总结1. 介绍东方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文化圈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全球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东方文学进行总结,包括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和韩国文学。
2.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经典。
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西游记》,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2.1 古代文学古代中国文学主要包括诗、词、赋等形式。
其中,诗歌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一,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而词是一种短小精致、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宋代的词人如李清照、苏轼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2 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主要创作形式包括小说、散文和戏剧。
在这个时期,李鸿章、鲁迅、韩愈等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莫言、余华等。
3.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源自古代的和歌和物语,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涵,以其独特之处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3.1 和歌和歌是一种古代日本的诗歌形式,被誉为日本文学的开端。
和歌主要以表达情感、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其特点是音韵和节奏的和谐。
著名的和歌诗人有“万叶集”中的大友皇子、阿倍仲麻呂等。
3.2 物语物语指的是古代日本的文学故事,包括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平安时代的《竹取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物语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受到广泛赞誉。
3.3 现代文学日本现代文学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日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文学家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享誉国际。
现代日本小说的特点是深入探讨人性、关注社会问题和传统文化。
4. 韩国文学韩国文学起源于古代的记载和传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关于东方文学的几点认识东方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
东方上古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
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等,相继在东方出现。
纵观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具有的一下特点:一、民间文学色彩民间口头创作占有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另外文人作品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1.“吠陀文学”——“吠陀”原意“知识”“学问”,后来演变为“经典”“圣经”之意。
“吠陀文学”是指以“吠陀”命名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四大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最古老、成就最高的诗集《梨俱吠陀》。
约在公元前15世纪编订,反映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和过渡时期,收入诗歌1028首,按内容可分成四类。
一是神话诗,二是风景诗,三是世俗诗,四是宗教诗。
其中世俗诗部分侧面描写社会生活,涉及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生产活动和战争等,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2.《佛本生经》,其实质是一部民间寓言故事集。
指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
其思想内容包括四点:1、歌颂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如《芦苇饮本生》2、主张平等、反对种姓歧视,如《芒果本生》3、讽刺鞭挞愚蠢迷信,如《妙生本生》4、宣扬经商发财,如《小商主本生》。
《佛本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寓言故事集,是许多世界性故事的源头,如“猴子和乌龟”、“二妇争一子”。
3.《五卷书》《五卷书》是继《佛本生经》后印度又一部著名的民间寓言故事集。
由《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5部分组成。
思想内容——概括地讲: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聪明机智、勤劳能干,颂扬了他们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歌颂弱小战胜强暴;揭露讽刺当权者;歌颂智慧、抨击愚昧;讲授处世经验和人生哲学;蕴涵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
艺术特色——开创世界故事文学框架式艺术结构先河,散韵结合的文体独具一格。
东方、东方精神、东方主义、东方学东方:方位的概念,地理概念(立足点);政治概念;文化概念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政治,语言,经济以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东方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敬畏与驯服);思维方式的内顺化和直觉化;人际关系的伦理化,等级化(角色意识);生活方式的克俭无争。
东方: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东方精神”: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东方文学:“东方文学”是“东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学”是19世纪初由欧洲人建立起来,继而在欧美获得了大的发展。
它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考古、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
按照国内通行的概念,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的特质: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④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亡灵书》:《亡灵书》是宗教诗篇的庞大总集,其中汇编了大量的歌谣、祈祷文、颂神诗、咒语诗神话诗等,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
它即是一部具有文学遗产价值的诗歌总集,又是一部保存了重要生活习俗的历史文献,它是宗教观念、冥事崇拜和来世思想的产物,《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诗歌总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