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生物活性玻璃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3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科学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样品对不同波长的红外光的吸收情况,来确定材料的成分和结构。
因此,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不仅在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红外光谱是指波长在0.78-1000微米之间的电磁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对红外光的不同频率的吸收与发射的特性进行物质结构和化学成份分析的方法。
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药物、食品、环保、医学、新材料、生命科学、地质学、建筑材料、聚合物、纺织等。
在材料科学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以便更好的控制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1、材料成分分析材料成分分析是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最常见的应用。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非常精准地识别出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从而确定样品的成分。
在工业生产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成分分析方法。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出各种塑料的成分,从而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2、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结构分析是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确定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有机聚合物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控制材料的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性能。
例如,在医药领域,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来确定药物分子的结构,从而确定药物的生产过程,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3、材料性能研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材料性能研究。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对材料的振动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等各种性能参数,进而优化材料的性能。
例如,在新材料研发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常常被用来研究新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更好地控制新材料的生产过程,提高新材料的性能。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分子结构鉴定1.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生物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对生命体产生影响或作用的物质,在药学、食品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和用途,需要先进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1.1 色谱法色谱法被广泛采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中。
色谱分离可根据测试物质在分离介质中的亲和性、亲水性、原子大小、电荷、分子大小和亲合作用等进行分离。
常用的色谱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子层析色谱法、分子筛柱色谱法、活性炭柱液相色谱法等。
1.2 电泳法电泳法是另一种分离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分子运动速度、电荷量、分子质量来分离所需物质。
最常见的电泳法是凝胶电泳法。
凝胶电泳法在分离和纯化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多肽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1.3 萃取法萃取法是一种将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而实现物质分离的技术。
萃取法可通过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分子极性、酸碱度、溶解性等来实现分离纯化。
最常用的萃取法是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
2.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鉴定方法分子结构鉴定是了解生物活性物质化学成分的基础,对于制定合理的药物设计方案、了解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1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是一种常见的光谱鉴定分析技术。
分析物在各种不同化学键上所吸收的特定波长,可以给出化学键的振动情况,推测分析物的化学结构特征。
目前,红外光谱已成为快速鉴定有机与无机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
2.2 质谱法质谱法是通过分析化合物中分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相对丰度指的是一个分子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对量,可以是质量比或信号强度比),以帮助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常见的质谱方法有质量浓度比谱、飞行时间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物质结构分析中的高分辨率光谱学方法。
通过对成分中分子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精确确定其结构和化学性质。
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摘要生物玻璃是重要的无机生物医用材料之一。
本文论述了生物玻璃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特别是详尽地讨论了生物玻璃的制备方法,以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而广泛地应用于骨科、牙科的替代及骨组织工程中的领域,最后展望了生物玻璃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制备方法、性质、应用AbstractBioactive g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organic biomaterial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glass material, research status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preparation of biological glass, and because of its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biocompatibility and widely used in orthopedics, dentistry replacement and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field, an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bio-glass material.Key words: bioactive glass、preparation method、property、application 1、绪论生物玻璃(bioactiveglass,BAG)作为无机生物医用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没有毒副作用。
介孔-大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李阳;燕鹏华;刘斌;王金清【摘要】BACKGROUND: As the bone substitute materials, the bioactive glasses with excellent bioactiv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are used to repair the bone defects. Especially, porous bioactive glasses are benefiicial to form bone in virtue of its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BJECTIVE: To utilize citric acid as a substitution of inorganic acid so as to synthesize self-assembled mesoporous- macroporous bioactive glass (MMBG). METHODS: Citric acid and P123 were dissolved in ethanol, and the mixture was continuously stirred for 2 hours.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a(NO3)2·4H2O, and triethyl phosphate were then added to the solution and stirred for 24 hours, followed by putting the solution in a beaker for 7 days under static conditions. Finally, calcination was performed for removing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Samples were evaluated by immersion studies in simulated body flui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synthesized material had mesoporous-macroporous structure with high porosity and BET surface. The samples also showed good bone-forming activity.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synthesized MMBG can be used in bone defect repairing and bone tissue engineering.%背景:多孔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以及贯通的孔道结构,可以加速羟基磷灰石沉积的动力学速率从而提高材料诱导形成新骨的能力.目的:利用有机酸替代无机酸来合成新型介孔-大孔生物活性玻璃.方法:将柠檬酸和P123 加入到无水乙醇中,在室温下搅拌2 h 至溶液澄清.依次加入正硅酸乙酯、四水硝酸钙和三磷酸乙酯,继续搅拌24 h.将所得溶胶倒入培养皿中,在室温下放置7 d,之后高温下烧结除去有机物模板.结果与结论:①利用有机酸所制备的材料具有大孔结构,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孔径.②合成的介孔-大孔生物活性玻璃在人工模拟体液中可以诱导形成含碳羟基磷灰石,表现出了较好的生物活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16)003【总页数】4页(P495-498)【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大孔;介孔;含碳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作者】李阳;燕鹏华;刘斌;王金清【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兰州市,730000;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兰州市,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范围骨缺损、负重骨修复以及外科矫形都需要大量的骨替代材料[1-2]。
光谱分析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光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物质的光谱特征来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生物学领域中,光谱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结构解析、生物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生物体内物质浓度的测定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光谱分析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一、生物分子的结构解析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而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根据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光谱特征,可以对生物分子的结构进行解析。
1.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结构解析方法,通过测定物质在红外波段的吸收谱,可以获得物质分子中化学键的信息,从而推断出分子的结构。
在生物学领域中,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分子的结构研究。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确定蛋白质α-螺旋、β-折叠等二级结构的存在及其比例。
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波段的吸收特性的方法。
生物分子中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如核酸,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手段进行监测和定量分析。
例如,核酸中含有较多的嘌呤和嘧啶,其吸收峰位于紫外光区,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核酸在紫外光波段的吸光度来测定核酸的浓度。
二、生物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光谱分析在生物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研究生物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生物反应的速率和机制对于了解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1. 荧光光谱荧光是一种物质在受激发后发出的射线。
荧光光谱可以提供物质在不同光激发下的荧光特征,从而揭示分子的动力学行为。
例如,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荧光光谱被广泛应用于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过程、药物的荧光标记及追踪等方面。
2. 红外光谱除了用于结构解析外,红外光谱也可应用于生物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通过红外光谱观察生物反应中特定的波谱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揭示反应的速率及反应机制。
三、生物体内物质浓度的测定光谱分析可以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样品中物质的浓度。
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析研究活性物质是指在生物活性或医学上有一定作用的物质。
无论是药物、植物提取物还是化妆品中的成分,都有可能是活性物质。
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对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析研究。
一、活性物质的合成活性物质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发酵、提取等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化合物或配置化学结构相似的分子,合成出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应、纯化和分离等步骤,才能得到高纯度和纯度的产品。
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指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原料合成为目标化合物。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利用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反应条件和催化剂调节,并注重研究合成方法的可控性、成本和普适性。
一些活性物质,如药物、化妆品成分和杀虫剂,都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
化学合成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可以达到高产率,反应时间短等有利因素。
但是有时需要进行很多步骤的纯化和分离,因此成本较高,环境友好也需要考虑。
2. 发酵法发酵法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代谢过程,代谢产生特定的化合物而得到目标活性物质。
发酵生产的好处是产品纯度较高,反应条件较轻,产物生产效率较高,而且比化学合成的方法环境更加友好。
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发酵法是制备生物类药物,食品添加剂、色素、氨基酸和酶等物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提取法是指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溶剂或超临界流体将目标化合物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于是可以得到纯净的目标化合物。
提取法常用于植物和中草药制药中,提取制备生物活性分子。
提取法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并且通常不需要使用昂贵的研究设备和技术,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工厂和实验室用于生产活性物质和中药制剂。
二、活性物质的分析活性物质的分析是指通过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方法,确定活性物质的成分和纯度。
分析方法可以在合成和发酵等生产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对制成的产品进行检验。
1.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样品与试剂作用,以得到化学变化或定量化分析。
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及研究李艳辉;崔龄元;张景彭;张巍【摘要】本文用模板法制备了一种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通过动态光散射和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
同时研究了这种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在模拟体液中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用小角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确定这种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在模拟体液48小时以后就能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的沉积,同时电镜观察纳米颗粒出现了团聚。
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将这种生物玻璃表面氨基化后,将胶原固定其上,通过细胞培养确定胶原的固定能够有效的提高细胞在这种生物活性玻璃表面的生长情况。
%In this paper,a nano-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was prepared by using 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s the model agent. The properties of the bioactive glas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including SEM and TEM). Bioactivities of the bioglass were performed in the simulat-ed body fluid (SBF). The results of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WAXD),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dicated that after immersing in SBF over 48 hours,the particles aggregated together. Collagen was selected to immobilize on the surface of nano-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modified by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APTES). Furthermore,cells were incubated on the surface of collagen immobilizedna-no-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to evaluate cell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纳米;介孔;胶原;固定【作者】李艳辉;崔龄元;张景彭;张巍【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7.3硬组织修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到1892年,Dreesmann用硫酸钙填充骨缺损,才开始对用无机生物陶瓷治疗骨缺损的研究工作[1]。
生物活性玻璃及其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可溶解的无机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医疗、生物工程、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较高的肉芽组织生长能力,可以促进骨修复,因此在人工骨和关节置换、骨海绵和骨水泥的制备和修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的多孔材料,在医疗和食品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的复合可以有效地改善生物活性玻璃的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同时保持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将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形成多孔材料,探究其在骨修复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具体目的包括:1. 合成具有不同壳聚糖含量的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
2. 研究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包括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探索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在骨修复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包括人工骨的制备和修复、组织工程支架的应用等。
三、研究方法:1. 合成不同壳聚糖含量的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
通过溶胶-凝胶法,将生物活性玻璃和壳聚糖混合,并制备出不同组成比例的复合材料。
2. 对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
包括霍尔效应测量、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
3. 研究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采用细胞培养等方法,评估其对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等方面的影响。
4. 探索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在骨修复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制备人工骨和组织工程支架等方法,探究其应用潜力。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生物活性玻璃和壳聚糖两种材料进行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活性玻璃的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同时保持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在骨修复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材料,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和重新生长。
针对软组织损伤,生物活性玻璃也被广泛研究,以帮助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本文将介绍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研究进展。
生物活性玻璃简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是一种由硅酸盐和磷酸盐等无机化合物组成的可生化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其主要特点是能够与体内液体进行交互反应,在其表面形成无机氢氧化物层,从而促进细胞黏附和成骨细胞的生长,加速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生物活性玻璃不仅可以在骨组织修复中发挥作用,在软组织修复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可以在软组织修复中发挥多种作用:1. 促进软组织的愈合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选择的生物活性。
它可以有效地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软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从而促进组织愈合。
与传统的软组织修复材料相比,使用生物活性玻璃的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
2. 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抗炎性生物活性玻璃在与生物体液体接触时,可以释放出一定量的离子(如Si、Ca、P等),并诱导生物体内发生酸碱反应,从而生成无机氢氧化物层。
这种无机氢氧化物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生物活性玻璃还具有较好的抗炎性,有助于减轻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在软组织与硬组织结合的修复过程中,生物活性玻璃可以起到桥梁作用。
它可以与软组织结合,形成一层坚实的保护膜,防止感染和进一步损伤。
同时,生物活性玻璃也可以与硬组织结合,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4. 对神经组织具有保护作用生物活性玻璃还可以具有对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
它可以形成一层隔离膜,使神经组织免受生理外界的损伤和感染,从而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
1. 碱性生物活性玻璃(alkaline bioactive glass)SRBG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锶元素,其主要成分为SiO2、CaO、P2O5和SrO等。
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能够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随着人们对生物活性材料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兴趣不断增加,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神经等,其受伤或损坏后的修复过程对人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目前,传统的软组织修复材料存在着修复速度慢、容易引起排异反应等问题,而生物活性玻璃具有促进细胞黏附、增生和分化的作用,可以加速软组织的修复过程。
研究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及机制,对于改善软组织修复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未来的医学进步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在促进软组织生长和修复方面的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性的实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生物活性玻璃对软组织修复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医学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拓展生物活性玻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为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我们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推动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生物活性玻璃具有促进骨骼再生和愈合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研究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机制和效果,可以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新的治疗途径。
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和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有助于推动软组织修复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对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生物活性玻璃的特点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材料,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活性:生物活性玻璃表面可以与周围组织形成亲和接触,促进生物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医用生物活性玻璃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探讨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9年第0期第16卷 无机生物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组
作者:付 静 陈晓峰 张梅梅 张晓凯
单位:付 静 陈晓峰 张梅梅(山东轻工业学院 无机材料系);张晓凯(山东师范大学 分
析测试中心)
关键词:生物玻璃;模拟生理溶液;碳酸羟基磷灰石(HCA);生物活性;红外光谱 摘要 生物玻璃在模拟生理溶液中浸泡,表面生成与人体骨骼无机矿物成分相似的碳酸羟基磷灰石(HCA)[Ca 10(PO 4)6)(2HO -,],本实验主要应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对其进行测定,并辅以扫描电镜(SEM)分析手段,通过体外实验(In Vitro)观察了HCA 的形成
过程及其表面形貌,探讨了生物玻璃的活性机理。
Infro-Red Spectrum Analysis on A Medical Bioactive Glass
and Investigation on Its Bioactivity
1 引 言
生物玻璃的生物活性在于植入人体后,通过一系列表面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羟基磷灰石(HCA),与人体活骨组织产生牢固的化学结合,HCA 是衡量材料生物活性的标志。
红外光谱
分析是用来测定HCA 的准确而又快捷的手段。
在红外光谱图上,波数在602 cm -1和560 cm
-1处的反射峰是HCA 的特征峰[1],对浸泡不同时间的生物玻璃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根据HCA
特征峰出现的早晚,确定生物玻璃活性的高低。
2 实 验
2.1 本实验样品的化学组成(表1[2])。
表1 生物玻璃化学组成
生物成玻璃的制备:
2.2 模拟生理溶液的制备
采用分析纯试剂,根据人体细胞外液(血浆)中各离子的浓度,制得模拟人体细胞外液
(SBF),如表2。
表2 SBF 溶液及人血浆中各离子的浓度(mM)
2.3 模拟生理溶液的制备
采用分析纯试剂,根据人体细胞外液(血浆)中各离子的浓度,制得模拟人体细胞外液
(SBF),如表2。
2.4 红外光谱分析
玻璃在红外区的吸收属于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某一频率与玻璃中分子振动(或相当于分子大小的官能团)的本征频率相近或相同引起共振,产生红外吸收[3]。
本实验按玻璃表面积/溶液体积=0.1 cm-1的比例,将试样浸泡不同时间,取出烘干,利用Nicolet Avatar 36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测定,得到漫反射光谱。
2.5 SEM分析
将浸泡不同时间的样品敲击成合乎样品台尺寸的薄片,用5%HF溶液处理10秒,并在TB-5型离子溅射仪上进行喷铂处理,然后在H-8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上配有的H-8010型扫
描电镜上做形貌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曲线a上1060 cm-4处Si-O伸缩振动峰和925 cm-1处Si-O-Si伸缩振动峰被P-O伸缩振动所取代,磷酸盐无定形相的P-O扭曲振动出现;浸泡24 h,HCA晶体出现,表现为602 cm-1和560 cm-1左右出现特征峰。
波数在480 cm-1出的Si-O弯曲振动峰是衡量HCA厚度的标志[4];浸泡36 h以后,S-O变曲振动峰消失,说明HCA具有一定厚度,
并已覆盖玻璃表面。
通过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HCA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形貌。
随浸泡时间的延长,玻璃表面出现团粒状覆盖层(Ca-P),继续浸泡,颗粒逐渐长大,覆盖层变厚。
36 h后,形成一定厚度的板状HCA层,玻璃表面完全被覆盖,这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一致。
玻璃表面失重,是由于玻璃中Na+、Ca2+、PO3-4/P5+、Si4+的溶解而造成的[5]。
玻璃表面失重随浸泡时间加长而增加,
最后趋于恒定。
图1 生物玻璃在模拟细胞外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FTIR图谱
图2 生物玻璃在模拟细胞外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SEM照片
图3 生物玻璃在模拟细胞外液中的重量变化曲线
综上所述,生物玻璃的活性机理可如下描述:
生物玻璃植入体内,玻璃中的Na+与溶液中的H+发生离子交换,生成Si-OH。
H2O直接攻击Si-O-Si键,导致Si-O-Si键断裂,生成Si-OH。
Si-OH团缩合在玻璃表面形成多孔疏松的硅胶层,玻璃中的Ca2+、PO2-4/P5+便会通过气孔扩散到溶液中,导致玻璃失重,溶液中Ca2+、PO3-4/P5+过饱和而在硅胶层上积聚,形成富Ca、P层。
由于溶液中OH-、CO2-3的作用,Ca、P 层进一步晶化形成含碳的羟基磷灰石(即HCA),与人体软、硬组织产生牢固的化学结合。
4 结论
(1)红外光谱分析,SEM是鉴定生物玻璃活性的有效手段。
(2)Na2O-CaO-SiO2-P2O5系统玻璃在模拟生理溶液中浸泡,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
用作人体骨骼的修复材料。
(3)HA是衡量材料生物活性的标志,它在与人体软、硬组织结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吉品.生理玻璃的研究与发展.无机材料学报,1995;6(2)∶132
2 Hench LL. Bioceramics:From Concept to Clinic. J Am Ceram Soc, 1991; 74(7)∶
1487
3 西北工业学院主编.玻璃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150
4 Wilson J, Hench LL, Greenspan D. Bioceramics, Vol 8∶478
5 陈晓峰等.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在模拟细胞外液中的界面行为.山东轻工业学
报,199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