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春秋争霸(1)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9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争霸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有( )① 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③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大自己势力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一个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该国是( )A、齐国B、秦国C、晋国D、鲁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国家中,既属于春秋五霸,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鲁国B、燕国C、齐国D、韩国【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楚庄王B、晋文公C、齐桓公D、秦孝公【答案】:【解析】:第5题【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的“桓公”是谁?材料一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2)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给你什么启示?【答案】:【解析】:第6题【问答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回答【统一篇】材料一:图1、图2所示的是古代封建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巩固国家统一。
(1) 源于分封制带来的弊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最先称霸的是哪个诸侯?结合图一,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建立了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2) 秦朝以后,第二个实现大规模统一的是哪个朝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它开创了什么行政制度?(3) 图二反映了元朝建立了怎样的行政制度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团结篇】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4)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三: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第一章:春秋争霸的背景1.1 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1.2 诸侯争霸的原因:周王室衰落,分封制的瓦解1.3 诸侯国的崛起:齐、晋、楚、燕、韩、赵、魏等国家的发展第二章:齐桓公的霸业2.1 齐桓公的即位与改革:管仲的辅助2.2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立2.3 齐桓公的对外扩张:打败鲁、卫、郑等国家第三章:晋文公的霸业3.1 晋文公的成长与流亡:重耳的历程3.2 城濮之战:晋文公的崛起3.3 践土之盟: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确立第四章:楚庄王与中原争霸4.1 楚庄王的即位与扩张:楚国的强盛4.2 邲之战:楚庄王的中原争霸4.3 楚庄王的成就与不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第五章:春秋争霸的影响与历史意义5.1 诸侯争霸对周王室的影响:王权的衰落5.2 诸侯争霸对国家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分裂5.3 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促进了社会变革与文化的交流第六章:春秋时期的经济与文化6.1 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农田制度的变革6.2 手工业与商业:铁器的普及与市场经济的兴起6.3 文化成就:春秋时期的诗歌、书法、哲学发展第七章: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7.1 政治家与军事家:管仲、子产、孙武等人物的贡献7.2 思想家与学者: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流派的形成7.3 妇女与少数民族:杰出女性的故事与边疆民族的发展第八章:春秋争霸的战争与战役8.1 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车战与军事战术的创新8.2 著名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役的经过与影响8.3 战争对社会的冲击:人口流动、土地兼并与平民的地位变化第九章:春秋争霸与战国时期的过渡9.1 春秋争霸的延续:战国七雄的形成与争霸局面9.2 政治制度的演变: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与中央集权的趋势9.3 社会变革的迹象:井田制的破坏与商业资本的兴起第十章:春秋争霸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0.1 春秋争霸的正面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文化的融合10.2 春秋争霸的负面影响:战乱频发与人民的苦难10.3 春秋争霸的启示:对国家治理与和平发展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春秋争霸的背景难点解析:分封制的运作机制及其瓦解原因,周王室衰落的表现和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精品备课教案1.1 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后来的战国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以春秋争霸为主题,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1.3 教学意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是周朝的一个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2.2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则向周王进贡并提供军事支持。
2.3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起。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三、教学内容3.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解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
3.2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讲解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诸侯国的职责,以及分封制在春秋时期的影响。
3.3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讲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春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5.2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梗概,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在后续的教案中详细讲解。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一 篇二 篇三 一、识记和理解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
3、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
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 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春秋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和著名的争霸事件。
(3)能够分析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争霸形势。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春秋争霸的具体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3)春秋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和著名的争霸事件。
2. 教学难点:(1)春秋争霸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
(2)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春秋争霸”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布。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和著名的争霸事件。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春秋争霸的具体事件。
4. 地图展示:教师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争霸形势。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春秋时期诸侯国分布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合作探讨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
3. 学生小测成绩:定期进行小测,了解学生对春秋争霸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综合表现: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测成绩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侯争霸的史实。
(2)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过程。
(3)了解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春秋争霸的形势变化。
(3)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侯争霸的史实。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过程。
3. 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 春秋争霸时期的历史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地图展示: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春秋争霸的形势变化。
4. 历史评价: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春秋争霸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过程。
4. 地图展示: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变化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诸侯国的争霸情况。
5. 历史评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春秋争霸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春秋五霸的概念和地位。
2.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
3. 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七、教学重点:1. 春秋五霸的概念和地位。
2.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精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
(2)通过地图识记,掌握春秋时期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3)学会分析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运用地图和时间轴,梳理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3)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2)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
(3)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春秋五霸的成就和地位。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春秋争霸?为什么会出现春秋争霸?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2)让学生通过地图,掌握春秋时期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2)全班交流: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4. 知识拓展:(1)介绍春秋争霸时期的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春秋争霸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2. 结合地图,复习春秋时期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3. 思考:春秋争霸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热情。
1. 情景教学: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地图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秋争霸的历史场景。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第一章: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周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2. 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如分封制的崩溃和诸侯争霸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对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学内容:1. 周朝的衰落:周幽王的昏庸无能,导致周朝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2. 诸侯国的崛起:周朝的分封制度使得各个诸侯国逐渐壮大,开始争霸天下。
3.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人民生活困苦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利用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对春秋时期社会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齐桓公的霸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齐桓公的历史地位和成就,认识到他在春秋争霸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争霸的过程和策略,分析他的成功之处。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能够对齐桓公的霸业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内容:1. 齐桓公的历史地位:齐国强大的君主,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
2. 齐桓公争霸的过程:通过改革内政、加强军队建设和外交手段,逐步扩大齐国的势力范围。
3. 齐桓公的成就:推动诸侯联盟,稳定春秋局势,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齐桓公的画像和争霸过程的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齐桓公争霸的策略和成功之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通过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对齐桓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对齐桓公的霸业的了解程度。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争霸
1.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
(2)政治: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
2.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3.主要史实:
(1)齐国称霸:齐相公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邲之战。
(3)吴越争霸: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卧薪尝胆)先后北上争霸。
4.影响:
(1)积极:出现了局部的统一,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消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
二、社会变化
1.经济: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农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
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4.民族关系: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七年级历史春秋争霸测试题一、学习导引1.“春秋五霸”(1)春秋: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
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2)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目的:在王权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当,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 “春秋五霸”:在争霸过程中,、、、和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2.齐桓公首霸(1)原因:①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基础雄厚。
②齐桓公任用政治家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2)称霸的策略:打出“ ”的口号,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进扰;在南方出兵阻止了楚军的北进。
(3)霸主地位的确立:会盟 (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大会诸侯,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
)3.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晋楚军队在进行决战,楚军战败。
召集诸侯会盟。
周王赶来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2)楚庄王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开始了他的争霸事业。
为了显示军威,楚庄王曾在东周都城附近检阅军队。
后来,楚军北进中原,在大败晋军。
楚军的胜利震动天下,各国诸侯纷纷归附楚国。
楚庄王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4.吴越争霸(1)吴王称霸:吴国位于今江苏南部的太湖之滨,越国在吴国南面,两国相邻。
吴王改革内政,加强军队,建设城郭,任用著名军事家为将军,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
他派大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直捣楚国都。
楚王仓皇逃走。
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
(2)越王勾践:后来,越国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抓住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袭击吴国。
胜利的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二、夯实基础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2.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了《春秋》后就以春秋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春秋开始于( )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476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3.河南洛阳是著名的古都,下列朝代曾以它做为都城的是 ( )A.夏朝B.西周C.春秋D.西汉4.春秋时期,第一位君主是 ( )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幽王D.周平王5.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秦穆公6.齐桓公即位以后,不计较个人恩怨,用以为相的是他的宿敌 ( )A.伊尹B.姜尚C.管仲D.鲍叔牙7.以下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 ( )A.改革币制B.改革内政C.发展和平D.改革军制8.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 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9.城濮之战中交战的双方是 ( )A.齐楚B.晋楚C.吴越D.吴楚10.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 ( )A.他比较喜欢九鼎B.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C.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D.他想夺取周王权力11. 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显示了下更哪一个诸侯王的野心 ( )A.齐桓公B. 楚庄王C.晋文公D. 宋襄公12.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任用著名的军事家是( )A. 管仲B.孙武C.孙膑D. 伍子胥13.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是 ( )A.晋文公B.楚庄王C.阖闾D.勾践14.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15.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16.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D.争霸的结果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17.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周天子都派人参加,这说明了 ( )A.这两个诸侯国得到了小诸侯国的拥护B.周天子非常尊敬这两个诸侯国的国君C.这两个诸侯国有很大的地位D.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确认18.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管仲的改革壮大了力量19.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 王室衰微
特征 西周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社会动荡和变化,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
坏,“礼崩乐坏”
表现 (1)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权威明显削弱,渐渐
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导致
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结果 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2. 诸侯争霸
目的
追逐自身的利益,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方式
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表现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
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易误警示
1. 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转型,生产工具的创新,铁器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2. 争霸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争夺霸主地位)。
3. 民族关系
政治: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周
天子地位下降) 经济: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军事:诸侯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等)
(1)地位: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2)表现: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4.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