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管理方略
- 格式:pdf
- 大小:560.18 KB
- 文档页数:53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1.严守纪律,不偏不倚地执行任务。
2. 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 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人员。
4. 坚持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冲突。
6. 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事情。
7. 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标准,不随便妥协。
8. 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不轻易放弃,面对困难要有勇气。
9. 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良好,不过度消耗体力和精力。
10. 坚持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11. 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理解和包容他人。
12. 坚持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影响改变自己的立场和信仰。
- 1 -。
曾国藩的管理思想总结简短曾国藩是清朝末年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简单总结曾国藩的管理思想,以及他在实践中的体现。
一、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曾国藩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管理者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注重选拔具有才干和忠诚的人才,向上级推荐能力出众的下属,倡导重用实干型人才,实行“因才录用,以能为本”的管理原则。
此外,他还积极培养下属,注重实际训练,推动他们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强调精细管理和总结经验曾国藩注重细致的管理工作,他要求领导者要亲自参与,不仅要把工作交给下级去做,还要跟踪和指导每一个细节。
他提出了“三细”管理原则,即细数目、细时间、细分工,要求每个细节都要仔细把握,做到事无巨细。
并且他还强调总结经验,总结过去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管理提供经验支持。
三、推崇“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曾国藩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德才兼备的特质。
他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下属,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
他自己就是德才兼备的榜样,他严于律己,对下属宽容,一方面严格要求,一方面尊重和理解下属,建立了良好的领导关系。
四、注重目标的明确和执行力的强调曾国藩提出了目标的明确和执行力的强调,他认为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执行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要求下属明确工作目标,并及时调整和控制工作进度,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他本人也是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和抓手过硬。
五、倡导“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曾国藩倡导“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者应当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为民服务。
他在治理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革赋役制度,提供农民的福利,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式,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六、提倡实事求是和勤政务实曾国藩提倡实事求是和勤政务实的管理原则,他认为管理者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不追求形式主义,注重务实的工作态度。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节选)□内容提要第一讲把脉时代“变局”,营造发展舞台1.面对“变局”,不作壁上观2.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3.脱胎换骨,打造湘军第二讲执理不移,遇事敢争1.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2.刚柔互用,争让适度3.舞台与作为,无权断不能有为第三讲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上)1.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2.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3.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第四讲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下)1.广纳群言,倾听幕僚的意见2.认真对待反对者的声音3.传承事业,瞩意光大门庭之人第五讲曾国藩事上司之法1.倚人而起,不着痕迹2.功归于上,己能安享3.危难时也不树敌,巧为周旋第六讲英雄援手,大事易成1.“引用一班正人”2.做大事要明剖是非,不可暗斗3.英雄要屈身第七讲立人达人之道1.自立立人,自达达人2.试以艰危,责以实效3.关心和尊重属下4.待属员不可太谦5.同患难,更当同富贵第八讲高官为政,务持大体——曾国藩做高官之道1.整顿官场积习2.首要之地,为官当守六大原则3.京信常通,三种情况决不上报第九讲成大事者以人才为本——曾国藩选拔人才的艺术1.选人不可以眼光太高2.成大事者需要有血性之人3.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第十讲曾国藩的用人艺术之一: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诚意、智慧、度量”1.要有用人的诚意2.要有知人的智慧3.要有容人的度量第十一讲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1.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2.离不开利益的引导3.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第十二讲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1.考察是用人的基础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3.任人惟亲是用人的大忌第十三讲不可泄了沉毅之气——曾国藩应对挫折的三个方略1.把挫折看成是磨砺自己个性的机会2.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3.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第十四讲曾国藩的为政艺术之一: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1.居官者有四大败身之道2.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3.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第十五讲曾国藩的为政艺术之二:领导者贵在有战略头脑1.有战略头脑是高明领导应有的素质2.要有将战略决策执行到底的决心第十六讲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上)1.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2.不要沾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3.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第十七讲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下)4.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5.官宦人家,不要干涉地方的公事6.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第十八讲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曾国藩的修身艺术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2.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3.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第一讲把脉时代"变局",营造发展舞台引言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脱胎换骨,打造湘军【忠告】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根据曾国藩的实战经验,带队伍管下属有三个秘诀有一个年轻的企业家问我:当领导带下属,有没有秘诀?作为一个既带过队伍,也研究过相关理论的过来人,我想告诉大家:答案是三个字,当然有!今天想给大家聊一个近代的著名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是毛主席的老乡,都是湖南人,而且曾国藩的老家湖南湘乡,跟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只有一山之隔。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
毛泽东在七八岁之前一直住在湘乡的姥姥家,而且十五六岁的时候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的书。
毛主席第一次读曾文正公全集,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完这个文辑以后,给出的评价就是: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这个评价非常高,而且后来毛主席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人物。
那你说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厉害?我们可以分析分析。
太平天国风起云涌的时候,各地都在办团练,但是最后唯独湘军能越战越勇,越打越强,席卷江南,占领南京。
曾国藩在管理湘军这支队伍的时候,是有三个秘诀的。
第一个就是打造厚重的精神基础。
曾国藩在讨伐洪秀全的檄文当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经典。
它是这样说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叫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做事,不思一为之所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洪秀全不光是政府的敌人,是民族的敌人,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是文化的敌人。
我们和洪秀全的斗争是站在保护文化传统的角度。
曾国藩是特别重视精神教育和精神理念传播的,所以他手下的湘军是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队伍。
我看到有资料显示:湘军在跟太平军作战的过程当中,轮流上去守城墙,三班倒。
那守城墙的人当然就是和墙外的太平军作战。
那没有作战任务的军官和士兵干什么?他们会聚集在一起读孔孟之书,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这一点是让人很佩服的。
蒋廷黻【fú】先生在《中国近代史》这本书里,当他写到曾国藩的时候,用了一个小标题。
这个标题是: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管理才能而闻名。
以下是据说是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原则:
1. 每日反省: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寻求进步和改善。
2. 精确计划: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并追求高效执行。
3. 时间管理:善于合理安排时间,争取更多有效工作的时间。
4. 精细记录:记录和总结重要的信息、经验和教训,便于后续的学习和借鉴。
5. 自律和坚持:保持自律,严格遵守自己设定的规则和原则,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6. 忠诚和正直:坚守信仰和道德原则,忠诚于职责和使命。
7. 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8. 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追求目标。
9. 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和表达,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10. 高标准要求: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持续提高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11. 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12. 心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韧不拔。
这些原则反映了曾国藩在个人管理方面的理念和实践。
他通过自律、规划、学习和团队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管理和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曾国藩的管理“要道”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成功代表,身兼五部,统帅湘军,封侯拜相,成就了个人的成功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以今天的现代视角来看,曾国藩也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首先,曾国藩极其重视领导者的个人修养。
其次,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握住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关键环节。
最后,曾国藩以“勤政、自律”为法,以勤为乐,严格自律,忠于事业,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终达事业巅峰。
相信这些对于我们当今的管理者,也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修身箴言:诚、敬、静、谨、恒传统的主流文化对“成功”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方面,就成功了。
曾国藩无疑是成功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传统社会典型文人将相的代表,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甚至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儒家道德观念中的理想人格魅力,且注重自身的修养。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作为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
内容有: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它,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历史书籍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做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忙: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这十二项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要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第二是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不能无法无天。
曾国藩管理之道引言曾国藩,字子孝,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以其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重点介绍曾国藩的管理之道,探讨他在治理和领导上的一些主要原那么和方法。
一、明确目标曾国藩非常注重明确目标。
他深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很难取得成功。
在曾国藩的管理中,他总是首先确定清晰的目标,并将其向团队明确传达。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团队协作曾国藩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他建立了一个密切合作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之间合作紧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
曾国藩也善于鼓励与奖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以此促进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注重培养人才曾国藩十分重视培养人才。
他深知人才是组织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致力于招募、培养和鼓励人才。
曾国藩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人才,如设立培训机构、提供学习和开展时机、为优秀员工提供晋升和赏识时机等。
四、推行奖惩制度曾国藩推行了一套严明的奖惩制度。
他认为,奖惩制度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和惩罚制度,曾国藩能够鼓励团队成员努力工作,并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组织的正常秩序和纪律。
五、注重绩效评估曾国藩注重绩效评估。
他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团队成员的问题和缺乏,还能够提供有效的反响和指导,以便团队成员不断改良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
六、注重自我管理曾国藩认为自我管理是成功管理的根底。
他注重自己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善于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他以身作那么,通过自己的行为鼓励和影响他人,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七、积极应对变革曾国藩面对变革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他了解到,变革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他始终保持对变革的开放心态,并采取适当的变革策略来应对变革。
他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拥抱变革,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变革的成功实施。
2005年1月8日晚上宫玉振曾国藩管理方略:决策与用人(讲座)理学报告厅我们知道二十世纪末咱们大陆也一个热潮就是曾国藩,尤其是有一个小说曾国藩出来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句话叫做从政要学曾国藩,那么曾国藩有关家书、日记包括他一些作品、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的一些书在社会上非常畅销,我本人也写过几本,现在社会上对曾国藩这个人大家很多人对他非常感兴趣,那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人感兴趣呢,我们知道曾国藩这个人非常复杂,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最剧烈的一个时代,生活在现代,我们说晚清时代,中国社会最剧烈的时代。
那么关于曾国藩的评价整个社会也是出现了几次大的变动,清朝的时候,称他为衷心第一名臣,因为他把太平天国起义给镇压下去了,挽救了清朝的命运,到了信函革命的时候,革命派又因为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说骂他是个汉奸,你挽救了满清王朝,你把汉人的起义给打下去了,你不是汉奸是什么了,后来又说曾国藩是个卖国贼,因为在1870年天津杀了自己的人屈辱求和,这又是一个评价,建国以后我们又认为他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这样一个刽子手,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他的评价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客观公正一些,因为我们今天离曾国藩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我们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看这个人,曾国藩这个人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这个角度来讲,你说他是刽子手这种没什么错的,因为他确实杀了很多人把农民起义给打下去了,但是曾国藩这个人非常复杂,他复杂在什么地方呢,这个人是地主阶级阵营里边,我们如果从阶级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当时最杰出的一个人,同时在这个人身上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的或者不优秀的东西,可以说中国传统这种政治智慧在曾国藩身上体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明显,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到了清朝,以后到了它最后一个辉煌的时代,正是这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曾国藩这样一个人,几千您的这样一种政治文化传统在他身上都得到的集中的继承,而且曾国藩这个人又特别用功,他本人悟性也非常强,非常善于总结,他把历史上的历朝历代的兴衰,包括从政为官之道做了系统的总结,结合自己的从政经验,又非常善于概括,他的话都是一些这里性的东西,为什么说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的日记现在这么畅销。
曾国藩家训时间管理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炳焜,号长春,江苏扬州府江都县(今扬州市)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改革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军事、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对于时间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并将之总结成家训,对后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曾国藩深知时间的宝贵,他常常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下面将介绍曾国藩家训中关于时间管理的要点。
一、不拖延曾国藩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的大敌。
他强调,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应该立即行动,不要拖延。
因为拖延会消耗时间和精力,导致事情积压,最终会造成无法解决的困难。
曾国藩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所有事,不早就会晚,暂的是主观时间,必长暂间的转眼成了客观时间。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明天再做。
及时行动,及时完成任务,才能有效地管理时间。
二、制订计划曾国藩强调制订计划,将时间合理分配给各项任务。
他认为,没有计划的时间,就是虚度的时间。
只有通过计划,才能明确目标,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有一条关于计划的要求:“定时日者,先将置日计,下边事务以管一日为期,一日不至,事务莫得整齐。
”这说明了曾国藩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他要求每天都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将事务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以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专注与高效曾国藩认为,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专注与高效。
他提到:“做大事,悠然自得,作小事,常感应力。
”这句话表达了在做大事情时要有耐心、投入,而在做小事情时要快速高效。
只有通过专注和高效的工作方式,才能充分利用时间,事半功倍。
专注与高效的关键在于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曾国藩在家训中强调:“凡事要心无旁骛,不要把心神用在别的事物上,才能使我们的心胸专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干扰,集中注意力,做到心无旁骛,才能高效完成任务。
【领导力】曾国藩的管理之道【领导力】曾国藩的管理之道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一代名臣,生前所获荣誉无数,身后也受到很多人的敬仰。
曾国藩的做人、做事、做官的智慧都是很令人称道的。
他的很多智慧在现代的管理工作中还非常的实用。
外表真诚、厚道,内心精明智慧曾国藩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外表厚道,内心精明,他的这种性格被下属形容为:“显菩萨心肠,用霹雳手段。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朴拙之人而讲权术”。
在管理工作中不要事事都表现得精明能干,该装傻的时候就要装傻,但不能真傻,把精明写在脸上的管理者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外表真诚、厚道,内心精明、智慧,对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日日学习,天天进步曾国藩的好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家训中申明了这一点,要求子孙要日日读书。
日读也是他小的时候留下来的良好习惯。
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
他的父亲知道后没有责罚他,但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把这部二十三史扎扎实实地读完。
曾国藩为感恩父亲的支持,特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
”这一年曾国藩勤奋攻读,读完了二十三史,而且把每日读十页书的习惯保留下来。
而且他在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应用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没有用就不去读书,你都不去读书那读书肯定没有用。
读一本书没早,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士兵听教训。
军士与民共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合地合又人合。
要拿得起放得下有很多老板在企业的艰难时期往往意志坚定能够拿得起,但真正能放得下的老板却不多。
中国企业界最能放得下的是万科的董事长王石。
在他刚离开总经理岗位的时候也是非常想去管事,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真正把自己放下,就是因为他的放得下才造就了现在的万科。
在曾国藩打败洪秀全时有几十名将士让他自立为王,而且当时他也有这个实力问鼎紫禁城,但他最终没有学吴三桂,自己上书裁撤了湘军。
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有结果意识,在取得好的结果面前可作出一些妥协;其次,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不可能长期靠一个人来支撑,而是要靠一个高效的团队来支撑;再次,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最后是该拿的时候要拿得起,该放的时候要放得下。
曾国藩管理方略•1833年中秀才,1834年中举人,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朝考列一等第二名,点庶吉士•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1852年,奉旨以在籍侍郎身份帮同办理本省团练•1854年,率湘军出征,开始带兵生涯•“官场轮次,各有职司”,“不官不绅之人,埂塞其间”•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咸丰五年曾国藩奏•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
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
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术,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咸丰七年奏•咸丰七年(1857)回籍守制,被罢免兵权•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授两江总督•1861年,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胜利,同治即位后,开始节制四省军事•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封一等侯爵•1868年,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为之辍朝三天,谥“文正”•——做京官时 以程、朱为依旧(儒家)•——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法家)•——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道家)•——欧阳兆熊•辣、慎、暇、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呻吟语•稳当从容,可成大事。
——曾国藩•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
”•我曾经仔细观察我祖父的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
我走路举止也很厚重,这是取决于我祖父。
你的举止太轻,是一大弊病,以后要时时留心。
无论行坐,都要厚、重。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劲。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很浅。
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养一定很差。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李鸿章)调度之檄向不轻发,发皆当于事理。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
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清史稿》•若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烦忍气”四字上做工夫。
然不会允许;无缘无故地抱怨别人,别人也一定不会心服。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
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若径情一往,则所向动成荆棘,何能有济于事?•第一贵在忍辱耐烦,次则贵在人和。
•事例:胡林翼与官文、曾国荃与官文•——至曾国荃•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
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恭亲王奕•闻下志迈识正,不难力追古人。
但愿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更以“耐”字贞之。
——至丁日昌•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
庶几人服其明,而感其宽。
——至吴竹庄•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
——至陈源•“浑”则无往不宜。
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
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同治三年日记•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
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至曾国荃•大致说过,天底下没有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缝隙的交情。
再优秀的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再亲密的交情也会有你我之分。
领导者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大的方面把握住基本的原则,而在小的方面则要学会一种包容的心态,这样才是可以的。
•事例:曾国藩用塔齐布•国藩久在兵间,饱更事变,心血之亏,亦何待言。
然于人之情伪,颇能洞见症结。
——同治三年致彭玉麟•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
若巨细周知,表里洞澈,则处之自有方术矣。
——同治二年日记•办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明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
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觉得空旷,这就是高明。
同一件东西,凭空估计不如用秤称的准确,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殊为眼明手辣•幼丹(沈葆祯)近亦猛进,心地谦而手段辣,将来事业,当不减于其旧。
•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
敝处所为,止此三科。
——曾国藩复欧阳兆熊•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厚爱士卒却不能使用,溺爱下属却不能听令,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这样的军队就像惯坏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用来同敌人作战的。
•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
我看历代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
•事例:李鸿裔的故事•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古来多少英雄,功高名重,其后非败于骄,即败于贪。
•明智的领导者应该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不管他们过去多么灵活、聪明、直面事实,但只要步入权位,就能把人变成顽固、愚蠢、无视证据的混账。
•——•三不:不与、不终、不胜•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
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
便处处皆有善气相逢。
•句子之道,善莫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君子大过于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古诗有“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
•——与罗伯宣杂投,应之绰有余裕。
——王鑫•李续宾用兵得一“暇”之诀,不特平日从容整理,即使临阵,也回翔审慎,定静安虑。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
想得时,且莫缓,变要急急行。
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
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
恶人故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势力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这哪里是从今天开始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从古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自立自强做出来的。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我们兄弟性格受母亲影响很大,好处就在于倔强。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但我咬紧牙关把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
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我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黄德,但我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了安庆。
至于南京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城,易守难攻,我却以孤军将南京围了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重蹈前面清军的覆辙了,然而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最后竟然立了大功。
由此可见,天下事果真能坚持不懈,总能有志竟成。
如果刚受挫折,或者听到别人不切实际的议论就心情沮丧,改变计划,那是成不了事的。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凡是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没有倔强的性格也是不行的。
•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练成英雄的好机会。
•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有路走。
•“挺经”“文韧公”•老师的功劳绝不限于平定太平天国这件事上。
一般人都知道老师用人、治军、筹响、整顿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实这些都是皮相之论。
我跟随老师多年,认为老师有两项功夫为常人所不及。
这也是老师能成功的地方。
一是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凝然不动心;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数十年不变。
这两件事情是我们毕生所不可仰企。
老师之所以成功,在于精神力量的坚卓。
——赵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