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68
曾国藩的管理思想总结简短曾国藩是清朝末年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简单总结曾国藩的管理思想,以及他在实践中的体现。
一、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曾国藩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管理者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注重选拔具有才干和忠诚的人才,向上级推荐能力出众的下属,倡导重用实干型人才,实行“因才录用,以能为本”的管理原则。
此外,他还积极培养下属,注重实际训练,推动他们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强调精细管理和总结经验曾国藩注重细致的管理工作,他要求领导者要亲自参与,不仅要把工作交给下级去做,还要跟踪和指导每一个细节。
他提出了“三细”管理原则,即细数目、细时间、细分工,要求每个细节都要仔细把握,做到事无巨细。
并且他还强调总结经验,总结过去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管理提供经验支持。
三、推崇“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曾国藩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德才兼备的特质。
他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下属,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
他自己就是德才兼备的榜样,他严于律己,对下属宽容,一方面严格要求,一方面尊重和理解下属,建立了良好的领导关系。
四、注重目标的明确和执行力的强调曾国藩提出了目标的明确和执行力的强调,他认为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执行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要求下属明确工作目标,并及时调整和控制工作进度,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他本人也是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和抓手过硬。
五、倡导“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曾国藩倡导“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者应当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为民服务。
他在治理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革赋役制度,提供农民的福利,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式,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六、提倡实事求是和勤政务实曾国藩提倡实事求是和勤政务实的管理原则,他认为管理者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不追求形式主义,注重务实的工作态度。
曾国藩管理方略•1833年中秀才,1834年中举人,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朝考列一等第二名,点庶吉士•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1852年,奉旨以在籍侍郎身份帮同办理本省团练•1854年,率湘军出征,开始带兵生涯•“官场轮次,各有职司”,“不官不绅之人,埂塞其间”•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咸丰五年曾国藩奏•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
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
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术,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咸丰七年奏•咸丰七年(1857)回籍守制,被罢免兵权•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授两江总督•1861年,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胜利,同治即位后,开始节制四省军事•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封一等侯爵•1868年,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为之辍朝三天,谥“文正”•——做京官时 以程、朱为依旧(儒家)•——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法家)•——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道家)•——欧阳兆熊•辣、慎、暇、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呻吟语•稳当从容,可成大事。
——曾国藩•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
”•我曾经仔细观察我祖父的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
我走路举止也很厚重,这是取决于我祖父。
你的举止太轻,是一大弊病,以后要时时留心。
无论行坐,都要厚、重。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管理方略•1833年中秀才,1834年中举人,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朝考列一等第二名,点庶吉士•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1852年,奉旨以在籍侍郎身份帮同办理本省团练•1854年,率湘军出征,开始带兵生涯•“官场轮次,各有职司”,“不官不绅之人,埂塞其间”•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咸丰五年曾国藩奏•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
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
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术,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咸丰七年奏•咸丰七年(1857)回籍守制,被罢免兵权•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授两江总督•1861年,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胜利,同治即位后,开始节制四省军事•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封一等侯爵•1868年,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为之辍朝三天,谥“文正”•——做京官时 以程、朱为依旧(儒家)•——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法家)•——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道家)•——欧阳兆熊•辣、慎、暇、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呻吟语•稳当从容,可成大事。
——曾国藩•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
”•我曾经仔细观察我祖父的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
我走路举止也很厚重,这是取决于我祖父。
你的举止太轻,是一大弊病,以后要时时留心。
无论行坐,都要厚、重。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咱先说说曾国藩这人,他就像一个“全能选手”在领导力这个大舞台上。
他不是那种有超天才华的人,甚至还有点笨笨的感觉。
但是呢,他的毅力就像超强的胶水,一旦决定做啥事儿,就死死黏住不放。
这一点在领导力里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一个团队领导,如果今天想做这个,明天看到别的又改主意,那下面的人肯定都懵圈了,就像一群小鸭子被赶得晕头转向。
曾国藩他要练兵,那就埋头苦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就像在黑暗里挖隧道,一直朝着前面挖。
他的用人之道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一个超级大厨,知道每种食材(人才)的特点,然后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
那些有才华但脾气怪的人,他也能包容,就像把榴莲放在合适的盘子里,虽然气味独特,但能发挥出独特的美味。
他懂得看人看本质,不被表面的东西忽悠。
这让我想到现在有些领导,只看学历或者只看外表,就像只看水果的颜色就判断好不好吃一样,傻得很。
曾国藩还特别会自我管理。
这就像他给自己装了个超级导航仪,时刻知道自己在哪,要去哪。
他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这就像每天给自己做个小体检,看看哪里出问题了。
要是我啊,每天反省可能就变成自我安慰了,“今天虽然犯了错,但也不是啥大错嘛”,但他是真的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
这种自律性让他在团队里就像一座灯塔,大家都能看到他在那稳稳地发光,自然就愿意跟着他走。
在应对危机方面,他也是个高手。
感觉他就像一个老中医,遇到问题先把把脉,看看是啥毛病,然后再开方子。
不会慌慌张张地乱搞一通。
他在战争中的那些决策,虽然有风险,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让我明白,当领导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不能像没头的苍蝇,得冷静分析,哪怕心里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表面也得镇定自若。
不过呢,曾国藩的领导力也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有些观念还是比较保守。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中国式领导力的精华。
就像从一个老古董里找到宝贝一样,虽然周围有些灰尘,但宝贝还是闪闪发亮的。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就像参加了一场特别的领导力培训课,主讲人是曾国藩这个老夫子,从他的经历里我是真学到不少东西,也对中国式领导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管理才能而闻名。
以下是据说是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原则:
1. 每日反省: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寻求进步和改善。
2. 精确计划: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并追求高效执行。
3. 时间管理:善于合理安排时间,争取更多有效工作的时间。
4. 精细记录:记录和总结重要的信息、经验和教训,便于后续的学习和借鉴。
5. 自律和坚持:保持自律,严格遵守自己设定的规则和原则,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6. 忠诚和正直:坚守信仰和道德原则,忠诚于职责和使命。
7. 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8. 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追求目标。
9. 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和表达,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10. 高标准要求: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持续提高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11. 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12. 心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韧不拔。
这些原则反映了曾国藩在个人管理方面的理念和实践。
他通过自律、规划、学习和团队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管理和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的管理“要道”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成功代表,身兼五部,统帅湘军,封侯拜相,成就了个人的成功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以今天的现代视角来看,曾国藩也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首先,曾国藩极其重视领导者的个人修养。
其次,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握住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关键环节。
最后,曾国藩以“勤政、自律”为法,以勤为乐,严格自律,忠于事业,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终达事业巅峰。
相信这些对于我们当今的管理者,也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修身箴言:诚、敬、静、谨、恒传统的主流文化对“成功”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方面,就成功了。
曾国藩无疑是成功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传统社会典型文人将相的代表,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甚至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儒家道德观念中的理想人格魅力,且注重自身的修养。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作为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
内容有: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它,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历史书籍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做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忙: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这十二项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要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第二是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不能无法无天。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同时也对今天的领导者们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生平以及其领导力思想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生于1811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府余庆县一个贫苦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曾国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卓然的才华,在16岁时就开始独立经商,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商队,他的商队经营得非常成功,因此他也被誉为商海明珠。
随着时局的变化,曾国藩转而投身于政治之中。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务,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同时,他还参加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例如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之战等,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并且他的领导力思想也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重视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他曾经说过:“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
”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找一些有才华的人来为他效力,他会赏识他们的才华,并且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峰回路转曾国藩的“峰回路转”思想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在压制太平军的时候,发现太平军的阵地坚固,攻打很难取胜,他就采取了转移阵地的策略,成功地将太平军引向了荆州和南京,最终打败了太平军。
这种“峰回路转”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领导力的管理中。
当领导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善于变通,采取不同寻常的战略和策略,从而达到领导目的的效果。
3. 善于直面问题曾国藩非常善于直面问题,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亲自出马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善于化解纷争。
他曾经说过:“出现问题不是坏事,坏事是放弃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直面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无法识别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那么他所领导的团队或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深刻而实用,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仍有很多启示。
以下是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教育和培养下属曾国藩重视下属的培养和教育,他认为领导人的责任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通过培养下属帮助他们成长。
曾国藩注重将下属从基层开始培养,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获得成长。
启示:现代领导者也需要注重培养下属,将他们从基层开始培养,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曾国藩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他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才能和优势,只需选用得当,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团队。
曾国藩注重选拔贤才,并且重视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使得他的团队成员都各具特色,能够相互补充,协作默契。
启示:领导者需要注重发掘潜在的人才,了解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并将他们合理地分配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行曾国藩注重自身修行,坚持执政清正、治家有方,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认为领导者的行为会对团队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时刻保持清明和高尚的品格。
启示:现代领导者也需要注重自身修行,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团队氛围。
四、善于创新和改革曾国藩认为,改革和创新是国家和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与时俱进,寻求变革,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他不断进行军事和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启示:领导者需要注重创新和改革,不断寻求进步,采纳新的思路和方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注重群众工作,了解他们的需求曾国藩注重群众工作,了解百姓的需要和想法,并尽可能满足百姓的需求,为人民谋利益。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和关心百姓,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安排。
启示:现代领导者也需要注重群众工作,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想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