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学的领导角度向曾国藩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2
曾国藩的管理思想总结简短曾国藩是清朝末年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简单总结曾国藩的管理思想,以及他在实践中的体现。
一、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曾国藩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管理者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注重选拔具有才干和忠诚的人才,向上级推荐能力出众的下属,倡导重用实干型人才,实行“因才录用,以能为本”的管理原则。
此外,他还积极培养下属,注重实际训练,推动他们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强调精细管理和总结经验曾国藩注重细致的管理工作,他要求领导者要亲自参与,不仅要把工作交给下级去做,还要跟踪和指导每一个细节。
他提出了“三细”管理原则,即细数目、细时间、细分工,要求每个细节都要仔细把握,做到事无巨细。
并且他还强调总结经验,总结过去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管理提供经验支持。
三、推崇“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曾国藩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德才兼备的特质。
他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下属,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
他自己就是德才兼备的榜样,他严于律己,对下属宽容,一方面严格要求,一方面尊重和理解下属,建立了良好的领导关系。
四、注重目标的明确和执行力的强调曾国藩提出了目标的明确和执行力的强调,他认为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执行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要求下属明确工作目标,并及时调整和控制工作进度,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他本人也是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和抓手过硬。
五、倡导“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曾国藩倡导“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者应当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为民服务。
他在治理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革赋役制度,提供农民的福利,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式,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六、提倡实事求是和勤政务实曾国藩提倡实事求是和勤政务实的管理原则,他认为管理者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不追求形式主义,注重务实的工作态度。
探析曾国藩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其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曾国藩哲学的应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曾国藩强调“治世以经纶”,即政治管理要以经济经纶为中心。
同样地,企业管理也是以经济为中心。
在企业管理中,公司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是最重要的,管理者必须注重经济经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和规划。
同时,曾国藩还强调“重德治业”,即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做好管理工作。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
曾国藩主张“以人为本”,认为“君子以人为本,小人以己为本”。
在企业管理中,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领导者应该注重人才的开发和激励,让员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潜力。
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照顾,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曾国藩认为“以民为本”,主张政府要依靠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稳固治理。
同样地,在企业管理中,加强与顾客和社会的联系,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注重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曾国藩强调“知耻近乎勇”,认为只有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才能更好的改进和提高。
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敢于正视和承认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加强自我反思和改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总之,曾国藩的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关注点是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内容。
在加强管理者道德素质、重视人才开发、注重社会责任等方面值得企业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管理日志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管理日志被誉为管理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详细记录了他在湘军时期的管理经验和思考,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贵的经典著作。
读完曾国藩的管理日志,我深受启发,对于管理和领导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导。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管理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游刃有余。
其次,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他认为管理者要善于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团队。
最后,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稳中求进”的管理策略。
他认为管理者要善于稳定团队的发展,同时又要不断地寻求进步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稳中求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管理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曾国藩的管理日志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普通员工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管理和领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以人为本和稳中求进的管理理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B usiness上课借鉴曾国藩为政思想优化企业组织管理文/高志明 古良琴 扬州市职业大学曾国藩为官、为政的思想非常丰富,而且有独到的行政管理经验,奉“礼教”、守“忠诚”、持“恕道”,是他从政通达、事业辉煌之基础。
曾国藩在政治上能团结不同利益群体,军事上能号召和动员一大批封建士大夫与部分农民阶层,一举平定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充分体现了其领导智慧与斗争艺术。
从企业组织管理的顶层设计,以及企业高管团队自我修养层面学习、借鉴曾国藩的为政思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诚,曾国藩的为政之要“诚”是曾国藩为政之要。
曾国藩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强调“诚”,而且在“诚”字前面加一“血”字,叫“血诚”,即“诚”出自内心,精诚至极。
曾国藩所说的“诚”,不单指语义学上的“诚实”,而且还是一个哲学范畴和政治术语。
哲学范畴在此不叙,单说政治术语。
他引用程颢的“诚便是忠信”的话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在《湘乡昭忠祠记》中,曾国藩极力歌颂了战争中死去的人,称之为“忠烈”。
曾国藩把“诚”“忠”结合,在他看来,“诚”就是忠于君、忠于长官、信于朋友。
曾国藩的政治活动,可以充分阐释“诚”的政治内涵。
咸丰初年,初登皇位的皇上下诏求言,大有一番有所作为的样子。
大臣们纷纷上书直陈时弊,奏章不下数百件,但大多被束之高阁。
曾国藩面对这种情况颇为愤懑地说:“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吏唾弃之具!”这里,“书生之血诚”与“臣下之忠心”完全是同义词。
咸丰三年正月,曾国藩给湖南乡绅的公开信中说:“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父君。
”“不要钱、不怕死”是曾国藩“血诚”理念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在向朝廷的请罪折中说:“仍当竭尽血诚,一力经理”。
曾国藩一生就是秉着“血诚”来为朝廷效命的。
咸丰十年,他感慨地说:“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
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
探析曾国藩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国家重臣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曾国藩强调道德修养、务实质朴以及团队合作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国藩注重道德修养。
他提出“以天地之道,养其身;以德教人,养其心。
”的理念,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榜样,引领员工向善,提高企业整体道德水平。
企业管理者也应该关注员工的道德素养,通过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培养员工的良好道德品质,构建正义、公平、诚信的企业环境。
曾国藩强调务实质朴。
他认为,治理国家要从务实做起,不能空谈无益。
在企业管理中,务实质朴的精神同样重要。
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实际操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空洞的口号和虚无的目标。
只有真正的务实质朴,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
曾国藩强调团队合作。
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企业管理中,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团队精神,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协同效应。
只有团结的团队,才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更好的业绩。
曾国藩注重人才培养。
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在企业管理中,人才同样是最宝贵的资源。
企业管理者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企业管理者可以在道德修养、务实质朴、团队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借鉴曾国藩的思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对个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管理素养。
2011-2012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谢标姓名:冯飞辉学号:10054010104成绩用管理学里“领导”角度向曾国藩学习摘要: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人类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管理概括为三种类型:政府型、军队型、企业型。
在现代大型企业在发展的长时间里,都借鉴了军队这种“执行-控制型”,并取得相当的成功。
我们把视角引到中国近现代百年史中,曾国藩恐怕是为数甚少,甚至可能是惟一的一位先后或同时管理政府、军队和大型企业的人。
曾国藩在近现代史上地位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
但从管理学的“领导”角度来说,有一点想必大家是公认的,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好领导”。
在此,我们就结合管理学中的“领导”角度,从领导者严己、选用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方面来说。
关键词:管理学领导识才激励战略一、正人先正己,确立威信我们专业所学的管理学的“领导”有两种词性。
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领导者的本质就体现在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错误!。
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领导者必须要有部下或追随者二是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具备领导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领导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我们带着管理学的“领导”定义及要素回望曾国藩一生的大概事迹。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毛泽东也曾说过“独服曾文正”\o\ac(○,2)。
曾国藩,"清代三杰"之一。
在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创办洋务运动,与各国周旋等大事,到处理日常事务、引荐人才、修身齐家等小事,无一做到兢兢业业、滴水不漏。
他为官的三十多年,凭“卓越领导”的名望影响至今,其领导策略、领导智慧仍值得我们今天领导者的借鉴。
曾国藩传关于管理方面的读后感
咱先说说曾国藩这人,他管的可不是一个小团队,那可是千军万马啊。
他管理起来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懂得怎么调配各种“食材”(人才),做出一道美味的“大餐”(高效的团队)。
他选人的眼光那叫一个毒。
他不看你是不是那种特别会耍嘴皮子,光说不练的人。
他就看重实实在在的品德和才能。
就好比找对象,不看脸,就看这人内心是不是善良,有没有过日子的本事。
他要是穿越到现在开公司,估计面试的时候能一眼看穿那些只会在简历上吹牛的人。
而且他用人特别有一套。
知道每个人的长处短处,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拼得严丝合缝。
这让我想起我以前在一个小组作业里,组长就瞎安排,让擅长画画的去写文案,让文笔好的去搞设计,那结果就跟乱炖似的,啥都不是。
曾国藩可不会这么干,他手下那些人在他安排的岗位上,就像螺丝钉拧进了正确的螺孔里,稳得很。
还有他的自我管理,这可是管理别人的基础啊。
他就像一个自律狂魔,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我看着都觉得累。
但是人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改进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这要是放在现在,他肯定是那种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做计划,还能严格执行的超级学霸型选手。
他对自己这么狠,下面的人自然也不敢太散漫。
从曾国藩的管理方法里,我也看到了他的耐心。
他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人,知道管理是个长期的事儿,就像种一棵树,得浇水施肥,慢慢等它长大。
现在很多人做管理就想一蹴而就,今天安排个任务,明天就想看到成果,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
企业家日报/2018年/1月/10日/第006版管理中国式领导力:学曾国藩将乌合之众打造成精兵强将齐控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
而有效的制度设计,又必须建立在对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
以曾国藩治理湘军为切入点,可为我们提供中国式领导的范例。
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炼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的军队。
因此,擅长讲文化、讲价值、讲理念。
同时,作为领导者,曾国藩为军队提供一个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使湘军成员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了它而奋斗。
而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的领导管理要素之一。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
就像曾国藩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湘军的制度后,他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曾国藩一改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
而湘军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
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
这样一来,从大帅到士兵形成了层层的感激关系。
如此,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除了招募制,曾国藩还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
保护自己的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
由此在湘军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现代商业世界,备受瞩目的华为公司跟湘军有很相似的地方。
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而这一核心文化的落实也要归功于制度设计。
华为的制度设计是“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从招聘、待遇、晋升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奋斗”这一主题展开,围绕着保证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有责任心和有才能的人会不断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做人要学曾国藩一、慧眼识才,用才得当人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有了人才并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这还涉及到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因此,如何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学习的事情,善于识别人才并赋予适当运用是一个管理者成功的重要条件。
1. 知人善用,网络人才2. 区别对待,驭人有术3. 合理安排,用其所长4. 善用偏才,扬长避短5. 多方观察,选才有道6. 观人入微,相认有术7. 用人不当,慎加防备二、广结人缘,网罗天下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分工明细,每个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竞争的激烈更需要我们借助他人的力量依靠团队取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1.广交师友,谨慎为先2.相交以诚,大度宽容3.以恕代人,不求全责备4.交结贵人,择人而从5.与人为善,取人为善6.严于自省,和气待人三、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如何使自己在这些冲突和矛盾之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每个人仔细思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必须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
1. 谨小慎微,安度危机2. 以缓济急,稳中求成3. 如履薄冰,处处谨慎4. 藏锋圆通,含而不露5. 不慌不忙,稳重当头6. 言多必失,适可而止7. 以“浑”入世,难得糊涂8. 防危虑败,明哲保身9. 远离虚妄,懂独反思10. 谦虚谨慎,力戒傲气四、刚柔相济,能伸能屈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有的人不知所措,一味意气用事,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聪明的人则懂得刚柔相济,能屈能伸,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
1. 利益为重,能屈能伸2. 忍得一时,伸得一世3.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4. 静观时势,屈伸有度5. 刚柔相济,自立自强6. 耐烦应事,不忮不求五、持之以恒,奋发进取无论是干什么,希望一蹴而就是不可取的,希望没有一点苦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奋发进取。
曾国藩的管理思想总结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管理思想深受历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养民,注重实践和自我修养。
以下是对曾国藩的管理思想的简要总结。
首先,曾国藩强调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正直的领导者。
他主张政府官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他自己以身作则,崇尚勤勉奉公、廉洁奉公的原则,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要求高标准的道德修养。
他在官员选拔方面注重德才兼备,倡导选择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的人才来领导,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其次,曾国藩提出"以化民为本"的管理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密不可分,政府的管理应该以民生为核心,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他注重教育,提倡普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使人民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他还积极推动农业、商业、工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物质财富。
他提出了"以民为天"的观念,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不断优化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同时,曾国藩注重实践和改革。
他认为,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不断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将之付诸实践。
他的军事思想强调兵力的准备和灵活运用,注重战时的组织和指挥,提出"兵贵神速"的原则。
在政治上,他推行养正、勤政、宽政的方针,改革政府机构,优化政府职能,推动官员的廉洁、高效和服务意识的提升。
最后,曾国藩强调自我修养和持久奋斗。
他认为,一个管理者要想有效地管理别人,首先要有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要善于反省和修正自己的错误。
他注重自我修炼,通过读书、反思和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领导能力。
他还强调持久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认为成功取决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永不言败的决心。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用管理学的领导角度向曾国藩学习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2011-2012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谢标姓名:冯飞辉学号:成绩用管理学里“领导”角度向曾国藩学习摘要: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人类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管理概括为三种类型:政府型、军队型、企业型。
在现代大型企业在发展的长时间里,都借鉴了军队这种“执行-控制型”,并取得相当的成功。
我们把视角引到中国近现代百年史中,曾国藩恐怕是为数甚少,甚至可能是惟一的一位先后或同时管理政府、军队和大型企业的人。
曾国藩在近现代史上地位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
但从管理学的“领导”角度来说,有一点想必大家是公认的,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好领导”。
在此,我们就结合管理学中的“领导”角度,从领导者严己、选用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方面来说。
关键词:管理学领导识才激励战略一、正人先正己,确立威信我们专业所学的管理学的“领导”有两种词性。
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领导者的本质就体现在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1。
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领导者必须要有部下或追随者二是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具备领导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领导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我们带着管理学的“领导”定义及要素回望曾国藩一生的大概事迹。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毛泽东也曾说过“独服曾文正”○2。
曾国藩,"清代三杰"之一。
在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创办洋务运动,与各国周旋等大事,到处理日常事务、引荐人才、修身齐家等小事,无一做到兢兢业业、滴水不漏。
探析曾国藩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的哲学注重实践、务实和创新,这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借鉴曾国藩的哲学思想,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推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曾国藩强调实践和务实。
他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样,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实践和务实,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管理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而企业管理中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反哺理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曾国藩注重创新与变革。
他认为,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思维和方法也需要随之调整。
他提出了“更文明,更科学,更复杂”的观点,强调人们应该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创新和进步。
这一观点也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领导者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也要自己身先士卒,展示创新和变革的榜样作用。
曾国藩强调自省和修身。
他认为,只有先修身,才能治家、治国、治天下。
这一观点对于企业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领导者应该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改善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员工做到。
领导者也应该引导员工进行自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工作。
通过自省和修身,企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还强调团队合作和亲和力。
他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以爱和善待人,以和合之道推动工作的开展。
这一观点在企业管理中也非常重要。
领导者应该注重团队的建设和沟通,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支持。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领导者还应该注重与员工之间的亲和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
曾国藩管理日志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的管理日志被誉为中国管理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日志中,曾国藩记录了自己在官场和军事上的经验和心得,深刻地反映了他的管理智慧和治国理念。
通过阅读曾国藩的管理日志,我深受启发,对于管理和领导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还要具备过硬的才能和能力。
只有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才能赢得人心,带领团队取得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其次,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才能得到部下的尊重和信任。
他还强调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要言行一致,言出必果,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领导者要想有效地管理团队,就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还强调了“严明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团队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他还提出了“以严治军,以仁待人”的管理理念,认为在对待军事和管理团队时要严明纪律,对待部下要以仁厚待之。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团队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同时在对待员工时也要以仁厚待之,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曾国藩的管理日志,我深受启发,对于管理和领导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曾国藩的管理智慧和治国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提高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学习和借鉴曾国藩的管理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团队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解读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出色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的领导力进行解读。
首先,曾国藩具备坚定的目标和远见。
他深刻理解国家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因此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积极推动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曾国藩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
他善于制定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使得各级官员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他注重选拔人才,重用有才干的官员,使得整个政府机构充满活力和效率。
他还注重培养下属的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曾国藩体现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他善于与各级官员和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作出决策。
他注重与民众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
他还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四,曾国藩展现了出色的领导魅力和影响力。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得他的下属和民众愿意跟随他的领导。
他善于激励和鼓舞他人,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动力,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他还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第五,曾国藩展现了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能够准确地分析问题,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善于权衡利弊,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勇于承担责任。
他的决策往往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推动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目标远见、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魅力和影响力以及智慧和决策能力上。
他的领导风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成就他⼈,就是成就⾃⼰!壹《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个桥段:⽼奸巨猾的司马懿问蜀国使⾂诸葛亮的近况,使⾂就⼀股脑全交代了,觉得这也没什么。
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连杖责军⼠军棍都要亲⾃过问时(罚⼆⼗以上皆亲览),就发出感叹,说诸葛亮命不久矣了。
果然,⼀代贤相最终殒命五丈原。
为什么诸葛亮会⼀代贤良之相却命损战场?究其原因,是诸葛亮在领兵打仗的时候,都要事事经⼿,事必躬亲,导致他⼿下⼤将没有能够担当⼤任的机会,不能得到很好的磨练,所以没有⼈能够替代他、替他分担⼀些重要的事情和责任,最终把⾃⼰累死了。
贰接着我们说曾国藩,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论是政治上,还是战场上,毫⽆疑问他都是成功的。
同样是三军统帅,相⽐诸葛亮,曾国藩的⾼明之处就在于,细节⽅⾯该放⼿就放⼿。
没有谁的精⼒是⽆限的,也没有谁的能⼒可以覆盖到⽅⽅⾯⾯。
从管理学的⾓度来说,曾国藩可以说深谙授权之道,所以他不管在军事还是家务事上,都处理的很有分⼨,抓⼤放⼩,因为对时间和精⼒的协调,他也没有落下⾃⼰的修⾝⽇课,⼈⽣可以说皆⼤圆满。
从统帅的⾓度来说,诸葛亮的这种领导⽅式是集权,曾国藩则相反,是分权。
曾国藩善于分权,通过权⼒逐级下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从⽽让下属升官发财,⾃⼰也实现事业上的成功。
曾国藩的分权,主要体现在三个⽅⾯:⼀、组建湘军之初就确定了严格的军事制度、升迁体制、权⼒分配⽅案等。
在权⼒配置上, “⼀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军之权,全付统领,⼤帅不为遥制”从上⽽下分权,确保整个组织⾼效、有序运转。
⼆、有了严格的组织制度,还要知⼈善任。
曾国藩选⼈⽤⼈的标准是唯德是⽤、唯才是举,选⼈的⽅式是不拘⼀格。
左宗棠之前是骆秉章的幕僚,塔齐布是⼀个绿营的⼩官,鲍超的出⾝更是低微只是⼀个标兵……曾国藩把这些⼈聚拢起来做事,事就成了。
所以说,⾼明的管理者成功之处就在于选⼈、⽤⼈、分权、分钱。
三、关键的事交给重要的⼈去做。
考虑到东南⼤局,曾国藩决定派李鸿章去组建新的军队,就是后来的淮军。
曾国藩传关于管理方面的读后感咱先说说曾国藩这人,他就像一个超级管理员,管理着那么大的团队,还能在复杂的局势里游刃有余。
他的管理办法里有一点特别牛,那就是他特别重视人的品质。
在他眼里,一个人的品德要是不过关,能力再强那也是白搭。
这就好比我们组队打游戏,要是队里有个老爱使阴招、不遵守游戏道德的人,就算他操作再溜,最后也得把整个队伍带沟里去。
曾国藩选人的时候,看这人是不是诚实、有责任心、吃苦耐劳啥的,他知道只有把这些品德好的人聚在一起,这个团队才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再讲讲他的自我管理,那简直是严到没朋友。
他给自己定了一堆规矩,像什么早起啊,每天读书写日记反思自己啊。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设置了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
早起这个事儿吧,很多人都知道是个好习惯,可就是做不到。
曾国藩就不一样,雷打不动地早起,这就像是他每天给自己的一个小挑战,完成了就像游戏里打了个小怪兽,慢慢积累下来,整个人的精气神儿就和那些天天睡懒觉的人不一样了。
写日记反思自己这招更绝,他把自己每天干的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就像给自己的行为做个复盘。
咱们平常犯错了,很多时候就糊弄过去了,可他呢,非得把问题挖出来,看看自己哪里没做好,下次怎么改进。
这要是放到现代的职场里,就是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超级员工啊。
他管理团队的时候还很会激励人呢。
不是那种光给点钱就完事儿的激励,而是从精神层面去鼓舞大家。
他让手下的人都觉得自己在干一件特别伟大、特别有意义的事儿,就像游戏里大家都为了同一个宏伟的目标而奋斗。
比如说,他可能会跟士兵们讲,咱们现在保卫国家,那是为了咱们的家人、为了后代能过上好日子,这时候士兵们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也更有斗志了。
而且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就像大家都在一个帮派里,要互相照应。
他让士兵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样在战场上就更能齐心协力。
这要是在公司里,就好比各个部门之间不再互相扯皮,而是互相帮忙,为了公司的大目标一起努力,那这公司不得发展得嗷嗷快啊。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方面。
他的领导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曾国藩的威严引领了他的领导风范。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面貌威严的人物,他的威严让人们对他心生敬畏。
他充满自信的外表传达出他的权威和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
他在处理事务时相当有分寸,坚定而果断。
这种威严的领导风范激发了他手下人的敬意和忠诚。
其次,忠诚是曾国藩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国家、家庭和他效力的朝廷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
他对清朝朝廷的效忠从未动摇,一直竭尽全力为其效力。
同时,他对他的家族也表现出忠诚,不辜负自己的先祖和家人的期望。
他对家族成员的帮助和关心使得他的家族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曾国藩的实干精神也是他的领导力的重要特点。
他是一个能言善辩、懂经书的知识分子,但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他注重实际行动。
他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努力落实计划和完成任务。
他积极参与军事和政治事务,亲自指挥作战和制定政策。
他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不推卸责任。
最后,曾国藩给予人们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爱民精神。
在他执政的地区,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积极投资于教育、农田水利、医疗等领域,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
他鼓励人民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力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人民谋福利。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出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权威和自信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之一。
一个领导者应该展现出自身的威严和权威,让人们对其有所敬畏和信任。
其次,忠诚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一个领导者应该忠于组织,忠于自己的职责,为组织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再次,实干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领导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更要将理论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亲力亲为,主动作为。
2011-2012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谢标姓名:冯飞辉学号:10054010104成绩用管理学里“领导”角度向曾国藩学习摘要: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人类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管理概括为三种类型:政府型、军队型、企业型。
在现代大型企业在发展的长时间里,都借鉴了军队这种“执行-控制型”,并取得相当的成功。
我们把视角引到中国近现代百年史中,曾国藩恐怕是为数甚少,甚至可能是惟一的一位先后或同时管理政府、军队和大型企业的人。
曾国藩在近现代史上地位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
但从管理学的“领导”角度来说,有一点想必大家是公认的,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好领导”。
在此,我们就结合管理学中的“领导”角度,从领导者严己、选用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方面来说。
关键词:管理学领导识才激励战略一、正人先正己,确立威信我们专业所学的管理学的“领导”有两种词性。
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领导者的本质就体现在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1。
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领导者必须要有部下或追随者二是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具备领导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领导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我们带着管理学的“领导”定义及要素回望曾国藩一生的大概事迹。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毛泽东也曾说过“独服曾文正”○2。
曾国藩,"清代三杰"之一。
在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创办洋务运动,与各国周旋等大事,到处理日常事务、引荐人才、修身齐家等小事,无一做到兢兢业业、滴水不漏。
他为官的三十多年,凭“卓越领导”的名望影响至今,其领导策略、领导智慧仍值得我们今天领导者的借鉴。
管理学中的领导类型很多种,但无论是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事务型领导者还是战略型领导者,能做出大事的,必有其一——拥有领导魅力。
再能者,尤其是管理整个大队的,假使没有个人魅力,就好比一个下了令的将,士兵毫无所动。
所以,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从自身开始做好,才能树立威信。
管理学中的有效领导具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努力进取,渴望成功;强烈的权力欲望;正直诚信,言行一致;充满自信和追求知识和信息○3。
作为个领导,要想教育人培养别人,自己首先要有好的表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美国著名人物鲍威尔说,“领导者应该为他人作出表率。
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平民生活里,组织中的其他人员会效仿领导的榜样---不是从他的言论中,而是从他的行动中。
”正如曾国藩自己说“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者共守之,无使无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4树立个标准,自己首先要严格遵守,然后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遵守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这样在教育领导下属时菜有说服力,“欲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毛泽东是这样评点曾国藩为人的,“涤身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
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5。
从毛泽东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为人之一大特点,那就是厚实。
曾国藩认为“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无论是做人、治军还是以领导者的身份治国,曾国藩所信奉的只有一个“诚”字。
曾国藩说:“成者,不以欺者也。
不欺者,心无私著也。
”在教育影响其他人方面,曾国藩也不遗余力。
他经常告诫部下及亲友:无论是中国外国,无论今人古人,无论大官小官,有才无才,危机之际,言而无信,变一钱不值。
○6首先,以“诚”待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秉着这样的要求对待下属,让他们觉得这领导可靠,并不是浮滑之人。
更不可拖欠工资,否则,众人皆走。
第二,“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
领导的形象不是全靠个人打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大事者更该当效法天道,不借助外力,奋发自强。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以此为信条,深刻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人要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就应当自己努力,不要依赖别人。
曾国藩曾经教导部下说“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本事,却千方百计让别人以为自己有本事,只能反受其害,所以要做大事就要从自身出发,靠自己的本事打出天下,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和扶持上,虽然强调人多好办事,但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自己,自己立得住别人自然而然来帮忙,如果自己不成器,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要重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早年时要更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正的实力。
人只有靠自己才不倒!切记!与此同时,曾国藩认识到,真正实现自强,必须是学习洋人的长处,发展自我——开始兴办自己的军事工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发展。
作为领导者,自身品质除了以诚待人、自立自强以外,还要有追求“廉”。
功利心不要太强。
曾国藩,一生以“廉”自诫,以“涤身乃今汤潜庵也”,他对清代第一清官的汤斌十分崇拜。
他不仅告诫自己以廉作则,也告诫友人及属下。
“廉则己身与随从之人一尘不染,自无蒙蔽偏袒之虞”,○7这样才能做到公正无私,百姓信服。
如果一个人廉洁,不贪污,那么手下之人就不敢中饱私囊受贿,那么人人公平,事情遵照既定规则办事,自然无人不服。
曾国藩对于钱上也不是很在意的,个人私利不排斥,但是尽量限制,不让拓张,否则最后会毁掉大局,毁掉一个人的前途。
但宣扬私利可弃但公利必争。
关系到集体的利益,就应该去争取。
曾国藩曾经说,很多人之所以失败,要么因为骄傲,要么因为贪婪。
作为个领导,如果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必然不会发展到最高的层次。
就好比,企业的领导人,如果太看重钱,内部会无形中也导致员工风气不正,尤其是开发产品与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因为太看重钱变得贪婪为了利益最大化,会做出有损消费者的权益的行为,就好比三鹿奶粉一样,都是私心太过于严重,被贪婪所蒙蔽良心,自然不会有可持续发展,这企业更不会有发展到更顶峰的时候。
“利”可求,但不可“过”,还是要有自己的原则,控制自己的私欲膨胀,“厚德载物”,厚德不是天生的更是自己不断要求自己,给予警戒。
对于本身品质,作为个领导者,尤其是新时代的领导者,曾国藩中的“成大事者,必须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精神”,还有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者要有挺身入局的政治理念。
曾国藩仕途的显赫,不是在太平年景靠着溜须拍马成功,而是在内忧外患的动乱时期闯出来。
当时各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太平军声势浩大,清廷的江山摇摇欲坠,中国的国情也是穷途末路。
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并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有着“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劲头,所以他成功了。
鉴此,小到组织有难,作为其一领导者更应该与组织共同进退,不计个人私利得失,应勇敢站出来带起维护集体利益的表率,从而才会让更多人被其精神感染纷纷跳出;国家有难了,企业也应顺应国家大势挺身而出,匹夫天下有责,跟住国家的政策走,献出自己应可付出的一份,等风头一过,必有收获。
所以做大事不要怕吃亏,勇于挺身,带动群体。
还有一点,也是我最为佩服曾国藩的地方,就是在大变局时代“敢于借鉴创新思维”的人。
曾国藩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就是办洋务,他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从纸上口头上和脑中、心中变成行动,对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及社会面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社会历史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8在江南制造总局是在同治四年五月,曾国藩与李鸿章合作在上海设立。
建立之初,江南制造总局主要由李鸿章掌管。
李鸿章之主张造枪炮,不主张造轮船。
曾国藩后要求李鸿章将制造枪炮与轮船二者相兼。
在同治六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立即向清政府奏请提留二成洋税建立船厂,专门负责轮船的试制工作。
曾国藩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拿来主义”,他将列强所独有的东西据为己有,为我所用,这样对于我们就不必因为担心列强强大而害怕。
对“洋玩意儿”,他不但主张购买还主张“试造”,开启了洋务运动的新思维,特别提的是他认识到制造轮船不仅对军事有重大责任,而且方便了人民交通,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
曾国藩做为一名官员,他充分利用历史大势,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路线。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后来的许多政治与文化思潮,无不受其影响。
曾国藩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得益于对历史大势的顺应,他没有开历史的倒车。
无论任何时代,领导们都要懂得顺应历史潮流,顺流而上,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赢得最大化发展。
二、慧眼识才,挥其所长。
仍记得这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说明团结的力量大。
这句话引在做大事时,更是如此。
社会活动不是由一个人组成的,怎样的群体就创造怎样的成绩。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在社会竞争的长跑中不被落后甚至是脱颖而出,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团队。
而这个好的团队又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选对了人用好了人,是事半功倍的前提。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要有鉴人之才,要有驭人之智。
只有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地方,才能为我所用。
正如曾国藩所说:“虽有良药,如果用得不对症,还不如一般的药;虽有贤才,如果用在不合适的地方,还不如那些庸人。
”○9那领导要怎样的人才呢?怎么在众多人群中选出人才?怎样让这些人才能挥其所长?我们可以向曾国藩学习。
曾国藩自己虽然在治军用兵甚至其他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干,但是他有个最为过人之处,就是善于识人和用人。
著名学者许倬云说:曾国藩在培养人才方面要超过诸葛亮。
○10曾国藩的幕府就是当时最大的智囊团,他收罗的人才更广,不但有新人才甚至有外国人,可谓应由尽有。
他的事功,都是由这些幕僚的协助下完成的。
首先,曾国藩吸收人才坚持广收慎用的原则,因此在他得幕僚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近代著名思想家薛福成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长期在曾国藩幕府担任职务,在其死后,薛福成曾写过《叙曾文正公墓府宾僚》,根据他自己的回忆,把曾府中的人才按职能分为四大类,可分为政治人才、外交人才、科技人才、文化人才四类。
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说,一个企业,人才中要有对国家法律政策了解的人能有政治关系的人,人面要广;外交人才就是说要有和外国打交道的人才,比如会外语懂得外国文化的人,这个在贸易领域及其重要;科技人才会掌握一些技术的人,比如现在的网络技术者;还有就是文化人才,这个在发展企业的文化与定位也倍关重要,现在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要上升个层次必要有企业文化并且要求时常创新,提高企业的档次与竞争力。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那要如何选用人才呢?曾国藩经过长期的实践,提出了一套认识认识和鉴别,考察人才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