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明古国
- 格式:ppt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12
概述代亚非各国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四大文明古国,或称四大古文明,是流行于汉语文化圈的一个概念,一般指古埃及、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及中国此四处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四大文明古国是四大古文明的旧称,而四大古文明也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他们为现在文明的发源地,亦可以说是一个创造点。
西方历史学也有相当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或者诸如“文明的摇篮”等的类似概念。
1、西巴比伦公元前7000年左右,苏美人开始了耕种,公元前3500年出现原始城邦并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文,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先后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等建立的文明。
在这个平原上发展了目前欧亚大陆考古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欧亚大陆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汉摩拉比法典,苏美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定七天为一个星期。
他们懂得六十进位法,如一分六十秒,圆周360等。
还发明了车轮,方便交通运输。
他们已知使用阴历。
2、古埃及公元前7000年左右,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在岸边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
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并沿用了4000余年并出现大量城邦。
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区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分别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战火波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
数十万册以古埃及文字书写的经卷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
这部史书是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在大使自立为王的将军托勒密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学者马内托(Manetho)所写的。
这部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却在凯撒大帝进攻埃及时付之一炬。
这部“埃及史”被烧毁,实为无法弥补之损失。
幸而当时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人们才能知道古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亚非文明古国》教学反思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1.地处大河流域古巴比伦地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地处恒河流域,古中国地处黄河流域。
2.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原始社会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国家的出现和奴隶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有了奴隶制,才有古国的出现。
3.以农业经济为主亚非文明古国都是地处大河流域,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水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经济。
4.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古巴比伦创造出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创造出了象形文字,古印度创造出了印章文字和梵文,古代中国则创造出了甲骨文并进一步发展。
扩展资料:文明的衡量标准: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
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
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谈一下你对亚非文明古国的认识。
非洲:古埃及南亚:古印度孔雀王朝高棉王朝西亚:古巴比伦、亚述文明波斯帝国以色列叙利亚东亚:古中国匈奴帝国亚非文明古国概况1.古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约八百万年以前,在云南的开远、禄丰等地已经生活着古猿。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学习目标1.识别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概括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预习导学1.古代埃及(1)建立统一国家: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
(2)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名师点拨】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并结合课文中的楷体字,了解金字塔的规模,感受古代埃及人的聪明智慧。
2.古巴比伦王国(1)城市国家的建立:西亚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 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
(2)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首都在巴比伦。
(3)文明成就: 《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名师点拨】通过阅读教材图片《<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掌握该法典颁布的时间、内容以及历史地位,认识其本质。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公元前23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
公元前15世纪后, 雅利安人陆续侵入印度。
(2)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官吏和武士)、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商业的平民)、首陀罗(从事低贱的各种职业)。
(3)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名师点拨】采用列表归纳法,对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四个等级进行归纳,比较他们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区别,从而认识到该制度的本质是一种等级制度。
能力提升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模拟场景——吠舍和婆罗门的对话。
(安排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吠舍和婆罗门并展开辩论。
通过辩论,感受种姓制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主要角色:吠舍一名,婆罗门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