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
- 格式:ppt
- 大小:150.51 KB
- 文档页数:17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9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炮附子 6~10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
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
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
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
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
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制附片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王远平;邓海燕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患者某,男,22岁,2014年8月2日初诊。
病史:1周前因发热等症,在某中医院就诊,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后汗出热退。
现症:全身出汗量小而微,以胸口为甚,伴恶风,抚之皮肤湿润而冷,膝盖怕冷。
虽是盛夏,晚上仍需盖被子,且睡时喜用手按胸方能踏实入睡,白天容易打瞌睡,纳可,大小便可,舌淡苔白腻,脉濡。
去年因学校课程安排需游泳,冬天时手脚变得较前怕冷。
据症辨为太阳表虚漏汗证,选方桂枝加附子汤。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大枣6枚,炙甘草
20g,生姜3片,制附子10g。
4剂,水煎服。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王远平;邓海燕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
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桂枝加附子汤与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2.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抑郁症的经验总结
3.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腰骶部冷痛
4.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腰骶部冷
痛5.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人工流产术后自汗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附子汤治验王朝辉(贵阳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2)著名老中医袁金声教授,随全国著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和李昌源教授深造数载,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擅长用经方于临床,在中医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学习,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兹将老师诊治经验简述于下:《伤寒论》174条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主治风湿盛于肌表而偏重于表的证治。
例:罗某,女,77岁初诊:2007年3月12日一年前于贵阳医学院诊为窦性心律不齐,偶发室性早搏安装心脏起博器,此后经常自感心悸,自汗,轻微运动感呼吸困难。
1周来频感头昏,眼视物发黑,冷汗,心悸加重,伴恶风。
患者欲服中药治疗,故来就诊。
诊见: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语声低微,触之躯干及四肢皮肤潮湿而凉,手指紫暗,口唇紫绀,舌淡紫,苔薄白,脉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治以温阳益气。
处方:黄芪20g、茯苓25g、炮附片(另包,先煎,去麻)6g、桂枝9g、柴胡6g、山药15g、陈皮10g、车前子(布包)15g、薏仁20g、升麻6g、广香10g、丹参15g、川芎15g、党参10g、炙甘草1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一日三次。
嘱病人多食瘦肉、血旺以补血(“目无血则无视”),同时家属随时关注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加重,立即送医院就诊。
二诊:2007年3月15日服上方后症状微有好转,头昏,眼视物发黑日发生次数减少,仍倦怠无力,时冷汗,恶风,触之躯干潮湿,肌肤微凉,口唇转红,舌红中带紫、苔薄白,脉弱。
证属心阳虚衰,治以温阳益气。
处方:黄芪20g、茯苓25g、炮附片(另包,先煎,去麻)6g、桂枝10g、黄连6g、柴胡6g、山药15g、陈皮10g、车前子(布包)15g、薏仁20g、升麻6g、广香10g、丹参15g、川芎15g、党参10g、炙甘草16g。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李明珠,男,60岁,后背和左侧上肢发凉2年余,加重7天。
曾在某医院做心电图,双肺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并输液三天,具体用药不详。
昨天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和解热镇痛药无效。
于2011年11月23日,来我处就诊。
患者自述后背靠衣物时症状可缓解,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后背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最易感受风寒。
今为寒邪所伤,阳气不能正常输布,背部得不到温煦,故发凉,恶寒。
背部阳气阻遏不能通达左侧上肢,故上肢发凉恶寒。
患者年事已高,气血虚弱不能驱邪外出,故经久不愈。
辨证为:风寒外束,阳气闭阻。
治则:疏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生姜三片,大枣10枚,制附子15克(先煎)
服两付后症状明显好转,白天已不发凉,只在晚上感觉发凉。
晚上阴盛阳衰,患者阳气未复,不能制阴,故晚上发凉。
加重温阳药用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20克(先煎),生姜5片,大枣20枚,葛根10克。
再服四剂,症状完全消失。
方义:
黄芪益气助患者驱邪外出。
桂枝甘草辛甘通阳、鼓舞卫阳、使被遏的卫阳宣通。
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
大枣甘平、顾护胃气。
芍药酸微寒,和营敛阴,以防辛散太过。
葛根升阳生津以濡养经脉。
附子温阳固表,阳回津复,背部及左上肢筋脉得以温煦濡养。
全方共奏,散寒通络,阳复寒去,则诸症自除。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
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
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
原方去滑石,二付[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
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
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
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邪热已入膀胱,加滑石逐邪从小便而出。
该病员从现象看感冒并不严重,由于素体阳虚,少阴证夹杂其中,临证应全面考虑,慎之。
孙某某,女,67,家住点将台街1992年2月14日,数年来特别畏寒,冬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深居密室,同时恶风,总认为门窗没关紧。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1.桂枝加附子汤治自汗患者,女, 45 岁, 2002 年 7 月 23 日初诊。
时值酷暑,病人却身着厚毛衣,自诉仍觉周身寒气透骨,恶风,其背部尤甚,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却又汗出不止,经常感冒,诊见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表阳不足,卫表不固。
治拟益气温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炙桂枝 6g,炮附子 6g,炒白芍 12g,炙甘草 8g,红枣 30g,生姜 3 片,炙黄芪 15g,防风10g,炒白术 15g,五味子 10g,煅龙牡各 30g。
进 7 剂后即汗出止,四肢得温,衣减,精神好转,宗原法出入再服 14 剂,诸症皆除,至今未发。
按:本例患者乃素体阳虚,卫表不固,腠理失司而汗出如漏,恶风怕冷,又背为阳中之阳,故背部恶寒更甚。
其证与《伤寒论》第 20 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相符。
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助阳固表,庶阳气得复,肌表白固。
合以玉屏风散、煅龙牡、五味子以增益气固表敛汗之功。
2.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治咳嗽患者,女, 63 岁, 2002 年 8 月 26 日初诊。
自诉外感初愈,咽痒,咳嗽气急,咳吐黄脓痰,口干,便秘, 2 ~ 3 日一行,诊为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属肺热肠燥,热壅迫肺,大肠失润,治拟清肺化痰,佐以润肠通便,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炙麻黄 5g,杏仁 10g,生石膏 ( 先煎 ) 30g,生甘草 5g,麻仁 8g,厚朴 10g,炒枳实 15g,桑白皮 15g,鱼腥草 30g,炒黄芩 15g。
进7 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得下,咳嗽减轻,续进 3 剂而痊愈。
按:肺为娇脏,主清肃不耐邪侵。
本例乃因外感六淫,由寒化热,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急,咳吐脓痰,舌红苔黄。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但肺之邪热也可以通过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络属关系,从肺下移至大肠,影响大肠传导致腑气不畅,形成大便秘结之症,浊气上逆,反碍肺气肃降,肺中之热无路可出而使咳嗽加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