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桂枝加附子红花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
用量
导语:桂枝加附子红花汤,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的名字,这种药是由多种常见的药物组成,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剂。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桂枝加附子红花汤,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的名字,这种药是由多种常见的药物组成,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剂。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桂枝2两半,芍药1两半,生姜1两半,甘草1两(炙),附子(炮)5钱,红花5钱。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妇人伤寒,太阳标与少阴本病,表虚自汗身凉,四肢拘急,脉沉而迟,经水适断。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桂枝加附红花汤”。
【摘录】《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桂枝加附子红花汤,我们知道桂枝加附子红花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很好的养生和保健作用,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缓解很多症状,怎么样,你了解了吗?
生活常识分享。
桂枝汤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编辑词条分享桂枝汤组成及用量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方剂出处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古法: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桂枝汤仅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用药虽少,但结构严谨。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9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炮附子 6~10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
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
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
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
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
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制附片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桂枝汤功效与作用桂枝汤的配方: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桂枝汤桂枝汤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伤寒论》古本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
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
(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
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
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
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这款方剂。
【别名】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处方】桂枝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5克(炮)【功能主治】温经通阳,宣散水饮。
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别名】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处方】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
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主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用法用量】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
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桂枝附子汤治验王朝辉(贵阳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2)著名老中医袁金声教授,随全国著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和李昌源教授深造数载,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擅长用经方于临床,在中医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学习,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兹将老师诊治经验简述于下:《伤寒论》174条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主治风湿盛于肌表而偏重于表的证治。
例:罗某,女,77岁初诊:2007年3月12日一年前于贵阳医学院诊为窦性心律不齐,偶发室性早搏安装心脏起博器,此后经常自感心悸,自汗,轻微运动感呼吸困难。
1周来频感头昏,眼视物发黑,冷汗,心悸加重,伴恶风。
患者欲服中药治疗,故来就诊。
诊见: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语声低微,触之躯干及四肢皮肤潮湿而凉,手指紫暗,口唇紫绀,舌淡紫,苔薄白,脉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治以温阳益气。
处方:黄芪20g、茯苓25g、炮附片(另包,先煎,去麻)6g、桂枝9g、柴胡6g、山药15g、陈皮10g、车前子(布包)15g、薏仁20g、升麻6g、广香10g、丹参15g、川芎15g、党参10g、炙甘草1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一日三次。
嘱病人多食瘦肉、血旺以补血(“目无血则无视”),同时家属随时关注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加重,立即送医院就诊。
二诊:2007年3月15日服上方后症状微有好转,头昏,眼视物发黑日发生次数减少,仍倦怠无力,时冷汗,恶风,触之躯干潮湿,肌肤微凉,口唇转红,舌红中带紫、苔薄白,脉弱。
证属心阳虚衰,治以温阳益气。
处方:黄芪20g、茯苓25g、炮附片(另包,先煎,去麻)6g、桂枝10g、黄连6g、柴胡6g、山药15g、陈皮10g、车前子(布包)15g、薏仁20g、升麻6g、广香10g、丹参15g、川芎15g、党参10g、炙甘草16g。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其主要成分是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和大枣。
1. 温阳祛寒:小建中汤的成分中包含有温阳之药,如桂枝和附子,可以温暖体内,祛除体内寒气,改善寒症状。
2. 祛湿止泻:小建中汤可用于治疗湿寒泄泻症状,如腹泻、腹胀、恶心等。
桂枝和附子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缓解肠道湿寒。
3. 消食理气:小建中汤还能促进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胃脘胀闷等消化不良症状。
生姜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能帮助消化食物。
4. 舒缓情绪:小建中汤中的甘草具有舒缓神经和安抚情绪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烦躁等症状。
5. 改善血液循环:小建中汤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畅通,缓解手脚冰凉、四肢无力等循环系统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小建中汤属于辛温之剂,用于寒湿内蕴、阳气不足之症状较为适用,对于其他类型的病症需要谨慎使用。
同时,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治疗强直的经典方剂治疗强直的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中针对强直症状的特定药方。
下面是十个经典方剂,每个方剂都有不同的组成药材和用药方法。
1. 防风通络丸:组成:防风、白芷、桂枝、川芎、细辛、赤芍、甘草等药材。
功效: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邪气所致的强直症状。
2. 桂枝加附子汤:组成: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等药材。
功效:具有温阳通络、祛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邪气阻滞经络引起的强直症状。
3. 通络活血汤: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甘草等药材。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瘀血阻滞经络引起的强直症状。
4. 柴胡桂枝汤:组成:柴胡、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
功效:具有疏肝解郁、温阳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情志不畅引起的强直症状。
5. 温阳活血汤:组成:附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材。
功效:具有温阳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邪气阻滞经络引起的强直症状。
6. 活血化瘀汤:组成:赤芍、当归、红花、桃仁、川芎等药材。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瘀血阻滞经络引起的强直症状。
7. 通络散结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等药材。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经络阻滞引起的强直症状。
8. 温经活络汤:组成:附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材。
功效:具有温经活络、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邪气阻滞经络引起的强直症状。
9. 祛风活络汤:组成:防风、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药材。
功效:具有祛风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邪气引起的强直症状。
10. 活血祛风汤: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防风等药材。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瘀血阻滞经络引起的强直症状。
以上是针对强直症状的十个经典方剂,每个方剂都有不同的组成药材和用药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前,建议患者先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桂枝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是很常见的,不同的药物对疾病治疗上是有着一些区别的,所以在药物选择之前,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了解,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桂枝附子汤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
桂枝(三钱)附子(炮.去皮脐.三个)甘草(二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姜9克(切)大枣
12枚(擘)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用法用量】
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
方中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
五味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媪经散寒之功。
【摘录】
《伤寒论》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应该就能了解桂枝附子汤是什么了吧。
桂枝附子汤在中医可以治疗很多问题,是一种很有效的中药方剂。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桂枝加附子汤【方剂名】桂枝加附子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三两(各9克),大枣十二枚(3枚),附子一枚(9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主治】主治伤寒表阳虚弱,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便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临床病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盗汗、慢性鼻炎、疼痛、室性早搏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1.盗汗(个案):患者证系心阳不足,卫气虚弱一以本方加枣仁、五味子治疗。
3剂后复诊,盗汗显减,再进3剂原方,盗汗止,心悸除,食欲增进:瞩其按上方为丸,连服2周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盗汗一直未发。
(《中医药学报》1990年第1期)2.慢性鼻炎: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鼻炎120例。
中药治疗前4日停用西医抗组胺药和鼻喷雾剂。
1个疗程为15日,治疗2个疗程:与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联合鼻甲封闭治疗120例对照。
1个疗程为5次。
显效标准:单纯性鼻炎: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显缩小。
结果:显效67例,有效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3%。
(《陕西中医》2013年第2期)3.疼痛:以本方加减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性疼痛30例,与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芬必得治疗30例对照。
2组均予控制血糖:1个疗程均为2周,观察2个疗程。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周的疼痛强度变化。
疗效评定以疼痛程度减轻2度以上即为显效。
结果: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
(《河北中医》2008年第5期)4.室性早搏(个案):本方加味治疗:患者证属阳虚自汗。
予以本方。
三诊,患者自觉冷汗止,身体轻松,自行再服原方4剂,心悸消失。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新中医》2002年第5期)5.更年期综合征:以本方加减治疗52例,与更年安片治疗42例对照。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处方来源】麻黄细辛附子汤和桂枝汤均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药物组成】麻黄5g制附子3g细辛3g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组方依据】素体阳虚,起居不慎,外感风寒,邪在肌表,则身热恶寒;风寒为患则热轻寒重;寒遏阳气,不达四末,则头痛身痛,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腠理不固,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则恶风,汗出,发热,鼻鸣干呕。
故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汤二方合用,以温阳解表、调和营卫,为阳虚、表虚,邪入不深之病证而设。
【方药分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麻黄能发越人体阳气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麻黄可增强解表散寒之力用芍药益阴敛营,桂枝、芍药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细辛助阳散寒止痛;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与细辛、附子合用还可增强助阳散寒温肾之功;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与生姜相合,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又能调和诸药。
二方合用能奏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头痛发热,身热恶寒,热轻寒重,身痛肢冷,汗出恶风;或倦怠嗜卧,鼻鸣干呕、舌淡,苔白,脉浮等为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1.感冒临床多用于素体阳虚之人,虽患感冒但仅恶寒,无发热感,头痛发热微热汗出恶风,倦怠乏力,嗜卧,舌淡,苔薄白,脉浮为此合方用药指征。
2,三叉神经痛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数秒钟后消失,可伴面肌痉挛,触及面颊、口角、舌等处即引发,有时出现面部轻度疼、触觉减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或细为用此合方指征。
3,坐骨神经痛临床以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在咳嗽时疼痛加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病侧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沿坐骨神经走行区有压痛点,西卡征阳性,舌质暗红,苔白,脉沉为用药指征。
治疗老寒腿的方剂
老寒腿是指因年龄增大导致的下肢冷感、麻木、无力、活动困难等症状。
治疗老寒腿的方剂可以考虑以下几种:
1. 温阳活血方: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9克、附子9克、生姜9克、大枣5枚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适用于寒冷引起的肢体冰冷、麻木、无力等症状。
2. 补益脾肾方: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适用于肢体冷感、乏力、气短等症状。
3. 活血化瘀方:川芎茶加附子汤
组成:川芎9克、炮附子9克、红花3克、桃仁9克、莪术3
克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适用于下肢寒冷、活动不灵活、疼痛等症状。
4. 温经散寒方:附子泻心汤
组成:炮附子9克、桂枝9克、干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
6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生姜5克
功效:温经散寒、宣肺降逆、泄心除烦
适用于肢体冰凉、心悸、气短等症状。
以上方剂都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具体的剂量、
煎煮方法等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配合适当的锻炼、按摩和保暖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桂枝附子汤的相关介绍?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中成药,不同的中成药会有不同的功效,给身体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平时很受人欢迎。
针对部分人出现的流汗不止,受风,小便干涩,身体肿大,虚汗淋漓,都是一种体弱体质不佳的症状。
对此症可以通过使用桂枝附子汤的方法,对症调节。
主要配方;甘草,桂枝,附子。
这几味药材的主治功效,可以治疗伤寒,风湿,身体疼痛,红肿以及气血薄弱。
桂枝附子汤,用法简单,每次用700毫升的水,煮成300毫升,去掉药渣,每次饮用一百毫升,用温水送服,经过反复的调养即可恢复。
桂枝功效;
桂枝是常见的绿色草本植物,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夏天采摘晒干,阴干后切成小薄片做成草药。
清风散热
桂枝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流鼻涕,咳嗽,打喷嚏,鼻腔感染,鼻子瘙痒,鼻孔堵塞等等。
通阳化气
可以治疗男性出现的阳气不足,气血循环阻碍,腹部阴冷,可缓解女性的闭经,月经不调,气血虚,寒气重等现象。
附子的功效;
附子属于植物子根,产于湖北,四川一代,采摘,挖掘,去根等工序制作,其中分为不同类型是价值名贵的中成药。
功能;可有效对阳气的滋补,防止虚火旺盛,预防寒气重,止痛有着一定的效果,最佳的食材。
可有效缓解女性出现的心腹冷痛,水腿脚水肿,风寒湿气重以及阳虚阴虚等症状,可缓解男性出现的肾虚,腰腿酸软,四肢无力,阳气不足,小便干涩,尿不尽以及肾虚肾气不足的现象。
桂枝加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汤就是中药方剂的一种,一起来了解了解。
【处方】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能主治】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
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
调养如桂枝汤法。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桂1两,附子(炮)1两,甘草3钱半。
【功能主治】
腹中痛,脉迟缓。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
《云岐子脉诀》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桂枝加附子汤对人体的养生功效是显著的,但对于它的食用方法我们也必须要了解并且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