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生存率,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提供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参考。
1. 诊断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确诊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神经影像学符合脑卒中的特征性改变,如缺血灶或梗死区域。
2. 急救处理发现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时,应迅速进行急救处理,包括:- 确保患者通畅的呼吸道;-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大脑的氧供;- 保持患者头部低位,可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3. 早期评估与干预及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卒中类型是指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辅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包括:- 完善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病因、既往疾病、危险因素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脑血管影像学等。
4.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指南对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选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导管取栓治疗对于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导管取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
指南对导管取栓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操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6. 综合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指南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和预防并发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7. 术后处理和护理对于接受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处理和护理尤为重要。
指南对术后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8.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吞咽障碍、压疮等。
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
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
0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指南2023》建议,对于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维持术后收缩压在140~180 mmHg可能是合理的,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Ⅱ类推荐,B级证据)。
3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见血糖升高,但急性期血糖控制方案尚不明确。
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引起的损伤尤为严重,可导致脑损伤。
因此,加强AIS患者的血糖监测是合理的,但不推荐过于积极的进行降糖干预,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02、静脉溶栓时间窗有效拓宽随着“缺血半暗带”理论的完善和推广,基于时间窗的溶栓适应证得到了“组织窗”的有效补充。
WAKE-UP试验提出了一种“扩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不匹配”模式,可用来筛选能够从静脉溶栓获益的发病时间不明或醒后卒中患者。
EXTEND试验则借助灌注影像提出了“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旨在筛选出有足够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成功地将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9 h。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未来将会惠及更多患者。
另外,由“缺血半暗带”衍生出的“组织窗”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静脉溶栓的适应人群,并强调了AIS个体化精准诊疗的重要性。
03、替奈普酶获得非劣效证据TNK是一种改良的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通能力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单次短时推注后患者即可进行转诊。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最新研究和治疗方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年版)》。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介绍最新的研究和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和大脑供血动脉栓塞两种类型。
其中,血栓形成是指动脉病变、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减少或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栓塞是指由外源性栓子(如心脏瓣膜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供血动脉内栓塞,导致脑血供不足。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年版)》的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采集主要关注患者的既往病史、主诉、发病时间等信息;体格检查则主要通过测量血压、体温、脉搏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病情;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MRI等,用于明确诊断和评估脑梗死范围;实验室检查主要是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验,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治疗方面,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指导。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利用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抗栓治疗则是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来减少患者的脑梗死风险。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内操作的手段,清除导致脑梗死的栓塞物或血栓。
这些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最新的研究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于基因、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治疗方法。
例如,干细胞治疗已被证明在促进脑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潜力。
此外,免疫治疗、神经保护治疗等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总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V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缺氧坏死,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指脑血管爆裂导致脑部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是较为普遍的类型,其诊治方案也有着更为成熟的指南。
以下是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早期评估早期评估是诊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步骤。
诊断过程中,评估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另外也需要评估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陷,这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卒中的程度和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2. 靶向治疗针对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指南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应该在出现症状2~4.5小时内进行。
溶栓药物可以通过溶解形成的血栓,从而恢复脑部的正常供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时需对溶栓引起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 急诊内科干预: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还需要进行内科干预。
此类治疗通常包括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和血糖等干预手段。
此类治疗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同时,也有助于预防相关并发症。
3. 多维度康复康复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要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一些常用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言语训练以及认知训练等。
总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治疗,以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以上是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