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增多症--最新专业资料全
- 格式:ppt
- 大小:937.50 KB
- 文档页数:39
疾病名:醛固酮过多症英文名:hyperaldosteronism缩写:别名:醛固酮增多症;醛甾酮过多症;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症疾病代码:ICD:E26概述:醛固酮过多可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是继发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多症,此处主要说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ronism)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的醛固酮增多,造成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和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临床出现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症状。
可因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增生或肿瘤引起,儿童以增生为多见,常为双侧性,肿瘤多为腺瘤,以左侧为多见。
肾上腺未见异常者称为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
流行病学:本病其发病率国内约为高血压病人的2%,小儿较少见。
小儿病例亦有报告,年龄最小者仅3 岁。
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为单发。
多数小儿病例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其原因尚不明,称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congenital hyperaldosteronism)。
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激素中发挥理盐作用的激素有数种,其中作用最强的为醛固酮,还有 11 去氧皮质酮(DOC),11 去氧皮质醇(化合物 S),皮质酮(化合物B)和 18 羟皮质酮,作用均比较弱。
11 去氧皮质酮和11 去氧皮质醇的异常增多,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11-羟化酶缺乏者。
皮质酮和 18 羟皮质酮都是醛固酮的前身物质。
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远肾单位、汗腺、唾液的分泌液中钠的回吸收和钾的排泌,以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当盐皮质激素增多时,出现钠潴留和低血钾伴有碱中毒。
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使心输出量增加而发生高血压。
以醛固酮增多症为主要原因。
醛固酮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远端肾小管,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钠重吸收增加,钾及氢离子排泄增加,结果细胞外液钠增加,钾减少,出现低钾血症。
202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全文)疾病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过高有关。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不足,因为多数没有特异的、易识别的特征,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
诊断检查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包括:筛查、确诊/试验区分单侧和双侧形式以进行治疗管理。
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是可靠的亚型识别的关键,但在具有特定特征的患者中可绕过该方法。
对于单侧疾病,手术提供治愈可能性,完全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是多数指南推荐的治疗选择。
双侧型主要采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治疗目的是使血压和醛固酮分泌过多恢复正常(或阻断醛固酮的作用),主要目标是减少相关合并症,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及时诊断和靶向治疗策略的使用可减轻醛固酮特异性靶器官损害,合理的患者管理可以优化结局。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单侧产生醛固酮的腺瘤或双侧肾上腺增生引起的一种二元分类疾病,而分子组织病理学的进展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传统概念提出挑战。
在大多数腺瘤中,体细胞突变驱动自主醛固酮生成。
在醛固酮生成腺瘤附近的结节性病变和双侧疾病患者中已发现许多相同的突变。
此外,种系突变引起罕见的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1-4型)。
对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疑似病例的遗传形式进行遗传检测,可避免对阳性患者进行繁琐的诊断检查。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简介及概述动脉性高血压是导致早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影响全球超过14亿成年人[Circu1ation2016;134:441-50]β高血压导致7.0%的全球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1ity-adjusted1ife-years)[1ancet2012;380:2224-60]o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血浆钠浓度、血容量和平均动脉血压的稳态至关重要。
RAAS是一个分层级联反应体系(图1A):从肾的肾小球旁细胞产生肾素开始。
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aldosterone)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最重要的盐皮激素,在维持机体钠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和钾丢失,称为醛固酮增多症(hyperaldosteronism,aldosteronism),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若因肾上腺以外的原因使有效血容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等引起肾素-血管紧X 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者,则称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继醛);而由于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体液容量扩增导致血压升高并抑制肾素-血管紧X素系统者,称为原发性醛固酮症增多症(简称原醛)。
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955年,ConnJW报道了第一例由肾上腺腺瘤所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本症又称为Conn综合征。
本病的发病率在未经选择的高血压患者中<1%。
多见于成人,腺瘤者女性较男性多见,特发性等其他病因者男性多于女性。
各种年龄儿童也可发生原醛,并可出现生长迟缓,病因为腺瘤者其年龄通常低于特发性者。
[病因]多种原因可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临床类型与相对发病率见下表。
1.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adenoma,APA)又称Conn综合征,最多见,约占原醛症的60%~90%。
多为单侧腺瘤,左侧较右侧多见;大多数为单个,直径多在2cm 以下,包膜完整,切面呈金黄色,在光镜下可见四种细胞:小和大的具有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特征的杂交细胞以与其他的如同束、球状带的细胞,在电镜下,瘤细胞具有如同球状带细胞特征的线粒体管状嵴,若经螺内酯治疗后可发现螺内酯小体,常同时伴球状带增生或伴结节性增生。
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2个以上腺瘤。
70%的腺瘤见于女性,腺瘤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
2.特发性原醛症(IHA)本型的肾上腺球状带通常为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超微结构基本正常,若伴有结节则多为微小结节,直径不一,可大致2cm,典型的细胞呈现来自束状带的透明样细胞。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巴建明(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而抑制了肾素活性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群。
与正常及高血浆肾素活性的高血压病人相比,原醛症曾被认为是伴有较低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一种相对良性的高血压,但近年来先后有报道,在原醛症病人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14% ~35%;蛋白尿的发生在原醛症病人中也多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国内文献报道,分别有22.3%~40.1% 和2.7%~9.2%的醛固酮瘤患者发生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目录1醛固酮分泌的调节2临床表现3疾病诊断4鉴别诊断5疾病治疗1醛固酮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醛固酮分泌的主要调节因素,当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
钠离子浓度减低等刺激时,肾小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进而刺激血管紧张素II增加,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
钾离子是调节醛固酮分泌的另一重要因素,高钾刺激醛固酮分泌,低钾则抑制醛固酮分泌。
ACTH亦能调节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但对长期维持醛固酮的释放并非主要因素。
[1-5]原醛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包括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腺瘤(醛固酮瘤, 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 APA)及双侧(极少数可为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IHA)。
其他少见的类型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型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GRA)、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癌或异位肿瘤等。
既往临床上醛固酮瘤为原醛的主要亚型,但近年来随着采用敏感的ARR比值筛查,多数早期及较轻的原醛得以获得诊断,这些患者多数是IHA。
各种亚型在原醛中所占的比例见表1。
[6-8]肾上腺醛固酮瘤(APA)35%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60%原发性( 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2%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1%(GRA)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癌<1%产生醛固酮的异位肿瘤或癌%表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亚型1. 肾上腺醛固酮瘤(APA)又称Conn综合征,女性多见,占原醛的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