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广告心理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61.57 KB
- 文档页数:19
广告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1. 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接触广告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广告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广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广告心理学通过揭示人们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认知过程等,为广告从业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制定广告策略和传递信息。
2. 反义效应反义效应是指当广告中使用了卖点与产品特性相反的情境或描述时,反而能增加产品的销售。
这种效应是基于消费者对广告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
反义效应的原理是通过对比和矛盾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产品的思考和兴趣。
3. 广告认知广告认知是指人们对广告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广告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过程相关,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考等。
一个广告如果能够在消费者的认知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能更好地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4. 消费者洞察消费者洞察是指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揭示他们的需求、欲望、心理动机等关键信息的过程。
广告从业者通过消费者洞察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调整广告策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
5. 广告刺激广告刺激是指广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对消费者的感官进行刺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广告刺激可以通过颜色、图像、音乐等手段来增强广告的吸引力。
合理的广告刺激设计能够提高广告的注意度和记忆度。
6. 广告情感广告情感是指广告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和调动。
广告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如喜悦、兴奋、满足等)和消极情感(如恐惧、焦虑、痛苦等)。
通过调动消费者的情感,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好地推动销售。
7. 购买决策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做出的决策,即购买或不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
广告对购买决策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诱导和影响,广告可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
8. 广告信任度广告信任度是指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可信程度。
广告信任度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重要影响。
如果广告能够传递真实、可信的信息,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相信广告,并且更有可能购买产品。
广告心理学概述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如何影响人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广告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的设计,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和影响目标受众。
广告心理学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接触广告时的反应,并探索如何在广告中运用心理学原理,以获得最佳效果。
在广告心理学中,有一些核心原则被广告人员广泛应用。
首先,情感激发是广告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人们往往被情感所驱使,情感可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通过在广告中诱发特定的情感,广告人员可以在受众心中制造共鸣和品牌认同。
其次,认知理论也是广告心理学的基石。
广告往往通过向受众提供信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来影响人们的认知。
了解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广告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加引人注目和易于理解的广告内容,使受众能够更好地接收和记忆广告信息。
另外,社会影响力也是广告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们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意见的影响,广告人员通过运用社会规范、群体效应和权威性等心理学原理,以期能够在广告中建立起信任和权威,从而促使受众采取行动。
同时,心理学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的设计和排版。
例如,颜色心理学指出不同颜色对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不同,广告人员可以巧妙地运用颜色来激发情感。
排版原理指出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阅读习惯,广告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排版来引导受众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
最后,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还涉及到目标受众的特征和需求。
广告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受众的特征、兴趣和需求,以制定切合实际的广告策略。
只有了解目标受众,才能设计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的广告内容。
总之,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如何影响人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通过运用情感激发、认知理论、社会影响力和心理学原理等,广告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加吸引人、易于记忆和能够引发行动的广告。
同时,对目标受众的深入了解也是广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只有针对目标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制定广告策略,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如何影响人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广告心理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广告:广义的广告是指所有向社会公众发布与传达信息的行为。
狭义的广告指商业广告。
而我们生活中的广告一般指狭义的商业广告。
2.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3.广告知觉:指当广告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时,人们对于广告整体的认识。
4.联想:是在现实刺激影响下,人脑对以前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组织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6.无意想像:没有特殊目的,不由自主的想像。
7.有意想像:是个体自觉地提出想像任务,自己的意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想像。
8.广告媒体:又称广告媒介物,就是在广告者与广告宣传对象之间起媒介作用的物质,是广告者借以传播广告信息的物质性设施、载体和传播渠道。
9.注意力经济:是由赫伯特·西蒙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
二、填空1.广告的AIDMA法则: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激发欲望)、Memory(强化记忆)、Action(促进行动)。
2.消费者购买决策的CDP模型:确认要求→搜集资料→购买前评估→购买→使用→用后评估→处置。
3.注意力的分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4.马斯洛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消费者购买动机:①求实动机(核心:实惠和实用)、②求新动机(核心时髦和奇特)、③求美动机(装饰和美化)、④求廉动机(价廉和物美)、⑤求速动机(简便和迅速)、⑥求名动机(显示和夸耀)、⑦惠顾动机(好感和信任)、⑧好癖动机(偏爱和嗜好)、⑨从众动机(效仿和同步)、⑩求知动机(追求商品的知识价值为目的)、求乐动机(获得精神愉悦、快乐)、人情往来(发展社会关系和人情往来为目的);三、简答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并简述说明。
广告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学科,旨在通过了解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有效的广告策略。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广告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概念。
1. 意象传播效应(Imagery Effect):意象传播效应是指通过广告中的图片、声音、文字等原素激发出消费者心中的意象和联想,从而影响其对广告内容和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2. 情感营销(Emotional Marketing):情感营销是指广告通过创造和调动消费者的情感,使其与广告和产品产生共鸣和联系,从而提高其对产品的认知和好感度,并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3.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消费者在接收广告信息时,对某些刺激因素的关注程度。
广告通过设计独特的视觉元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4. 欲望诱发(Desire Induction):欲望诱发是指通过广告中的诱人描述、美化效果等手法,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欲望和购买欲望。
广告通过塑造产品的形象和各种好处,让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渴求,从而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5.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来表达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或身份。
广告通过突出产品或品牌的独特特点和与特定社会群体的联系,使消费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选择购买该产品。
6. 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是指广告中的信息对消费者而言是否具有可信性和可靠性。
广告通过使用专业人士或名人的背书、证据支持等手段,提高广告信息的可信度,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接受并相信广告所传达的内容。
7. 知觉扭曲(Perceptual Distortion):知觉扭曲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信息进行主观加工和变形的现象。
广告通过选择性展示产品的优点、隐藏缺点等手法,影响消费者的知觉和对产品的看法,以达到宣传和推销的目的。
P206启发式加⼯理论:当决策者⾯临时间紧迫和不可能或⽆意对众多信息进⾏系统加⼯时,通常会依靠⼀些简单的启发式规则来做决策,特别是在错误的或不当的决策后果不⼤的场合下。
P206启发式加⼯:⼈们有意⽆意注意启发性线索并采⽤⼀种启发性决策,在这种场合下,⼈们⽆需觉察、理解和评价⽀持性的论据也能发⽣态度的变化,这种对⼴告的加⼯就是启发式的。
P206启发式线索:⼈们注意和根据⼴告的线索。
P206低卷⼊:克鲁格曼是⼴告说服的⼀种模型,预测⼴告的⽬标对象常常只有最简单的启发线索,其余⼀切都易健忘的现象多半发⽣在购买活动中,⼈们⽆需做更多努⼒的场合。
P209情绪:同有机体⽣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往往伴随⽣理的变化和外部表现。
P209情感:与⼈类社会历史进程所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P210⾼级情感: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对⼈的社会⾏为起积极或消极作⽤的⼈类特有的⼀类情感。
P211道德感:⼈们对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或满⾜所产⽣的体验。
它和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密切相关。
因⽽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P211理智感:⼈们对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所产⽣的体验。
理智感源于认识活动,反过来,⼜推动认识活动的进⼀步发展。
P211美感:⼈们按⼀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在内进⾏欣赏、评价时所产⽣的情感体验,简述为⼈对美的体验。
包括⾃然的、社会的和艺术的。
P212情绪的三因素学说:沙赫特20世纪70年代初。
认为情绪的产⽣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理变化和认识过程三者间相互作⽤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
P216移情:通过反复暴露⼴告,把消费者对⼴告的情感反应转移到商标产品上。
P216古典条件化:富有吸引⼒、令⼈⾼兴的⾔语和⾮⾔语刺激和引起愉快的情感反应,最终将导致⽆条件刺激与特定⼴告商标产品之间的联系。
P216模仿学习:通过观察、借助模仿,⾃⼰得到同样的体验和感受。
P217间接作⽤⽅式:情感通过对信息加⼯过程的影响,间接影响态度的变化。
广告心理学名词解释:1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活动中有关活动中有关信息传播,说服购买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联觉: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官刺激引发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形成感觉的挪移和转化【在广告中使受众在知觉、听觉的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完整的感官体验】3认知失谐:就是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图式,以一种与固有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刺激已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受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冲击力,巧妙传达商品的独特卖点。
4目标沟通:准确把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用特定利益的承诺与消费者达成共识,从而引发购买行为。
5定位沟通:不是去塑造新的东西,而是去操纵人类心中原本的想法,打开联想之结,在顾客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6 识别沟通:传播学中的“识别”是一种来自单一来源,用符号、信息和产品自身传播而滋生的事物,识别沟通中的识别也就意味着做回自我,意味着坚持自己的稳固和独特。
7个性沟通:通过广告沟通,塑造强有力的个性品牌,从而引起人们对他高度的认同与热切向往。
个性是沟通的最高层面。
8感性沟通:通过引导消费者去接近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情绪,品位某种生活,以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一种感觉和心理上的满足。
9提醒式诉求:对消费者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行提示,使受众将这一品牌牢记在心。
10条都是诉求:引进新产品的广告主常常采用挑逗式广告,此类广告常常仅仅提到品牌,但并不是完全表现出来,从而增强人们对产品或品牌的好奇与兴趣。
11恐惧性诉求:用反切的手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切,使人们不安,从而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广告的建议则适时的为其提供解决之道。
12儿童广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个含义是针对儿童市场所做的个镇南关产品的广告,如儿童玩具、儿童食品等;另一个含义是指有些产品虽然不是儿童使用的,但广告中有儿童参加演示的广告。
13广告效果:是广告传播过程中信息刺激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变化的总和。
14广告心理效果:是一种内在的、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效果。
广告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广告心理学是指研究广告中心理作用的学科,主要探讨消费者在接触广告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广告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进而达到推销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在广告心理学中,有许多涉及到心理学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情感营销情感营销是指在广告中通过对消费者情感的刺激,来提高产品销售的一种营销策略。
例如,在广告中使用感人的背景音乐、温馨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来刺激消费者的情感反应,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并购买该产品。
2.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因个人特征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交往和人际团体。
广告中的社会认同策略是指通过在广告中展现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来引导消费者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诱发他们购买产品。
3. 应激应激是指对于某些压力或挑战所做出的反应。
广告中的应激策略是指通过刺激消费者的情感和观念,让他们在购买决策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促进消费。
4. 隐性比较隐性比较是指通过隐含或暗示的方式进行产品的比较,而非直接比较。
例如,在广告中通过巧妙的字眼、表现方式或画面搭配,暗示某产品比其他产品更好,以此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和购买决策。
5. 品牌知觉品牌知觉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个品牌的印象和认知。
在广告中,品牌知觉策略是指通过在广告中构建品牌形象、强化品牌标志、提高品牌美誉度等方式,从而让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深刻、明确的认知和印象。
6. 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是指研究色彩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广告中的色彩心理学策略是指通过对广告色彩的运用,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和认知,从而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消费者与产品的关联程度。
7. 网络心理学网络心理学是指研究网络行为、网络社会和网络心理的学科。
广告中的网络心理学策略是指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移动应用等方式,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决策,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广告心理学概述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利用这些心理效应来促进销售的学科。
广告心理学的目标是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过程,探索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影响,并提供实践性的指导,帮助广告商制定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广告策略。
广告心理学关注广告的设计、内容、语言、图像和音效等各个方面,以及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广告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心理概念和实践应用的简要概述:1. 注意力:广告必须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广告常使用明亮的颜色、独特的形状、动态的元素或突出的文字等方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 情感激发:广告经常利用情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和感情。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幸福和满足,往往与产品或服务建立积极的联系,从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3. 社会认同:人们倾向于追求社会认同并希望被他人肯定。
广告经常利用社会认同心理,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受欢迎”、“流行”或“成功”的形象,以激发消费欲望。
4. 可信度:广告需要建立信任和可信度,以使消费者相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证据、证词、研究结果和专家推荐等都可以增强广告的可信度。
5. 紧迫感:广告会利用紧迫感,引导消费者尽快行动,例如限时优惠、限量供应或即将结束的销售活动等。
紧迫感会激发消费者的冲动购买,并加快购买决策的速度。
6. 隐蔽性广告:对于某些产品和服务,直接宣传不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时,隐蔽性广告可能更具有效性。
隐蔽性广告通过暗示、幽默、创意等方式在消费者心中潜移默化地留下印象。
7. 品牌形象建设:广告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和塑造品牌形象。
通过连续、一致和突出的广告,消费者会逐渐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增加对品牌的忠诚度。
总之,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策略吸引和影响消费者。
通过了解广告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广告商可以更加有效地制定广告策略,提高广告的影响力和销售效果。
广告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心理学、市场营销、传播学和社会学等。
广告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无意注意:无意状态下对广告的注意在心理上称为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没有预定的目标,产生心理活动的一方也不需要做什么努力的注意。
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开始。
3.联觉:消费者在接触广告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眼睛看某一画面,但却会分泌唾液,似乎口齿生香。
这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现在被称为联觉,又称为通感。
4.错觉: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化的、情绪化的认识,是在缺乏冷静思考、科学分析、理性分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感觉。
5.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相对感觉阈限。
6.知觉:大脑能对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加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实现的,这种认识加工在心理上称为知觉。
7.想象:想象是在已有的感性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形式,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已有的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8.概念: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9.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10.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的、有目的指向性的、应用各种信息手段使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认知操作过程。
11.记忆:记忆是人们以往生活中经历的、知道的、了解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再现的过程。
12.情节记忆:依靠事情发展的情节来进行的记忆称为情节记忆。
13.反射:心理学上的反射是指动物机体(包括人的机体)借助中QU神经系统,特别是脑来实现对于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14.动机:动机是促使人去获取的原因,也就是引起、维持人的某种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或意志。
15.道德感: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衡量自己或他人行为所产生的情感。
广告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科学。
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广告,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广告心理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过程(伴随着注意的心理特性),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等)和意志过程(意志的确定、困难的克服等)。
它是人人都有的,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共性。
悬念广告,指广告信息不是一次,而是通过系列广告,由粗至细、由部分到整体,或者说,随着广告系列的发展,广告信息逐渐充实和完善。
注意: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明显地表示了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警觉性和选择性。
感觉:当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大脑中对特定对象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就是感觉。
感受性,指不同的人对反映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对象歪曲的知觉。
上阈限,指人类可被感受器觉察到的阈限的最大刺激值。
绝对阈限:那种可被感受器觉察到的最小刺激值。
差别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差异量,人对刺激变化的感受性与刺激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意识阈限( the threshold of awareness):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人们才能听清楚、看明白,这一强度就是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境联效应:这种效应指的是上下联系对知觉的影响。
学习:可以看作是某种体验所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动机: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
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力量。
表象,是对过去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对比律,是指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发生的联想。
接近律,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发生联想。
类似律:是将形似、义近的事物加以类比而产生的联想。
因果律:是指在逻辑上有着因果关系的事物发生的联想。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规律的科学。
他不仅科学的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而且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心理:心理是脑反应客观现实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广告活动中去,研究与广告有关的心理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的放矢地做好广告。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广告宣传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
任务:使广告有效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
消费者态度:(1)从排斥到接受(2)从盲目到理智(3)怀疑依然存在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目的性和倾向性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要注意:1)消费心理的差异性2)消费心理的归约性9、强迫选择:强迫选择是指主体强迫自己选择某一信息。
10、集中: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11、广告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2、注意策略:分众、寓诉于乐、加大刺激防止躲避、审美体验12、加大刺激,防止躲避:增大强度、隔离13、注意在广告中的作用: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
注意使主体保持对象的形象性、清晰性、完整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注意就没有广告的成功,注意是广告诉求的开始,也是广告成功的开始。
1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5、感觉包括两个方面:内部感受、外部感受16、视觉: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
17、对广告来说,比较重要的是视觉中的颜色感觉和明度感觉。
18、联觉:消费者接触广告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用眼睛看着画面,却分泌唾液,似乎口齿生香。
这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
又称通感。
19、对比感觉与广告对比:对比是指同类感觉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变化。
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要使广告被受众注意,要加大对比度。
广告心理学1.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告主是第一推动力;广告经营者是主体;广告发布者是载体;消费者是广告传播的最终目的;以艺术的形式实现经济的目的是广告的本质。
2.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的商业心理学3.消费心理学与广告心理学的关系:①消费心理学从广告心理学发展而来。
②两者都重视对消费动机的研究。
③消费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更广。
④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广告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则涉及所有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广告也是其中之一。
4.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告作用与消费者心理机制,广告诉求的心理依据,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广告媒体接触心理,广告构成要素与广告效果的关系,广告效果极其测量方法,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广告创作的心理活动,商品的消费心理,品牌资产、跨文化与全球化、儿童与广告等5.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测试法6.影响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的因素:年龄、性别、经济收入、文化差异7.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8.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9.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10.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低级的、自发的。
②有意注意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高级的,自觉的。
③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
11.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广告的标题字不要太多,不超过6-7个字)②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力在一定对象上所持续的时间。
(广告设计与宣传中,避免陪衬事物对广告主题的喧宾夺主)③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中去。
1.求实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
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质量、功效,要求一分钱一分货,相对而言,对商品的象征意义、所显示的“个性”、商品的造型与款式等不是特别强调。
比如,在选择布料的过程中,当几种布料价格接近时,消费者宁愿选择布幅较宽、质地厚实的布料,而对色彩、是否流行等给予的关注相对较少。
2.求新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
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新颖性,相对而言,产品的耐用性、价格等成为次要的考虑因素。
一般而言,在收入水平比较高的的人群以及青年群体中,求新的购买动机比较常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上海等生产的雨伞虽然做工考究、经久耐用,但在国际市场上却竞争不过台湾、新加坡等地生产的雨伞,原因是后者生产的雨伞虽然质量很一般,但款式新颖、造型别致、色彩纷呈,能迎合欧美消费者在雨伞选择上以求新为主的购买动机。
3.求美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
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求美动机的核心是讲求赏心悦目,注重商品和美化作用和美化效果,它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人群中是比较常见的。
4.求名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名牌、高档商品,借以显示或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形成的购买动机。
当前,在一些高收入层、大中学生中,求名购买动机比较明显。
求名动机形成的原因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
购买名牌商品,除了有显示身份、地位、富有和表现自我等作用外,还隐含着减少购买风险、简化决策程序和节省购买时间等多方面因素。
5.求廉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
在求廉动机的驱使下,消费者选择商品以价格为第一考虑因素。
广告心理学部分资料名词解释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说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有五种,它们又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
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随后出现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
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需要层次,它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二、访谈法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交谈,了解受访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态度等的方法。
它分为两种方式: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三、注意的过滤器说一种被称为“过滤器”的注意理论认为,有机体有着许多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
它们对于外界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行着帅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或堵塞住),以免大脑负担过重,因为大脑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
这种理论的要点就是要把注意看成一种信息的过滤器。
四、悬念广告指广告意指广告信息不是一次,而是通过系列广告,由粗至细、由部分到整体,或者说,随着广告系类的发展,广告信息逐渐充实和完善。
五、知觉的恒常性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物体的知觉仍旧保持不变的趋势。
知觉的这种不变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它包括:大小恒常、明度恒常、颜色恒常、形状恒常、方向恒常。
六、睡眠者效应(详细内容请百度)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七、认知失谐通俗的讲,就是认知“反常态”。
当熟悉的事物、经验和只是突然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出现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就会被破坏,出现认知失谐现象。
1。
P9气质: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上的差异,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
P9性格特点:对现实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P9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
P9个性倾向性:制约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P11个体消费行为: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设施所表现出的一切脑体活动。
P12潜在需要:未被意识到的需要。
P16访谈法: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交谈,了解受访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态度等的方法。
P17问卷:一套让受测者回答的题目,以及使用这套问卷的说明。
P17问卷法:把问卷交给受测者,让受测者回答,通过对答卷的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
P19封闭式:让回答者从所列答案中进行选择。
P20开放式:让回答者任意填写答案,不作限制。
P20自由回答法:回答者自由填写内容。
P20投射测验法:给被试对象一组意义不清的刺激,让被试对象加以解释,从他的判断中推断他的人格特点。
P21造句法:给被试对象不完整的句子,让他把想好的词填进去,以造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P22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某种刺激,以引发他的某种行为反应,从而加以研究,找出某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找出事物的某种因果联系。
P22自变量:研究所用的刺激。
因变量:实验中拟测的指标。
P22实验: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说明关系的性质。
P28注意的过滤器说:有机体有着许多彼此分离着的神经通道。
它们对于外界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行着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或堵塞住),以免大脑负担过重。
因为,大脑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
这种理论的要点,就是把注意看成一种信息的过滤器。
P30注意: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34一致性理论:人有一种驱力促使自己对客体产生一致的认知和行为,当认知失谐时,人们会出现不适感,进而试图去减少它,减少失谐的一个机制:有选择的寻求支持信息或避免不一致的信息。
P43对比:对象与背景差异的特性。
P47悬念广告:指广告信息不是一次,而是通过系列广告,由粗至细、由部分到整体,或者说,随着广告系列的发展,广告信息逐渐充实和完善。
P47定向活动:始发的悬念广告根本不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形成了一种动机,趋向于对该系列的下一次广告。
P51感觉:当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大脑中对特定对象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P52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P52绝对阈限:可被感受器察觉到的最小刺激值。
P52上阈限:可被感受器察觉到的最大刺激值。
P52感受性降低:感受器对于恒定、持久作用的环境刺激会产生适应现象。
P53差别阈限:最小可察觉的刺激差异量,简称为最小可察觉(JND)P53韦伯分数/韦伯律:△S(对S的最小可察觉值)/S(原有刺激值)=K(比例常数)△S=K •S刺激从原有强度上变化至最小可觉差是一个恒定的比例常数,而不是绝对的差数。
P56极限水平/阈限水平:刺激对感受器来说,有一个可觉水平。
P56阈上刺激:超过阈限水平。
阈下刺激:低于阈限水平。
阈下知觉:对阈下刺激人们观察不到,但却仍然有反应。
P58知觉: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P59解释:包括把注意范围内的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再将它同过去的经验比较,从中推得意义。
P59知觉对象:在周围的刺激物中,那些受到集中注意的刺激物。
P60知觉背景:处于注意“边缘”的其余刺激物。
P60知觉过程: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过程。
P62感觉的对比效应:相反属性的两个对象并排在一起,往往导致感觉上的差异加大。
P62颜色对比:被看成的颜色包括灰色向着它周围颜色的对立方向变化的现象。
P62明度对比:被看见的明度向其周围明亮的对立方向转化的现象。
P63知觉的选择性:个体对一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个(某些)属性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及其部分属性知觉。
P63知觉的超负荷:外来刺激超出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接受的能力时,一部分刺激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排斥。
P63选择的感受性: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有兴趣的对象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
P64知觉防御:个体表现出对恐惧或感到威胁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映缓慢。
P66知觉的整体性/完形: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特性。
P67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的知觉并不等于个部分的感官之和。
P67境联效应:上下联系对知觉的影响。
P72对刺激的解释:从感觉信息组织后的模式中推得意义。
P77对广告误解:接受者从广告中理解到的含义与广告主的原意不一致。
P79方位:方向与位置。
用“度”来表示。
P80再认的错误:把看过的图像判断成未看过或把未看过的判断成看过的。
P8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物体的知觉仍旧保持不变的趋势的不变性。
P83大小恒常性:在视网膜像缩小的情况下,若保持知觉大小不变,观察者势必把对象知觉的更远。
P84明度:对光强的主观感觉。
P84明度恒常性:改变照度使物体反射的光量变化时,对物体的明度知觉仍趋向于保持不变。
P85颜色恒常性:当照射物体表面的颜色光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
P86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对象歪曲的知觉。
P93联想学习理论:一种反应同一种刺激的联想,一个刺激与对它所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系。
P97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中主动而自愿地进行操作,过程包含一种有助于获得奖励,并倾向于重复的活动。
P100认知学习理论:发现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意义模式或领会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尝试错误的结果。
P102条件反射的泛化:受试者学会对某个刺激做特定的反应时,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引起,还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P103条件反射的分化:对不同刺激作不同反应。
P103学习率:学习的效率随量的积累而逐渐减低,学子最初学得快忘得快,后来学得少忘得少。
P105广告频率:在一段时间里重复广告的次数。
P110二因素说: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相对立的学习因素制约受众对重复刺激的态度,刺激重复适度增加,积极的学习因子会迅速增加而消极的会增长缓慢,而刺激重复数继续增加会使消极因子超过积极因子迅速增长。
P110二阶段认知反应说:认为如果把重复次数分做两段,在第一阶段,重复给受众提供了更多学习、了解广告内容和含义的机会,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可能性也随之提高,而在第二阶段,重复次数继续增加,受众开始由对广告论点的客观评价转向有异议的论点和情境因素,以至于把认知活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
其结果难以产生态度改变,甚至导致消极态度。
P115信息量:表示消息所具有的概率价值,单位是二进制的,一个二进位称作一个比特bit。
P115组块:把几个小单位组成大单位。
P121表象/记忆表象:对当前对象的直接反映是知觉映像,而对过去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P122想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P123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P124原型:进行创造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P128再造想象: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示,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
P132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影响。
P132联觉: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
P134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
P135三大联想律: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接近、对比和类似的观念的联系,有接近律、对比律和类似律。
P135四大联想律:在三大联想律基础上补充因果律。
P135接近律: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火柴和香烟P135对比律: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白天与黑夜P135类似律:在形貌和内涵上相似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鸡与鸭孵蛋P136因果律:在逻辑上有着因果关系的事物容易发生联想。
潮湿与下雨P136自由联想:是指给定一个词要求说出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
P144认知: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
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言语。
P144组块策略:将零散的构件组成有意义的单元。
P145高级统领者:指的是突出重点,统领各部,构成一个完整创意。
P145类比策略:从某个客体的特性,形象地说明另一个客体的特性。
P145境联策略:通过背景烘托广告对象(主要信息)的策略。
P146对比策略:通过比较使用和没有使用特定商品或劳务,突出改善后的效果。
P146镶嵌策略:将品牌名称镶嵌到该商品中,或者把该商品镶嵌到文字里。
P146转换策略:是把文字(或外文字母)变换成相关的图形,以达到生动地表达文字信息的目的。
P146特征展露策略:将商品特色突出出来。
P147认知失谐:就是认知“反常态”在现实环境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
这些熟悉的事物、经验和知识、在人的大脑里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也就是形成了习惯性思维。
当熟悉的事物、经验和知识突然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出现时,业已形成的定势就会被破坏,出现认知失谐现象。
P153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通过大众媒体,旨在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即广告的说服。
P153态度:它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
而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
除意见之外,态度也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P157态度的改变:既包括由肯定向否定转变,也包括否定向肯定转变,还包括肯定或否定程度上的发展。
前者是性质上的改变,后者是程度上的变化。
P158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20世纪80年代佩蒂、卡西窝波和休曼。
该理论把态度改变归纳为两个基本的路径:中枢的和边缘的。
中枢说服路径把态度改变看成是消费者认真考虑和综合信息的结果。
边缘说服路径的看法与中枢的相反,认为消费者对客体的态度改变不在于考虑对像本身的特性或证据,而是将该对像同诸多线索联系起来。
这线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
ELM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说服方法依赖于对传播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
当精细加工的可能性是高时,说服的中枢路径特别有效;而当这种可能性是低时,则边缘的路径有效。
两条说服路径的效果有两点重要的区别:中枢路径所引起的态度变化比边缘路径的要持久,中枢路径所形成的态度可能比边缘路径预测后来的行为更好。
P163态度改变的协调论:把对两者不同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对两者的态度就会有所变化,积极的态度会下降,消极的态度会有所改善,出现某种综合效果。
P167说服的传播模型: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