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2.77 KB
- 文档页数:5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研究黄伟发布时间:2023-07-28T14:02:32.386Z 来源:《建筑创作》2023年8期作者:黄伟[导读]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与市场发展相适应,节约管理成本,进而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并重点研究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浙江南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15202摘要: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与市场发展相适应,节约管理成本,进而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并重点研究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引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大多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完全实现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建筑行业发展,更不利于社会进步。
所以,要想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就需要不断转变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和要求,分析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管理问题,针对性地对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以创新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手段等,实现工程管理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必要性1.1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建筑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仍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建筑市场中,仍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问题,导致建筑市场发展比一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政府相关因素的影响。
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助力建筑市场发展和完善,创新并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必要手段之一,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优化发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1.2 促进建筑工程科学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将相关专业理论转化为生产动力,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应用科学的理论知识。
浅析建筑师从事设计的各种模式及问题应对作者:王宏亮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介绍在建筑设计不同阶段,建筑师的工作特点及现状,浅析各自的局限和欠缺,以及常遇到的问题的应对。
关键词: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拆分;局限;交接问题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onstruction,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quo of architects, limitations of the respective and deficiency, and the problems of coping.Key words: scheme design; construction design; separation; limitation; Handover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建筑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它们是在设计流程中的一个纵向关系,前者侧重创意、概念、基本的功能布局,后者则是对前者的细化、具体如何建造实施的深入表达。
若一个建筑师的设计工作贯穿从方案到施工图这两个阶段,就要求在前期能拿出好的创意,组织好空间和平面功能,推敲好建筑体型关系及立面,需要较强的美学素养,后期还要具备详细设计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如熟练掌握各类技术规程法规、构造做法,熟悉本专业及各专业知识,并能做综合运用。
这对建筑师的要求就非常高和全面。
而实际大部分人都是擅长其中某一个阶段的设计,如只做方案,或做施工图。
由此形成了目前建筑设计常见的几种模式,这可以是针对一家设计单位,也可以是针对做为建筑师的具体个人。
第一种模式就是做方案加施工图的全程设计,此模式相对较全面,对于建筑师个人,也最能体现自身功力和价值。
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莱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其独特的建筑创作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介绍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并通过对他的重要建筑作品的研究,阐述他的设计理念与创作过程。
关键词:莱姆库哈斯、建筑创作、理念、作品、设计、创作过程在当代建筑界,莱姆库哈斯以其激进的建筑理念和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风格著称。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莱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其独特的建筑创作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介绍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并通过对他的重要建筑作品的研究,阐述他的设计理念与创作过程。
关键词:莱姆库哈斯、建筑创作、理念、作品、设计、创作过程在当代建筑界,莱姆库哈斯以其激进的建筑理念和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风格著称。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莱姆库哈斯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批判和文化反叛的形式。
他将建筑视为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可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他的建筑作品中,莱姆库哈斯试图挑战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组织方式,以一种极具革新性的方式诠释建筑。
莱姆库哈斯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探索。
他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通过独特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他的设计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莱姆库哈斯认为,理解项目是设计的关键。
在接手一个项目后,他会深入研读项目的各种资料,包括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功能需求等,以获得对项目的深入理解。
在对项目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莱姆库哈斯会进行大量的创新和探索。
他会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新的元素和策略,例如非线性设计、混合现实技术等,以实现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尽管莱姆库哈斯的设计常常被归类为后现代主义,但他始终强调建筑的功能性。
在他的设计中,形式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他通过巧妙的空间组织和结构设计,满足每个项目的功能性需求。
建筑摄影的介绍及表现⼿法建筑摄影的介绍及表现⼿法百家号17-10-0813:09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独特的形式规律。
⼀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画⾯布局的时候是⼗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们的⽣活规律,⼜符合⼈们的⼼理和视觉习惯。
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研究建筑摄影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的事实中选择出典型的建筑素材,并赋予它以鲜明的造型形式,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完美形式的建筑摄影艺术作品。
在很⼤的程度上,构图决定着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建筑摄影构图也是⼀种视觉理性的思想⽅式,作为⼀种造型⼿段,具有着区别于它种艺术所特有的个性特点和思维⽅式。
只有在认真掌握建筑美学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运⽤摄影的造型特点,充分发挥摄影构图的各种⼿段,再现建筑的⼈性化审美情趣,才能实现建筑摄影的艺术美。
关键词:建筑摄影对称与均衡主次关系黄⾦分割画⾯空⽩取景构图⼀、摄影构图的概念构图就是指如何把⼈、景、物安排在画⾯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法,是揭⽰形象的全部⼿段的总和。
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段,在我国传统艺术⾥叫“意匠”。
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幅作品意境的⾼低。
构图属于⽴形的重要⼀环,但必须建⽴在⽴意的基础上。
⼀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平的具体反映。
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才能产⽣完美的构图。
通常简明说法,即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活为基础,然⽽,要⽐现实⽣活更富有表现⼒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中,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和展⽰。
⼆、摄影画⾯的构成要素(⼀)画⾯构图的景象构成诸成分1、主体即拍摄者所关注的主要建筑对象,它可以是⼀座宫殿、⼀幢⾼塔、也可以是⼀个建筑群落、⼀组建筑体系;可以是⼀个整体,也可以是⼀个局部;既可⾯积庞⼤,也可体态细微。
雷姆·库哈斯建筑理念及作品分析研究作者:欧晶文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对雷姆·库哈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探究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设计策略,为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模式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从库哈斯的设计作品入手,分析出其中的三个特点:差异性事件相互叠置,建筑成为当代社会的容器;表皮和内部成为两个独立和分离的部分;空间和事件通过蒙太奇的方式进行编辑。
库哈斯通过他的设计,不断革新传统的建筑空间模式,不按常理来安排建筑的计划,开启了另一种反思的道路。
关键词:雷姆·库哈斯;叠置;切断术;建筑蒙太奇一、背景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携带其技术原则和观念体系迅速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并进一步全球化。
现代化的建筑关注物理性的空间建构和整体性的形式,而忽视了社会文化情感,逐渐呈现出均质化的特征以及建筑模式的僵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如何抵御均质化、匿名化的国际风格霸权引起西方建筑界的普遍反思。
在后现代转向中,现代建筑企图通过形式革新和建筑空间的转变来改变社会生活的乌托邦逐步破灭,后现代更钟爱于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与此同时,西方建筑中的各种主义、流派层出不穷。
后现代建筑师开始求助于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建筑提供新的编码,试图恢复建筑的意义,这种从解释层面来“阅读”建筑的方法从未深入到结构和使用方面,因而是能“装饰的棚屋”。
与此同时,另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开始将探索转向现实层面的大都市文化,包括雷姆·库哈斯、伯纳德·屈米等人。
他们反对单一的模式,以空间为出发点,正视大都市中高度复杂的人类活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往往以计划(program)作为突破口,即建筑所要包含的功能、事件和运动等。
二、雷姆·库哈斯简介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1944-)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教授,因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而在中国备受关注。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安东尼·高迪的建筑风格以及设计方式研究翟瑾超(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在十九、二十世纪安东尼·高迪的建筑设计随处可见,其建筑跨越时期十分大,他的结构与装饰表现融合了多个派别的建筑风格,例如:哥德式建筑风格、新艺术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自然主义建筑风格等。
本文以安东尼·高迪的主要代表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最为代表三大建筑:米拉大厦、奎尔公园、圣家堂。
它们都由自然取材自然设计而生,呈现出不同的线条造型风格,具有新艺术以及自然主义风格的典型特征。
提取安东尼·高迪的一些设计元素,发展运用到不同设计中,在技术以及特殊材料中都有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迪;建筑;设计;新艺术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045-01一、研究背景安东尼·高迪1852年6月出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幼年时家境并不富裕,终其一生身体都有风湿病缠扰,所以只能常在家中,玩耍也并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他只能进行简单减缓和的活动。
但与同龄伙伴最不同的是,安东尼·高迪从小就有很强的观察力,对身边的事物总是悉心观察,因此他的思维也更加独特,视野也总是可以关注到别人关注不到的。
在贺屋司学校,他的能力影响了她一生,他开始发现自己对于建筑设计的热爱。
青年时期,在巴塞罗那研读建筑设计时,在建筑设计系更加表现出了他的特立独行、狂想又坚持冠以的设计作风。
在欧洲建筑界最变动的时期,安东尼·高迪最初期的设计作品是十分大胆标新立异的,在基础正统的建筑学习背景下,他的创作完全摒弃旧的设计思想,加上没有任何标准、规矩的方式,展示给欧洲十分标志的自我风格,在当时,欧洲的大环境更是促进他创作的因素。
高迪的设计作品跨越了十九、二十世纪。
在十九世纪,大量的历史艺术文化背景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多研究资料,所有后期我们看到的他的作品是在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多种设计风格的。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有效创新研究康旭发表时间:2018-05-23T13:44:57.71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康旭[导读] 设计人员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设计的创新,以确保建筑设计的效果。
河北九易庄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221摘要:现代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建筑艺术加工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设计工作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以确保建筑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设计人员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设计的创新,以确保建筑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策略1导言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的正常开展都要依据建筑设计来进行,可以说建筑设计是施工过程的参考和指导。
此外,建筑设计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建筑成本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就需要各个工程单位加强建筑设计方法的有效创新,提高设计质量。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概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建筑项目。
通常,建筑设计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中都能得到应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法,才能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
新时期,建筑工程设计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传统建筑的结构设计、建筑项目组成设计,建筑排水系统设计、电气系统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等,这些项目都是现代化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不具备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要求,因此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如果不及时的改进和更新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人员将难以生存在这个行业中,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
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要按照新时期建筑的特点进行。
建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建筑理念、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建筑设计是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文化水平。
柯布西耶的建筑剖面形式研究及启示文章研究力求穿透建筑表皮,从设计的角度对建筑师柯布西耶的具体建筑作品进行剖面解读,解析作品中的剖面语言、符号使用特点和变化趋势,针对当下国内建筑形态存在的呆板粗糙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对我们现阶段的建筑设计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剖面;原型的叠加;变形剖面意识是指穿透建筑表皮,建筑的横断面形式,是作为立面来整体考虑的,是对建筑外表层与内部空间起到联系作用的纽带。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的剖面结构问题逐渐被认识到其重要性。
洞悉人类栖息地的发展,由以前的简单满足居住功能的洞穴,发展到现在注重形式的几何体变式,变充分表现出建筑形态的形变轨迹。
当今社会,国内的建筑总体趋势效仿全球化形式,国际化风格,在这种趋势下,建筑形态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更多的通过建筑剖面结构表现出来。
文章从设计的角度对柯布西耶的具体建筑作品进行剖面解读,探求作品中的剖面语言、符号使用特点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拓展对柯布西耶建筑研究的视野,从而对当下国内建筑实践产生可供借鉴的源泉点。
从时间上看,文章研究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柯布西耶的建筑实践和国内当下的建筑形态,从研究方法上讲,本文采用了个案分析的方法,并对前后不同时期的个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其建筑结构更深层次的内容。
一、柯布西耶对建筑剖面形式的实践20世纪20年代柯布西耶曾出版过关于他的建筑理论的书籍--《走向新建筑》,这是对外宣称他的建筑风格转变的显赫标志。
此后他的建筑形式更多的是强调“原始几何形体美就是真正的美”,通过剖析建筑可以发现,柯布西耶通过对原型的不断叠加变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体态建筑,建筑剖面与柯布西耶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柯布西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萨伏伊别墅承载了沉重的历史感。
他几何箱型建筑的概念的提出最明显的便是在萨伏伊别墅上体现出来。
这个底层架空的方方正正的建筑,剖面是规矩的方形框架结构,既没有挑出,也没有凹进,建筑体态完全是纯粹的白色方盒子。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摘要:母题是建筑创作表达技巧之一,在众多建筑中得到运用。
建筑中通过母题的重复运用可以使建筑得到统一,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记忆。
本文通过结合建筑设计实例对母题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母题;院落;方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母题,在文学中的含义是指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重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种意象,由于其重复出现,使整个作品的脉络得到加强。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炼出一种符号作为设计的母题,并将其重复使用到建筑中,从而强调了创作者的立意构思,这种设计手法称为母题法。
建筑是由多种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不管是空间形式、平面布局还是形体构成。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和表达过程中如何运用和组织不同的元素使建筑达到完整和统一?建筑创作时通过立意构思和对众多元素的提炼,运用母题法可以使建筑得到完整和统一。
通过对母题的重复使用可以使人们在观赏建筑时加深对建筑的印象和理解。
纵观中外建筑,都有一些让人神往的母题,例如中国的院落、轴线、大屋顶、斗拱等,西方的柱式、尖券、拉丁十字平面、帕拉第奥母题等。
这些优美的母题也常常被运用到现代的一些建筑上。
下面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具体谈谈母题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
1 项目背景为发扬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保留历史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建立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项目选址辽宁省铁岭市,基地位于铁岭市凡河新区,它是独具魅力的中国北方水城,这也为博物馆增色许多。
建筑基地位于凡河新区昆仑山路以东、祁连山路以西、嘉陵江路以南的地段,西邻凡河,建筑用地面积70000万平方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基地内建筑面积50000万平方米。
规划主要由六个功能组成,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储藏区、服务共享区、实验培训区、后勤保障区以及剧场表演区。
2 立意构思立意构思围绕着以下三点展开:(1) 如何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与地域建筑特色相结合?(2) 如何使单体建筑与城市的脉络及周边的环境相融合?(3) 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思路在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过程中,思路的清晰与创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创作思路,提供一些建筑设计方案创作的有效方法,并介绍一些成功案例以启发读者。
一、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思路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思路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引发灵感、激发创造力的思考方式。
一个好的创作思路能够帮助设计师针对特定的项目需求提供独特而又实用的解决方案。
下面是一些培养建筑设计创作思路的方法:1. 研究项目需求:深入了解项目的背景信息、功能要求以及空间要求。
仔细阅读并分析项目文件、需求清单和用户反馈,使自己对项目需求有全面的认识。
2. 借鉴优秀设计:通过研究和欣赏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吸收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优点,并融入自己的设计中。
可以参考建筑杂志、展览、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最新的设计趋势和创新理念。
3. 创造合适的氛围:创作之前,可以通过调整工作环境、音乐和光线等因素来创造一个有利于灵感涌现的氛围。
有时候,一些非设计领域的灵感也会对设计方案的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4. 融入用户需求: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融入设计方案中,考虑到使用者的舒适度、便利性和美感。
通过深入了解用户行为模式和偏好,打造一个符合用户期望的设计。
5. 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在纸上画草图、进行头脑风暴或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等方式开阔视野。
二、有效的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方法在创作建筑设计方案时,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生成创新且实用的构想。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自由绘画与草图:通过手绘草图,可以在头脑风暴阶段快速提炼出设计灵感。
手绘比电脑软件更能自由表达创意,有助于保持灵感的流畅性。
2. 使用模型和样板:通过使用物理模型或数字模型来展示和调整设计方案。
这些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建筑的外观、结构和空间关系,帮助设计师对设计进行深入思考和优化。
3. 结合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的要素融入设计,如阳光、风、水和植被等。
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提供可持续性和环保的解决方案,并为用户创造愉悦的使用体验。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5S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分析发布时间:2023-03-17T06:47:31.403Z 来源:《建筑创作》2023年1期作者:杨莹辉[导读] 5S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并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能够对影响施工现场的多项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综合效果杨莹辉南京大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5S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并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能够对影响施工现场的多项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综合效果。
当前在很多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中都采用了5S管理模式,均起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5S管理模式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现场管理;5S管理模式;管理应用伴随着建筑施工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了大量新兴技术与材料,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
5S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同时分析影响建筑施工的多项因素,排除不稳定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5S管理模式概述5S管理模式是对施工现场中人员、物料、机械设备、施工方式与施工工艺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分析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从整体上减少未知因素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有着理想的效果。
目前5S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5S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分别为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co),清洁(Seikeetsu)与安全(Safe)5个单词的罗马拼音词头缩写。
整理是指将工作现场中的各项物品区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物品,在施工现场只保留有价值的物品。
整顿指将施工现场中需要使用的各项物品,按照规定方式与规定位置摆放储存,施工现场应全程保持整洁有序,并对各项设备或材料做出明确标识。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郑建平.杭州大中型建筑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05.[2]陶郅,陈子坚,郭嘉.创造校园生活的中心舞台——合肥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11.[3]汪大炜.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设计回顾——定义非功能性空间[J].南方建筑,2012.03.[4]韩明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创作谈[J].工程与建设,2008.03.[5]项秉仁,程翌.内在理性和外在逻辑——合肥大剧院建筑和室内设计[J].时代建筑,2010.05.[6]孟建民.渡江战役纪念馆[J].建筑与文化,2008.10.[7]毕功华.合肥网讯软件有限公司[J].建筑学报,2007.02.[8]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明专利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评论,2011.05.[9]艾英旭.建筑创新浅析[J].华中建筑,2005.01.[10]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09.02.[11]王占中.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07.[12]马景忠.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比较[J].建筑学报,2003.08.[13]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03.[14]薛求理,陈晓扬.中国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从业建筑师问卷调查解析[J].建筑师,2003.01.[15]张伶伶,赵伟峰,李光皓.关注过程学会思考[J].新建筑,2007.06.[16]田利.建筑设计基本过程研究[J].时代建筑,2005.03.[17]罗相蓉,曾坚.中国建筑师设计竞争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建筑学报,2007.01.[18]王桢栋,陈剑端.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筑综合体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12.02.[19]梁玮男,刘大平.建筑创新散布研究[J].建筑学报,2004.08.[20]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07.篇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英]G.勃罗德彭特著,张伟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黎志涛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沈祝华主编.设计过程与方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4]陈政雄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5][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主编,柳卸林,郑刚,蔺雷,李纪珍译.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赵红斌著.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7]沈克宁主编.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张伶伶,李存东主编.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主编,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2.[10]黄元炤主编.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1][美]塞缪尔亨廷顿主编,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2]戴志中、杨震主编.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鲍家声主编.建筑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4]胡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的`形态语言[D].合肥工业大学,2009.[15]李良亭.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创新设计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设计组织[D].合肥工业大学,2009.[16]陈建军.建筑创作过程对设计作品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17]张冰.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新潮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0.[18]高呢喃.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19]刘婷婷.非正式创新网络及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7.[20]吴锦绣.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