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规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9 KB
- 文档页数:2
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技巧摘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单位,既有词的性质,也有短语的性质。
如“散步”、“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离合词从结构上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动宾型如“散步”、“聊天”和动补型如“推翻”、“提高”。
动宾型离合词数量大。
扩展形式多样,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在动宾型离合词的各类偏误中。
重叠式偏误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将动宾型离合词重叠式偏误作为考察对象,对偏误类型、偏误成因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减少偏误的教学策略,并重视对离合词重叠式的讲解与强化练习,为对外汉语离合词重叠式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离合词;偏误类型;偏误成因;教学技巧1偏误类型从形式语法的角度来考察,鲁健骥把偏误可归结为四类:“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
综合各方面对离合词偏误进行分析。
1.1离合词没有离的用法偏误在离合词的使用中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等的影响,离合词该离的未离的现象很多。
1.1.1人称代词放在了离合词之后如:①误:请不要生气我,我以后不再伤心你。
正:请不要生我的气,我以后不再伤你的心。
上述两个句子出现偏误的原因是把人称代词放在了离合词之后。
当离合词表示的动作涉及了人称代词时,应该把人称代词放在离合词两个语素之间,一般人称代词后要加“的”,即离合词动词语素+人称代词(的)+离合词名词语素;或是用介词引出对象,把离合词放在介宾短语之后。
如:帮忙:帮他(的)忙/给他帮忙;伤心:伤我(的)心/让我伤心。
1.1.2了、着、过等助词顺序错误②误: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正:我们见了面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③误:孩子们鼓掌着欢迎我们。
正:孩子们鼓着掌欢迎我们。
④误:我已经理发过了。
正:我已经理过发了。
此类偏误的成因是不了解助词“了”“着”“过”的用法。
由于很多语言中没有助词有时态标记这种用法,因而留学生常常对它们在句中的顺序感到迷惑。
离合词中⽂摘要:在现代汉语⾥有⼀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些成分,且插⼊后意义不会发⽣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前有许多语⾔学者关注这⼀预⾔现象。
本⽂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0 引⾔(⼀)离合词概念的来源某些合成词在使⽤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起时是词,插⼊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现象的是陈望道先⽣。
他在《语⽂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中指出:“我曾读过⼀本外国的旅⾏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法家都未留⼼的⼀条述辞是‘上当、捣乱、⽣⽓、随便’等成语,⽽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我的⽓、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没有进⼀步进⾏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动趋式的:例如“⾛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语法单位的扩展⽅式、语⽤环境等进⾏了多⾓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致。
浅谈离合词的离合作者:潘玉华饶春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7期摘要:在汉语双音词中有一类词,虽然数量相对而言不是太多,但却相当活跃,而且似“词”非“词”,似“短语”非“短语”。
这类词就是离合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结构、形式、产生原因等方面对离合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离合词句法结构词化程度离合程度一、离合词的界定(一)什么是离合词汉语界至今在理论上对离合词的性质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
彭楚南(1954)、林汉达(1955)等认为离合词是词:王力(1955)认为是短语;朱德熙(1982)赞同陆志韦等人“离为短语合为词”的“离合”之说;吕叔湘(1984)认为“词汇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在语法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笔者基本赞同张涤华、胡裕树在《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提出的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是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在结构上有时可以分开的或扩展的语素的组合。
这类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即合着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的时候是一个短语。
”由于这个定义回避了“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的问题,因此笔者比较认同冯胜利提出的要以多维的角度来观察汉语的词语现象,在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两级单位中,存在一个“中级单位”,即“韵律词”。
“韵律”指的是人们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节奏”等超语音现象。
轻重、缓急、节奏等都必须在语流中实现,因此“韵律词”是一个最小的语流片断。
原有的“词”和“短语”是从句法的角度来定义的,而“韵律词”则是从“韵律”的角度来判定的。
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的定义无法判定“离合词”的性质,而“韵律词”这一概念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离合词和一般词、短语的区别目前区分词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是陆志韦(1957)提出的“扩展法”,即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中各个语素是不能分离或插入其他成分的,如“开关”。
但离合词中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如“洗澡”——“洗了一个澡”。
浅析离合词是一个动态现象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
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大,其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离合词永远是一种动态的现象。
标签:离合词演变中间状态动态现象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大,它的形成与古代汉语词汇的单音节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汉语的离合词,无论插入的成分多少、性质如何,两个语素一经拆开,就成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单音词。
这都是与古代汉语的词汇面貌(一个音节一个词,音节与词大都一一对应)一脉相承的。
离合词作为复合词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一个特殊的部分,同样是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过程。
本文拟从离合词的数量和词义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离合词的演变①,以求对离合词的演变情况有个总体认识。
一、离合词数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先来看一个表②:根据上表,唐宋元时期,离合词是比较少的;明清时期,仅从《红楼梦辞典》(以下简称《红》)和《金瓶梅词典》(以下简称《金》)中的使用情况就可看出,离合词的数量在剧增,当然这与这两本书描述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但与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的联系更加密切。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中双音节离合词总计是3193个,撇开意义变化,仅从数量来说,唐宋元明清流传下来的离合词还是比较少的,唐宋以前就更少了。
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离合词是20世纪的产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数量上的增加就更明显了。
胡明安主编的《新语词大词典》中,收录大约1950——1988年间的新语词,其中离合词就有61个。
《现汉》2002年增补本中后附有新词,其中标明是离合词的共有66个,全部为支配式离合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合词也在不断增多。
离合词虽然很多,但不是每个离合词都常用。
《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中共有离合词63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表一)中共有离合词359个。
把这两部分放在一起,除去重复的词,共有离合词373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指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的,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的特殊语言现象。
离合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汉语学习者在进行离合词的学习时往往困难重重,然而汉语教学界目前尚未提出科学、系统的离合词教学法。
针对这一点,笔者从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教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善方法。
标签:离合词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离合词是指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的,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的特殊语言现象。
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据赵金铭先生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2500多条[1],而且还在增加。
有相当数量的离合词是高频词,而且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必须进行教学的,再加之其自身的特殊性,使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笔者从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離合词。
一、教材编写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在“离合词”教学方面做得较好的却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编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离合词在生词表中应有所标注据调查,目前大多数汉语教材对离合词不标注词性,只以拼音分写的形式加以提示,这种做法常常使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不知所措。
因此,我们应当在生词表中对离合词有所标注,可采用《现代汉语词典》里标注离合词的方法,将离合词标注为“/”,或者在离合词后面直接加“离合词”字样,如“懂/事”“狠心(离合词)”等。
另外,高书贵、任雪梅认为应同时兼顾离合词的“相对固定”和“可分离”两种特性,除整体标注外,对组成成分中的自由语素应单独标注。
“将单纯动词‘游’‘唱’等做主要词条处理,而动宾结构离合词附着其后,也便有了在生词表中存在的理由。
”[2]相信这一方法也会行之有效。
(二)离合词扩展式及其搭配要着重安排截至目前,笔者所看到的教材中,大部分在离合词的扩展形式方面做得较少,即便是有所体现,也比较凌乱,没有规律性可言,只有陈灼老师主编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一书在“词语搭配与扩展”一项内容中,收入了离合词搭配与扩展的变式。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构词方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词汇形式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离合词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词汇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展开研究,重点分析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以及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并探讨离合词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与特点。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及构词规律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指的是由两个单字合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则起到修饰或补充作用。
在离合词中,两个单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构成一个词语整体,而且词义通常与两个单字的意义有所关联。
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名词:如“红楼、书房、茶杯”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常常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实体,如“红楼”指的是一座建筑物,“书房”指的是一个房间,“茶杯”指的是一种容器。
2.动词+名词:如“走廊、跑道、坐椅”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和场所的关系,如“走廊”指的是行走的通道,“跑道”指的是用于跑步的场所,“坐椅”指的是供人坐的椅子。
3.形容词+名词:如“美丽、聪明、高大”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一种属性或特征,如“美丽”指的是外表优美漂亮,“聪明”指的是智力高明,“高大”指的是体型高大。
4.副词+动词:如“慢走、快跑、低头”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如“慢走”表示行走的方式,“快跑”表示跑步的方式,“低头”表示头部的状态。
以上是离合词的一般构词规律,根据词义的不同,离合词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动词加动词、动词加副词等形式。
总的来说,离合词的构词规律比较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需求进行组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方式。
二、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及特点离合槽是离合词中一个特殊的语法槽,指的是离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离合槽在离合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离合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离合槽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补充关系:离合槽通常表示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补充关系,起到对主要成分进行补充或修饰的作用。
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技巧摘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单位,既有词的性质,也有短语的性质。
如“散步”、“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离合词从结构上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动宾型如“散步”、“聊天”和动补型如“推翻”、“提高”。
动宾型离合词数量大。
扩展形式多样,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在动宾型离合词的各类偏误中。
重叠式偏误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将动宾型离合词重叠式偏误作为考察对象,对偏误类型、偏误成因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减少偏误的教学策略,并重视对离合词重叠式的讲解与强化练习,为对外汉语离合词重叠式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离合词;偏误类型;偏误成因;教学技巧1偏误类型从形式语法的角度来考察,鲁健骥把偏误可归结为四类:“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
综合各方面对离合词偏误进行分析。
1.1离合词没有离的用法偏误在离合词的使用中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等的影响,离合词该离的未离的现象很多。
1.1.1人称代词放在了离合词之后如:①误:请不要生气我,我以后不再伤心你。
正:请不要生我的气,我以后不再伤你的心。
上述两个句子出现偏误的原因是把人称代词放在了离合词之后。
当离合词表示的动作涉及了人称代词时,应该把人称代词放在离合词两个语素之间,一般人称代词后要加“的”,即离合词动词语素+人称代词(的)+离合词名词语素;或是用介词引出对象,把离合词放在介宾短语之后。
如:帮忙:帮他(的)忙/给他帮忙;伤心:伤我(的)心/让我伤心。
1.1.2了、着、过等助词顺序错误②误: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正:我们见了面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③误:孩子们鼓掌着欢迎我们。
正:孩子们鼓着掌欢迎我们。
④误:我已经理发过了。
正:我已经理过发了。
此类偏误的成因是不了解助词“了”“着”“过”的用法。
由于很多语言中没有助词有时态标记这种用法,因而留学生常常对它们在句中的顺序感到迷惑。
5语文研究62002年第3期(总第84期)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王海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文章尝试从语言范畴的连续性及言谈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动因。
我们认为汉语词与短语结构方式的共通性是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动宾结构的言谈表达功能是其内在动因,言谈交际的促动是其外在动因。
关键词:离合词;离析;言谈交际;信息度;事件化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79(2002)03-0029-060.1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可以进行有限离析的特殊谓词性成分,如/洗澡、吃亏0等。
这种语言单位中的语素(一般为两个语素)合在一起是词,但有时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因而又像短语,如/洗个澡、吃了大亏0等。
多年来,这种语言现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很多语法学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命名¹,也有人对其归属进行了探讨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但无庸讳言,以往人们讨论的焦点多集中于这种单位的名称、归属以及如何鉴定等问题上,而很少提及其离析动因这样一个关键问题。
0.2就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只有张理明(1982)受丁声树(1961)的启发,考察了动宾结构离析的内部原因,认为/因为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本身已有一个直接宾语,而有时所表示的动作又往往影响到人,为了把受影响的人设法表现出来,所以就常常需要拆开使用,中间插入必要的成分0。
这种说法或许能从一个角度解释动宾结构中间插入/人0的现象,如/洗他的澡0等,但我们又如何解释/洗个澡0、/洗个痛快澡0、/洗了一天澡0、/澡洗了0等现象呢?我们承认这种语言单位多为动宾结构,但还有其他结构也存在离析现象,如述补结构/提高0)/提不/得高0等。
这些现象又如何解释呢?0.3发生语法学(Emergent Gram mar)认为,语法研究需要探讨语法的起源和动因,并认为语法是从言谈交际中产生的。
[收稿日期]2003-03-26[作者简介]曹保平(1968~),男,江西都昌人,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冯桂华(1978~),女,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
离合词 的构成及离合规律Forming-ty pe of Separable Word and Its Separating Rule曹保平 冯桂华CAO Bao-ping FENG Gui-hua(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341000)(Gannan N or mal College ,Ganz hou Jiangx i China 341000)[摘 要]论述离合词的构成类型以及离合词离与合的规律,并说明了离合词的类化作用。
[关键词]离合词;构成;离合规律[中图分类号]H 1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3)04-0095-03Abstract :T he paper describes the forming-type of separable w ord and its rule of separation and reunion,and disusses its analogical change.Key words :S eparable w ord;Forming-type;Separation and reunion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
陆志韦首先提到 离合词 这个概念,以后赵元任、吕叔湘等语言学大师都对它作过探讨。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与短语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
有些组合形式,如 发言、散步、上当、洗澡、理发、睡觉 等,介于复合词和短语之间。
它不分开时是词,分开(扩展)时是短语,但不分开时较多,拆分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跟自由组合的短语不同。
我们把这部分语言形式叫 离合词 。
很多人对离合词都作过探讨。
我们打算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离合词的构成方式和分合规律,即离合词有哪些结构类型,离合词什么时候分开使用,什么时候合在一起使用。
离合词lí hé cí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的用法。
譬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儿子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规律分析规律总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存在的基础之上。
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语言现象,离合词的使用也有规律,什么时候能拆分,什么时候不能拆分是有条件限制的。
笔者运用大量的语言实例对离合词离合规律进行分析(文中所举例子带*为错句),总结得出离合词离合现象大体有三种:一是必须拆分使用,二是不能拆分使用,三是离合两可。
一、必须拆分使用1.表示不耐烦或否定语气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在离合词中间插入什么。
例如:赔礼你给他赔什么礼!﹡你给他赔礼什么!﹡你给他什么赔礼!开会大中午开什么会!﹡大中午开会什么!﹡大中午什么开会!起哄你跟着起什么哄!﹡你跟着起哄什么!﹡你跟着什么起哄!第一组和第二组中只有第一句是正确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在日常生活中不这样说。
而第三组乍一看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第二句你跟着起哄什么与上一句相比,既不表示不耐烦也不表示否定,第三句跟着起哄的对象是人,所以不用什么而用谁。
2.特意强调动作的数量或时量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数量短语放在离合词中间。
例如:罚款他被罚了三次款。
﹡他被罚了款三次。
﹡他被三次罚了款。
备课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备了一天课。
﹡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备了课一天。
﹡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一天备了课。
吃亏他在这件事上可吃不少亏!﹡他在这件事上可吃亏不少!﹡他在这件事上可不少吃亏!第一组中的三次强调的是罚了三次,只有第一句正确,二、三句没体现罚,况且平时我们不这样说;第二组中的二、三句本身不这样说。
第三组中的二、三句吃亏不少和不少吃亏本身是对的,在别的语境中可以说,但不少只是强调吃亏这件事而不是吃这一动作,所以在此处是不正确的。
3.离合词有关涉对象时,关涉对象要放在离合词中间。
例如:要命这次事故差点儿要了她的命。
﹡这次事故差点儿要命了她。
﹡这次事故差点儿她要命了。
革命农民们革了地主的命。
﹡农民们革命了地主。
﹡农民们地主革命。
离合词的特点离合词是中文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文语言的独特之处之一。
离合词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起到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减少词数的作用。
离合词是由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普通词类和特定的一些辅助词组合构成的。
离合词的构成方式包括“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副词”等。
离合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高效离合词将两个或多个词合并成一个词,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高效。
相比于英语等其他语言,中文中常常存在很多的离合词,这为表达思想和意思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组合“下雨”和“天气”这两个词,形成“下雨天”这个离合词来描述下雨的情况。
这种方式既简洁明了,又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2. 丰富多样离合词在形成方式上多种多样,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词语。
除了常见的“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副词”等构成方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构成方式,如“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副词+动词”等。
这些不同的构成方式,为中文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3. 生动形象离合词的构成方式通常能够直观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通过将“漂”和“亮”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合词“漂亮”,可以形象地表达出某个人或物体外表的美丽和吸引力。
离合词的构成方式能够将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与一般意义的词语区分开来,使得语言更加具体、鲜明。
4. 举一反三离合词的构成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学习离合词的构成方式,我们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词语中,举一反三,从而扩大我们的词汇量。
通过分析离合词的构成方式,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如相同构成方式的词语可能具有相似的意义或特征,或者具有相同词性的词语可以通过加前接后或者加后接前的方式构成新的词语。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离合词,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他词语。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离合词问题研究的由来、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离合词研究以及离合词研究存在的缺乏等三方面做重点阐述,从而使读者全面认识现代汉语离合词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一、离合词问题研究的由来词的离合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引起了汉语学界的关注,其原因是20世纪初期开展了汉语拼音化运动。
汉语的拼音化目的是使汉语摆脱汉字的束缚,最终把汉字变为拼音文字,从而和西方保持一致。
实现拼音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像印欧语一样把词作为书写单位,即实现“分词连写〞。
而分词连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把汉语的词这一级单位明确地界定出来,而明确划分词的最大障碍就是词的离合现象。
拿“洗澡〞一词来说,是把它作为一个词拼写成“xizao〞,还是作为两个词拼写成“xi zao〞,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拼音化就不能实现。
这一问题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问题的出现总能推动理论的深入和进步,语言学家对类似“洗澡〞“睡觉〞“写字〞这样的语言单位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拉开了词的离合现象研究的序幕。
二、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离合词研究语法单位归属角度的离合词研究1.词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讨论词的连写时,林汉达就提出,“但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
后面的附加语为动词的“自身受词〞,它是补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不是动作涉及的目的。
林汉达举例说,“唱歌〞的“歌〞是“唱〞的“自身受词〞,补足“唱〞的意义,共同说明施事者所作的动作,而不是具体指某个歌曲。
他将这种组合命名为“结合动词〞,但“结合动词〞这种说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并没有流传开来。
刘泽先认为,不能因为一些词可以被拆开就说它们是两个词,否那么连“决议〞“效劳〞“咳嗽〞也不能算词。
胡附、文炼认为“在两可的情况下,与其把它认作仂语,不如把它认作词〞。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从“动不离宾,宾不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放心、开饭、做梦、害羞〞是复合词的一种,并且认为复合词可以有有限形式的扩展。
汉语言的离合、兼容现象研究离合片磨损的现象语言文字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于我们思想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掀起了关于语言文字改革的大讨论。
众多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几十年来。
这些讨论从未间断过,无论是文字的改革方面。
还是语法结构规律的探讨方面,都有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语言研究繁荣的景象。
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
旧的不规范的语言逐步消除了,新的不规范的语言又产生了。
对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近一段时期,一些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和一些文艺界或体育界人士叙述往事、畅想未来时,在他们的谈话中,经常有一些不规范的词语脱口而出,既堂而皇之又令人感到十分别扭。
如:“演完出”、“比完赛”、“服好务”、“排了半截练”、“客什么气”等。
这些词语运用得都有问题。
在运用中,他们将不该拆的词拆开了,在黏合性很强的两个语素之间又嵌入一些其他词语,使两个连接紧密的语素变得松动,这是不合语法的语言现象,起码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约定俗成。
以上加点的词,都是由两个词根组合而成的合成词。
这些合成词有一些是可以插进别的成分的,也叫“离合词”,以动宾、补充关系为多。
如:洗澡――洗个热水澡,睡觉――睡了一会儿觉,站岗――站了一班岗等。
这些可以插入成分的词在运用上都具有特指义,目前没有恰当的形式取代它们,在它们合的时候是一个词,在它们插入别的成分的时候,就是短语。
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合的。
两个语素黏结很紧,一般是不能随便拆开使用的。
如”司机、司令、动员、报告、得意”等。
我们不能说“报了一次告”、“动了二次员”、“得什么意”之类的话,当然也不能说“演完出、比完赛、服好务、客什么气”之类的话,这些都属于不规范用语。
由于这些词语经常在我们的口语中流传,所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应特别注意。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规律分析
规律总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存在的基础之上。
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语言现象,离合词的使用也有规律,什么时候能拆分,什么时候不能拆分是有条件限制的。
笔者运用大量的语言实例对离合词离合规律进行分析(文中所举例子带*为错句),总结得出离合词离合现象大体有三种:一是必须拆分使用,二是不能拆分使用,三是离合两可。
一、必须拆分使用
1.表示不耐烦或否定语气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在离合词中间插入什么。
例如:
赔礼你给他赔什么礼!
﹡你给他赔礼什么!
﹡你给他什么赔礼!
开会大中午开什么会!
﹡大中午开会什么!
﹡大中午什么开会!
起哄你跟着起什么哄!
﹡你跟着起哄什么!
﹡你跟着什么起哄!
第一组和第二组中只有第一句是正确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在日常生活中不这样说。
而第三组乍一看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第二句你跟着起哄什么与上一句相比,既不表示不耐烦也不表示否定,第三句跟着起哄的对象是人,所以不用什么而用谁。
2.特意强调动作的数量或时量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数量短语放在离合词中间。
例如:
罚款他被罚了三次款。
﹡他被罚了款三次。
﹡他被三次罚了款。
备课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备了一天课。
﹡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备了课一天。
﹡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一天备了课。
吃亏他在这件事上可吃不少亏!
﹡他在这件事上可吃亏不少!
﹡他在这件事上可不少吃亏!
第一组中的三次强调的是罚了三次,只有第一句正确,二、三句没体现罚,况且平时我们不这样说;第二组中的二、三句本身不这样说。
第三组中的二、三句吃亏不少和不少吃亏本身是对的,在别的语境中可以说,但不少只是强调吃亏这件事而不是吃这一动作,所以在此处是不正确的。
3.离合词有关涉对象时,关涉对象要放在离合词中间。
例如:
要命这次事故差点儿要了她的命。
﹡这次事故差点儿要命了她。
﹡这次事故差点儿她要命了。
革命农民们革了地主的命。
﹡农民们革命了地主。
﹡农民们地主革命。
定罪这件事很多人都参与了,到底定谁的罪?
﹡这件事很多人都参与了,到底定罪谁?
﹡这件事很多人都参与了,到底谁定罪?
每组中的第二句语法错误,要命、革命、定罪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加宾语。
一、二组中的第三句逻辑错误,第三组中的第三句本身是对的,在其他语境中可以这样说,但此处的本意谁是定罪的受事宾语而非施事主语,所以放在此处不恰当。
4.当不及物动词性离合词后面的名词性语素需要特殊描述时,离合词需要拆开使用。
例如:
立功这次战斗中,他可立了大功。
﹡这次战斗中,他可立了功大。
﹡这次战斗中,他可大立功了。
做梦昨天晚上我做恶梦了。
﹡昨天晚上我恶做梦了。
﹡昨天晚上我做梦恶了。
开车他开了一辆新车。
﹡他开了一辆车新。
﹡他新开了一辆车。
前两组中二、三句明显错误,第三组中第二句明显错误,第三句虽然本身是对的,但新并不是描述车而是描述他刚刚的意思,所以与此处的本意不符。
5.离合词在表完成时态句子中,离合词后面还有其他动作发生时,离合词必须拆开使用。
例如:
吃饭吃了饭他就去看电视了。
﹡吃饭了他就去看电视了。
成名这个歌星成了名就没再唱过歌。
﹡这个歌星成名了就没再唱过歌。
洗澡洗了澡我就去睡觉了。
﹡洗澡了我就去睡觉了。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组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这是个例外。
但例外也是有原因的,和一、三组中的吃饭洗澡相比,无论是成了名还是成名了,都只表示动作完成,是既定的事实,动作本身无法持续太长时间。
而吃饭了和洗澡了在这里不能完全表示动作已完成,还可以表示动作将要进行,所以要表示该动作已完成,要进行下一个动作时必须把了放在前一个离合词中间。
6.离合词出现在动作正在进行的句子里,且没有其他表示进行时的标志性词语时,或里面有正&&着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并且着只能插在离合词的中间。
例如:许愿他正许着愿呢!
﹡他正许愿着呢!
说话他们正说着话呢!
﹡他们正说话着呢!
爱国虽然他已出国很多年,但心里还爱着国。
﹡虽然他已出国很多年,但心里还爱国着。
因为许愿、说话、爱国都是不及物性离合词,本身的信息量已经很饱满,所以后面除了可以接语气助词啊、呢、吧、吗等之外,不能再出现任何词。
如果要表示进行时态或是完成时态只能在中间插入着或了、过。
所以每组的第二个句子都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