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研究。
在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介绍了离合词的概述、教学方法、在汉语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了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并提出了针对离合词教学的策略。
在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的启示,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离合词在汉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促进离合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教学方法、角色、难点、策略、启示、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加,离合词作为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在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使用频率较高,掌握离合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离合词的教学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有必要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问题,探讨离合词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离合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离合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离合词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离合词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和指导,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离合词教学的探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喜爱和熟练运用汉语。
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学习者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离合词是汉语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离合词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展开讨论。
在先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及离合词的定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谈到了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练习建议以及对学习者语言水平提升的作用。
最后在总结了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合词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重要性、教学方法、常见错误、解决方法、练习建议、语言水平提高、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在汉语非母语环境下进行的汉语教学活动。
与母语教学相比,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些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通常具有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水平和学习方式可能有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通常没有周围环境的支持,他们可能只能在课堂上接触到汉语,而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语言实践。
1.2 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由两个字组成,由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和一个副词或介词构成,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
离合词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或修饰名词,起到连接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是学习者需要重点掌握的语法知识之一,因为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使用方式常常与学习者母语中的语法规则不同,容易引起混淆和错误。
离合词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其构成要素,还包括了其独特的语法功能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学习者在掌握离合词的定义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离合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搭配,以便正确运用离合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习者理解离合词的定义和在句子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离合词”,就是指兼有离散义和聚合义的词。
离合词分类复杂,类型多样,有些是既可以做离合词又可以做单纯词使用的混合类型,如:“撒哈拉沙漠”“绿色”“蝴蝶”等。
而有些离合词只能做离合词使用,如“看电视”“散步”等。
1离合词的界定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一般都不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合词连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没有这种现象,在目前已经出版的200余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离合词,仅限于汉语拼音对应词、有词性标注和词性提示、有相关句法内容的离合词。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1)同形同义离合词(如:“阿富汗”“阿呆”); 2)异形同义离合词(如:“绿色”“月光”); 3)异形异义离合词(如:“鬼子”“椰子”); 4)同义同形离合词(如:“海啸”“奶油蛋糕”)。
2离合词的发展简况2.1从古代到近现代2.1.1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时期2.2从五十年代至今2.3从本世纪初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使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离合词》这部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批实用性很强的新型离合词开始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离合词,也为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离合词是《离合词》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种新型离合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其中,“影响”、“频道”、“温度”三个词来自朱永生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其他4个词来自刘珣和石定栩的《现代汉语词典》,而且这几个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比较早出现的。
“温度”一词来自王彦威的《现代汉语双音词词典》,该词主要特点是前面必须跟上“度”这个量词。
由于离合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意义,决定了它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为参考资料,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发展概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指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的,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的特殊语言现象。
离合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汉语学习者在进行离合词的学习时往往困难重重,然而汉语教学界目前尚未提出科学、系统的离合词教学法。
针对这一点,笔者从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教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善方法。
标签:离合词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离合词是指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的,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的特殊语言现象。
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据赵金铭先生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2500多条[1],而且还在增加。
有相当数量的离合词是高频词,而且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必须进行教学的,再加之其自身的特殊性,使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笔者从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離合词。
一、教材编写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在“离合词”教学方面做得较好的却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编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离合词在生词表中应有所标注据调查,目前大多数汉语教材对离合词不标注词性,只以拼音分写的形式加以提示,这种做法常常使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不知所措。
因此,我们应当在生词表中对离合词有所标注,可采用《现代汉语词典》里标注离合词的方法,将离合词标注为“/”,或者在离合词后面直接加“离合词”字样,如“懂/事”“狠心(离合词)”等。
另外,高书贵、任雪梅认为应同时兼顾离合词的“相对固定”和“可分离”两种特性,除整体标注外,对组成成分中的自由语素应单独标注。
“将单纯动词‘游’‘唱’等做主要词条处理,而动宾结构离合词附着其后,也便有了在生词表中存在的理由。
”[2]相信这一方法也会行之有效。
(二)离合词扩展式及其搭配要着重安排截至目前,笔者所看到的教材中,大部分在离合词的扩展形式方面做得较少,即便是有所体现,也比较凌乱,没有规律性可言,只有陈灼老师主编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一书在“词语搭配与扩展”一项内容中,收入了离合词搭配与扩展的变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在国际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离合词作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的掌握对于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研究展开讨论。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离合词是汉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由两个意义上独立的词构成的合成词。
其中,第一个词表示主要情况,第二个词表示次要状态,两个词在语义上互相独立,但在语法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离合词的构成方法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动离合和形离合。
其中动离合则是由动词和离合词构成,形离合则是由形容词和离合词构成。
比如,“分手”、“待会儿”、“难过”等等都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分析离合词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其正确使用对于外国学生汉语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理解的难度。
由于离合词的构成形式比较特殊,其语义比较抽象,因此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2、语法运用的难度。
离合词的语法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技巧。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3、听力和口语的难度。
受制于外国学生自身语言背景和语音习惯等因素,对离合词的听力和口语运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难点,外语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离合词。
三、离合词教学的方法针对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外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合词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真实运用。
2、理论结合实践。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渐熟练掌握离合词的用法。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练习,例如语音训练、语义理解、语法运用和听写练习等等,以加强学生对离合词的掌握程度。
3、配合教具使用。
针对离合词教学的特点,可配合多种教学用品,在讲解离合词的基本知识时,加以使用,使学生更易理解离合词的组成、用法等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首先介绍了离合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对现有的离合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的策略。
最后讨论了离合词教学的实施方法,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教学的启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离合词,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和语言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价值、定义、特点、重要性、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实施方法、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离合词作为汉语独特的语法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离合词的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离合词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学效果不够显著等问题。
通过对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离合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合词的定义、特点和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等方面,对于离合词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实施方面的探讨相对薄弱。
有必要开展关于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探讨离合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离合词的定义、特点和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离合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该研究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离合词教学的有效实施,并为今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离合词教学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1.3 意义和价值离合词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词类,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摘要:离合词的教学研究早就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对外汉语的发展,离合词的研究也愈加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针对常见的离合词的偏误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离合词进行训练,要把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使留学生真正地掌握离合词。
关键词:离合词;词;短语;对外汉语教学一、关于离合词成因以及定性研究1.离合词的成因。
曹保平、冯桂华说:“离合词的形式,归根到底是与古代汉语单音节特点密不可分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语长时间连用,慢慢定型,成为今天的双音节合成词,今天人们又会利用各种合成词各成分内部联系还不太紧密的特点,拆开来使用,表达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
”这主要是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成因的。
李宗江把离合词的产生称为“去词汇化”,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韵律作用和句法作用竞争的结果”,韵律作用导致了汉语双音节短语词化。
但是,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单音节这一因素,又导致了双音节动词去词汇化的发生。
这两种观点是从历史的层面解释离合词成因的,其实,离合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各类词在汉语中产生的时间不同,原因也是不同的。
2.离合词的定性问题。
离合词到底是词,是短语,还是词和短语的中间状态,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主要是与汉语的词与短语的特点相关联的。
对于离合词的界定问题,各语言学者有不同的界定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词说”,林汉达在《动词连写问题》中将这一组命名为“结合动词”,认为“凡是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张宝林和赵淑华则把离合词看作是有一定特殊性的词。
第二种说法是“短语说”。
王力在提到词和仂语的界限时,认为“打仗”“睡觉”之类应属于仂语,不能作为词来看待,判断方法是“插入法”。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睡觉”“打仗”之类最好还是归入短语,张静早在其所著的《汉语语法问题》中指出“任何一个合成成分都不能扩张”这些词应算作短语。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_浅析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既具有词的语义上的单一性、融合性,又具有短语的语法上的可拆合性。
它在使用时可“离”可“合”,把词法和句法交织在一起。
并且其表现形态复杂多样,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成了难点。
据赵淑华先生的统计,《汉语水平考试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中共有离合词248个。
1995年出版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中明确地把离合词单列为一类。
这些都说明了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离合词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动宾式(如“担心”)和动补式(如“推翻”)两种类型,其中动宾式数量较多。
郭锐曾做过统计“离合词占动词总数的20%”,其中“动宾式占离合动词总数的85%,动补式占离合动词总数的15%”。
正是由于动宾式离合词所占比例比较大,因而它们常常是研究的重点。
本文也以动宾式离合词为研究对象,讨论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中教师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离合词的特点动宾式离合词主要体现的是动词性的语法特征,但是又与一般的动词不同,它们还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教师需要讲授的重点。
(1)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可以插入助词,可以插入补语,还可以插入定语。
如:“发着言”“安下了心”“革他的命”。
(2)大多数动宾式离合词后面不可以带宾语,只有一小部分表示心理活动的离合词后面可以带宾语,如“担心身体”。
(3)一些离合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如“很丢脸”。
(4)离合词带时量补语、程度补语时要重复前一个语素。
如:“她跳舞跳得很好。
”(5)离合词的重叠形式与一般的动宾式动词不同,不是ABAB式,而是AAB式、A一AB式、A了AB。
如:“散散步”“握了握手”“聊一聊天”。
(6)离合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不需要加结构助词,也没有什么条件限制。
如“报警装置”“存心捣乱”。
(7)绝大多数离合词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黏着语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问题1. 本文概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动宾式离合词的使用和理解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本文旨在探讨动宾式离合词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带宾语的语法特点和教学策略。
本文将介绍动宾式离合词的定义和构成,阐述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将分析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一语法现象。
本文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策略,旨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2. 动宾式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挑战动宾式离合词作为汉语特有的一种词汇现象,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与使用规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成了显著的挑战。
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些挑战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动宾式离合词由动词与宾语构成,二者在语义上紧密关联,但在形式上既可以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如“考虑考虑”),也可以分开使用(如“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这种离散与聚合的灵活性对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可能造成概念理解上的困扰。
他们需要跨越母语中可能不存在的词汇构造模式,去适应汉语中动宾结构既可独立又可组合的特性,这对认知负荷和记忆负担提出了较高要求。
动宾式离合词的使用往往高度依赖于语境,同一离合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呈现出带宾语与否的差异。
例如,“打听”一词,有时用作“打听消息”,有时则直接说“我去打听一下”。
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准确判断何时应当连用、何时应带宾语,而这需要对汉语语境线索有敏锐感知和精准把握,这对于初级或中级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目前市面上的对外汉语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在处理动宾式离合词时可能存在不足。
一方面,由于这类词汇的复杂性,教材可能未能系统、全面地介绍其各类变体及用法,导致学习者接触实例有限,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浅谈离合词在对外汉语中的偏误及教学对策摘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特殊而复杂性,因此对于外汉语教师老师的教学是个难点,对于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的学习也是偏误点较多的障碍点。
本文从对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入手,总结分析一些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使用离合词的偏误现象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究一些行之有效的离合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偏误;策略一、离合词的用法离合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双音节词,类似于汉语动宾结构V+O的形式,其即可组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以至于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动词,比如:跳舞、骑马、担心、结婚等等。
也可在词中间插入其它成分,比如:跳芭蕾舞、骑一小时马、你担什么心、结过婚。
具体用法如下:由于大部分离合词是“动宾结构”,所以离合词后不能接宾语。
如果句子里有动作对象时,在使用时可以把该动作对象加上一个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再放在离合词前。
比如:明天上午我们去市中心跟他见面。
离合词在表示动作轻微或是尝试做的意思的时候一般使用重叠式,但是重叠的部分只是动词。
这也是离合词区别于一般动词之处。
比如:下班后我喜欢给花儿浇浇水、修修枝什么的。
但是应注意离合词的V+O结构中的动词V,当动词V是一个具体动作时,该离合词可重叠,比如我们可以说“刷牙”,也可以说“刷刷牙”;当动词V是一个非具体动作时,该离合词则不可以重叠,我们可以说“结婚”,但不可以说“结结婚”。
当离合词中间插入语法成分时,这些成分可以是动态组词,比如:我正洗着澡呢,突然有人敲门;可以是数量词,比如:今天我要睡一个好觉;也可以插入其它成分,比如:他出过好几次国了。
离合词中间还可以插入否定副词作为正反疑问句用,注意应先把动词重叠后再把否定副词放在两个动词中间。
比如:你明天上班开不开车?离合词拆开使用时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把拆开后的名词放在动词前,目的是强调。
比如:他今天很邋遢,头发没梳,牙也没刷,脸也没洗。
(一)离合词偏误分析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们通过课堂以及教材虽然了解到了离合词的存在,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两种较为明显的态度:一是回避使用离合词,二是虽然使用但出现很多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离合词用法浅析动宾离合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语法现象,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的存在是中文语言表达能力的一大特点。
动宾离合词是指在汉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通过一个成语或词组进行了连接,宾语一般是一个名词,而这个名词与动词之间的成语或者词组便是动宾离合词。
因为这种语法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灵活运用动宾离合结构可以增强词汇量,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方便学生理解和使用汉语。
1.动宾离合词概述动宾离合词的结构很简单,即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
但是与普通动宾短语不同的是,动宾离合词还包括一个成语或者词组,在语法上它们彼此独立,但在意义上却具有紧密的联系。
例如,“杀鸡焉用牛刀”“画龙点睛”“不知所措”等,其中“杀鸡、画龙、不知”是不及物动词,宾语是“鸡、龙、所措”,如用动宾短语表达则是“用牛刀杀鸡”、“点睛画龙”、“措不知所措”,但这样表达却不具有动宾离合词的紧凑形式及其特别美妙的语感。
根据结构及意义不同,动宾离合词可以分为四类。
(1)动词+名词结构离合词例如:“募化肝才”、“出奇制胜”等,这类离合词的意义很容易理解,也很常用,但不易记忆。
例如:“拔山盖世”、“才高八斗”等,这类离合词比第一类更大更长,构词法更为规则明显,这使得其易于记忆,也因此更受欢迎。
例如:“金蝉脱壳”、“青出于蓝”等,这类离合词与第二类相似,但是构词法更为灵活,抽象,意义也更富韵律。
(4)动词+大写字母缩写例如:“X光扫描”、“CIA摧毁”等,这类离合词非常具有专业性,但在日常用语中并不常见,仅在科技,政治等相关领域时才会出现,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
动宾离合词在语法上构词法单一,形式固定,但在语言应用方面却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灵活运用动宾离合词可以大大增强汉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口语及写作能力上。
首先,动宾离合词可以使汉语更加简洁明了,并使表达更具有美感。
例如:“守株待兔,“对牛弹琴”,这样的离合词在表达上的简便就不言自明,同时也更容易记忆,因为拆开了成语会变得更拗口、生疏。
124115 学科教育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一、引言离合词,因其可“合”可“离”的特殊性,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1957年,陆志韦在《汉语构词法》中首次提出“离合词”这一术语。
虽然关于离合词的研究陆续展开,但关于离合词的多个理论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例如,离合词的语法性质、离合词的类型、离合词的离析形式等。
正是由于这些争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一直是教学难点。
很多教材简单地把离合词标注成普通动词或短语,教师在讲解离合词时,也多将其归于一般动词。
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导致学生对离合词的认识模糊,常常出现使用偏误。
王瑞敏(2005)在关于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中提到,“不纠缠于至今尚未定论的理论问题,但要指出这类词的特殊性,让留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由于离合词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学生母语中几乎不存在,如何行之有效地讲解离合词,让学生正确运用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二、离合词的用法离合词可“合”可“离”,因而在句子中担任的成分非常灵活,特别是在“离”的情况下,不同的离合词,可插入的成分不同,显示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没有哪条规则可以对离合词的用法一言以蔽之。
在此,笔者总结了离合词比较常见的一些用法。
(一)“合”的形式“合”的时候,离合词的句法功能比较全面。
不同的离合词所能充当的成分不同,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是比较常见的离合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1.作主语:散步有利于身体健康。
2.作谓语:我在公园里散步。
【注】3.作宾语:我喜欢散步。
4.作定语:我每天散步的时间不一样。
5.作状语:我吃惊地看着他。
【注】:当充当谓语成分时,大多数的离合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例如“见面、帮助、结婚、敬酒”等。
当离合词有受事存在时,常常借助介词“跟、给、为、向、同、与”等,将离合词的受事提到主语前面,充当状语。
这也是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经常出现的偏误类型之一,即离合词后直接带宾语。
离合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离合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经陆志伟先生首次提出后便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离合词的语法性质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在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
本文致力于对离合词的定性及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离合词是词而非短语的看法,并着重阐述了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和方法。
标签:离合词性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一、引言汉语是一种不依赖于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很多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
“离合词”便是处于这二者之间的一类语素组合,所构成的两个语素合在一起时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又可以分离开来使用。
例如:“革命、洗澡、理发、睡觉、请假、见面”等等。
这种可“离”可“合”的特殊性质使“离合词”的界定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争议,也使得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身跨“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两个范畴。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离合词”的教学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而“离合词”又是汉语研究及汉语教与学中不可回避的,故关注“离合词”及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离合词的定性问题“离合词”这一术语由陆志韦先生于1957年在《汉语构词法》中首次提出。
它是一种既可以分开用,又可以合起来用的双音节语素组合。
对于“离合词”的语法性质问题,语言学界存在着多种看法,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1.“短语”说:这一类可“离”的语素组合都应算作短语;2.“词”说:离合词无论是分是合都是词;3.中间状态说:“合”时为词,“离”时为短语。
由此可见,离合词的性质问题其实是词和短语的分界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带有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词和短语的划界。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一书,把“词”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单位;把“短语”定义为:词的组合,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也叫词组。
”①同时,也提出词和短语的分辨方法——“扩展法”,简单来说,就是词不能扩展,短语可以扩展。
词不能扩展包括:两个语素彼此不能分离,形式上不能分离,如“忧愁”一词;或形式上能分离扩展,但扩展后表达的语义改变,例如:“白菜”扩展为“白的菜”不等于原义。
又如:“骑马”可以扩展为“骑匹马”,意义基本不变,则“骑马”为短语;“骑兵”不能扩展,为一个词。
又如“铁路”虽看似能扩展为“铁的路”,但已和原义不符,故也不能说是可扩展,则”铁路“为词而非词组。
语法界对词和短语的分界通常采用以下几条标准:1.从形式上说,看该语言单位能否扩展,且扩展后词汇意义是否改变。
2.从结构成分看,其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黏着形式。
通常,语素组合中有黏着语素的其话一定是词,比如“人民、修辞”等等。
但是也存在很多由两个自由语素合成的词,如:“铁路、骑兵、白菜”等。
3.从语义上看,整个格式是否具有完整融合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不同于短语,不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特殊的意义。
像“白菜”并不是白色的菜,不是“白”和“菜”意义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词而非词组。
离合词之所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词,可在保持原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分离使用,即“可扩展”。
例如:“请假”可扩展,“请个假、请一天假”;同时它又不同于其他短语,合时能表达完整独特的语义,且多数带有黏着语素,例如:“鞠躬”。
正因离合词的以上特点,学术界才难以给离合词一个确切无争议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对离合词语法性质有3种说法:“词”说;中间状态说;“短语”说。
(一)“中间状态”说“中间状态”说认为,离合词是属于词和短语的一个中间状态。
周上之先生认为离合词不能算作词,也不能归为短语。
他认为:“离合词是一个具有词和词组中间性状和兼有单词和词组双重功能的语词群体。
”②由于离合词包含许多类型,很多离合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离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义、用于不同的语境,并且大多离合词之间除了一个可“合”可“离”的共同的外部特征之外,没有单一的共同的语法性质。
在许多方面,离合词呈现出一种相互矛盾、二律背反的性质和亦此亦彼模棱两可的特征。
“离合词是集词和短语于一身的语言单位”,既不能因为它具有短语的功能而否定它兼有的词的性质,也不能因为它具有词的性质就否定它兼有的短语的功能。
因此,既不把离合词归为词,也不归为短语,而是选取词和短语的中间状态。
(二)“短语”说“短语”说的代表主要有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
当谈到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时,王力认为:“凡是两个字中间还可以插入别的字者,就是短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
”③例如:“打仗、睡觉、害病”之类可以扩展为“打了一仗、睡了一觉、害了一场大病”,所以它们都应被算作短语。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睡觉、打仗等等,这种例子最好还是归入短语,一个组合的成分要是可以拆开,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④。
“短语”说所参考的依据,是上文中提到的界定词和短语的标准之一,从组合格式来看,能扩展便是短语,不能扩展就算作词。
其他两条关于语义和构成成分的标准则未加考虑。
(三)“词”说“词”说认为无论是“合”还是“离”,“离合词”都应为词。
赵淑华和张宝林在《离合词的确定和离合词的性质》一文中指出:“离合词是词,不是短语;但它又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一种特殊的,可以具有两种不同形态的词”。
并且引入“原式与变式,常例与特例”两对概念进行分析。
⑤“所谓‘原式’指事物原来的、没有经过任何变化的形式,‘变式’则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原式有所不同的形式;所谓‘常例’指常见常用的形态,‘特例’则是偶然出现的形态。
”“‘合’是离合词的原式与常例”,“离”是离合词的“变式与特例”。
汉语具有双音节化的趋势,认为,离合词“合”的时候是“原式、常例”;又据词语的运用的灵活性,又使离合词的原式具有特殊的“变式、特例”。
将离合词看作“可以临时改变其形态的,有一定特殊性的词”。
对于这三种说法,笔者比较认同“词”说。
现结合上文提到的界定词和短语的三条标准来分析:首先,从离合词的结构来看,离合词虽然能扩展,但结构严谨,不可任意打乱,和短语的可以自由临时组合完全不同。
大对数离合词除了在其中间有限的插入成分外,一般不太容易变换格式。
例如:鞠躬——鞠一个躬,鞠个躬;丢脸——丢一次脸、丢够了脸。
其次,从离合词的语义来看,离合词“合”时是一个词,表达的是一个融合完整的意义,不可分割是毫无疑问的。
如“丢脸、洗澡、帮忙、游泳、请假”等等,有争议的是“离”的状况。
对此,笔者认为,离合词在分开使用后,其语义并不是等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重新组合,而是依然和“分离”前的意义保持一致。
有些离合词的构成语素即使中间隔了其他成分,表面上是“离”了,但要表达的意义仍然要它们合在一起理解才正确。
若不,甚至会影响到语句是否合法,这就是所谓形离实不离。
例如:“我来帮忙!——我来帮你的忙!——你怎么帮的忙啊?”以上三句话中的“帮忙”虽然有“离”有“合”,但其表达的意义却完全相同。
而“帮”和“忙”二字如果单独作为词来使用,则不是表达这个意义了。
它说明,无论“帮”和“忙”二字是离是合,“帮忙”一词的意义都由“帮”和“忙”融合而成,两个构成成分都只是作为构词语素使用的,而不是词。
再看结构成分,带有黏着语素的离合词不在少数,例如:“游泳、鞠躬、道歉、请假、吃惊”等等。
这些虽然能扩展,但显然不是短语而是词。
即使有的离合词是由两个自由语素构成,如:“出口、关心、揪心、出来”等等。
但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其组合成分的融合而不能任意分割,表达的是一个独特、明确、融合的语义,那么也只能认为是词而不是短语。
就像张永言先生曾经指出的:“意义的整体性也是区分词和词组的一个标准。
”⑥三、离合词的分类及其扩展形式(一)离合词的类型离合词的类型,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1.从离合词的内部构成成分来划分(1)自由语素+自由语素,如:“吹牛、兜风、吃苦、放学、出来”等;(2)自由语素+黏着语素,如:“洗澡、吃亏、移民、跳舞”等;(3)黏着语素+自由语素,如:“安神、碍事、碍眼、旷课”等;(4)黏着语素+黏着语素,如:“鞠躬、遭殃、道歉”等。
2.从离合词的外部结构来划分。
学术界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笔者也只能大致作一个分类。
(1)动宾式动宾式的离合词可以说是离合词中的主力军,数量是最多的。
也是大家公认的一类。
如:“请假、吃苦、洗澡、发言、造谣、点头、鼓掌、留神、吃醋、写字、出席、动员”等等。
可以看到,这类离合词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的是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对象,一般可理解为“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
它们后面基本不能再接别的宾语,为不及物动词,“出席、留神”等例外。
(2)动补式动补式的离合词也比较常见,例如:“打倒、看见、降低、完成、叫醒、扑灭、揭穿、放大、抓紧、拿来”等等。
动补式离合词的前一个语素一般表示动作或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由动作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这类离合词几乎都能后接宾语,如:“打倒、看见、降低、完成、扑灭”。
(3)主谓式主谓式离合词相对比较少见,有“胆小、嘴硬、心软、脸红”等。
(二)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离合词和其他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们可以扩展,而不同类型的离合词有着不同的扩展形式,同一个离合词自身也有着多种扩展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情感,使语言更加精准、细致。
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多在离合词中间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来表示动词的时态。
例如:“道了歉、见了面、发了财、结了婚”等表示完成时态;“发着愁、鼓着掌、站着岗”表示正在进行时态;“吃过亏、上过当、帮过忙”等表示过去时态。
还可以在中间插入部分代词“他的、谁的、你的、我的、什么”等,比如:“帮我的忙、睡你的觉、革他的命、吹什么牛、请什么假”等。
也可以在其中插入一些量词或其他短语,例如:“请三天假、理一次发、洗一次澡”等。
2.动补式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离合词中间插入“得、不”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出现该结果。
例如:“打得(不)倒、看得(不)见、放得(不)大”等等。
3.主谓式离合词的扩展形式:一般在离合词中间插入“太、很、非常”等程度副词:“嘴太硬、心太软、胆很小”等。
四、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在对外汉语学界,离合词的问题是由李清华⑦首次提出的。
长期以来,离合词不仅是现代汉语本体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正如饶勤所说:“现代汉语对离合词各种扩展式的研究是很有成绩的,但是如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离合词的教学还需要探索。
”⑧离合词在汉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数量上看,据赵金铭先生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离合词有2500多条,且很多都是日常交际所必需的;从使用情况来看,离合词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