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的定义与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23
浅谈离合词的性质与应用作者:郭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摘要:离合词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既能合在一起作为词使用,又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扩展方式当词组来用。
它的这一特性不仅使学者们对它的定性和使用规律争论不休,更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基于真实而大量的语料进行动态分析,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前的研究与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本体研究;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作者简介:郭瑞,女(1988-),甘肃兰州人,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2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特殊的词,它们介于词和词组之间,既可以合起来使用,也可以拆开来使用,所以比一般词组更加具有凝固性。
可以说这类词在拆开使用时是“貌离神合”的。
通常我们把这类词称为“离合词”。
从离合词的构成方式来看,在结构上大致分为并列式、动补式、主谓式和动宾式,根据学者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VO型离合词占离合词总数的97%。
而非VO式的离合词很多实际已经类化成了VO式组合,所以一般采用VO式组合的规则。
1.1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1.1.1离合词的定义和性质关于离合词的定义,邵敬敏在他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写道:“某些合成词在使用时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变成短语。
这种结合在一起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1】如:毕业、见面、照相、结婚、聊天、伤心、吃亏、帮忙等。
而对于离合词究竟是词还是词组,还是从词到词组的过渡状态的问题,学界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
在这里,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词,它与一般词组的区别在于:“一般词组可以无限扩展,离合词只能有限扩展;一般词组的意义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综合,而离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看出来。
”【2】构成离合词的两个语素结合十分紧密,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浅谈离合词的离合作者:潘玉华饶春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7期摘要:在汉语双音词中有一类词,虽然数量相对而言不是太多,但却相当活跃,而且似“词”非“词”,似“短语”非“短语”。
这类词就是离合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结构、形式、产生原因等方面对离合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离合词句法结构词化程度离合程度一、离合词的界定(一)什么是离合词汉语界至今在理论上对离合词的性质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
彭楚南(1954)、林汉达(1955)等认为离合词是词:王力(1955)认为是短语;朱德熙(1982)赞同陆志韦等人“离为短语合为词”的“离合”之说;吕叔湘(1984)认为“词汇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在语法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笔者基本赞同张涤华、胡裕树在《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提出的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是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在结构上有时可以分开的或扩展的语素的组合。
这类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即合着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的时候是一个短语。
”由于这个定义回避了“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的问题,因此笔者比较认同冯胜利提出的要以多维的角度来观察汉语的词语现象,在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两级单位中,存在一个“中级单位”,即“韵律词”。
“韵律”指的是人们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节奏”等超语音现象。
轻重、缓急、节奏等都必须在语流中实现,因此“韵律词”是一个最小的语流片断。
原有的“词”和“短语”是从句法的角度来定义的,而“韵律词”则是从“韵律”的角度来判定的。
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的定义无法判定“离合词”的性质,而“韵律词”这一概念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离合词和一般词、短语的区别目前区分词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是陆志韦(1957)提出的“扩展法”,即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中各个语素是不能分离或插入其他成分的,如“开关”。
但离合词中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如“洗澡”——“洗了一个澡”。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构词方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词汇形式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离合词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词汇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展开研究,重点分析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以及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并探讨离合词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与特点。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及构词规律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指的是由两个单字合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则起到修饰或补充作用。
在离合词中,两个单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构成一个词语整体,而且词义通常与两个单字的意义有所关联。
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名词:如“红楼、书房、茶杯”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常常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实体,如“红楼”指的是一座建筑物,“书房”指的是一个房间,“茶杯”指的是一种容器。
2.动词+名词:如“走廊、跑道、坐椅”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和场所的关系,如“走廊”指的是行走的通道,“跑道”指的是用于跑步的场所,“坐椅”指的是供人坐的椅子。
3.形容词+名词:如“美丽、聪明、高大”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一种属性或特征,如“美丽”指的是外表优美漂亮,“聪明”指的是智力高明,“高大”指的是体型高大。
4.副词+动词:如“慢走、快跑、低头”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如“慢走”表示行走的方式,“快跑”表示跑步的方式,“低头”表示头部的状态。
以上是离合词的一般构词规律,根据词义的不同,离合词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动词加动词、动词加副词等形式。
总的来说,离合词的构词规律比较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需求进行组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方式。
二、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及特点离合槽是离合词中一个特殊的语法槽,指的是离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离合槽在离合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离合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离合槽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补充关系:离合槽通常表示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补充关系,起到对主要成分进行补充或修饰的作用。
离合词名词解释
离合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词组合而成的新词,这些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离合词在中文中广泛使用,丰富了词汇资源,增加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离合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左合词和右合词。
左合词指的是主要的意义在前面的词,右合词则是主要的意义在后面的词。
左合词和右合词的意义往往是互补的,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达出词语的意义。
离合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透明构词和借义构词。
透明构词是指离合词的意义可以通过两个部分词的字义直接推测出来,例如“面包”就是由“面”和“包”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意义是用面
粉做成的食物。
而借义构词则是指离合词的意义不完全可以通过两个部分词的字义推测出来,需要借助语境或者常识进行理解,例如“黑夜”就是由“黑”和“夜”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意义是
指天黑的时候。
离合词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合并概念:两个部分词可以合并成一个新的概念,例如“鸟笼”就是指用来装鸟的笼子。
2. 修改属性:一个部分词可以修饰另一个部分词的属性,例如“红花”就是指花的颜色是红色的。
3. 表示关系:两个部分词之间有着某种关系,例如“父母”就是
指父亲和母亲。
4. 指代意义:一个部分词可以指代另一个部分词,例如“行李”就是指旅行时携带的物品。
离合词的运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出各种各样的词语,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离合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学校”、“火车”、“电视”等等,这些离合词使
得我们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概念和意义。
郭锐离合词1. 什么是离合词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由两个独立的单字组成,分别为形容词和动词。
这两个单字在语义上相互独立,但在形式上却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新的意义完整的词汇单位。
离合词的形式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者“动词+形容词”,其中形容词通常在前,动词在后。
离合词的特点是:形容词和动词之间没有任何连接成分,也没有任何连接标志。
它们之间彼此相对独立,但又通过语境和意义联系起来。
2. 离合词的分类根据离合词的构成方式和意义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定式离合和非定式离合。
2.1 定式离合定式离合指由固定搭配而来的离合词。
这类离合词具有固定的构成方式和固定的意义。
例如,“明亮”、“干净”、“湿润”等都属于定式离合。
2.2 非定式离合非定式离合指由非固定搭配而来的离合词。
这类离合词的构成方式和意义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进行变化。
例如,“矮小”、“高大”、“慢悠悠”等都属于非定式离合。
3. 离合词的特点与应用3.1 特点离合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类,在汉语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式紧凑:离合词由两个单字组成,形式简洁明了。
•意义独立:形容词和动词之间在语义上相互独立,但又通过语境联系起来。
•意义丰富:离合词的意义往往比单字更为丰富,可以表达更加精确的含义。
3.2 应用离合词在汉语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文学、新闻、广告等。
它们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中,离合词常被用于描绘景物、人物或情感状态。
通过使用离合词,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特征,并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新闻报道中,离合词可以用来概括一个事件或现象。
通过使用离合词,记者可以简明扼要地传递信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在广告中,离合词常被用于产品宣传。
通过使用离合词,广告商可以突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4. 郭锐离合词的应用郭锐是一位著名的汉语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离合词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锐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离合词来丰富语言表达。
离合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有许多独特之处。
语法学界对其认识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该语言形式是词;有的则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认为是介于词与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和界定。
笔者认为理论上对离合词的归类对留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哪一种划分和定义,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其宗旨都是为汉语教学服务的。
因此,只要能够使学习者了解离合词是一种特殊的双音结构及其“能离能合”的特点,并能够、正确地使用离合词足矣。
一、离合词的概况(一)离合词定义目前,学界对离合词有不同的定义,主要争议集中在对其词性认识不同。
笔者综合各家之言,倾向于认为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语素组成的特殊语言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出现不同程度的拆合现象。
例如:“见面”可以构成“见一次面”“跟国家领导人见面”等;“睡觉”可以构成“睡美容觉”“睡了一觉”“睡了个懒觉”等;“结婚”可以构成“结了婚”“结过一次婚”“跟别人结婚了”等。
(二)离合词的特点若想让学习者对离合词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降低偏误率,首先要清楚离合词的特点。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离合词一般不带宾语,若要谈及另一事物对象,则需要介词或助词引入。
如:(1)小王要跟小李结婚。
(2)她下午想和老师见面。
2.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很多其他成分,比如时量补语和动态助词“了、着、过”等。
如:(3)我向经理请了三天假。
(4)她和小李见过面。
3.离合词的重叠形式和一般动词重叠不同,离合词只重叠前面的动词性语素。
如:睡睡觉、吃吃饭、上上课、聊聊天、唱唱歌、理理发等。
4.带情态补语、时量补语的离合词在重叠时要重复其前面的动词性成分。
如:(5)弟弟打球打得满头是汗。
(6)我和安妮游泳游了半个小时。
(三)离合词的习得现状纵观历年的各类教材,几乎都对离合词采取了回避策略,没有一部教材对离合词进行过专门性介绍,在教材中不将其作为一种语法项目来处理,要么对其不做任何解释和说明;要么就在词汇意义上将其等同于一个词,而且在外语(比如英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词时,生词表中常将离合词直接翻译成英语中的动词,如:走路(to walk)、洗澡(to bathe)、睡觉(to sleep)、游泳(to swim)、毕业(to graduate)等。
动宾离合词的性质、类型及构成语式-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前言动宾离合词指双音节复合词内部的两个语素间经常能插入某些词语从而分离扩展成动宾短语的离合词,如告状、吃亏、领情、鞠躬、道谢、敬礼、鼓掌、请客、见面、送礼、结婚、生气、拌嘴、丢脸、操心、叹气、接吻、受骗、挨批、上学、上课、干杯、出差、帮忙、、、打仗、打架、吵架、散步、跑步、游泳、跳舞、洗澡、理发、睡觉、退休、出事、考试、放假、请假、生病、看病、操心、辞职、跳舞、聊天、把关、施肥、倒霉等等。
现代汉语里的这类双音节组合体已经收入词典,成为词汇的成员。
它们在使用中两个语素既可合,即合成复合词; 也可离,即在词的内部插入其他成分而分离扩展成动宾短语。
以告状、吃亏为例,告状(合) ,可分离扩展为告过状、告了他一状、告了三次状等; 吃亏(合) ,可分离扩展为吃过亏、吃了他的亏、吃过很多亏、吃过一次大亏等。
此所谓合则为词儿,离则成短语。
由于告状、吃亏这类复合词可扩展成动宾短语,所以称为动宾离合词,它是汉语离合词的一种。
本文专门讨论动宾离合词的性质、类型、扩展为动宾短语的原因以及扩展成各种动宾短语的语式。
二动宾离合词的性质告状、吃亏之类的组合体语法性质是什么?究竟是词还是短语,语法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类组合体是离合词。
离合词是复合词,却能扩展为短语,所以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短语化复合词) 。
动宾离合词的性质可定义为: 能使动宾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分离扩展成动宾短语的离合词。
(一) 动宾离合动词的特点第一,这类词是由两个语素(语音上有两个音节) 作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前一语素表动作(概括动作、行为、变化、发生等) ,后一语素表动作所涉及的客体。
两个语素合在一起表示专指意义(单一意义) ,如吵架不是吵+ 架的意义之和,而是争吵之意。
双音节的单纯词一般不能分离扩展成动宾短语,但有特殊的例外(参看下文的类句法性质分类里关于单纯词扩展为动宾短语的论述) 。
中文摘要:在现代汉语里有一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入一些成分,且插入后意义不会发生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一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一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目前有许多语言学者关注这一预言现象。
本文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一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一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首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言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方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一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0 引言(一)离合词概念的来源某些合成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陈望道先生。
他在《语文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一文中指出:“我曾读过一本外国的旅行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文法家都未留心的一条述辞是‘上当、捣乱、生气、随便’等成语,而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生我的气、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生没有进一步进行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生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一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羊肉”,动趋式的:例如“走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语法单位的扩展方式、语用环境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一致。
离合词lí hé cí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1期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Ξ赵淑华 张宝林§0.引言本文所讨论的离合词指动宾式离合词,例如“毕业、见面、结婚、道歉、操心、作主、留神、散步、叹气、担心”等,也可称为离合动词。
这种词在语法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种词是短语①,也有人认为是词②,还有人认为是离则为短语,合则为词的离合词③。
其中,“短语说”和“离合词说”影响最大。
本文根据离合词可离可合的基本特点,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④中3590个动词(含兼属动词和他类词的兼类词)和短语的范围内,共选出355个可离可合的动名组合,逐一对它们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鉴定离合词的若干标准,并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对离合词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Ξ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胡明扬先生指教,完稿后又承蒙赵金铭先生提供修改意见,特致谢忱。
§1.离合词的鉴定标准1.1用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
凡含有粘着语素的都是离合词。
在我们选出的355个动名组合中,共有含粘着语素的194个,约占54.6%。
其中两个构成成分都是粘着语素的29个,含一个粘着语素的165个。
不含粘着语素的161个,约占45.5%。
(详见附表一)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涉及词的概念问题。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断”⑤,粘着语素不能自由活动,只有和前面或后面的语素合成一个单位后才能自由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含有粘着语素的动名组合不可能是短语,而只能是词。
又因为它可以扩展,和一般的词有所区别,所以它只能是这种比较特殊的词离合词。
这种推论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赵金铭先生曾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以“道歉、录音、鞠躬、鼓掌”等词为例,对动名组合中名词性成分是粘着语素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这种动名组合是“单词化结构,或者就是词”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可见,用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是一种比较妥善的办法。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的用法。
譬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儿子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
第一章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三.离合词及其教学(一)什么是离合词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
如“散步”、“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
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
(二)常用离合词为了便于大家熟悉离合词,我们把常用离合词列举如下:帮忙、过瘾、成家、出力、喘气、道歉、见面、做寿、招手、唱歌、照相、谈话、让座、争光、受伤、带路、抬头、打工、带头、开会、操心、点头、请假、跑步、做操、打拳、洗澡、散步、聊天、跳舞、离婚、生病、撑腰、睡觉、争气、打球、看病、骑马、认错、刷牙、跳绳、洗脸、起床、录音、游泳、住院、超车、打仗、当兵、坏事、理发、吹牛、考试、鼓掌、毕业、发烧、生气、吵架、放假、养伤、办事、出国、下雨、下雪、上课、保密。
(三)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留学生在学习离合词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所出现的偏误也有一定的共性。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留学生在离合词方面所出现的偏误:(1)误带宾语:如:*作为班长,他经常帮忙我们。
*她唱得很好,大家都鼓掌他。
*昨天我们谈话了很多事情。
(2)动态助词“着、了、过”位置放错。
如:*我们都鼓掌着欢迎他们。
/我看见他时,他正跑步着。
*我们下课了就去操场踢球。
/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我们见面过。
/我从来没有撒谎过。
(3)重叠形式有误。
如:*爷爷饭后经常散步散步.*他对点头了点头了。
(4)结果补语位置有误。
如:*上课完,我们去看电影吧。
*理发完我去洗澡。
(5)时量补语位置有误。
如:*我们洗澡了一个小时。
*她生病了三个星期。
(6)带情态补语时有误。
如:*她唱歌得非常好。
*她跳舞得非常出色。
(7)趋向补语“起来”位置有误。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一、引言我们将诸如“见面”“问好”“起床”“鼓掌”“结婚”等一类词,叫作“离合词”。
顾名思义,“离合词”就是既可以分开用,又可以合起来用的词。
这个概念的含义中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它所属的范畴,是词,而非短语。
二是它的用法,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用,是特殊的词。
汉语语法学界关于离合词性质和用法的讨论文章很多,但是一直未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也无法确立统一的标准。
这也给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很多教材对离合词或者采取回避策略,或者只作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导致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这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本文将从留学生的偏误入手,深入分析离合词的语法特点,并试图归纳出它的语用规则,希望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教材对离合词的处理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离合词的偏误举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常常出现一些偏误。
例如:(1)*早晨起床了就去操场锻炼身体。
(起床)(2)*他们鼓掌着欢迎我们。
(鼓掌)(3)*我去医院看病过了。
(看病)(4)*他结婚过了。
(结婚)(5)*我们听了工厂领导同志的报告,为他们取得的成绩鼓掌了三次。
(鼓掌)(6)*我和师傅握手了两次。
(握手)(7)*昨天晚上我们谈天了半个小时。
(谈天)(8)*昨天我见面我的朋友了。
(见面)(9)*请代我问好你的父母亲。
(问好)(10)*她已经毕业大学了。
(毕业)(11)*我们握手了握手。
(握手)(12)*他对我点点了头就走了。
(点头)(13)*我们到操场散步散步好吗?(散步)三、离合词的语法特点根据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的语法特点包括两个方面:离合词是词,不是词组;离合词是特殊的词。
(一)“离合词”是词,而不是词组黄伯荣、廖序东(2002)认为,“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也叫词组;《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也认为,“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单位叫作“词组”。
第三章离合词离合词偏误情况:*我们散步了半个小时。
*他发烧着也来上课。
*我们握手握手。
一、离合词的定义与性质1、名称“离合词”有不同的称谓:词化词组、离子化、组合词、短语动词、粘连短语、凝固得很紧的动宾短语、最小述宾结构、离合字组等。
陆志韦(1957)《汉语构词法》提出“离合词”概念:能扩展的结构呢,当他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连写,同样收入词典。
已经扩展了,其实不能分写。
那么,动字和宾语还算是一个词给某种“词嵌”拆开了呢,还是变成了两个词了呢?……这样的动宾格的词是离合词。
2、性质词说词组/短语说离为短语合为词(1)词说赵元任(1968)从“动不离宾”的角度出发,认为“放心、开饭、做梦、害羞”是复合词的一种,并且认为复合词可以有有限的扩展,“一个短语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扩展,一个复合词可以有优先形式的扩展,只要两个成分挨得相当近。
”范晓(1981)认为这种中间状态的组合是一种“特殊的词”,是“类短语词”。
李清华(1983)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把这种语法单位称作词好。
如“我今天中午睡觉了”和“我今天中午睡了一觉”中的“睡觉”,不能认为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否则前后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和翻译。
“睡一觉、起了床、完不成”等是一种特殊的词、能扩展的词。
赵金铭(1984)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离合词进行了统计,然后从结构关系和语法形式入手,兼顾语义,将离合词与短语和词进行比较,发现其考察的2533条离合词绝大多数可以归入词。
(2)词组/短语说王力(1946)认为“凡是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仂le51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
”吕叔湘(1979):例如“走路/洗澡/睡觉/吵架/打仗”等等……可是这种组合的语法特点跟一般的动名组合没有什么两样。
……这里又遇到了语法和词汇的矛盾。
从词汇的角度看,“睡觉”、“打仗”等等都可以算作一个词,可是从语法角度看,不得不认为这些组合是短语。
这种例子最好还是归入短语。
小议汉语离合词本文介绍了汉语离合词的几种定义,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常见结构类型以及在句子中的用法特点。
希望能为汉语离合词的教与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标签:汉语离合词结构一、汉语离合词的定义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目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中进行叙述。
就目前来说也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词,有人认为是词组,还有人认为是短语。
“词说”的代表是李汉达先生,他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
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1]。
“词组说”的代表是王力先生,他认为“凡是两个字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就是仂词,否则只是一个单词”[2]。
“短语说”的代表为吕叔湘先生,他认为:“一个组合的成分要是可以拆开,可以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
可是有一些组合只有单一的意义,难于把这个意义分割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
如:‘睡觉’‘吵架’等离合词从词汇的角度看都可以算作一个词,可是从语法的角度看,不得不认为这些组合是短语”[3]。
但无论是“词说”、“词组说”,还是“短语说”,它们都概括出了离合词的一些本质特征。
从概念上讲,把它们看成词,表达了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或思想;从语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但如果不连着来使用的话,即所谓的“离”,就是词里面的两个字拆开来使用。
二、汉语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像“参加”“修辞”等这样的词就很难把其中的两个字拆开来使用。
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能离合或不能离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探讨一下离合词的结构特点。
据总结,构成离合词的语素主要是如下四类语素:即动语素、名语素、形语素、介语素。
构成模式为“动+名”,如:“起床、放毒、签名”;“动+形”,如:“问好、整容、追肥”;“动+动”,如:“开学、受骗、过去”;“介+名”,如:“照样、照面、依样”。
其中“动+名”型结构占了数量上的绝大部分。
离合词的研究综论汉语离合词的研究,近年来在学界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关注。
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硕的,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严谨地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了对离合词界定方面存在的分歧,离合词的判定及命名问题,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
一、离合词的性质(一)历来对离合词性质分析方面的的分歧1.处理为词学术界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离合词定性研究过程中得到最广泛支持的主流学说,就连对外汉语教学界也普遍承认离合词是词的观点。
支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指出“一个复合词可以有有限形式的扩展,只要两个成分挨得相当近”。
他认为可以把这样的扩展叫做“离子化”,是词的有限扩展。
李清华《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1983)认为按词处理比较好,因为扩展时,只不过是两个语素之间加了其他成分,处理为词保持了前后一致性而且能否扩展不是区分词和词组的唯一标准,如果把能扩展的都当词组,那将会有相当一部分词,尤其是动宾结构的词被排除出词的范围,这对语法的学习和分析是没有好处的。
张静《汉语语法问题》(1987)也谈论了这个问题,认为动宾式词比较特殊。
从意义上说,其中两个成分至少有一个失去意义,二者合起来表示一个特定的意义,这是合成词的特点。
从形式上说,它们虽然都能扩展,但扩展形式是有限的。
我们认为把这些词缀当做嵌在动词中间的中缀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2002)中指出离合词无论是合是离,一律作为一个切分单位,中间隔有其他成分时,看作不连续词,与词类标注结合作切分分析。
赵金铭也认为,无论是从结构关系、语法形式还是意义功能上分析,离合词都更接近词。
林汉达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成为结合动词。
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
如“唱歌”,“歌”只是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